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20

我不是小痴
首页 > 学术期刊 > 西南边疆杂志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edfishchy

已采纳

《兵王》,长篇军旅小说。内容提要兵王,士兵中的王者,这是在任何一部字典上都查不到的词,士兵创造这个称呼仅是为了表达对他们喑绝对佼佼者的敬佩和尊敬。他们仅仅是士兵中的王者,也许我们永远也成不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军,但他们永远是那道保卫着共和国安宁最坚强的基石! 作品讲述了一个18岁男孩鸿飞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小男孩变成一个成熟的兵王得过程。作品详细而缜密地描些了军营的生活,从老兵对新兵的歧视到真挚地教育;从老兵与新兵的争执到相互理解;从新兵对老兵的厌恶到感激,以及新兵与新兵之间的不服气而逐渐转化为相互团结,共同进步,逐步真实地描绘出军旅生活中的战友情。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嘻笑怒骂,交织着血汗和泪水,燃烧着青春激情的挚热,给人生岁月中增添了特殊的回味。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气概,在部队中尽然显示,纵然万般险恶却不失勇气和热度。作者用全新写作手法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真实生动地描述了军旅生涯,将其在军队中成长的艰辛,将生死置之度外,有着坚定信念的人生观叙述得淋漓尽致。在军人的信念里只有骨气,志气,,不可退缩,义无反顾,在危难重重的环境里,有血,有肉,有情的战士们悲欢离合,英勇报国,震撼人心,他们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走进,成为不同于普通人的兵王! 《兵王》让读者真正地了解一个军人的生活体验。其中所包含的坚韧、顽强,更是启发了读者,一个人应该学会独立,学会坚持。做人中兵王! 《兵王》是所有人值得一读的经典好书。它将带给人意想不到的价值和意义!《我是特种兵》,原名《子弹上膛》是央视迎新春大戏编辑本段剧情梗概《我是特种兵》剧照(20张)《我是特种兵》——根据刘猛红遍网络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改编。 导演刘猛自己的从军经历始终贯穿着此作品,可将这部作品看作“刘猛的自恋版自传”。本剧揭开最精锐部队的神秘面纱,缔造属于青春的军旅传奇。该剧全景式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最精锐的战士——狼牙特别突击队残酷悲壮、铁血精诚的训练和生活的长篇画卷。如果祖国需要,他们就是一颗上膛的子弹,时刻准备着! 一曲凄美缠绵的军营恋歌,一份血与泪水的成长记录。19岁的大学新生小庄,为了追随初恋女友而开始了一段迷彩军营生活,但两个少年都没有料到,当命运的子弹穿过爱情的心脏时,面对着喷涌而出的梦想和鲜血,这无常荒诞的人生又有几许承担之重? 一段激情昂扬的热血青春,一部与众不同的军旅励志剧。从一个桀骜不驯的艺术青年,到一个骁勇善战、百炼成钢的合格特种兵,小庄在绿色的军营中一遍一遍经历着蜕变、感召和洗礼…… 小庄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偶遇了以前的老班长老炮,不能忘却的回忆如同子弹般呼啸着击中了他,带着风声带着影子从四周擦身而过。三十岁的小庄,坐在电脑前,开始用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讲述了那段关于爱,关于军队,关于战友的如梦岁月—— 十九岁的小庄,在青梅竹马的小影鼓励下,考入了戏剧学院导演系。然而他没想到的是,小影病倒了,没能去参加解放军艺术学院的艺术专业考试,她选择了参军。为了追随青梅竹马的初恋女友小影,为了不能在战争爆发时让小影独自上前线,小庄毅然选择了休学去参军。就这样,小庄和农村兵喜娃等人被稀里糊涂地拉到了新兵连。 在新兵连,倔强个性的小庄和“冷面无情”的班长老炮格格不入,成为了不守规矩的模范。刺头兵小庄被苗连看上了,他成了苗连的文书,开始了他的侦察兵生涯。军区年度对抗大演习开始,小庄、老炮和陈排潜入了蓝军大后方,出奇制胜地捣毁了蓝军的导弹旅,给侦察连争了脸。演习结束以后,小庄作为一个合格侦察兵得到了全连的公认。为了苗连的期望,小庄报名参加了特种兵集训。 全军区侦察部分队选送的100多名侦察兵骨干在仅仅五天的地狱周训练里,就只剩下47个菜鸟。地狱周的目的,就是筛选那些不能忍受痛苦、疲惫和精神虐待的淘汰者,留下可以继续受训的种子选手——这就是特种部队选拔当中的‘除锈’。