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女儿
地理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 范文 一:学伴互助式地理教学分析
【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优势。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如果教师及他(她)的 教学 方法 一成不变,就会使其劣势凸显出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势必要进行课改,但是改向何方,怎样改,有很多先锋已经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有各种各样的效果。详细记录了在课改过程中的观念、做法、 反思 ,很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改;学伴互助;地理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来进行的:(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被人们称为“满堂灌”或者叫“填鸭式” 教育 ,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形。这些教学模式有优势,但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在传统与新兴的矛盾冲突中,学校领导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义不容辞首当其冲进行课改。在我的地理课堂上,确定为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二、学伴之间角色的定位
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是以两个人为一小组(特殊情况也可三个人组成小组),这两个人互为学伴,优势突出一些的被称为“学长”,成绩弱一些的被称作“学友”,他们之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比起“师傅”和“徒弟”,学生的心理上舒服了很多。学伴的组合不是固定的,一个阶段以后会进行微调。
三、问题导学
(一)导学题的编制
1.导学题的设置具有指导性。初中的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引导,导学题则相当于这节课的脉络,把大块的课文分解为小的问题,将图片融入课文,引导学生顺着脉络,紧扣知识的重难点去分析去思考。
2.导学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问题设计,问题设计要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3.导学题的设置不能离开图。地理课堂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图多,而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教学独特风格和特色所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设置的导学题目也不能离开图,地图功能十分巨大,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用一幅或几幅地图便能生动直观、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并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4.导学题的设置要体现 学习方法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这个培养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把学生养成“看到新知,联想旧知;应用已知,探究未知”,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在没有我们设置的导学题时,他们也能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才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所以在设置导学题时,应更多地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
(二)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我在课堂上,先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然后出示导学题,使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个抓手,在自学过程中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主学习,第二阶段是课改的中心,学友向学长汇报自学情况,学长指导学友。学长不会的内容可以与其他小组的学长交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巡视指导。自学结束,以学伴为单位进行展示,一般是学友回答问题,学长评价,学伴自己也可以根据情况而定谁来回答。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必再重复,教师根据巡视以及学生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知识师生交流完毕,一定要留出当堂训练的时间,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
在学伴互助的课堂上,学长学友是一个学伴小组,他们共同学习,但展示的时候主要由学友来进行,学友展示的好,说明学长真正起到了帮助的作用,二者共同加分,如果学长单独回答展示,则没有学友得分高,这一点对于学友的激励是很大的。除了关注学伴们在展示时的表现,其实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过程中对学长学友的评价和鼓励,观察学伴之间是否和谐互助,否则还应进行调整。
五、效果初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凸显出来:学生能够做到由被动地听老师讲转为主动的学,从旁观者变成了拓荒者;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从旁听者变成了演讲者;成绩不太理想的学友有了在课堂上表现、表达的机会,而这些原来都是被学长统领着;学长由回答问题的踊跃者,成为了小老师,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仅能够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还得到了更高层次的锻炼。当然我的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还在摸索与改进中,但是作为教师在经历了课改之后,有了对比,更加坚定了我将课改之路走下去的决心,放手也是一种爱,我甘愿做他们的铺路石,送他们走向更远的前方,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如何去应付考试。
参考文献:
[1]__刚.我们的课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4.
[2]范志国.初中地理教学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2.
地理论文范文二:初中乡土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针对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初中地理主要就是让学生对自然环境以及一些人体和自然规律进行认知学习,所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地理学习涉及到的内容比较抽象,一些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无法融入到地理学习中来。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了乡土地理的元素。所谓乡土地理也就是利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进行学习。
一、结合乡土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比不上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学习产生兴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结合自身熟知的事物进行学习。由于自身对于乡土地理比较熟悉,所以从心理上就会对学习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加上乡土地理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可以真实感知到的,能够看见和感受到的事物,更会让学生产生熟悉感。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亲切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地势和地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开展教学,提问“在自己家的附近都有哪些特殊的地方是小的时候最喜欢去的”。一些学生可能会说“山坡上,因为张家口的山还算是比较多的,所以家附近的小山就成了小伙伴玩乐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张家口的山比较多呢?”学生可能就想到与地理相关的丘陵地形,联系张家口的实际情况,能够感受到地形对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推广开去,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地区,不同的地形对于当地的人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让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想要知道其他地区人们生活的地形环境是怎样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乡土地理,进行德育素质教育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觉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实际生活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些地理知识和自身的生活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因此学习的兴致并不是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融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对家乡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在学习与自身生活相关的内容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由于每个学生对于家乡都会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于家乡发生的变化也会格外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总之,以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神奇魅力,通过一些真实事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北农村地区的环境以及土壤比较适合棉花、辣椒等作物的生长,所以当地的人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些农作物的 种植 ,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引进了五彩棉花的种植,更是使得农业种植提升了一个层次。这样的实际发展状况让学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同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分析,为自己的家乡开发一些新的农业作物,以带动当地的农业发展,表达自身对家乡的热爱。
三、开展乡土实践,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学习和感受地理知识,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调查探究,涉及到人文、地理知识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乡土地理进行分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还能够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更清楚的了解。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探索的同时,能够对教材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的学习,如果根据教材进行笼统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乡土实践,对当地的土壤状况以及水利资源状况等进行实际的分析调查,即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进行取样调查,通过实际的学习分析 总结 当地的资源状况。从本土地区的资源状况着手,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这样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融入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对熟知的事物进行分析理解,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君政.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
[2]张德海.让地理融入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的感受[J].教师,2013(3).
