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4

嘟嘟198887
首页 > 学术期刊 > 研究生政策分析型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atebutslim

已采纳

研究生复试政治论文

研究生复试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研究生复试政治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强化研究生复试过程管理的路径分析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复试环节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生复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试前准备、复试过程和试后反馈三方面提出了强化复试过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研究生 复试 过程管理 试后反馈

一、引言

目前,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过程,初试和复试的综合成绩是当年考生的总成绩。初试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复试是初试的必要补充,考查学生应变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进一步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科研潜力,也可以让导师以及院系比较全面地了解一个考生的真实水平。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大批德才兼备、富有潜质的优秀人才。众所周知,任何考试的成绩都无法完全与应试者的真实水平一一对应。那些靠死啃书本、死记硬背考取高分的考生并非全是最优秀的,而具有较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考生不一定都能考得高分。如果研究生招生只以初试为主要依据来评判考生,那就很难将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选拔出来。因此,复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抓好研究生复试环节,是培养高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是进一步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了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进一步考查考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人格特征等综合素质,提高生源质量的重要措施,是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目前研究生复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初试和复试在研究生招生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但实际上,复试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甚至有些高校的复试根本就是流于形式。有些高校在复试中老师问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还有一些招生院校只让招生规模内的学生参加复试,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保证了考生的复试通过率,但也失去了复试的真正意义。这种淡化复试的做法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知识面和科研能力,最终不利于选拔优秀的生源。当前在研究生复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对复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研究生复试中的形式主义一直是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源情况不太好的招生单位和冷门专业来说,在当前研究生不断扩招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比较突出。在一些招生单位看来,有国家统考把关,有教育部划定的分数线为依据,初试成绩是主要标准,复试只是一种形式。一些导师对复试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复试就是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工作经历作一些了解。这种重初试、淡化复试的状况严重影响复试的质量,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缺少科学的规范标准

目前虽然国家提倡量化复试,但各招生单位自行制订的复试方案,一般为统一的量化指标和权重,而且粗线条的居多,缺少细致的可操作的规范标准。如面试评价指标不全面,面试问题不科学,面试评分标准不明确,面试程序不规范;尤其是不同学科间无法有统一的标准,要求严格的专业淘汰的学生多,而要求较松的专业几乎没有淘汰。这些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使面试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性,从而难以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影响复试的总体质量。

(三)复试工作的管理不规范

目前,复试管理工作还不够规范,研究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复试管理办法无法得到彻底贯彻和严格执行。各招生单位复试管理办法虽然都依据国家或省级主管部门的复试政策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但是总体来看复试的具体操作,尤其是面试,一般都是下放至各招生院系进行。具体的复试组织管理多由院系执行。由于复试的考生人数较多,时间比较紧,复试中复试小组评判的随意性比较大。一些上线生源不足的单位,为了能完成招生计划,无奈之下也只能让综合素质不佳的考生顺利通过复试。

(四)复试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研究生复试的时间紧,环节多,考生多,任务重,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也是导致复试工作容易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随着考生和社会公众监督意识的不断提升,对高校研究生工作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和监督力度,从而加剧了矛盾的尖锐化。在各招生单位研究生复试自主权不断加大的同时,如何处理好自主权与自律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复试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是各招生单位必须应对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复试工作存在的一大漏洞。

三、强化复试过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复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完善领导机制,强化各级领导责任

实施三级负责制,由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组、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学科专业复试专家小组各负其责。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是在校长领导下,由分管研究生工作副校长、研究生处领导、各分管研究生工作院系负责人和校纪检监察部门组成,肩负起整个复试过程的领导统筹工作;各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的院级招生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的研究生招生的具体复试工作,并根据学科专业组建复试专家小组;研究生处负责复试工作的组织安排以及协调管理,确保各个环节能够在既定程序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实行监督和巡视制度,每一场复试均派出工作人员对整个过程进行现场巡视和监察。在这样的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模式下,各学院招生工作小组作为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在学校复试管理规定的指导下,制定出本学院的复试细则,对本学院复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复试结果全面负责,并将复试结果进行公布,保证复试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2.做好复试导师培训工作

