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光深处
包利民,男,有时发稿也用黎民、利民、去绝踪等笔名,黑龙江呼兰人。专栏作家,《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思维与智慧》等杂志签约作家,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组文学专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包利民的文章,希望对你有用!
关于包利民的文章1
春已深,积了一冬的雪消融殆尽。大地上干干净净,只有阳光清清亮亮。那时正身处大山间的小城,郁郁不得志,和所有平凡的人一样,过着平淡而艰难的生活。
那个阳光暖暖的午后,独自去山间散心,满怀抑郁,只能向岭树山云挥洒。在山前见一极深的大坑,其间有白影,于是顺着慢缓的坑沿溜下去。到了坑底,惊讶地发现,那些白影竟是一些完整存在的雪!
面对见了一冬的雪,此刻,竟是涌起一份莫名的感慨与感动。因为在深深的坑底,温度低,阳光照不进,反而使雪更长久地留存了下来。这使我想到了故乡的村庄里,早年间的老井,在盛夏的时候,井底依然有晶莹的冰。
从坑底出来,再见柔暖的阳光,心中再也没有了阴影。是的,也许身处最底层,更能长久地保持一颗洁白之心。
关于包利民的文章2
儿时,街口有一残疾人,修理自行车,由于腿疾,他走路姿势奇特,常常引得小孩们围观哄笑。那时我只是远远地站在一边看,心理却有着几分难受。因为我最喜欢的一个亲戚,也是腿有残疾。时日一久,那修车人见到我总是慈祥地笑,我也回报他以温暖的笑。而他对那些孩子却是冷眼相对,全无一点慈祥之意。
直到上中学后,有一次问他为何如此对我,他说,因为你首先是尊重我的。忽然明了,有时,不嘲笑,也是一种尊重。
有一次,一个教过我的老教师路过我的城市,到我家做客,多年未见,她已是垂垂老矣。在我的书柜里,她发现了当年上学时,她写给我的一封信,立刻泪水盈眶。那时候,她离开我们学校,去了另一个城市,后来给我们每个学生都写了封信。她没想到事隔多年,我也几易栖身之地,却依然保存着那封信。
她说,谢谢你的珍惜。其实,我并没有想得太多,只是,许多东西,我都留着。是的,不抛弃,就是一种珍惜。
关于包利民的文章3
美丽的从容 记得许多年前,在一个暖暖的夏日,倚在床上看一本书。书中都是一些世界百年的老照片,记录着流逝岁月中的点滴浪花,心也于其中载浮载沉。如今过去这么久,却有一幅照片依然深印在心。那是美国发生的一场暴乱,士兵们持枪冷漠,枪口对着人群。这时,一个女大学生却款款上前,将一支美丽的雏菊插入一个士兵的枪管中。那样的一个瞬间,冰冷的枪口与盛开的鲜花完美地结合,加上那女子微笑的脸,给人以一种震撼心灵的魅力。
几分钟后,那名女大学生便被枪杀。可是她留下的刹那温情,却让世人永远铭记。那是一份从容的心境,并不只是淡定,更是一种让心于沉沉的压制中绽放出静静的美丽。那不是一种挣扎,也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执著的坚守与坚信。所以,子弹夺去她年轻的生命,却夺不去她脸上始终不变的浅浅的笑。
非常欣赏那些在大事件发生时仍能保持沉静的人,若是脸上有笑,则更让我动容。若是满面沧桑风尘如刻,那不是从容,只是麻木;若面无表情坐壁上观,那不是从容,只是冷漠;若是事不关己便全身而退,那也不是从容,只是一种懦弱。真正的从容,不仅是心静如水,而且有希望在其中,有信念在其中。如此,才是一种美丽。
在我的生命中,还镌刻着另一张照片。那是一所着火的房子,房子前一家人在合影。那一家人的脸上,都流露着温暖的笑意,那熊熊燃烧的大火,成为最美丽的背景,把他们的笑脸映得鲜活无比。那是一个晚上,这个平房里的一家人刚要休息,便突然失火,由于是电线燃着,所以火势很大,根本无法短时间扑灭,而消防队还要有一段时间才会到来。一家人跑到房外,只带着不多的贵重东西,看着身后燃烧的家,都有些惊恐和失落。这个时候,老爷爷却大声说:“趁着房子还没全烧掉,我们赶快合个影吧,以后就没有老房子了!”