紧接着,第二阶段的训练又开始了,小庄和其他学员们要学习和掌握非常规和秘密作战的特定技能——轻武器和重武器使用、爆破和工程建设、密码密语通讯、战地急救甚至是截肢手术,如何审讯和反审讯、如何侦察和反侦察等等。夜老虎侦察连的陈排、小庄、喜娃、老炮,钢铁八连的强子,尖刀侦察连二排排长耿继辉,海军陆战队侦察连的卫生员史大凡,空降兵雄鹰师侦察连狙击手邓振华,共同组成了菜鸟A队。高中队告诉他们,只有强者当中的强者,才能成为特种兵。强者的概念,不光是体能,更重要的是智商。特种部队要的,不是超级战士,不是兰博,而是——智商和体能、聪明和智慧、忠诚和狡诈等一系列的完美结合,加上严格的训练和精良的装备,所以称之为——特种兵。 《我是特种兵》剧照(20张)喜娃和陈排先后被淘汰了。小庄、耿继辉、老炮、强子、邓振华、史大凡通过了各种测试,被分到了孤狼特别突击队——特种部队当中的特种部队,一支高度保密的精锐别动队,对外番号是026后勤仓库。首战告捷,他们成功地击毙了三名犯罪分子,顺利地解救了被劫持的七岁小女孩丫头,并用巧妙的方式,给了她满车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保留了一个小女孩童年的天真烂漫…… 在和中国陆军黑虎特种大队对抗的实战演习中,他们一夜之间毁坏了“敌方”空降师和物流中心,并鸡犬不留地破坏了陆航团……而小庄更是大难不死,化险为夷,最终孤身一人挺进蓝军纵深,夜袭蓝军心脏,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使得敌人司令部所有的军事主官和参谋人员通通报销……群龙无首的敌人各自为战,狼牙特种大队开始了大反攻,彻底将武装到牙齿的现代化敌军歼灭。小庄做梦也没想到,仅凭他们几个人,便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战争的进程。 小庄十九岁生日那天,军区总院的小影抱着蛋糕,走了双脚的血泡,来到了小庄所在的营区,蓝天白云之下,两位少年共同吹灭了生日蜡烛,甜蜜相依,心心相印。而当小影得知小庄等人会开赴西南边境为大规模的边境缉毒战役做前期渗透侦查行动时,为了和小庄并肩战斗,不顾一切的主动申请调往边境武警部队,奔赴了战斗第一线…… 孤狼特别突击队一路跋山涉水,来到边境山寨朗德,和武警情报参谋夏岚会合。他们和当地的老乡一起,组织和训练民兵,筹建防御工事,扶助山村教育……很快,几个派别的贩毒武装联合起来,准备围攻朗德寨。孤狼特别突击队带领全寨民兵,采用卫星通信器材和麻雀战术,打退进攻,然而,为了救出一个和孩子相依为命的小狗,六名队员再次冲进危机四伏的丛林…… 朗德战斗,武装毒贩遭到全歼,朗德毒品走廊从此不复存在,而孤狼特别突击队的队员们却因此多数负伤…… 在武警野战拉练医院,小庄再次见到了成为武警上等兵的小影,二人悲喜交集。小庄又得知,自己一向敬重的苗连转业成为了缉毒警察,并被边境的马家贩毒集团所扣,生死不明。又一次单独行动开始了,伪装后的小庄通过毒枭马世昌的女儿马绮彤打入了毒枭家族的内部,里应外合,剿匪远山镇,一举清除了盘踞在祖国西南边境的毒瘤。 胜利后的孤狼特别突击队员和小影所在的卫生队员们兴高采烈,但未曾预料的悲剧却紧随而至:被审讯的毒枭马世昌之子马云飞用计自残,绑架了小影——当小庄果断的扣动扳机时,也成为了小庄军人生涯的最后一颗子弹…… 《我是特种兵》剧照(20张)小说就此结束,然而生活还在继续。《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引起了网络的点击热潮,无数的人争相阅读:图书出版人、导演、强子、耿继辉、邓振华、陈排……在无数读者中,有一个二十岁女孩子找到并爱上了小庄,原来她就是被救的第一个人质——喜欢米老鼠唐老鸭的丫头。然而,小庄却震惊地发现,她竟然是小影的影子…… 老炮退伍后,受马世昌之托前来照顾新任毒枭马云飞,强子为了帮助老炮,而双双成为了毒枭马云飞的杀手……耿继辉、史大凡、邓振华等孤狼特别突击队的现任队员们再次准备围剿远山镇,相亲相爱的手足间,竟然开始了自相残杀……然而,这究竟是真是假?孰是孰非? 小庄开始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的电视剧筹拍。他来到026后勤仓库,请耿继辉等加入剧组,演回自己,而他亦重回到训练场上,重拾了以往的激情。很快,电视剧在远山镇正式开机了,首拍的场景便是“围剿远山镇”。特种兵们以刺猬战术快速冲向马家别墅,抢声连连,杀声震天。原来,拍戏只是幌子,老炮也只是卧底,毫无防备的马家别墅被顺利剿除,而特种部队预备役少校小庄,也开始了他与众不同的新的征程……《弹痕》向读者们展现的是一支神秘特殊的第五类部队。这是一群悍不畏死的绝密尖兵,原始丛林、高原戈壁、冰山雪地、荒凉大漠是他们与死神决斗的战场,咸水鳄鱼、孟加拉猛虎、毒蛇野猪、密林蟒蛇时常如影相随……《第五部队》是一部描写中国第五特殊部队创始人传奇一生的小说,作品贯穿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血雨腥风。 