学校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应开会研究,制定复试导师遴选办法。主要依据职称、取得科研成果、获得导师资质年限、参加复试次数、自律表现、年度考核结果等指标,具体由学院组织复试导师遴选工作,并将复试导师名单上报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备案。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通过复试导师岗前培训,让导师明确国家和省、校级有关文件精神,研究生复试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评分标准,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经过培训的复试导师应能通过面试,了解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语水平、业务素质及考生的个体差异等不同方面,对考生创新意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科研潜质等方面的信息有所了解,从而对考生作出较客观、公正的评判。提高导师的选拔评价能力,能全面提升复试工作质量。 3.挖掘考生个人特质,分类制定复试方案

复试前将考生的个人资料、成绩、考生来源等相关信息提供给复试小组,然后由复试小组成员经过认真分析,集体决策,分类制订考生的复试方案,即根据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每类考生要考核的侧重点,认真考量。特别对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报考的考生,更要严格复试。例如在制定复试方案中,要求每位考生必答部分问题,平等竞争;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生具体情况,再提问些与考生所学的专业有关的问题。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复试方案也应有一定的区别。对在职人员的考查内容,在实际能力等方面要严于应届本科毕业生。

(二)科学规范复试过程与标准

1.制定明确的复试标准和要求

研究生复试必须明确严格的复试标准和要求,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着力考查考生专业知识基础及相关知识的广度;全面检验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综合素质的考查。

2.规范复试程序

程序公正可以保证实体公正的实现。复试程序公正有助于保证考生权利,有助于限制人为因素,从而保证复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学校应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学科专业要求,制定公平、公正、规范的复试程序,并及时公示。首先应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确立合理的复试权重。目前教育部明确规定复试权重一般把握在30%到50%。其次要明确规定复试的组成,根据研究生培养要求,合理确定笔试、面试及英语听力测试和口语测试的分值比例。同时,组成研究生复试小组,由复试小组对复试结果负责,以减少个人因素的影响。复试前应确定考查的基本内容,尤其是面试,须提前准备供考生选择的面试试题,以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复试时应坚持宽严适度,始终如一;复试后,坚持逐人逐项评分,取加权平均分作为考生最后评分,并最终由复试小组签署评语作为考生最终得分,由复试小组组长签字后上报学校存档。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1.成立督导小组

成立由研究生院部牵头、学校纪检委等单位参与的研究生复试督导小组。督导小组又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深入到各个复试小组,对复试的全过程进行旁听,了解各复试小组的人员组成、复试程序、面试内容、评分标准、每个考生的面试时间等等。督导小组通过旁听,总结好的方法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指导以后的研究生复试工作。

2.建立公示制度

复试应有更高的透明度,例如面试分组方法、面试的评分方法、面试成绩与总分的关系、面试的结果、初试与复试成绩、录取的基本原则等,都应该通过校园网、张贴公示等渠道,明确地告知参加复试的教师、考生及相关工作人员,接受大家的监督。同时开放面试全过程,接受老师学生甚至社会各界的监督。

3.建立试后反馈制度

成立复试工作小组,公布举报电话及联系方式,保证投诉、申诉、监督渠道的畅通,及时处理解决复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听取试后来自社会群体与考生的意见,以尽快发现复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及时的改正以不断完善复试工作。

参考文献:

[1]刘苑,黄学,吕欣.完善复试环节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50-153.

[2]张宏.浅谈如何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J].大众文艺,2009(4):230-231.

[3]黄建国.做好研究生复试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104-106.

[4]曹菱红,胡戬.对研究生复试及优秀生源选拔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9(4):100-102.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资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动态、连续、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103005)研究成果。

再论研究生复试改革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研究生复试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在近年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不足,有认识上的'误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五重五不重”现象;今后必须深化改革研究生招生复试,不但要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实行复试级次责任管理,还要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大力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引入结构化复试模式,实现研究生复试科学化。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 复试改革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董晓惠(1969- ),女,辽宁鞍山人,苏州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00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91-02

在研究生复试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有三种模式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合格式复试、补充式复试和竞赛式复试。近十年来,补充式复试成为复试模式的主流,在弥补初始偏差、甄别身份与能力以及进一步结合专业及研究方向考核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科研素质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研究生复试因此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由集权型向自主型转变。研究生复试成为研究生招生工作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目前研究生复试改革中存在的挑战

