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9

虾球麻麻
首页 > 学术期刊 > 小学城乡教育差距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p24044979

已采纳

我国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摘 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教师素质不高;办学条件差等。提出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以此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关键词:村级小学;办学规模;教师素质;办学条件*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村级小学[1]。村级小学教师、学生、学校所数占全国相应比例非常高,都超过半数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村级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巨大改变,村级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儿童的入学率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由于长期对村级小学建设的不重视,使村级小学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严重落后,成为基础教育最薄弱的一环的事实。特别是在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村级小学的发展更是困难重重,陷入困境。本文试从该问题着手,分析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村级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一)村级小学在校学生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村级小学布局不合理,点多面广,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使各村小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办学规模日趋萎缩。但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所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正日益影响着农村家长。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然而这些都是落后的村小教育所不能提供的。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每年秋季新生入学时,一些乡村的小路上就会涌来背着行囊进城陪孩子念书的农民。他们放弃了土地,在靠近城区的地方以很低的价钱租上一两间平房住下,开始跟孩子一起在求学的路上苦拼。”[2]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因为很多流入地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还不额外交纳赞助费、借读费等,同当地学生一样可以平等的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家长还能随时照顾孩子的学习、生活,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了。在笔者所在县,一方面由于政府规定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入乡中心小学就读;另方面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生源逐年减少,生源不足。近70%村级小学不得不采取复式教学,不但增加了老师的教学难度,而且教学质量更差。学生学习差、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更多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学更加失望:招生报名人数更少,转学人数增多。无疑造成村级小学生源的减少、办学规模的萎缩,客观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村级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当前村小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是“年老的+代课的”,他们多是“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课本是农民”的乡村老教师和代课教师。在四川的一些村小,教师几乎都上了五十岁,多是“撤乡并校”时由于年龄、资历等原因被乡、镇学校“抛弃”了,只有到村小发挥余热。优秀的、年青的村小教师纷纷调往经济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城镇学校,或外出打工、另寻出路。1.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一方面,在村小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文革”中的中师、高中毕业生,实际文化专业知识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还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电脑、上网等新知识无法向学生提供一个深入浅出的解释(也难怪乡村孩子见识比城里人差多了)。教学技能呢?城里使用电脑、实物投影教学,我这个县级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师还没见过这些东西。”[3]因此大多数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2.教师工作负担重,但责任心不强。村级小学办学规模一般较小,办学条件差,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少。但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不得不担任多学科教学,甚至复式班教学。同时以“民工潮”为背景,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村级小学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责任心。但村小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借口农村孩子基础差、无可塑性;缺乏父母管教;村小办学条件差等原因,认为农村孩子成绩不好,落后于城镇同龄孩子是理所当然。许多教师都寻找门路到更好的地方,留下的多是些自怨自艾、牢骚满腹,不安心工作的教师。部分老教师也不思进取、觉得大势已去,得不到名利,抱有混几年退休的思想。(三)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尽管近20 年来中国乡村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还差得比较远,乡村教育经费不足的压力越来越大了;信息社会把原本就落后的乡村办学条件再一次向后抛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的距离都远[4]。但由于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依然不容乐观。许多村小不要说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基本的教学手段都难以满足。甚至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奇缺,买必需的办公费用的钱没有,买基本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的钱更没有。不少的村级小学学校用地狭窄,没有学生活动场地;桌凳破烂;没有基本的体育、音乐、美术及其他活动课教学设施。最为严重的是危房特别集中。如在四川仅一个宜宾市现有危房学校481 所,其中村级小学就有351 所,占有危房学校总数的,D级危房面积占村级小学危房面积的,这已严重威胁着师生安全[5]。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差,已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二、村级小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村级小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村级小学教育,才能使村级小学走出目前的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一) 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专家们通过对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不同规模学校中使用率的分析,认为农村小学合适规模是每校24 个教学班,不能低于每校12 个教学班。10 名以下的“微型”的小学校,生均费用远远超过一名高中生一年的费用[6]。