当国破家亡,当山河破碎,当强敌入侵,当一个民族面对生死存亡,我们需要的是最血腥,最狂放,最张扬,最能激发起每一个士兵不屈、不败战魂的铁血英雄! 我们需要的,是一支以坚攻坚,以强克强,强大的可以让任何强敌为之却步的铁血雄师! 这是一部描写中国第五特殊部队创始人传奇一生的小说,这是一部贯穿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再现战火飞扬的血之篇章。请每一个中国军人,牢牢记住那个时代的英雄,留给我们的两句话: 宁为战场亡魂,不做亡国之奴! 《第五部队1》描写的是主角雷震的出世和成长历程,成为孤儿的他,开始只是一个小山村里不学无术,又被家人宠坏了的孩子,直到日本军人打到了那个偏远的小山村,直到他家破人亡,雷震终于懂得了反抗…… 强敌入侵之际,雷震有幸结识了马兰、谢晋元这些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军人,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雷震成了护旗的英雄,而带领众将士冲出重围后的谢晋元,随后却被困孤军营。 《第五部队2》的故事从谢晋元被困孤军营开始,雷震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也将陆续展开。 《第五部队》是一本重新激起男人血性的铁血小说,纷舞妖姬的作品展示给我们的永远都是真实、细节带来的震撼!每个读者都将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英雄梦想。 《第五部队3(终结篇):特种军旅经典作品弹痕前传》主要内容:当国破家亡,当山河破碎,当强敌入侵,当一个民族面对生死存亡,我们需要的是最血腥,最狂放,最张扬。最能激发起每一个士兵不屈、不败战魂的铁血英雄!我们需要的,是一支以坚攻坚,以强克强,强大得可以让任何强敌为之却步的铁血雄师!这是一部描写中国第五特殊部队创始人传奇一生的小说,这是一部贯穿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再现战火飞扬的血之篇章。这是一群让我们肃然起敬的战士,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英雄。《第五部队3(终结篇):特种军旅经典作品弹痕前传》是一部激动人心、精彩绝伦的铁血小说,在《第五部队3(终结篇):特种军旅经典作品弹痕前传》中你将看到远征军缅甸战场上名将之间的强强对决,你将看到中国军人与日本侵略者的激烈对抗!纷舞妖姬用饱含激情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用滚烫的鲜血浇铸的悲壮历史!这是用滚烫的鲜血浇铸的伟大历史,这是力破千军的强悍力量,这是一部场眉吐气的胜利史诗!《士兵突击》是反映现代我军军旅生活的作品,有同名小说、电视剧、话剧。此外,还有关于战争内容名为《士兵突击》的网页游戏,以及同名教材。内容简介在任何困难和灾难前,像士兵一样突击,像许三多一样,不抛弃不放弃,钢七连,老A本来就是这么得比电视剧更生动、更丰富。 这真的不是一部小说,它是哲学、是人生,是我们成长的历史。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许三多身上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许三多像是两个人,可根子里的他还是让你佩服、让你回味,甚至是他的“傻”,也足以让你去喜欢。你会觉得:“一本好书,能教会你怎样做人!”金戈铁马,斗志男儿,士兵的精神世界丰富和冷峻;一个有着性格缺点的普通农村孩子,他单纯而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跌打滚爬。 因为他的笨,让全连人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团战士为之骄傲。虽然他的家乡祖屋在爆炸声中变成一堆瓦砾,却无法阻止他坚毅的军人步伐;善良的怜悯,并未使他忘记军人的职责,枪杀毒犯……他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他的名字——许三多。还有:终身制职业国之利刃愤怒的子弹狙击生死线狙击王狼群历史的天空亮剑我的团长我的团夜色中国兄弟连兄弟连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猎杀红十月号彩虹六号冰是睡着的水最后一刻子弹留给我如临大敌危机四伏上面的都还行,楼主自己看看,有喜欢的就好~O(∩_∩)O哈哈~