1.认识有误区,对教育部复试要求落实不够。有人认为,参加研究生复试的学生都是经过高难度的基础课考试杀出重围的,都是优中选优的,不需要再复试了,或者就是面试一下,看看是不是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或者有初试时手续不合的情况,查核落实一下。重初试、轻复试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头脑中生成生长起来。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如有些生源不好的招生单位,主要是二类招生地区,为满足扩招需要,常常采取等额复试的方式,这在实际上是让复试徒有形式。更有些研究生招生单位或因为经费紧张,或因为人手不够,人为降低招生工作量,使招生复试走过场。还有一些单位因为复试组织工作的艰巨性,采取避重就轻,见了困难绕道走的“策略”。如有媒体报道某招生单位为抵制复试中的“人情”干扰,降低了复试成绩比例,或者干脆最终不改变国家统一组织的初试成绩名次,将初试成绩作为最终录取的参照,使复试流于形式。以上种种都是违背研究生教育方针和国家人才选拔政策的,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贻害国家人才的培养,也是对教育部研究生复试改革精神的严重违背。除此之外,在复试操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五重五不重”现象:一是重视复试的考核内容部分,不重视复试的程序。光强调“公开公平公正”,但程序公正才是一切公正的前提,科学合理的程序设计才是充分完成考核内容的保证,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二是重考核内容上专业知识的能力考察,不重考生思想品德心理因素。三是重视基础知识考核,不重视能力考核与创新意识考察。四是重视总分,不重视特长,从来不对那些偏才怪才伸出橄榄枝。五是重视本校考生的复试表现,不太重视外校外单位的考生。这很容易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对于考生和培养单位都会造成“不可持续发展”。

2.招生单位各自为政,操作过程失范失序。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每个招生单位都遇到过研究生复试标准与环节不规范、复试过程程序设计与程序控制的问题,各招生单位的复试工作各自为政是主因,这一点在复试中考生调剂方面表现得最突出,导致破格录取与调剂录取的无序。生源差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为了实现招生计划,就要通过破格录取和其他招生单位调剂的方式补足缺额。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套严格的招生破格与调剂方面的法规,在执行上千差万别。一方面由于各单位自我制定自我执行的破格与调剂规则全靠自律,出现了破格与调剂录取中的“随意性”。破格录取一般用于选拔在考试中总分不够而学科专业上具有突出才能的考生。另一方面,调剂过程中各招生单位的各自为政和生源流动的开放性、考生志愿的多重性,决定了调剂复试每年都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导致生源短缺的招生单位与未考取第一志愿单位的考生间的供需矛盾无法调和。第一志愿单位与调剂志愿单位同时调剂一个考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很多时候还影响了考生的录取,影响了教育公平。复试时间不统一,且复试季持续时间长,往往从3月就有招生单位开始复试了,而到5月还有单位在发复试通知,并且到7月还录取不完,这么长的时间里复试政策和方式往往变来变去,导致无序调剂。

二、解决目前研究生复试问题的对策

1.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实行复试级次责任管理。复试级次责任管理就是根据复试中的责任、任务、义务和能力范围,对整个复试工作进行层级分工。当然,分工的前提是科学化。这就需要招生单位复试组织者的胆识特别是能力。比如,复试工作采取学校、学院(系部)、学科专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成立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研究生处领导、各学院院长、学校纪检部门领导及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人员组成。复试前召开复试工作会议,制订具体的复试工作方案,明确三级机构的具体职责。实行“联络员制度”,各学科专业提前上报复试时间、地点,研究生处向每个学院派一名工作人员监督各学科专业复试过程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并填写《复试公正考核量表》,上报研究生院,如发现复试导师有任何违规行为,逐级上报,严肃查处,取消复试导师资格。当然也有人建议实行校院(系)两级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小组,负责制订复试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方案的实施。 2.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大力加强监督管理。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完善制度,就是要大力改革。比如,研究生招生的复试时间就是问题。我国硕士生入学初试时间在每年的1月中下旬,复试时间晚于初试成绩和复试分数线的公布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从公布初试成绩至复试结束全过程长达一个多月。复试时间不统一,且持续时间长,增加了复试过程考生的痛苦指数,还会导致无序调剂。调剂本身是考生彰显主体性的难得机会。但由于时间拖得长,考生和招生单位之间、不同招生单位之间、考生与导师之间关系逐渐微妙起来,加剧了调剂工作的复杂性。教育主管部门改革的勇气还包括大力改革研究生招生机制,从机制上改善研究生复试。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更好地调整二类地区的招生调研,适度放宽外语和政治两门公共课的门槛。前文所列举的对于复试不重视的招生单位里,经过笔者的调研发现,在国家统一招生线划后,进线的人数就是全部录取了也不能满足招生计划。这种情况的产生不是招生单位能解决的,必须由国家从制度层面解决。