而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并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二)加强村级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过硬的村级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能弥补村小办学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那么如何切实提高村小教师队伍的数量的质量?以笔者看来,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特别是随着大批老教师退休、离岗和“普九”需要,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及相应的培训量都是十分巨大的。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村级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7]通过改善教师的招聘、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从多方面调动村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献身农村基础教育。对多年兢兢业业工作在贫困地区的村级小学教师进行优待,并以优惠的政策鼓励部分刚毕业的师范生和其他地区青年教师去任教等。2.提高村小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为了解决村小教师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狭窄的问题,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村小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村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村小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意识到小学阶段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而提高对农村孩子教育的责任感: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村小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三)以政府投入为主,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改善村级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为了保证将有限的教育资金用于村级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采用“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直接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4]。通过对村级小学的危房改造、校舍建设、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置等,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参考文献:[1]赵家骥.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李峨.跨越城乡教育差距 乡村父母进城陪读[N].中国青年报,2002-10-22(5)[3]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9-1(3)[4] 储朝晖.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5] 李世庄.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N].教育导报2003-1-17[6] 刘惠林.中国区域教育投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农村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一、农村中小学教育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1.编制不足, 负担偏重。按照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师生比为: 小学1: 23, 初中1: 18, 高中1: ), 而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一般都在小学1: 27, 初中1: 19, 高中1: 21 左右,近年来, 初中、高中学生数的增加正处于高峰期, 小学相继开设了英语课、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 增加了六年级, 而教师总数并没有较大增涨。由于教师缺编严重, 部分学校只好采用加大班额和提高教师工作量等超常规办法, 以解燃眉之急。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教学效率差成为相当普遍的问题, 部分学校难以开足开齐所有课程, 新课程改革得不到全面落实, 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2.年龄结构偏大, 老龄化严重。以某镇为例, 全镇40岁以上的在职中老年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60%, 其中50岁以上的年龄偏大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30%, 占中老年教师总数的50%, 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数分布在地属偏远、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最薄弱的小学。他们一般承担着几门,甚至近十门课程, 工作负担重, 时间长, 收入低。加之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 多数积劳成疾, 重病缠身, 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难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3.思想观念守旧, 缺乏创新意识。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普遍存在, 传统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大多数中老年教师, 年龄老化的同时心理老化, 认为“船到码头车到站”, 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 不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对新的教学方法和前沿信息反应迟钝, 抱着得过且过、推天度日的思想。由于学习研究的传统氛围不浓厚, 一些青年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就经历了“一年棱棱角角, 二年方方正正, 三年圆圆浑浑”的“三年变奏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便产生了“三十不学艺”的惰性思想, 随大流而动, 不注重吸收和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缺乏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得不到巩固和提高, 很难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4.综合素质不高, 工作适应能力差。一是教学能力较低。广大农村小学教学中, 两大基础科目成绩偏低,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基本技能较差, 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折射出的是, 小学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 教学能力偏低, 教研教改水平较差, 教育教学方法落后。二是一专多能的教师奇缺, 艺术类教学人才紧缺。一些学校音体美课程的教学有名无实, 条件较差的学校“课表有安排, 上课无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面对重要的喜庆活动, 部分学校或单位尽其所能, 居然处于连一台象样的文艺节目也拿不出的尴尬境地。甚至有的学校不惜代价从外地特邀“高人”“装裱门面”。三是对电教、微机、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掌握不够, 难以共享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资源,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教育手段落后, 教学效益差。5.学科专业不配套。根据对某镇重点初级中学调查情况来看, 该校有教职工68 人, 专任教师56 人, 其中学科配套的仅有35 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 学科不配套的教师达21 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有4 人, 其中2 人教英语, 1 人教数学, 1 人教信息技术, 学科配套率仅为25%。