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8

妞妞love美丽
首页 > 学术期刊 > 植物学论文3000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疯中之子

已采纳

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梅(刚好3000字题目为《梅》)

174 评论

羅潔愛爾

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是中华大地的奇葩,是众多民族的骄傲。据调查,梅树野生于自西藏经滇、鄂、皖、浙直至台湾等10个省、区的山林,在我国已有3000年以上的应用历史。神、姿、色、态、香俱居上乘的梅花,至今约有两百多个形形色色的品种,都是从古代的野梅引种驯化、精心选育而得的精英。 梅花是家梅中的一大分支,家梅系由野梅演进而来。近百年来,植物学家、园艺学家和园林工作者在广大地区采集、调查了不少野悔。这些野生的梅树、是梅花原产于我国的铁证,也是对梅花原种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活材料。 在西南山区,野梅分布的地段多较高。如在西藏波密等地,就在海拔2100~3300米处发现野生梅林。云南省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而以滇西北之下关、大理、洱源一带为多(海拔1800~2600米)。在四川,则主产于丹巴、汶川、广元、万源、西昌、会理、汉源等山地丛林中,海拔1300~2500米。而在鄂西宜昌、恩施等地,野梅就分布在较低海拔之山地(300~1000米)。故西南山区,尤其是滇、川二省,乃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延伸至鄂西一带。 至于野梅分布的次中心,则系鄂南、赣北、皖南至浙西的带状地区。如在鄂南的咸宁市汀泗区聂家乡长丰大队后山海拔170米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中,就有散生的野梅。野梅在江西省主产于景德镇市瑶里乡区石塔三矿区香菇场混交林中,海拔约300米,系零星分布。安徽省歙县以及黄山风景名胜区东坡芙蓉桥附近(海拔约200米),1984~1985年还有野梅零星分布。浙江亦有野梅散生于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混交林中。此外,在广西、福建亦发现有野生梅树。 我国古人应用梅子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书经·说命》载;“若作和羹,尔唯盐梅”,这是殷高宗对宰相傅说他的重要性:好比做羹汤时用的盐和梅那样。按商代之盐与梅,犹今日之酱油和醋。这种古代的烹调习惯,至今仅在云南下关等地,由白族人民保存了下来。 1975年我国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正好与《书经》的记述相互印证。考古学家在殷墟掘出一具精美的食器——铜鼎,其中满盛炭化了的梅核。核扁圆形,两端尖,似较鲜物略小,呈栗黑色,而表面密布蜂窝状小凹点——正是梅核的典型分类特征。经碳14鉴定,距今已有3200多年。早在商代中期,古人已用梅子(果梅)于食用了。 稍迟,关于梅树和梅子的记述越来越多。如《周礼·天官》云:“饮食之笾,其实干萚”。经查核,萚就是食用梅子的古称。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著名民族歌集《诗经·召南》中,有一首《慓有梅》的诗篇,它是一首热情奔放的情歌,姑娘将梅子投掷给她看中的小伙子,寓意至深。同时,《慓有梅》反映出当时在陕西召南地区,梅树是相当普遍的。也就是说在距今至少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引种野梅使之成为家梅的驯化过程就已经开始了。 在长江流域,古代艺梅也是从生产梅子(果实)开始的,例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的出土文物中,许多陶罐里都盛有保存完好的梅核和梅干。同时出土的竹简上记有“梅”、“脯梅”、“元梅”等字样,这都是当时梅子加工制品的名称。这说明早在西汉初期,我国长江流域人民早已引种栽培梅树,并多方利用梅子加工食品了。另外,在湖北江陵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中,亦发现有梅核,其历史时期与长沙者相若。 在远古时代,先民采集野生梅子主要是以作加工食品或供祭祀之用。但因梅花冰中孕蕾,雪里开花,玉白朱红,暗香浮动,在北风凛冽的隆冬季节,唯有它“独先天下春”。于是人们在以果为主要目的过程中,也逐渐一并欣赏了它的神、姿、色、态、香之美,引起了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和向往。