[3]陈雪梅.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2014(17).
地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地理论文范文
2. 大学地理论文
3. 地理教育论文
4. 初中地理教育论文
5. 地理调查报告范文3篇
RosaLifeShare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植物。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赤潮发生后,除海水变成红色外,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过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剧,我国赤潮灾害也有加重的趋势,由分散的少数海域,发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养殖基地受害尤重。对赤潮的发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环境海洋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歪歪悠爱福喔
论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是万物之源。地球的表面,70%覆盖着水,但其中的97%是人类无法直接饮用或使用的海水,在余下的3%的非咸水中,仅有1/3可以供人类开发利用。即便是如此之少的淡水,在分布上也极不均衡。目前,世界有26个国家亿居民处于经常缺水的状况,还有4亿居民已面临“水危机”。缺水,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起了警钟;缺水,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发生在现代的水资源危机是人类生存又一次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仅凭流域内调水已难以满足经济发达地区的用水需求,迫切需要跨流域调水。跨流域调水就是为解决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上的不均或资源性的短缺而采取的水资源优化配臵工程措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21世纪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与人类社会需水均衡性的客观存在使得调水成为必然。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24个国家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半个多世纪来,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运行的决策模型与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各种方法对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进行简化后,采用单一的数学规划模型或模拟模型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规划、管理运行决策研究;二是直接采用大系统优化决策模型和方法,通过先建立各种类型的大系统递阶结构模型,然后再运用多种数学规划或模拟技术(含自优化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求解方法,进行该类工程的规划管理决策研究。近些年来,随着模糊数学、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型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开始探索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在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决策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如Jamieson等人从一般的跨流域调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决策过程出发,建立了跨流域调水规划的混合决策模型结构,并建议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优选系统结构、模拟模型设计所含工程设施的尺寸大小、动态规划方法进行系统实时决策研究等等。1工程实例以色列北水南调工程 以色列极度缺水,而且水资源南少北多。它的北水南调工程的主输水管长约300公里,管径~米,途经多座加压泵站,分支管道总长逾1万公里,年供水量14亿立方米。工程不但带动了南部经济发展,而且把大片荒漠变为绿洲,扩大了以色列的生存空间。 澳大利亚雪山工程 澳大利亚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短缺,为此修建了雪山工程。它在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斯诺伊河的多余水量引向西坡,在调水沿途利用落差发电。雪山工程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包括7个水电站、80公里引水管道、11条共145公里压力隧洞、 16座大坝、1座泵站、510公里高压电网等,年供水亿立方米,灌溉总面积26万公顷。在它的帮助下,西部水质也大为改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宜人。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美国西部干旱缺水,为此先后建成十几项调水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加州北水南调工程。加州北部雨水丰沛,萨克拉门托河常常洪水肆虐;南部则是天干地裂土冒烟,却住着全州2/3的人口,水资源分配也极度不均。早在1919年,就有地质学家提出北水南调的想法。二战后,加州经济发展,缺水问题愈加严重,调水工程提上议程。为此,加州的南、北方争吵不休,媒体也推波助澜,公开号召选民反对州政府的调水计划。1960年,加州就此举行全民公决,结果51%赞成,49%反对,赞成票只比反对票多了17万张。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大部分县投票反对的北部供水区,也有1个县的赞成票超过50%,这是因为该县居民认识到,工程确实也有利于防洪和减少损失。工程于1973年竣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该工程至今仍在不断扩展和完善,工程发电量在2002年即已达到亿千瓦时,使以洛杉矶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受益,受益人口高达2300万。目前,加州的人口、经济实力、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全部位居美国第一,洛杉矶更是发展为美国第二大城市。当年许多投票反对的居民也不得不承认,北水南调工程对加州经济起飞的贡献,确实功不可没。俄罗斯莫斯科运河工程 1930年,莫斯科的水资源开发殆尽后,前苏联开始兴建莫斯科伏尔加运河(1947年后改称莫斯科运河),不仅为首都莫斯科市提供了稳定水源,而且显著改善了莫斯科河的水质及城市景观埃及西水东调工程 埃及有96%的国土是沙漠。为了开发西奈半岛,修建了西水东调工程。主干线长262公里,设有7级提水泵站,年供水量超过40亿立方米。它为西奈半岛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促进西奈的全面发展。对埃及整体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2影响减少调出水地区的洪涝灾害对于水量输出区,严重的洪涝灾害可以说是最大的生态环境灾难。输水工程在水量输出区具有明显的防洪效益,其防洪作用本质上就是减轻生态环境灾难的发生。改善输水通过区气候环境、地下水和水质状况 输水工程有利于改善两岸沿线气候、环境,尤其有利于沿线地下水的补充。而输水渠道对自然生态环境更大的影响在于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许多荒原、沙漠、沿岸地带经过灌溉成为肥沃良田、菜地、林场和果园,两岸沿线地下水位普遍升高,对地下水超采地区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缓解调入水地区的生态危机 调水可以使缺水地区增加水域,导致水圈和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有利于水循环,改善受水区气象条件,缓解生态缺水问题。另外,调水还可以增加受水区地表水补给和土壤含水率,形成局部湿地,有利于净化污水和空气,汇集、储存水分,补偿调节江湖水量,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不利影响输水工程同时会导致调水江河流量减少,产生河口咸水倒灌,破坏河口生态系统;引起调出水区生态环境用水不足;发生“水华”泛滥,藻类繁殖,江水腥臭变色;河道过流条件恶化;调水区下游及河口地区工农业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3 结论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诸多问题,资源性缺水、时空性缺水、污染性缺水、浪费性缺水、区域水资源短缺以及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某一时期、某一区域,采取跨流域调水工程,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是必要的。