为了争取学历达标, 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学历培训不对口, 学科专业不配套, 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专业特长的一大障碍。6.学历结构不合理。学历达标率低, 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 造成专任教师跨专业、跨学段带课现象比较普遍, 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二、农村中小学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及对策1.从源头上拧紧总闸门。首先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 在核定编制时, 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分布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 根据实际需要, 设岗核编, 予以合理倾斜, 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基本需要。其次, 要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同时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资格考试, 决不聘用学历不达标、业务素质不高等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 拓宽教师进出口渠道。大力推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能工巧匠”进教师队伍, 逐步淘汰现有不合格的教师; 对年龄在50 岁以上,学历、智力、精力都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老教师, 可以实行内退的办法, 腾出岗位, 让学历层次高、知识业务能力强的年轻同志上, 以加快教育内部“新陈代谢”,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3.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素质。建立和实施“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 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力度, 大力开展以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学、函授等途径参加学历补偿教育, 挖掘教育内部资源, 大力倡导校本培训, 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 建立“以新带旧(课程)、以青带老(教师), 以低带高(年级)”的反常规培训模式, 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机制, 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促进教师内涵发展。4.优化教育内部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 变教师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变教师单位人为社会人, 形成“人员能进能出, 待遇能高能低, 职务能上能下”的激励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教育内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激发教师积极进取的工作责任心。要大力调整中小学结构布局, 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中小学及教学点, 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以解决教师紧缺, 资源浪费的问题。5.对农村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出台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扎根农村教育事业。6.大力调整师范教育体系。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加大对师范类大中专院校布局调整力度, 改革各级师范类学校的教育体制、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 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内部管理,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同时, 学校要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不断提升师范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接受师范教育, 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师资人才, 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遍及各行各业。在教育行业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应。勿庸置疑, 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强了生物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增大了课堂容量;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习效率; 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许多方面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多媒体这一工具的固有局限性决定了它在辅助中学生物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弊端, 如运用不当, 也会适得其反。如何让多媒体更好地辅助教学, 是一个长期困扰教育各界人士的问题, 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本文就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教学的利弊谈几点粗略看法。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 “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介绍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时, 把各种自然因素剪辑成视频画面, 通过对画面的切换, 展示出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自然界的影响, 学生一目了然, 一看便知。而人为因素影响到自然界, 造成食物链的中断, 资源的破坏, 可以把收集来的破坏环境的照片和视频如工厂“三废”乱排的状况引起的水质、空气污染; 乱砍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沙尘暴; 掠夺性的开发导致的部分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现象做成电子课件。这些贴近生活的画面加上优美的语言描述, 极强地渲染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 也身临其境地理解了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爱心和环保意识。也增强了其对生物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把抽象的生物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好多知识点都是比较抽象的, 如质壁分离与复原, 光合作用的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 DNA 的复制,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基本原理如基因三大遗传规律实质图解等。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具有一定困难。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以动画的形式、动态的过程展示给学生, 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简洁, 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 由现象到本质的掌握知识重点, 突破难点。3.有利于把微观世界模拟成直观的宏观世界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 微观领域的深入研究不断地揭示了各种生命奥秘, 学生要了解生命的本质必须能够现代信息技术.