于是便有了这张照片。面对正在失去正在远离却无力阻止的东西,是这样一种从容的心态,把最美的瞬间留住。是啊,不管你懊丧、痛恨还是无奈,失去的永远不会回来。而那个老人的心里,却并没有让这些情绪更久地存留,因为他的心里是有着希望的,老房子没了,会有新房子的建成。所以,我们也不能长久地让心于丧失中悲伤失落,更应让希望生生不息,如此,逝去的,也会成为一种美好一种眷恋。这是长长岁月中最美的一种从容,可以让你在路上走得无悔而多姿。 所以,最美的从容应该是这样的,心中没有惊慌而深藏希望,心中没有麻木而铭记美好,心中没有冷漠而浸润温情,那是一种执著,是一种恬然,是一种坚守,是一种人生中至高至美的大境界。
看冬天山上在风雪中不变的松,看腊月冰下缓缓的流水,看那些风儿随意西东,心中总会被无由地触动,现在已经明了,那也是一种从容,不为外物桎梏,而心有所守,所以常常感染红尘劳碌中经常迷失自己的我们。希望有一天,我也会在身后燃烧曾经美好的烈火前,留下一朵最美的笑容。
西角阿希
美好的相遇马国福 春夏之交的日子里,我经常清晨四点多醒来,是鸟声把我唤醒的。醒来了,就不再赖床。推开窗子,看树上的鸟儿,小区里的草木。小区的透风墙上丝瓜花藤蔓一点一点向上攀着,如同攒足了劲,憋住气,吹起号子的少年,鼓着腮帮子,将年少的梦想吹向远方。朝霞朦胧如纱,笼罩在头顶,微风荡漾,轻缦薄纱,一点一点飘散开来,风如水,轻轻荡开,如纯净的嘴唇,把最初的爱和吻印在朝霞这多彩的纸上,这唇痕如印章,落在清晨湛蓝的天空书页,做一次提纲挈领的完美收场。世界静极,只有一根根藤蔓,柔柔地举起黄色的喇叭,对着蹲在枝头的鸟雀,轻轻诉说春天里那些美好。一只只鸟,像极了一个个逗点,标注着清晨虚静世界里的那份画绢。这些朴素的生灵,固守着自然界的宁静,以自己的声音表达对树木、花朵、清风的感恩。活在城市,我们被汽车喇叭、声屏广告、娱乐八卦、垃圾信息、股市涨跌声、市场吆喝声围剿,多久没有倾听鸟声了?多久没有注视过一朵花从肺腑里捧出芬芳,向天空献诗?多久没有放慢脚步,看泥土间的虫子,弱弱地迈着米粒般的脚步,丈量美的距离?向鸟学习朴素,向植物学习安静,向天空学习丰富,这应该是一个行走在文字阡陌的城市人每天的必修课。这些声、色、光、物构筑的美学元素,是一块最自然的画布,是一颗宁静的心灵皈依尘世静美的精神肌理。长期的文字浸染,让我养成了敏感地留意凡俗点滴的习惯。有一次在早晨上班的路上,我看到过一个捡识废品的人将头伸进垃圾箱里,用手中不长的铁勾翻来覆去翻箱子里的废品、垃圾。他踮着脚尖,身子弯成一张拉满的弓,可以想象的到,他深入垃圾箱里的脸,因为身子的倾斜、弯曲而涨得通红,于他而言,箱子里的恶臭、腐朽、糜烂之气仅仅是一种不存在,因为他眼里只有有用的,可以再利用,换来另一种价值的存在。很快,他捡到了几个饮料瓶子、废纸板。就在我准备离开的时候,我看到了令我心头一热的一幕。另一个蹬三轮车的收拾废品的人路过他,看到他蛇皮袋里鼓鼓的物品,向他伸出大拇指,点点头,夸他起的早。他羞涩地笑笑,样子憨憨的,看着同行堆满废品的车箱,也慢慢举起了大拇指。大拇指遇到大拇指,这是心底的坦然对坦然的欣赏,这是把生活的负数变成正数的默契交流,这是把尘世的艰辛打磨成人间的至味幸福的简单诠释。我相信,很多人对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拾荒者嗤之以鼻,甚至绕而远之,唯恐那一丝异样的气味,浸染他们身上的体面。可我看到的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秩序,那一刻,肮脏不存在,卑贱不存在,丑陋不存在,只有一种力量从尘埃里升起,将一种信念缓缓点亮。因为,美的存在,不是因为身上披了多少光彩荣耀,而是因为内心的宁静秩序如定海深针把我们对生活的爱和热磨砺成一种激流澜涛前岿然不动的强大。美的相遇并不是因为掌声对掌声的回应,也不是因为荣耀对风光的映衬,而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体恤、欣赏、懂得。