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6

长春小熊猫
首页 > 学术期刊 >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出版社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复古猫小懒

已采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本科教育类刊物,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全文收录,国内外公开发行。。重点刊载有关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成果,反映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团结全国教育工作者,为教学改革,提高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为发展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66 评论

寳呗颖1

试论《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汪洋 (辽宁科技大学教师) 摘要: 最早指出《离骚》与《诗经》承传关系的,是汉武帝时的刘安。他认为:“国 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班固《离骚序》引)连对 屈原颇有微词的班固也不得不承认:“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 恻隐古诗之义。”(《汉书·艺文志》),到了东汉末年的王逸,作《楚辞章句》,则从“比 兴”艺术手法这个角度,突出了《离骚》对《诗经》的承传关系。到了南朝的刘勰,作《文 心雕龙·辨骚》篇,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一次对《楚辞》与《诗经》的承传关系作了高度 的理论概括,认为屈骚是“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下面笔者将从主题表达, 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神话继承四个方面阐述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关键词:主题表达;语言形式;浪漫主义;神话体系 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6)04-0036-03 如果说《诗经》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的代表,标志着黄河流域文学最高成就的话, 那么,以屈原为首创作的《楚辞》,则是先秦时期南方楚文化的代表,标志着江淮流域文学 的最高成就。《诗经》与《楚辞》在数千年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代表 文学传统,犹如闪耀于古老文学夜空的明星,南北辉映,彪炳千秋。虽然《诗经》和《楚辞 》是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面貌各异的文学样式,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①一、主题表达上的相似性《楚辞》对《诗经》文学精神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上。在《诗经 》“国风”的部分作品中以及《大雅》、《小雅》的部分作品中,充满着对昏君佞臣、暴虐 政治、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精神。一些贵族阶级出身的诗人,出于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和使命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表达了愤怒的感情和对明君贤臣的迫切渴望。这类诗主 要产生于社会最为黑暗的厉王、幽王和东周初年这三个时期。如《大雅》中的《板》、《荡 》、《民劳》等;《小雅》中的《十月之交》、《正月》、《瞻仰》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作。此外,由于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施政无道,许多贵族出身的统治阶级的 中下层人士便深为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而担忧,诗中诸如“我心忧矣”,“莫知我哀”这样 的句子,以及“忧”、“戚”、“悲”、“哀”、“苦”、“惨”等这类充满幽怨凄苦况味 的词语反复出现,俯拾皆是。《诗经》中这种“怨刺”精神与“忧患”意识,在《楚辞》中则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其中,既有对统治阶级道德堕落行为的尖锐批判,如《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 凭不厌乎求索”,“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鹜以追逐”。又有对奸佞当道、贤愚不分黑暗 政治的揭露,如《涉江》云:“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 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更有对最高统治者的敢怨与敢恨,如《离骚》 “怨灵 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这种敢于把矛头直接 指向最高统治者的大无畏批判精神,较之于《诗经》,则更深一层。另外《诗经》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创作,因此主题大致是农事、征伐、恋爱、劳作等方面 ,虽有讽谏之作,但其诗风温柔敦厚,朴素明快。“楚辞”的作者,则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 批贵族文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正是强秦日益崛起、并最终吞灭六国的时代,对楚国命运的 担忧、对黑暗政治的抨击、对人民艰难生活的哀伤、对奸邪当道的疾恨、对自己壮志难酬的 愤懑,构成了“楚辞”创作的主题,从这一点来讲,“楚辞”主题的战斗性较之《诗经》是 大大加强了。二、艺术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运用从形式上看,楚辞直接继承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特点,但又有所发展 ,代之以参差错落、更为灵活自由的句式,如《天问》、《桔颂》、《招魂》等。②远在 周 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而当 时楚国君臣上下很多人也都能引用《诗经》,《左传》中也有记述楚人赋诗的事,如宣公十 二年楚子引《周颂·时迈》;成公二年子重引《大雅·文王》等等。可知《诗经》在春秋时 代已广为楚人熟悉了。因此“楚辞”作品中《桔颂》、《天问》等篇,在语言运用上与《诗 经》如出一辙也就不难理解了。 细读《楚辞》,还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化用《诗经》诗句的地方。如姜亮夫先生在论及《 楚辞》与《诗经》的关系时说,《离骚》、《远游》、《悲回风》三篇后面都有“仆夫悲余 马怀兮”这句话,其实,它就是从《诗经·卷耳》的“我马瘠矣,我仆痛矣”这两句化用而 来。诗人“用‘仆’字同‘马’字来代表作者的主观愿望,把情感寄托在仆和马身上,这是 《诗经》的东西。”③此外,像《楚辞》中的“苗裔”、“皇考”、“回风”、“飘风” 、 “湛露”、“踊跃”、“芒芒”、“隐忧”、“荼荠”、“优游”等词语,都是直接取之于 《诗经》。④又如,宋玉《九辩》中“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望托志乎素餐。”其中“素 餐 ”之典,即出自于《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而其中的“诗人” ,自然是指《诗三百》的作者们。宋玉在作品中能够如此娴熟地引用《诗经》典故,这说明 他学习和掌握《诗经》的程度是很深的。屈原与宋玉为同时代人,而且二人之间的关系也甚 为密切,这正好旁征屈原学习《诗经》的事实,从上列语言形式、词语、典故的运用等情况 可以看出,《楚辞》的创作受到《诗经》的影响是不成问题的。三、表现手法的一脉相承《诗经》的表现手法,《毛诗序》中归纳为赋、比、兴三种。南宋朱熹在《诗集传》中 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词也。”《楚辞》不仅继承了《诗经》中引类譬喻、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而且加以发 扬光大,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布局谋篇方面。⑤《诗经》中的比兴大都比 较 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楚辞”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 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文所述《涉江》中就以装束服饰的奇特以象征诗人品行的高洁 。