174 评论

激排爱畅想

教育 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大教育特色。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义务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义务教育论文篇1:《农村义务教育对策》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科技、 文化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从法律、政策、办学思想、教师质量等方面提出发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经济学上有一个“迂回生产”的概念,即要生产某种产品,应该先制造生产这种产品的工具。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各国要发展,首先要搞好教育问题。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代表们一致强调发展文化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此后,教育部宣布:自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将至少投资2,182亿元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确保“农村孩子上得起学”。另外,在今年,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达,而其内容有相当的部分是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这些都将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它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首先,我国各个地区已经基本普及9年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根据国务院决定,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三个确保”,即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中央财政从2006年开始,每年安排50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专门用于帮助中西部地区发放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另外,在中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各级政府筹措资金,集中消除中小学危房170万平方米。第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大力推进人事改革,优化师资力量。目前,我国现有的师范院校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办学规模,基本满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需求。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高等师范本、专科学校在校学生数约135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约66万人;教育学院在校学员数约30万人;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学员数约19万人。 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一直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目标错位,人们对义务教育认识有偏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但是,由于农村人民生活环境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落后,许多人把升学等同于成才,认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就是每年的升学率是多少。因此,迫于家长和社会两方面的压力,农村初中、小学的教育工作都只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形成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升学轻实用的“三重三轻”的恶性循环局面。学生的个性特长受到压制,缺乏创造力和 社会实践 能力,更无兴农、爱农的思想意识。 再者,在有些地区,很多家长还抱有严重的“学习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与其将几万元的钱花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如用来投资一个小本生意,这样既无很大风险,又能按期收回利润。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现在社会就业体制不完善,造成的一方面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某些行业人才却严重不足等原因给他们造成一个错误认识。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1994年我国实行税费改革以后,农民的税负负担减轻了很多,但同时也切断了农村义务教育的部分经费来源。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相对于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说,仍然严重不足。由此,使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很多困难。首先,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严重滞后,很多校舍破陋不堪。一些边远山区,农民子弟上学需要过几个山头、走几里弯路,甚至有的农村孩子仍然在危房内上课;其次,农村中小学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运转捉襟见肘,经常入不敷出,正常运转十分艰难;最后,农村学校债务沉重,偿还困难。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比。城市教育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现代化,而农村中小学大部分仍然是一个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堂课的局面。根据王蓉2005年的调查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差距。表1中显示:城镇小学预算内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是农村的倍;城镇初中的生均预算外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比农村多154元,前者是后者的倍。(表1) 城市学校本身可以办附属学校、办校内工厂,并且经常能够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赞助,而农村学校的其他收入来源相当有限,并且数额过小,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县里,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 3、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师资不足。在教师培养上,国家出台了相应的 政策法规 ,如陕西师范大学近年的师范生实行四年免费教育等,但是本科 毕业 生都更倾向于选择城市高校、中学,农村师资力量不足这一问题其实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有些地区,由于教师严重短缺,只能聘用初中毕业生或是小学水平的人当教师。另外,虽然国家在西部地区实行支教、支农活动,但是由于支教时间短,教师更换频繁等原因,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师资缺乏这一状况。或者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支教、支农活动还影响了农村正常的教学秩序。目前,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要做的是培养长期扎根于农村,服务农村义务教育的“本土”教师,而不是偶尔的支教、支农等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流动具有单向向上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调到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升学率的高低决定了一个老师能否进入更好资源的学校,能否得到较高的收入。也就是说,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其实并没有直接深入到最需要的农村义务教育中。 4、政府、社会支持不够,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以2002年轰动全国的山东支教小伙子徐本禹为例,当他放弃上研机会,重返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实现自己当初对孩子们许下“阳光下的诺言”时,在社会大众媒体和舆论高度赞扬他勇于战胜困难、乐于奉献社会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冷静地思考一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到底给了这些志愿者多大的支持?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不管媒体报道多么引人注目,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徐本禹和他支教 的同学们依然顽强地挣扎在艰苦的物质生活上。或者换种角度,如果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足够大,那么直到今天,也许能上“感动中国”节目的就有千千万万个徐本禹,而不是只有一个。 在“支援西部”活动中,有一项优惠政策是支教学生以后找工作可以优先考虑。但是据了解,大多数支教学生支教结束后都面临失业的威胁,社会和企业并没有因为国家一项政策或者一纸证明就优先考虑他们。试问,这样的体制和执行力下,还有谁愿意在基本温饱问题都难以保证的基础上去选择长期留在农村任教? 