记得张爱玲曾写过一句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垠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在我眼里,这句话所蕴含的元素既是情感层面的懂得,也是精神层面的美好相遇。美是内心悠然的秩序,是无言的默契,是一束目光对凡间事物的坦荡欣赏。许多美,犹如不起眼不知名的花,静静地在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兀自开着,只等着一颗丰富而又敏感的心去路过。
xiaotingzi
《三月的薄唇》描述了春天的风、雨、阳光和山
特点:
风轻轻的,浅浅的,柔柔的
雨淅淅沥沥的
阳光金灿灿的
山明静通透
《三月的薄唇》作者:路来森
原文如下
整个春天里,一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春三月。
像一位女子,轻启了她的朱唇:柔软、红艳、醇香,还有一份淡淡的迷茫,一份默默的怀想。
“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似柳,柳似风,一个劲地“软”。
那“杨柳风”,就该是三月的风了。三月的风,不凉不热,不呛不硬,不狂不骤,轻轻的,浅浅的,柔柔的。风,吹过水面,水面就荡起层层细浅的波纹,如一个人儿,心许的浅笑;风,吹过山坡,山坡就皴出绿意茵茵,似是为谁铺展了一片温柔的情怀;
风,吹过枝头,枝头就绽放开花儿朵朵,似是大地举起了华灯万盏;风,吹到一只鸟儿的身上,鸟儿会在天空,划出优美的弧线,风吹上人的脸庞,宛如一双柔软的手轻轻抚过,那份温情与和煦,直让人心荡神驰。
人该是醉的,醉在这煦暖的三月春风里。
早晨,甫一起床,推窗展户,哈,一场春雨,正淅淅沥沥地落着。举首望天,天空的云,只是浅浅的,绝对没有那种黑云压顶的郁闷。雨,落得不大,细密、缠绵,仿佛是裹带着万般柔情,人的心中,有一种小溪流淌般的愉悦;空气里,荡着浅薄的水汽,一阵阵地,抚慰着人的脸面,滑滑的,有一种丝绸的质感。
看看庭院,地面是湿湿的,但那种湿,丝毫没有粘稠感,那是一种酥软的润湿,“春雨如酥”,应该就是这种效果。细细看去,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庭院中的树木,被细雨滋润着,树皮发着明亮的光泽。一树桃花,正开着,那种薄薄的白,是如此的娇嫩,不敢太近,怕呵出的气息,会弹破了它的柔瓣。
那雨,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切,淅淅沥沥地落着,总是那样细,那样柔,那样的情意流转,用它轻柔的情愫,润湿这三月的薄唇。
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站立村头,抬头望山,你就能感受到,三月的春山,该是怎样的春意迷蒙,像美人浅浅的眼眉儿。
山,就在近处,并不渺茫。山上的树,还没有全绿,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出一些嫩芽,所以,山,依旧疏朗,给人一种明净、通透的感觉。你静静地望着,迷离中,仿佛那绿色,正在缓慢地生长,一簇簇,一团团,很快就朦胧了整个山头。也许,大地轻翕一下它的嘴唇,春山,就焕发出一派明媚。
太阳已经升起,金灿灿的阳光,照满山坡。你能看到山坡上那些清浅的绿。青草,还是一簇簇的,还不能蔓延成片,绿满天涯。那一簇簇的嫩草,远看,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光点,斑斑驳驳地铺在那儿。虽然浅,虽然薄,可,就是绿,就是亮,有一份耀人眼目的灿然,那是只有春草才有的色彩。
“草色遥看近却无”,大概就是这般情味。
看看村头,几株桃树,立在那儿。树皮光滑而明净,散着殷殷的光泽,打着花苞儿的桃花透着浅浅的、薄薄的红,像是女人的唇。