程序公正是一切公正的前提。不但要建立一套可具操作性的复试流程,放在与复试内容、评分标准一样高的地位上,而且要建立一套公开透明的程序,避免出现暗箱操作。只有公开才能让人便于监督,充分发挥监督的效力。要采取公示制度,将复试方式、程序、原则、评分标准、面试结果、初试与复试成绩进行公示,有条件的招生单位要开放复试全过程,接受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全社会的监督。苏州大学2013年复试流程为体检、政审,专业课笔试及英语听力测试,复试评价小组面试,与拟订导师面对面交流,公示与复议,形成复试评价结果,体现了程序设计的公正意图。

复议制度是保证制度完善的重要一环,是程序正义的最后一关。复议是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作出的具体决定不服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起的重新审查程序,是对不公正不正确不合理结果的纠正程序,是确保申请复议主体的权益得以不受侵犯的程序设计。这不仅仅是为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确定了法定的执行救济途径,同时也拓宽了招生过程中的监督渠道。必须保证复议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公布举报电话及联系方式,保证投诉、申诉、监督渠道的畅通,及时妥善解决复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监督机制的运行让复议制度不流于形式。

3.引入结构化复试模式,实现研究生复试科学化。结构化复试是首先根据对报考专业的分析,确定复试的测评要素,在每一个测评的维度上预先编制好考试题目并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考试过程遵照一种客观化的评价程序,对被试者的表现进行量化分析,给出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考评中对所有的评价者均使用相同的评价尺度,以保证判断的公平合理性。结构化考试在过去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招聘等选拔中,效果非常显著。目前也在逐步引进到研究生复试中,受到广大考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在研究生复试中引入结构化复试模式必须在充分体现研究生招生选拔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科学、完整的复试标准化指标体系。要根据各招生单位人才需求的实际,将招生数量、性别比例、专业设置、博硕连读、导师结构、研究能力、就业率、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因素全部考虑进去,制定既有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全面考核,又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面试方案,保证复试的客观性、公正性,用程序和制度消除主观的随意性,从而根除招生的不规范。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对复试的考试内容做了一个设计,主要划分为三大考核矩阵十五个板块。第一矩阵是政治思想考查,主要是思想品德方面。这一方面在近些年有所减弱,关键是考核内容如何与时俱进。具体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品德修养、积极进取与否、责任意识强弱、遵章守纪好坏以及团队意识。第二个矩阵是基本素质考查,分为五个板块,分别是身体素质的强弱、心理素质的好坏、沟通技巧的掌握、学习能力的主动性以及言谈举止上的礼仪教养。第三矩阵是能力考查,包括五个方面的能力考查,分别是专业能力、外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主动研究能力和全新能力。

最后一关是复试成绩评定。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上述创新与设计都是白搭。前面的程序科学、客观,成绩评定就会准确。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细化,所有细节都要有规定、有设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程序的严格性,一定不能变通,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自作主张,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复试的改革成功,为社会主义祖国选拔优秀人才把好入口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编.1997~200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文件选编(上下册)[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人学出版社,2004.

[2]曹叔亮.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改革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3).

[3]吕娟妃,李梅,严海军.试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7(7).

[4]周济.谋划改革的新突破 实现发展的新跨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4(17).