三、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不但关乎国家人才培养,而且也关系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笔者具体 总结 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法律保证,强化法律责任和执法力度。农民普遍缺乏法治意识,不知道孩子完不成义务教育要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孩子更不知道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党政部门对学生辍学现象也监督不力,任其发展。因此,首先应加大对《义务教育法》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农民意识到让孩子辍学是违法的行为。其次应加大各级党政机关对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再次应对招收适龄 儿童 做工、经商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罚。 2、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构建保障机制。首先,中央政府是投入主体。2000年国务院制定分级管理体制以来,虽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造成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鉴于此,我国应该加大中央投资力度,使政府投资主体重心上移,从而加快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步伐。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教育投资。建立“以国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后,各级地方政府应该主动积极配合。在教育专项基金使用上,政府应该实行灵活的跨级转移制度,以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用到最需要的农村教育基层,同时缩短转移链,提高效率。最后,应该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积极参与到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中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 另外,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农村教育保障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如采取有效 措施 补发旧欠工资和补充地方性工资及津贴,确保农村教师人心稳定。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的办法,每年年初即从县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及时定额到位,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贫困县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进一步上移。 此外,农村学校要及时转变观念,注重面向农村,注意大多数学生。而且,学校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升学不应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会生存打基础,才是最重要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培养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 爱好 ,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带着满意的心态投身社会。 3、创新用人留人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前面提到的,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支边”、“支教”力度和规模的同时,也应该扩大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优惠政策和保障项目。而且,这种政策和保障应该是持续的、灵活的,以确保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村教育都有普遍适应性。 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采取得力措施指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等。 4、对困难地区或群体采取特别扶持措施。我国各地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为确保国家政策落到实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如新疆、云南、西藏等),特殊的关注并采取特别的办法解决。如,在全国农村普遍实施免除9年义务教育学费的基础上,可以给他们免除学费、书费,并给予有学生的家庭一定的补助。还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也实行高等院校的助学金、奖学金和补贴制度,这些制度及措施的实施会大大降低农村学生的辍学率。 另外,在一项新的国家政策、尤其是教育优惠政策颁布时,可以考虑先从最需要这项政策的地区开始实施,而不是选择发展已经相当不错的地区试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而且也会让最需要的农村学生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从而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就学率。再者,这样从最贫困地区开始的试行政策推广起来更顺利,更有效果,为政府腾出更多的时间和费用在更待解决的问题上。 义务教育论文篇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摘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从政策、制度、经济等因素总结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教育经费的增加,政府政策制度的完善,监管体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措施,希望能为义务教育资源实现公平合理的配置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义务教育 社会公平 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国家始终都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高度关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国家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了法律条文,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对保障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意义重大。2010年7月,国家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组织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等,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缩小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9年11月初,教育部提出到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2010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源配置不均普遍存在,均衡发展任务艰巨 硬件配置不均,经费标准不均,师资水平不均。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硬件设施配置标准不均衡的情况非常普遍。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最高的北京市为 4271元、5797元,而最低的江西省为364元、583元,分别相差 倍、 倍。中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县际差距很大, 有 2/3 省的县际差距在10倍以上,初中尤为严重。教师学科结构失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同级别教师收入在校际间差别较大,有的达到 ∶1,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 3∶1 或 4∶1,教师工资待遇失衡问题突出。 2.生源总量减少但流动趋势分化,均衡发展复杂性加剧 各地学龄人口增减程度和集中程度不一,总量减少但地区分布不均的情况对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带来挑战。现阶段,义务教育在校生中随迁子女规模不断增多,且流向比较集中。预期未来,随迁子女在中西部中小城市落户就学比例将增加,远距离随迁减少,近距离迁移增加。预计未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规模、 结构和分布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将加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复杂性。 3.评价体系不全且督导力度不够,均衡发展的政策执行力亟待加强 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已将近 4 年,但实际存在巧立名目的重点校、重点班仍屡见不鲜, 由此导致的择校风愈演愈烈,五花八门的课外辅导班生机勃勃。 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无疑与政府部门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对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不科学、对规范办学行为的督导监管不到位有直接关系。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分析 1.