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34

remotesummer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化学期刊主编麻生明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月半月月

已采纳

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 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家乡,是我市东阳巍山镇的山区小村麻家村。我们与麻生明院士通了电话,并在22日这天到他的家乡访问了他的父亲和同学。“这只是小事情”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华柯老师先挂通了麻院士的电话,向他表示祝贺,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华老师告诉他,他高中时的老同学孙敏霞和张立新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书,院士很是惊喜,即向他们表示问候。麻院士还深情地回忆起高中时的教师:教数学的寿乃方老师一身正气,教语文的俞树良老师书生意气,教化学的沈茂潮老师无微不至,教英语的仇知白老师是杭州人……感慨很多。他说,出国留学前每年回家还常去看这几位老师,如今他们年纪都大了,不知近况如何。麻生明听说有沈茂潮老师的电话号码,急切地记了下来。对自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淡然处之,一再说:“这其实只是小事情,与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些英雄相比,我这只能算小事情。”他说,当选院士固然是喜事,但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他表示要把这当做科学研究上的新动力,潜心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回报人民,回报社会。次日晚上,记者也拨通了麻院士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是对家乡人的祝贺表示感谢,还一再推辞记者前往上海采访,总说入选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在科学研究中,他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记者问他觉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应该是勤奋,还有机遇。记者请他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学术成就,他谦虚地反复地说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绩。之后,他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性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我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他说,他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它还是个“冷门”,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人也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问题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说到他是中国目前最年轻的科学院士,麻生明笑笑说:“那是我的运气比较好吧。”真的是运气好吗?记者在打通麻生明电话之前,先联系到他所在单位的同事,他们都说,他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基本上都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他的工作异常繁忙,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晚饭时分,我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确有点年轻。“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麻生明说。未来何去何从?麻生明肯定地说:不会有太大变化。他喜欢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一些问题,喜欢与学生讨论最新的实验现象,更期待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新发现。“他从小爱读书”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东阳、嵊州两市交界的山区———巍山镇麻家村。村庄很小,处于大山之间,山道弯弯,交通不便,离巍山镇有15公里路。我们来到麻家村,这里很安静,中午时分,村民都在屋前边晒太阳边吃午饭。麻生明的父亲麻新伟已经72岁了,这两天成了村里的公众人物,整天笑呵呵的。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间,很旧,麻新伟说,1959年家里遭过一次火灾,房屋烧个精光,后来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将一间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笔债,勉强可住一家人,才结婚成家。1965年生了儿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妹妹麻敏芳,两个孩子读书后,家庭负担更重了。孩子读书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女儿就只读到初中毕业。麻新伟非常朴素,只读过两年小学,但他头脑很好,一直担任村里的会计。“他心算比打算盘还快呢。”村里的人说。麻生明的母亲虽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个聪明的人,她没有文化,却很会心算,买东西、卖东西从来没有错过。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过童年的。在父亲和麻村人心里,他是个诚实朴素的孩子,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很乐意做家务劳动,砍柴、挑柴、劈柴,都抢着干。即使长大以后,博士毕业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着农民本色,笠帽没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家乡人说:“正是这样艰苦磨难,造就了他。”他家的隔壁邻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学老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他的启蒙老师。”他说,麻生明小时候最喜欢读书,每门功课都很喜欢,从不和别的孩子打架,也不太爱玩,但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心里认准的事情总是很坚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学就读,又在胡村初中就读,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在读书期间,他很节俭,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麻新伟回忆说,除了学费和书费外,麻生明从来不向父母亲讨零花钱。有时,父亲给他两角钱,他就非常高兴,总是存起来买资料。对父亲来说,麻生明是个孝顺的儿子,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住一两天,有时暑假也回来一次,每次都带着手提电脑,除了看望亲友就不停地工作。他总是对父亲说要好好保重身体,每年还接父亲到上海家中住段时间。他博士毕业后有村里人和他开玩笑:“你博士毕业总要找个漂亮老婆吧?”麻生明说:“要漂亮干什么?只要对父母好就行了。”我们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谱《柏溪麻氏宗谱》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这里定居的时候,就“好读书如诸葛孔明,不求记忆,如陶渊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拥书万卷,古人拟诸万户侯,非虚语也”。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个叫夔卿的人当过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学士。麻家村人崇尚读书的风气,使得这个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书告诉我们,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麻家村已经出了50多个大学生,留学生也有好几个。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当做是最光荣的事情。专吃博士菜的书生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学,回家一次就要来回走近40公里山路,还要挑着书本、衣服、粮食等二三十公斤的东西。父亲说,那时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换来的米、马铃薯、番薯,儿子从来不挑肥拣瘦。菜则完全靠干菜当家,就是现在人说的“博士菜”。同学回忆说,麻生明常常带来的是生干菜,连油星也没一点,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饭,饭吃得很快,有时说饭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这么快是为了赶快回教室里读书。巍山高中副校长、高级教师孙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学,她对我们说:麻生明当年个子矮小,穿着很朴素,沉默寡言,朴实憨厚,学习专注,很少与人争论,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辉煌的成就。该校教师张立新说,在巍山高中读书时,麻生明时间抓得很紧,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脸水和刷牙水总是在头天晚上就先准备好放在床下,这样可以节省打水的时间,洗完了就抓紧时间记英语单词。他的数学很好,特爱做难题,深得数学教研组长寿乃方老师的赏识,曾称他是必将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的人。麻生明后来只要在国内,每年都去看望寿老师,在美国留学时还常与他通信。张立新说,他相信,寿老师对麻生明的影响很大。1992年暑假,他在学校遇到麻生明,麻说将要赴瑞士读博士后,来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师、寿乃方老师,结果只有寿老师在,他们与寿老师在校门口的红巍大桥上合了影。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他从家里只带了90元学费,年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加上学校每月15元的补贴,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张立新也在杭大读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学习之外从没有娱乐活动,还保持着中学时代勤奋读书的习惯。“16日那天,我听说我们学校有位姓麻的校友当选了科学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张立新激动地说。麻生明院士在电话中也说,他一直对母校怀有感激之情,鸡年春节还特地悄悄地从母校门前走过,如今学校已经大变样。他在校读书时,走进校门是两排大树,还有很多竹子,环境幽静。原来校门口有一条小道,走过古色古香的庚楼街,就到大街,现在,旧样子已是荡然无存了。我们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师的电话,他高兴地说,麻生明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大约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学习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沈老师曾经在麻生明的笔记本上看到过他摘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当时很感慨,认为麻生明志存高远。沈老师说,麻生明学习很讲究方法,特别注重预习,总是学到老师的前面去,没有讲到的东西,他往往已经自学过了,所以,他是带着问题听课的。因为来自山区,他英语基础不好,就抓紧一切时间学,每堂课下课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单词,晚上总要人催才会去睡觉。麻生明在留美期间曾和沈老师通过几封信,他不服输的个性越来越明显,经常对老师说:“我非要拿出成绩不可。”每当取得一项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乡给他的力量。他总是深情地说,是故乡东阳哺育了他。最年轻的院士麻生明主要从事联烯化学,多中心反应及选择性(区域和立体)偶联反应及方法学在目标分子全合成中的应用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有特定意义的分子的立体选择性尤其是光学选择性的合成。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联烯/炔丙基金属物种参与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生成炔烃的反应模式及脱卤钯化形成卡宾的反应,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了科学基础。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学期刊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07篇,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13项,已授权6项,撰写专著5部和章节2章。2003年以来,任国际刊物Tetrahedron Lett. 和Tetrahedron两家杂志的senior referee。他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并到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我们发现,他在这几年的博士后阶段就在国际上发表论文40多篇,还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他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当研究员,两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今年4月6日,他作为6名科学家之一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记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都有十几篇,有的年份竟发表20多篇。他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他就是个常常“知不足”的人。1997年,他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188 评论