至于说到布局谋篇上,《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寥寥数语;“楚辞” 则在通篇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如《离 骚》中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婚 约比君臣遇合,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 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关于这一点,东汉人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曾有精辟的论述: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此外,屈宋诸骚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 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理 想境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这就使得“楚辞”不仅文辞优美,意境高妙,而且 开创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屈原更是作为浪漫主义诗派的一座丰碑而永远矗立在 中国诗歌史上。四、共同的神话体系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表明,神话萌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图腾文化中的图腾神话 ,而正式产生、发展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大约相当于从夏朝上溯到伏羲氏时代。当 时我国南北方基本是一个统一的神话体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殷代都没有发生变化。商灭 殷后,随着我国北方周人统治区文明进程的加快和重人事重实际“理性文化”的迅速发展, 原先殷人重天命鬼神和巫术迷信的观念和文化在那里开始动摇。于是神话也随之走向衰落, 而只能作为一种凝固的文化史材料“历史地”存在于一些典籍中。如《山海经》、《左传》 、《国语》、《庄子》和《吕氏春秋》等就保存有不少这样的神话材料。《诗经》保存的神 话虽然少,但其中《大雅·生民》中“履帝武敏歆”和《商颂·玄鸟》中的“天命玄鸟,降 而生商”仍可看作是关于周人和商人始祖诞生的神话传说。正当神话在我国北方周人统治的中原地区走向衰落的时候,在我国南方的楚国地区神话 却依然很兴旺繁荣,并且仍然保持着原先夏商神话的那种古老质朴的原始古老神话形态,与 巫术迷信等原始宗教流行于广大民间,成为民间风俗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逸 《楚辞章句·九歌序》指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向,其俗信鬼而好祀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充分说明了楚国民间巫风盛行的情况。而浓厚的巫术迷信和原始宗 教信仰盛行的地方又恰好是神话赖以生存的最好土壤。另一方面,楚国长江三峡和沅湘一带 特殊的山川地理气候环境有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地方性神话传说,他们与来自北方的古老神话 相结合,便构成了南楚更加丰富的神话世界。⑥但从总的系统关系看,他们仍然属于北方 中 原华夏文化的神话体系。这从屈原《离骚》、《天问》、《九歌》和《招魂》等中的神话和 北方中原《山海经》、《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诗经》、《庄子》等作品中 的神话基本一致即可证明。综上所述,《诗经》主要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属于北方文学;春秋以来,楚国 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其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等都 有自己的特点。与此同时,楚国文化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滋养了它故 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⑦于是我们也 就 不难理解为什么“楚辞”与《诗经》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风格迥异的原因了。但是值得 注意的是作为“奇文郁起”的《楚辞》,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变的语言形式,浪漫的艺 术风格等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并非仅有《诗经》一源而已,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还分 别接受着中原其他文化乳汁(战国诸子散文及土著文化,“楚歌”、“巫歌”和“楚声”) 的滋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楚辞》便带着固有的荆楚文化的因子和中原文化等外来文 化的因素“奇文郁起”,脱颖而出了。因此,《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祭祀、巫术等原始宗 教、民俗和神话,以及神奇的浪漫主义等等,只有与荆楚文化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合理的解 释。注释:① 近年来有些青年学者认为《楚辞》与《诗经》无承传关系,如过常宝认为,王逸的“依 《诗》取兴说”是由于不理解屈原文化背景而误解,或是出于保存楚辞的目的而有意曲解, 致使楚辞失去了本来面貌。《楚辞》与《诗经》不可能有先后的承继关系。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140.③萧兵.楚辞研究[M]. 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6.④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 (修订本)[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29,124.⑤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先秦—秦汉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184 ,236. ⑥蔡守湘,朱炳祥.南方文化其表,北方文化其骨—论<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A].郝志达, 王锡三.东方诗魂[C].东方出版社,1993:199,200.⑦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90. 作者简介:汪洋(1981-),女,吉林市人,辽宁科技大学教师。

115 评论

相关问答

  •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几月一刊

    一、基本要求 请咨询 杂志云 ,方便实惠 1、复制比必须在30%内,学报在20%内; 2、文章不能有敏感话题,不涉及政治(尤其日本文化注意); 3、不允许有软广

    柏拉图i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后者专业些。

    土豆豆的焦糖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吉林电视广播大学学报官网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本科教育类刊物,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全文

    上官雨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地址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本科教育类刊物,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全文

    南宫亦忆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社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03期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黄志开 【摘要】:太平天国革命所处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点,使其具有了和以往农民革命中所未

    春雨蒙蒙a20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