政府责任要落到实处 建议分解明确各级政府目标责任,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 提出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差距的具体目标,限期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督导检查要有的放矢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尽快完善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县(域)内各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标准相当,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和督导 报告 ;进行行政干预、处置整改等等。 3.薄弱环节要集中突破 一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趋势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 二是把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心要放到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和改造薄弱学校上来,政府着力“保基本、补短板 ”。 三是要关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 农村留守儿童、城市下岗职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弱势群体. 4.大力开展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适应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解决当前出现一些新问题,需要对一些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大胆改革创新,破除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从制度层面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动态的监测管理机制。 四、结语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它既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也是政府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也是我们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相信今后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将更加的合理。 参考文献: [1]李利芳.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社会发展论坛理论研究.2011(2). [2]孙红梅.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教育研究.2009(5). [3]冯龙飞.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31). 义务教育论文篇3:《浅析政府不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原因》 摘要:近几年,幼儿园高收费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但是在政府出台的新政策中却明确表示“幼儿园不会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本文将对政府不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政府 幼儿教育 义务教育 原因 教育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而幼儿教育更是教育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果在对人才的培养中,基础没有做好不仅会对教育的对象产生影响,更是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构建。进入20世纪,我国的幼儿教育向着普及化和大众化发展,并且逐步完善。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幼儿教育高收费就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法》第2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第1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 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出现了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现象。如,美国1985年9月规定,5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学校公立教育中。这一规定,使得全国90%以上的5岁儿童进入学校的幼儿班接受学前教育。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理应承担其主要的财政投入责任。【1】在我国,不少学者和社会人士均提出希望把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以期解决幼儿教育高收费的问题。但是,中央相关部门就此进行明确回应,表示“幼儿园不会被纳入义务教育阶段”。一方面,群众和学者呼吁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务的轨道;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却回绝,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政府不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 我国综合国力的限制是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我国发展迅速,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社会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就远不及其他一些国家。对于幼儿教育资源的也是如此,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国家幼儿教育支出人均 1000~6000美元不等,而我国同年的幼儿教育支出仅有 238 元。[2] 二、 我国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不足,对幼儿教育投入低。据美国一项长达 30 多年的追踪研究表明:每在学前教育上投资 1 美元,可获得 美元的回报, 其中 美元是对个体成长的回报,美元是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回报,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3】幼儿教育如此重要,但是显然,幼儿教育还没有引起我国的足够重视,规据中新网消息,从1993年起,中国内地公办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逐步减少,到2007年,包括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公办幼儿园已从万所减少到5063所。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任、中央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永新在“中国幼儿园园长高峰论坛暨2009中国幼儿园创新管理年会”上指出,近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的至之间徘徊,还有15个省的幼教经费只占1%。政府度幼儿教育的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政府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的进程。 三、 当前民办等其他性质的幼儿园比重大,改造困难。据教育部2008年统计的数据,2008年我国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已占到幼儿园总数的。民办幼儿园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是其天性,因此这也就是一些天价幼儿园存在的直接原因。政府若要解决幼儿园高收费现象,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必定要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改制。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幼儿园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绝对的市场份额上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若对民办幼儿园进行改制,教师的编制和安置问题问题,产权分配问题,盈利模式问题都是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我国幼师师资力量有限。我国的幼师资源,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口,对幼儿教育进入义务教育轨道造成了阻力。与此同时,我国的幼师资源还存在着综合素质低,教育理念落后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幼师资源数量短缺,素质有限,对于政府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轨道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试想,如果政府提供的幼儿教育在师资力量上出现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政府的公信力,政府责任,政府形象等都会受到严重的恶劣影响,甚至会造成社会矛盾。 参考文献: 【1】陈振:OECD国家幼儿教育投入机制对我国的启示。《当代学前教育》,2009(6):43——48. 【2】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M].教育科学出版社 :36 【3】刘小蕊,庞丽娟,沙莉.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学前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1. 关于教育体制的论文 2. 教育类论文 3. 浅析教育与自由的论文 4. 大学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5. 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