341 评论

Cathy傻丫头

社会科学研究 (不包括人文学科)的目的在于对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揭示形形色色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探寻社会或者社会的某个子系统的发展、运作规律,寻求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 就学术目的和学术价值而言,社会科学类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学位论文”)也是如此。但是, 具体到每一篇学位论文,是否必须有政策建议的内容? 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政策建议? 如何提出政策建议? 这是在学位论文的指导、评阅、答辩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学位论文中是否一定要有“政策建议”?这是导师之间分歧较大的问题,也是容易导致研究生和教师冲突的问题。 有的学位论文没有政策建议,或者政策建议部分文字较少,常常受到评阅人和答辩委员的批评,获得的评价较低;研究生对此常常有不同的看法,不认同教师的评价。是否有“政策建议”、政策建议是否可行,被多数高校列为学位论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这可能过于绝对了,需要澄清、纠正。 学位论文中未必一定要有政策建议 。 虽然“经世济民”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揭示社会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注重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的探讨,进行抽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应用研究立足于理论的实际应用,着眼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基础研究是否一定有对应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 ,要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而定。 有的基础研究可能直接与具体的社会问题相联系,研究结论具有直接的政策意蕴,而有的研究成果则没有直接的现实政策含义。有的研究工作只是对前人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新的证据或者证明,而这些研究结论的政策建议已经被别人提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论文中提不出新的政策建议,仍是合乎要求的,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例如,不平等度量的技术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论文改进或者提出了新的度量指标并证明了其良好的特性,甚至证明了前人提出的度量指标的新特性,都是重要的理论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方法价值。但是,这一成果未必具有直接的政策价值。这类成果要应用于政策研究、产生政策含义,需要再作进一步的具体研究,那是另外一项研究的内容了。这类学位论文没有政策建议,并不是论文的短处。学位论文是否要有政策建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不能不加区分地去批评学位论文缺少政策建议这一部分。 对于应用研究和能够提出政策建议的基础研究来说,“政策建议”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内容。 充分挖掘研究结论隐含的政策含义,不仅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把一个笼统、宽泛的建议具体化,提出详细可行的实施步骤,可能需要更为缜密的理论和因果关系作为支持。政策建议的深入开掘,有利于认清已经完成的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有时在开掘政策建议的过程中,研究者才会发现所作的理论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化、细化,才能明确深化理论研究的方向。 除了学术目的和学术价值外,学位论文还具有教育价值和功能,完成“政策建议”部分的研究,是训练研究生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很多著名学者都很重视学位论文的“政策建议”这一环节。林毅夫教授在评论他自己指导的一篇博士学位论文时指出:尽管这是一篇不错的博士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做得很扎实,但是论文的“政策含义挖掘得不够充分”。这说明林毅夫教授很重视博士学位论文中的“政策建议”部分。学位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但是,对于可以提出政策建议的学位论文,政策建议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建议”就是根据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提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对策。 这种对策是论文研究结论的自然的、直接的引申,是理论研究结论应用于具体问题时所推断出的结果,在逻辑上与论文的理论研究结论是一脉相承的。 必须依据学位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 有的研究生还没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时, 就把政策建议想好了,在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了数条乃至近二十条政策建议。 还没有对问题进行研究,何来解决问题的建议? 这显然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逻辑。也有个别的导师头脑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做论文进行论证。不论这个主张是否合理、是否正确,学生已经先入为主认定这个政策建议是正确的,然后去展开论文的研究工作,这实际上扭曲了学术研究。 我们经常发现学位论文政策建议环节中逻辑推理出现问题, 很多研究生脱离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去寻找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与理论研究相脱节,整篇学位论文不能保持逻辑一致性。举个常见的例子。经济学研究中,一般的假设是“人是理性的”,几乎所有的借助经济学分析方法所进行的社会科学研究,都以此假设为基本前提。“理性人假设”把人的理性都看成是等同的、不变的。这类研究中,省略了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考察,没有去考察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研究,把人的“偏好”视为是稳定不变的,把人的行为视为理性选择的结果,人的行为的差异、变化是由外部约束条件的差异、变化所致。这类研究所能提出的政策建议的范围,仅限于改变制度、物质、技术等约束条件,得不出改变人的主观认识、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方面的建议。但是, 有的研究生利用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却提出了要“改变人的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之类的对策。