不,是三月的薄唇:柔柔,肉肉,软软。
扩展资料
路来森,笔名:三木斋、秋水斋,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多年执教于三尺讲台的路来森执笔散文是近几年的事,但厚积薄发的路来森一出手便显其深厚的文学功底,路来森不是文坛的归来者,我们能感受到了那些草屋油灯下弥漫的情结归来,看到现代散文的鼻祖周作人式的冲淡平和归来。浓浓的烟火味道和乡村气息带读者一次次回返故乡。回乡,无论是生身的故乡,还是心灵的故乡,都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于是路来森的笔下有了“青蒜”、“疙瘩花”“柴草垛”等等写不完的俗世的事物,躬下身去,一笔一笔地耕种着田野,为读者每个人勾画出一个活色生香、亲情洋溢的乡村。张劲松在《乡人的背影》中对路来森的评价可谓是再恰切不过了:“路兄的散文是属于民间的,朴素,直白,温情,就像是记忆中的剪纸,泥塑,布艺,手工一样,不加雕饰,天然自成。”
作品
2007年暑假之后,始涉足散文随笔写作,现已在:
《散文世界》《读者》《福建文学》《北方文学》《阳光》《厦门文学》《散文百家》《当代文萃》《都市文萃》《手稿》《散文诗世界》《华夏散文》《中国散文家》《阅读与鉴赏》《岁月》《黄河文学》《甘肃文艺》《青岛文学》《新青年》《三角洲》《作家与读者》《散文风》《粤海散文》《文学与人生》《东京文学》《当代散文》《当代小说》(下半月刊)《雪花》《金山》《青年文摘》《意林文汇》《哲理》《思维与智慧》《恋爱·婚姻·家庭》《特别关注》等杂志。
近阶段刊物发表的文章:
1、《华夏散文》2016、5期发《在一条胡同中行走》。
2、《荣成文艺》(季刊)2016、1期发《在一条胡同中行走》(外一篇)。
3、《翠屏》(季刊)2016、1期发《清晨的小树林》。
4、《燕山》(大型文学季刊)2016、1期发《一帘风月闲》。
5、《健康与素食》2016、1其发《山药也风情》。
6、《法治与监督》2016、2-3期合刊发《花解语》。
7、《孝感财政》2016、2期发《阳台上的风信子》。
8、《内蒙古林业》2016、5期发《枸杞头儿》。
9、《林业与生态》2016、4期发《一湖春色漾出来》。
10、《特别文摘》2016、5其法《三月的薄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来森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中等文化程序以上的爱好创新且对思维学有兴趣的人。《思维与智慧》杂志分为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上半月刊以原创为主,下半月刊将以文摘为主。我们将坚持启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中等文化程序以上的爱好创新且对思维学有兴趣的人。《思维与智慧》杂志分为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上半月刊以原创为主,下半月刊将以文摘为主。我们将坚持启
想想,初中都学了那些?我在上中学时都没写过论文,现在上初中都要写论文啦?真是悲剧呀!但初中的数学还是很简单的,写一篇论文,可以联系到自己已经上过的知识。下面给你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朴素无敌这篇文章是发表在《思维与智慧》2020年13期当中。 《思维与智慧》杂志创办于1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中等文化程序以上的爱好创新且对思维学有兴趣的人。《思维与智慧》杂志分为上半月刊和下半月刊。上半月刊以原创为主,下半月刊将以文摘为主。我们将坚持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