跨流域调水是一项改造自然的举措,牵涉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历史、法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综合研究的对象。只有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论证,才能趋利避害。只有注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研究,才能促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是调水工程规划设计应重视的问题,应做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权衡利弊;工程实施前后以至工程建成运行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应严加管理,减小污染破坏;不同的引水工程有其独特性,对环境不利影响可能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环境影响的具体评价方法很多,选用时要注意方法的综合性、灵活性和目的性,才能较准确地查出真正的影响,抓住临界的影响,评价影响的实际大小和识别总的影响。跨流域调水有其优势,而工期长、耗资多,又是其弱势,也并非解决水荒的惟一途径。节流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管理同等重要。解决水资源时空分配的不均是实施工程调水的一大前提。就水量而言,确定一个地区是否需要调水需分析调入区缺水的性质。属于资源缺水型为主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比较容易确定;不完全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调水的必要性须作充分的论证;完全不属于资源型缺水的地区,则无调水的必要。因此,地区的缺水问题,要判断其性质,并且根据经济与社会的近期与远期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同时,跨流域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开源,而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多数情况下,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的节流,充分挖掘地区水资源潜力之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挖潜与节流并举的对策,既可缓解调水工程实施前的缺水压力,又能减小调水工程的规模,从而减少水量调出区的利益损失和整个工程的环境负效益。节水和治污是解决水资源合理配臵和持续利用的两大问题。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而节流就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法。防污治污是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永恒主题,必须解决污水处理问题。特别在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的地区,不治污是没有出路的。在调水工程建设就要遵循“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调水水量应合理。①当地水和外调水都是可贵的水资源,要统一考虑,进行合理配臵。原则上应是在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外调,否则,外调愈多,浪费愈甚,污染愈剧。②生态环境用水,一定要给予满足,在耗水量计算中,植被、造林、绿化等需水量必须计入,超采的地下水必须补回,对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必须做到在长系列中维持平衡,丰水年回灌,枯水年临时超采。各河道要在一定季节维持一定流量,不使河道长期断流、萎缩、淤高和导致河口地区情况恶化。③要遵循以供定需的原则,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通过需水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不能让耗水产业大量无限制地发展。④在确定可调水量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调水输出区与调水输入区之间用水利益冲突,原则上应以不影响输出区现状与未来用水需要为原则,或者用补偿的办法减少对调出区的影响以保证调出区的利益。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这要求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上,应起到宏观调控作用,指导和调节流域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依法治水,防污、节流,以达到水资源的优化配臵和可持续利用。这包括:制订有关的水利政策、制订和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管理机构设立及行业准入等等。跨流域调水应以水权为基础。当前,水作为一种资源,已日益突显其重要性。作为一种资源,水具有地域性。从一区域引调水到另一区域,是以牺牲前者水权益为代价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受益区域应支付等价利益。在不侵犯原有水权者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水权交易,改善水资源的配臵,从而实现“双赢”。水资源使用的有偿性,要求实现水资源和水权的有偿交易,形成水交易市场,并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经济手段在水资源配臵中起重要作用。
奇异果香
地球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是咸水,在余下的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总量的。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主要为非洲和中东地区,印度、秘鲁、英国、波兰及中国部分地区亦会受到影响。 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达130多个,全国城市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过1600万立方米。缺水给城市工业产值造成的损失在1200亿元以上,且呈增长之势。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按国际上的通行标准,人均拥有水资源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为起码的要求线,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17亿,以亿人计算,届时我国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预计到2000年,我国年缺水量将猛增到180多亿立方米。如果我们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节水4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已从1980年的20%提高到现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达到70%。但我国城市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是较发达国家低许多,一些重要产品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进入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平均约达142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均排污总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
地理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 范文 一:学伴互
提示: 大沙鼠在中国的地理分布 动物学报 2000/02 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植树造林与21世纪我国盐渍土开发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不好投。因为是中文核心和科技核心双核心难度大,所以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不好投。《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面
有《环境科学学报》、《环境保护科学》、《环境工程》等学术期刊 《环境科学学报》主要报道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污染治理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