也许有些建议可能是正确、可行的,但在逻辑上,从论文的研究结论无法引申出这一建议,就不应出现在论文中。 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研究中所发现的规律,依据论文确立的因果关系,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与对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科学研究都能得出确凿的因果关系结论,都真正确认了规律的存在。社会科学研究有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也有解释性研究;可用定量方法,也可以用定性方法。定量研究有因果关系研究,也有相关关系研究,对应的结论分别是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研究并没有确认因果关系存在。 探索性研究只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没有取得对规律的准确认识。 案例分析不能做因果关系检验的手段,仅凭案例分析得不出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 所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得出结论的类型不同,相应的政策建议的类型、建议的肯定性程度就不同。 学位论文中要对此加以区分,作出准确说明。例如, 依据探索性研究的结论,所提出的仅仅是“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些办法也可能是不合适的,必须详细说明论文所给出的仅仅是“可能的”、“潜在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只有对学位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有准确的认识,对政策建议研究有科学的态度,才能做好“政策建议”研究。研究生对学位论文中政策建议的态度和认识有两种极端情况,需要导师在指导中去纠正。 一种极端情况是部分研究生轻视“政策建议”部分,认为政策建议是学位论文中可有可无的部分,把政策建议视为论文主体内容的点缀,甚至认为提出政策建议不是学术研究者的责任。这其中有些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功底很扎实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主体部分的研究质量较高,研究结论是正确、可靠的,具备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的基础条件。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生的思想认识有偏差,仅仅满足于得出理论结论,没有在开掘政策建议方面下功夫,没有仔细推敲政策建议的逻辑,未经过严密的推理,就轻率地写出了政策建议,破坏了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内在逻辑一致性,使论文的整体质量下降。 部分学位论文由于没有很好地开掘出政策建议,或者提出的政策建议缺乏新意和针对性,常常遭到评阅和答辩教师的批评。有些教师对定量研究方法不了解,往往直接去看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由于看不到新颖、可行的政策建议,他们就会认为这些理论研究没有意义,认为这些复杂的定量研究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因而对论文的评价较低,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了研究生的理论研究成果。从教师方面来说,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这样的做法也不妥当;但是,其中也有研究生自身的原因,由于政策建议研究部分没做好,造成了教师对研究成果的误解。大多数教师和读者,甚至是同一专业领域的研究者,都很关注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看不到新颖、合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很容易导致对研究成果的误解。 第二种极端情况是部分研究生过于重视政策建议, 认为提出“如何改革”、“如何发展”的思路、想法就是论文的全部内容, 主要的研究工作就是写出政策建议。这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政策建议”部分篇幅很大,甚至超过论文的三分之一,这是另一种错误认识。这种情况在在职攻读学位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和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中更常见。 由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范式、学术制度、学术规范正在转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许多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刊物所登载的论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这些论文仅仅表达了作者对某一方面社会改革的一些设想、看法。对这些设想、建议的理论依据,作者在论文中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甚至很多建议和看法并没有理论依据。许多学术刊物也是政府部门的机关刊物,经常发表一些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政论文章。研究生读了这些刊物上的文章会产生误会,认为这样的文章就是学术研究论文;写作这类文章,谈谈“应该如何改革”的想法,就是学术研究;发表了这类文章就是发表了学术成果。很多高校都要求或者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但是并没有对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学术论文”进行界定,往往把发表在这类刊物上的文章统统作为论文,据此对研究生进行奖励。很多研究生不去认真学习如何做研究,而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写作、发表这类政策建议文章上。写学位论文时,研究生还是采取这种方式和态度,把提出政策建议这一环节作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主要研究工作,把研究过程等同于提出政策建议。导师必须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让研究生明白这是误解了“政策建议”和学位论文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 部分学位论文专门进行政策分析研究,对已经或者正在实施的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判,寻找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提出改革、完善政策的建议。研究生要完成这类以政策分析作为研究主题的学位论文,必须掌握现代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科学研究加速吸收现代数学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成果,通过数学家、社会科学家的合作努力,开掘出了很多有力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中,有的专门用于“反事实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分析。最近三十多年来,这些技术和方法逐步被提炼、加工、完善,已经非常成熟,应用起来很方便。