而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正好又有个别植株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奇异的花瓣或萼片,新奇的枝姿等等,于是有心人使其另行繁殖、栽培,从而培育成若干专供观赏的梅花新品种。 所以“花梅”应是从“果梅”中分出来的一支奇葩,时期约始自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虽然这些品种只有名称,但从字面上看,当系“宫粉”之类的观赏品种,其中或已出现若干重瓣新品。稍迟,杨雄著《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等记述。可见距今约两千年前,梅已在成都作城市园林绿化材料应用了。 整个晋代,梅花常见栽培,诗人吟咏渐多。如东吴名将陆逊之侄陆凯,曾做过丞相,其文辞优雅,有个文字挚友范晔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春”可以“寄赠”自陆凯始,从此梅花传友情,传为佳话。 到了南北朝,梅花应用更多,有关诗文、韵事也盛。如《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梅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这可能就是梅花图案用于美化的发端吧。其它的如宋元年间均有梅花诗文。其中尤以何逊《咏雪里梅》诗、庚信《梅花》诗及萧纲《梅花赋》等,最为脍炙人口。凡此种种,足见梅花栽培、应用渐盛,日益为文士所欣赏。因此从汉、晋至南北朝,“梅于是始以花闻天下”。 及时至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梅花栽培渐盛,品种也有所增益。这就引起了文人雅士更多的关注,纷纷用梅花作为创作的主题,促使梅之声誉大噪。象唐代名臣宋璟在东川官舍见梅花怒放于榛莽中,归而自感,遂作《梅花赋》,有“相彼百花,谁敢争先!莺语方涩,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和“谅不移于本性,方可俪于君子之节”等赞语——这对梅花得高名和艺梅规模的扩大,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唐代咏梅诗篇不少,如杜甫、李白、韩愈、杜牧、柳宗元、白居易、张九龄、李商隐等诸多名家俱有梅花诗。据《华阳县志》载:五代初,王建据蜀称王,留在成都辟梅苑。孟知祥在成都称王时,别苑中有老梅卧地,称为“梅龙”。凡此种种,足见早在唐及五代,不论华东、华中或华西,都已有较多的梅花栽培。而其中心地区,则为东西遥望的杭州和成都平原。 至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机主要仍属江梅、宫粉等型。而在四川,则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时称“红梅”)。如《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祟庆县朱砂梅花名品仍多,实有其历史渊源。 宋、元400年(960~1368),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此际梅诗、梅文固多佳作,梅画、梅书亦脱颖而出,盛极一时。同时,梅花新的系、类、型和品种有所增加。梅花缤纷,梅影阵阵,在历史上形成了艺梅的一个高潮。 仅以梅诗而论,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而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传为千古佳话。其《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饯,暗香浮动月黄昏”,最为胜炙人口。再如北宋之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之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有甚多著名梅花诗词流传至今。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皖花溪。”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悔、艺梅、记梅的名家,曾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约于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足见时至宋代,梅花栽培日盛,品种不断增加,艺梅已成为社会群众的风尚了。