【摘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作为司空图诗论的核心,并非偶然出现的,它是中国传统哲学和诗歌美学的宁馨儿。这一理论范畴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个性,又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但目前的研究过多关注于它的美学阐释,忽视了它的文化阐释;即或偶尔注意到此,也仅仅是从一家思想出发,缺乏全面...
(一)“韵外之致”说的文化学术背景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不是偶然的,这里涉及到作品中言语与它所要表现的审美体验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言不尽意”,在庄子那里,其困难是一般性的语言无法接近他所追寻的神秘的、飘渺的、“莫见...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
其“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推动意境研究的发展。.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司空图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等观点,更深入地解释了意境含蓄蕴藉与发人想象的美学特征...
2015-01-06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宗旨什么意思2015-12-25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人是谁?2015-12-25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人是谁?2017-12-30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翻译是:什么意思2013-09-24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
[(0这种解释虽然涉及到了艺术创作P5一良则认为,“味外之旨”韵外之旨”“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很重要的一条规律,但是却难免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所谓“咸酸样,所强调的是意境构成的整体性…
摘要:气与韵是两个的美学范畴,从气、韵到气韵经历了复杂的意义衍变。气在古代中国人的意识中是世界万物的生成要素,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共生体。曹丕将气的观念真正引入文章写作、文学创作领域,并给气以明确的
【摘要】等韵图的出现,对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韵镜》和《七音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部韵图。本文将对这两部韵书的异同做简单的阐述。【关键词】《韵镜》;《七音略》;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在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中,
古典文学范成大诗歌之唐“与“韵”气”郧海洁(门大学人文学院,建厦门310)厦福605摘要:本文以范成大为研究对象,讨其诗中蕴含的唐“”探韵与“,气”并探究范诗产生唐“”气”韵…
论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蒋守丰.五、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影响。.佛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人的想象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学观的多样化,更丰富了中国的文学思想。.佛教传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今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就连孔子...
”Weiwaizhizhi”;TheoryTaoism;ArtisticAmbienceTheory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论“韵外‘之致、昧外之旨”说的文化蕴涵》,是本人在导师...
但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仕途坎坷,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对自己后...
主要从生平思想研究、《二十四诗品》研究、诗论研究三个方面对司空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扼要的评述。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历史生成。“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
惟有高度凝练的教学意境,才能在有限的表现范围内,以高度集中、简练、生动的形象,容纳深远的意蕴,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境界,以吸引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经...
《与李生论诗书》通过"辨味"对"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构成司空图的论诗核心。文章在对原典关键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观点解读,认为司空图的"韵味说"实际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
【摘要】:正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司空图提出了“韵外之致”这个重要的美学理论观点。这种理论观点分外惹人注目,同时又引起了极为分歧的评价,但是,在宋代以后的封建社会中,这...
王仲至使北北宋•刘攽收藏•竖排朔雪如沙万里程,幽阴戴斗正严凝。终军何必功横草,沈尹无烦夕饮冰。茗粥迩来誇湩酪,毡裘仍自愧绵缯。岁寒拜日穹庐外,想见东南瑞气升。五...
用"韵外之致"这么不接地气的论文语言形容一部电视剧,通常是不必要的.广义上讲,艺术的审美从低到高分为语言,形象和意蕴,电视剧艺术作为长期处在时间艺术鄙视链底部的通俗艺术...
虽然提到了晋人论书多用“意”宋人论书多用“韵”但是最终也没有说清为何晋人尚韵而宋人尚意。另外还有两篇论文值得注意。一篇是丛文俊先生的《“晋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