115 评论

十二季财富

作者:杨燕 陈莹 季冰 罗安明【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特别在小学英语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南京及周边地区小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对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关键词】教育差距 调查 原因分析 对策一、问题的提出教育城乡差距的问题近来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余华东提出城乡教育的差距在加大,而城乡在师资力量的差距是至关重要的。吴春霞研究考察了1993 -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差距的演变状况,发现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城乡差距比经历了先增加后下降,再上升又持续下降的演变过程。张玉林考察了分级办学制度下的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及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中国统计年鉴2007》,图表一中:1=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2=城市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3=县镇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从图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到了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将近一半。单从学生所占比例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村教育的水平关系着全国教育的总水平。然而,在经过广泛社会调查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与城镇教育水平间仍存在很大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官员在北京曾说:“在为人民提供教育方面,中国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但是,当提到中国农村教育的时候,他也承认专家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现实’。城乡教育的差距不容再忽视。二、缩小小学英语教育城乡差距的重要性通过参阅一些文献发现,我国城乡教育的差距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但在小学英语这一学科中,差距尤为明显。由于农村资金较少,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很难留住优秀教师,直接导致师资力量的不足,并且由于农村缺少一定的英语学习氛围,对英语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农村在英语启蒙教育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市。通过对历年升学考试的数据整理发现,每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以后,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的其他科目都相差无几,差距最大的要数英语科目。而我们认为启蒙教育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英语学习,需要从小就接受适当的发音及语法等训练,以便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固基础。同时,通过广泛调查与研究发现,在大学生中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与个人所接受的不同质量的小学启蒙教育有关。所以,对于城乡小学英语教育差距的调查与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三、调查数据与资料整理本调查论文从小学英语教育城乡差距方面着手,实地调查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县,郊区及农村等多所小学的英语教育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其中城市小学典型代表有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县镇和郊区小学典型代表有安徽省来安县实验小学,南京市南师附属仙林小学等(下文图表中都以县镇来表示)。农村小学典型代表有南京市大厂区新集镇长城小学等。我们在每所小学分别随机抽取了三年级和六年级各100名学生,就其英语学习情况做了简单的调查问卷和测试。图表二,三是城市,县镇,农村三地区五道英语客观测试题正确率的统计。先从正确率上分析,城市小学遥遥领先,县镇次之,农村则相对很落后。再从稳定率上比较,县镇小学的正确率波动最大。由此可知,教育地域差距仍然突出。(图表四中:1=幼儿园以前 2=幼儿园 3=一年级 4=二年级或者二年级以后)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城市小学的小学生开始启蒙英语学习的时间最早,二农村小学大部分都在二年级或者二年级以后才开始启蒙英语的学习。在给小学生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们也对每所学校的教师做了单独的访谈。从教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各所小学对英语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基本保持在每周3—4节课。另外,被调查的小学反映在课堂上都会使用多媒体以辅助课堂教学,这一点说明如今高科技逐渐进入小学课堂,小学的教学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且城乡差距并不明显。在问及英语教师的学历和年龄时,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几所小学中,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英语教师均是大专到本科的学历(其中年轻老师以本科为主),而年龄多在二十几多,偏年轻化。另外,不论是市重点小学还是非城市小学对其英语教师均有定期的培训,大多是区里安排,其中北京东路小学和南师附小还有本学校对英语教师的专门培训。通过对老师的访谈,我们还发现,我们所调查的几所城市小学从一年级起都开始有每周一次的英语口语课,从三年级开始有正式的英语课程。而县镇,郊区和农村小学均是从三年级才开始设置英语类课程。四、差异原因分析通过对多所小学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其英语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城乡英语教师自身的水平以及学校教学设施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而造成城乡小学生英语水平差距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以及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将会大大减弱。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非城市居民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阶层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首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这表现在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上,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要求或许只是完成学校的课业水平,而大多数城市的家长由于自身水平较高,因而对子女的要求也很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很可能并不只是完成课业,而是优秀地完成课业并为日后升到重点初中做准备。另外,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如有些家长虽对子女的考试成绩很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二)地理位置的差异致使城乡学生受教育的途径不平等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城市小学学生的生活环境靠近市区,因而接受课外英语教育(如上课外辅导班)的机会远远多于非城市小学,而这种受到额外英语教育的机会无疑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而也是导致城乡小学生英语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三)学校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从教师访谈中可知,以北京东路小学以及南师附小为代表的市重点小学从一年级起即开设英语口语课程,而这些课程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也能切实提高学生日常英语交际能力,而其它几所小学从三年级起才开始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接触英语的机会。这一点差异无疑也是造成小学生水平差距的一大原因。五、缩小差距的对策城乡启蒙教育的差距问题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的发展依赖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就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一)加强城乡小学师资建设教育行政部要加强对城乡小学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加强对小学英语教育的师资建设及管理。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小学英语教师来源渠道,利用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二)设立家长课堂,提高家长素质鉴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学校有必要密切和家长的联系,设立定期的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合理的教育和宣传,使家长能够认识到小学英语教育对孩子将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并明确其自身责任,以确保家长在孩子成长以及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三)各学校完善英语课程设置鉴于部分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规范各学校英语课程设置,使城乡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趋向一致。另外,由于农村学校距离市区辅导学习较远,学校内部可设立一些英语学习的困难班,以帮助那些基础不够好,跟不上日常英语学习进度的学生;还可设立一些课外英语学习的辅导班,以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额外辅导。客观地说,城乡差距是绝对的,实现均衡是相对的。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发展观,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任务,是我们始终都要遵循的准则和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余华东.从农村师资状况透视城乡教育的差距[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2]吴春霞.中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3]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J ].中国农村观察,2003,(1):10-22.对南京市及周边地区小学英语教育城乡差距的调研及分析论文

240 评论

相关问答

  • 乡村幼儿小学化教育研究的论文

    幼儿 教育 “小学化”现象使小学生负担加重,天性得到抑制,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夏哲藤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美国贫富差距研究论文

    飓风引发的思考:贫困不只是美国穷人的问题 -----------------------------------------------------------

    悠然逸轩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收入差距研究论文

    导论,一、收入差距的现状;二、收入差距的原因;三、收入差距解决的办法;四、总论。

    幸福的小猫zz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城乡收入差距论文研究内容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常鹏宇,张信东(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城乡收入差距

    sally7juicy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城乡差距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论文

    第一,国家强化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但改革累积效应使城乡差距扩大。在后改革时代,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中城市偏向的政策有所改变,尤其是在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做

    飞云纵览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