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树梅花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其《墨梅》画及《墨梅》诗均名扬天下。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外,元代赵孟俯、杨维帧、谢宗可、僧明本等,皆有梅诗名作。而昆明温泉对岸曹溪寺一株元梅,趾曲蟠飞,老态龙钟,年年犹开重瓣粉红花,且可结实。笔者多次往观,确认其为七百余年前古物,且系原木。查曹溪寺元梅原有两株,其一在“文革”期间死去,甚为可惜。现存此株元梅恐系国内最老的古梅,弥足珍贵。由上所述,足见元代虽当兵乱,而艺梅、咏梅之风未衰。 到了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代,艺梅规模有所扩大,技艺水平续有提高,新品种大量涌现,这些在书、文、诗、画中均有反映。如明代王象晋箸《群芳谱》(1921),记梅花品种19种之多,且各附简单记载,还将它们分属于白梅、红梅、异品等三大类。书中对梅花的栽培、繁殖等,亦有若干论述。在此前后,周文华著《汝南圃史》(1620),徐光启箸《农政全书》(1636),皆列记若干梅花品种。 至清而梅花栽培益盛,品种增多。如陈淏子作《花镜》,记载了21个梅花品种,其中“台阁梅”、“照水梅”乃前所未有者。“扬州八怪”中,以咏梅、画梅著称者不乏其人。而金农、李方赝等,则更以善于画梅而名扬四海。 关于明清之古梅,应以杭州超山之明梅为最。超山大明堂原有宋梅20株,传系苏轼1056年由杭州移来手植。但宋梅年老株衰,后渐陆续死去,最后一株亦于1933年2月枯毙。现存的一株所谓“宋梅”,系明代分本,树高米,最大冠幅米,老态龙钟,干已空心,着花略稀,品种名“大叶猪肝”,萼紫瓣白,花瓣5~8枚,花径达~厘米,仍能结实。 辛亥革命之后,梅花栽培又有新发展,品种续有增添。如《华阳县志》(1934)中即记有成都梅花品种八个。此时的沪、宁、苏、杭、扬(州)、(无)锡、渝、穗、汉、昆等地私家园林,搜集的梅花品种也不少。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垂枝”等类、型梅花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编入《花经》(1949)一书中。 解放前,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专论梅花之学术论文,并记载重庆的梅花品种15个,是为科学整理我国梅花品种之始。汪菊渊与笔者在1945年拟定了中国梅花各类品种检索表,以成都20个品种为例,进行了中国梅花品种科学分类的首次尝试。1947年7月,笔者著《巴山蜀水记梅花》,作为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发行。1949年2月,在沪举行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属梅花展览会。 解放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术均有飞跃的发展,品种也迅猛增加。从1958年起,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节在武汉东湖风景区举办梅花展览会。近年南京、无锡、上海、合肥等城市也常组织梅展,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北京已有“送春”、“北京玉蝶”等耐寒品种可以露地越冬,在武汉也有“单凝馨”、“华农玉蝶”等先后脱颖而出。 梅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与国人的文化与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除我国外,仅东方的日本、朝鲜有较多的梅花栽培。在日本,甚至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发行专门刊物《梅》。 而在整个西方,则只大洋洲的新西兰开始重视梅花,有5~6个品种用于商品生产性的梅花栽培。追溯史乘,始知迟至15世纪中,我国的梅花才借道朝鲜东传日本。早年(1879及1884)传于欧洲之少数梅株,则系由日本辗转运去的。目前欧洲仅在英、法等少数国家的植物园内,有梅花数株点缀共间而已。至于美国的梅花是由日本转去,至今仅50~60年的短暂历史,且被误称为“日本杏”,载培、应用很不普遍。 西方除新西兰人开始了解到梅花特易形成花芽,系绝佳之促成花木已用于切花生产性栽培外,其余国家大多不知道梅花的优点,也不会欣赏梅花的神、姿、色、态、香之美。而在东方的日本,由于受到西化的影响,梅花栽培也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239 评论