L..好菇凉

麻生明,男,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长江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生于浙江东阳。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至今浙江大学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第五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201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2014年1月,任浙江大学理学部主任 2014年9月,任复旦大学教授。 曾任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四、五届主任(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有机所学报联合编辑室主任。《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的国际顾问编委,《中国化学》常务副主编,国际刊物《Tetrahedron 》的《senior referee》和《日本化学会会刊》的顾问编委。第19届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和第13届OMCOS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296 评论

快乐Angels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西北农学院赵洪璋教授。他生于1918年,1955年第一批院士,当选时应是37岁。

106 评论

火山红虎

为了提升自己,进行更多科学研究。1.麻生明在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至今,担任复旦大学教授 。2.“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是激励他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的座右铭。我想这也可能是他离开华师大的原因之一:离开一个长久熟悉的环境,去一个新的环境挑战自己。

255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与管理是属于核心期刊的,有价值的内容比较多,推荐查阅。

    JACK赵俊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化学期刊主编麻生明

    12月16日,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揭晓, 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一位年轻人———40岁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国最年轻的院士。这位年轻的院士,目前是中科

    remotesumme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化学会期刊平台

    1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吉林省长春市柳条路 13-2 号(130061) 2 、分析化学 中国化学会、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吉林省长春

    umaumauhauha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农业经济期刊主编刘启明

    第27期 非对称战略是什么(下)

    尘世任我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主编

    《中国科学》(中文版)有A~G辑,共7辑:A辑为数学;B辑为化学;C辑为生命科学;D辑为地球科学;E辑为技术科学;F辑为信息科学;G辑为物理学、力学和天文学.

    出走的熊猫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