这些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使政策评估结果的精确程度、可靠程度大大提高。政策效果评估中都涉及到“反事实问题”这一难题,现代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巧妙地克服了这一难题。然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这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反应较迟钝。尽管许多社会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都有专门的政策分析课程;但遗憾的是很多政策分析课程教师对这些已经非常成熟的政策分析方法充耳不闻,不主动去学习、吸收、运用,继续局限于思辨性的研究,习惯于通过“拍脑袋”的方法去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个别导师甚至对这些自己完全不懂的方法和技术,在课程教学中进行错误的评价,故意引导研究生不去学习这些新方法、新技术。由于没有掌握分析方法和技术, 很多研究生仅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对已经实施过的和正在实施的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 这些“政策分析”,很多观点看上去很新颖,但是未必符合实际情况。 这样的政策分析研究是违背科学原则的,根据这些不靠谱的政策评价,所提出的政策改革建议也是荒唐的。 很多学者和研究生强调,自己的研究中使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只做定性研究。这些说法反映出部分研究者对定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认识的偏差。事实上,社会科学中的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是统一的、一致的,是相互补充的(不包括人文学科中的定性研究方法)。但是,定性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受限制,尤其是在因果关系分析中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如果没有深入领悟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原理,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定性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难以进行可靠的因果关系推断,不懂得定量研究方法的人,难以理解这一点,也就不知道案例分析的功能和作用。政策效果分析是因果关系分析,但是很多人用案例分析方法推断政策的效果。仅仅依靠案例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分析结果,可能是有严重偏差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只要条件允许,导师就要尽力指导研究生学会定量研究方法,帮助研究生获取可靠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政策实施的效果作出全面、精确的判断。 要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必须准确详细地把握社会实际情况。 大多数研究生是没有社会工作经历的年轻人,缺乏对实际社会情况的直接感受,不熟悉实际情况。 做政策建议部分研究时,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再次查阅相关资料,熟悉有关部门、行业的实际状况,甚至有必要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调查,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研究生提出政策建议要实事求是。 学术研究工作不是“愤青”的牢骚,不要未进行科学的研究,就对现行政策进行盲目的批评、指责。 政府正在实施的政策未必是完备的,未必方方面面都是科学的,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政策研究切忌故意迎合个别政府部门、部分政府官员的需要和喜好,切忌盲目为现有的政策作牵强附会的注释、辩解,更不要脱离实际情况高谈阔论、唱政治高调。研究生要通过自己扎实的科学研究,作出客观的判断。 “政策建议”的范围很广,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方法或者方案,也可以是一个方案中某一方面或在某个步骤上的具体做法;可以是对已经有的方案提出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实施步骤,明确各项措施的实施次序,还可以是对前人提出的建议的否定和质疑;可以是一项具体的社会发展目标的设置,也可以是确立实现某个目标的条件和时间。 提出政策建议要有“不以善小而不为”的作风和态度,政策措施中看起来很细小的差异,其实施后的后果可能差异很大,细小的政策建议并不是作用微小。所以,要重视细节方面的建议,建议内容要尽力细腻、具体,不贪大求全。在学位论文中,政策建议部分所占篇幅不会很大,有时一两段文字,甚至只有几句话就可以把建议说清楚。 另外,任何具体的政策建议都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前提的,在政策建议研究中,研究生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347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对政策分析的研究

    公共政策的论文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公共政策方面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博弈均衡与政策微效问题研究 引言 随着各国

    千羽YUm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政策分析英文论文题目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首要工作,好比冲锋陷阵的先头部队,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2优秀英语 毕业 论文题

    别惹阿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案例分析型研究生论文的框架

    问题一:怎样写一篇案例分析论文? 不同的学科有不一样的案例分析,这里仅提供一篇,供你参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案例分析论文 心理问题 学生姓名:徐子

    a258181011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政策分析英文论文模板

    英语论文格式模板2017 英语论文格式模板是怎样的呢?撰写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除了细心严谨之外,还要了解论文格式。下面是我分享的英语论文格式模板,欢迎阅读! 英

    小小桐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公共政策分析论文提纲

    自己不会啊,带你找了一篇。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公共”原则——可持续发展角度的透视内容提要:“公共’原则有着特殊的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透视公

    夏天的风kik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