蒋馨瑗SHELLEY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分子态氮,它们约占空气成分的百分之八十。估计在整个大气层中,约有四千多吨的分子态氮。然而,绝大多数的植物只能从土壤中吸收结合态氮,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等。土壤中的含氮化合物,不是土壤本身固有的,而是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微生物的生物固氮。据估计,地球表面上每年生物固氮的总量约为一百吨,其中豆科植物体内根瘤菌的固氮量约为五十五屯,占生物固氮总量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在植物根系上生长的特殊的瘤,因寄生组织中建成共生的固氮细菌而形成。用来合成自身的含氮化合物。根瘤菌在皮层细胞中迅速分裂繁殖,同时皮层细胞因根瘤侵入的刺激,也迅速分裂和生长,而使根的局部体积膨大,形成瘤状突起,就是根瘤。豆科植物能肥田,是由于根瘤菌的固氮作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因得到氮素而获高产;同时由于根瘤的脱落,具有根瘤的根系或残株遗留在土壤中,能增加土壤的肥力。根瘤菌从根瘤细胞中摄取它们生活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它能固定游离氮、合成含氮化合物,为豆科植物所利用。

258 评论

颖颖emma

植物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花卉水培技术运用分析

自古以来种花赏花一直被视为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不二选择。传统花卉在种植过程中,污染较大,且有土栽培卫生清洁难度较大,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于赏花的追求。因为水培花卉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独特的培育方法,造就其污染小,方便栽培栽培,卫生清洁等诸多优点。水培花卉的生活环境在水中,植株本身可以是半没入水也可以整体入水,其摄取营养的方式很特别正如土培花卉从土中摄取营养成一样,它是从水中获取。培育者水中加入营养液,如硝酸钙、硝酸钾、硝酸镁、硫酸亚铁和钼酸铵等,花卉通过根系吸收溶解在水中的营养成分,供植物体本身的生长繁殖。其培育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花卉培育过程中的种种局限,而且花盆的'原则也较以往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培育过程简单,平时在花卉料理,清洁卫生方面都十分省事。与传统的土培花卉相比水培花卉具有的观赏与艺术价值更是无可比拟。具有相当大的培育前景。

1适宜培育花卉的种类

水培花卉技术要求植物的根系能够满足水生的条件,常见适合水培技术的花卉种类有观叶类、天南星科、观花类和仙人掌类等。这些水培花卉都具有如下共同特点。植株容易成活,根部不易腐烂、环境调整合适是枝繁叶茂,是花卉市场的宠儿,培育者短期可产生经济效应[1]。

仙客来

仙客来又叫萝卜海棠、植物学将其归类为报春花科,仙客来属。处于开花期的仙客来十分美丽,翠绿的叶片中间伸出一簇花朵,犹如火炬一般。花瓣由五瓣花瓣组成,花色分为玫红色、粉红色、黄色及白色。叶子大小适中,边缘呈锯齿状,叶面部分泛白。整体看来犹如其名字一般,似天外仙客,站立于绿叶上方,婉约动人。仙客来性喜温暖,怕炎热[2]。

富贵竹

旱伞草

万年青

鹅掌柴

水仙

2 水培花卉的繁育

水培容器的选择

水培材料的获取与处理

建立苗床

营养液的配制

繁育花苗

3水培花卉的栽培技术

换水施肥

控制水位及水温

控制湿度与通风补氧

及时修剪与病虫害防治

4 水培花卉的注意事项

5 水培花卉市场前景

综上水培花卉本身具有观赏性、增氧、增湿效应、干净卫生等诸多优点,使用价值大,再加上花卉普通家庭都能消费的起,市场前景可观。水培花卉属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产业,我国目前还缺乏采用工厂化链条式的生产花卉培育基地,竞争力比较少,正处于一个可获取高额利润的时期[18]。目前,水培花卉在我国处于刚开始的阶段,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有望扩大。水培花卉一出现,立即在花卉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自身具有的干净、简约、美观等诸多土培花卉无可比拟的优点很快走在了花卉市场的前面。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太原等二线城市,水培花卉深受欢迎,一举成为人们高雅、健康的消费时尚[19]。相信未来某一天,水培花卉将会走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146 评论

相关问答

  • 热带植物学报

    几十年来,本刊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植物科学的蓬勃发展趋势以及本科研团体的学科优势,不断丰富和拓宽报道范围,对传承经典植物分类学研究、推动热带亚热带

    轻清净静的美好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植物学论文1000

    菊科植物菊科是比较年青而进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大科。虽然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较晚,但由于该科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先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这个年青的科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论

    雨天依然美丽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植物学实验植物解剖结构论文

    菊科植物菊科是比较年青而进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大科。虽然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较晚,但由于该科植物在形态结构上先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使这个年青的科在较短的时间内,不论

    刘二蛋蛋蛋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植物学报综述

    西北植物学报可以加急。创刊于1980年,月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植物学会主办。《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丁锋893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植物学报翻译

    SCI的全称是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中文翻译是科学引文指数,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 创刊于19

    FACE家具和设计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