174 评论

zhuliangli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作家简介: 师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 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著作书目: 《谷》(短篇小说集)1936,文生 《里门拾记》(短篇小说集)1937,文生 《黄花苔》(散文集)1937,良友 《落日光》(短篇小说集)1927,开明 《野鸟集》(短篇小说集)1938,文生 《江湖集》(散文集)1938,开明 《无名氏》(短篇小说集)1939,文生 《看人集》(散文集)1939,开明 《上海手杞》(散文集)1941,文生 《无望村的馆主》(中篇小说)1941,开明 《果园城记》(短篇小说集)1946,上海出版公司 《结婚》(长篇小说)1947,晨光 《马兰》(长篇小说)1948,文生 《大马戏团》(剧本)根据安特烈夫《一个挨耳光的人》改编,1948,文生 《夜店》(剧本)与柯灵合著,根据苏联高尔基《底层》改编,1948,上海出版公司 《历史无情》(长篇小说)1951,上海出版公司 《春梦》(短篇小说集)1956,香港艺美图书公司 《石匠》(短篇小说集)1959,作家 《保加利亚行记》(散文)1960,上海文艺 《山川.历史.人物》(散文、小说等合集)1979,上海文艺 《恶梦集》(短篇小说集)1983,香港文学研究社 《芦焚散文选集》1981,江苏人民 《芦焚短篇小说选集》1982,江西人民 《上海三札》(散文集)1984,宁夏人民

136 评论

基督城里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研究兴趣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 中国民俗学 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影视人类学 摄影基础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民族服饰 民间艺术 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4); 科研情况 主要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1、民俗学:《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1998)、《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访灵札记》(2000)、《鼓灵》(1999)、《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2、视觉人类学研究:《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136 评论

天骄建材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更详细请见参考资料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和工作简历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 研究兴趣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 中国民俗学 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 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影视人类学 摄影基础 人类学与中国社会 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民族服饰 民间艺术 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4); 科研情况 主要著作: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1、民俗学:《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茶马古道寻访》(1998)、《变迁中的高原蒙女》(1995,中、英文版)、《访灵札记》(2000)、《鼓灵》(1999)、《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2、视觉人类学研究:《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 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 《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 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 《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

319 评论

奔跑de小土豆

艾芜(1904~1992) 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祖籍湖南宝庆府武冈州,四川新繁人。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这些作品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称赞他是最优秀的青年作家之一。 回国后不久,艾芜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在左联的机关杂志《文学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他发表了大量以早年的流浪生活为背景的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缅甸和中缅边境底层人民的生活,表现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和自发斗争,或反映中国东北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反抗。在接着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1935)中,奇异的边疆风土人情和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明丽的风景和阴郁的人生,爱和憎,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对照,对黑暗现实作了有力的抨击,然而有时对现实生活里的尖锐矛盾和斗争缺乏深刻的表现。这一时期他还写有中篇《芭蕉谷》(1937)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艰苦的条件下,艾芜除陆续创作短篇小说外,还写了多部中篇和长篇小说,作品主要以普通农民、城市苦力、小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悲惨遭遇、反抗和追求。抗战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秋收》和《纺车复活的时候》,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的军民关系和农村面貌的变化,在当时颇有影响。1942年前后,艾芜创作上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1946)、《故乡》(1947)、《山野》(1948),中篇《乡愁》(1948)、《一个女人的悲剧》(1949),以及短篇小说《石青嫂子》等作品,仍大都以国民党统治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较之30年代和抗战前期的小说,这时期的作品视野更开阔,反映生活的面更广,艺术表现手法也有提高。民族解放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面貌在这些小说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尤其是长篇小说《山野》,围绕着一个小山村的生活和人物关系,展现了抗战中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对农村的阶级关系有比较深刻的描绘。《石青嫂子》描写一个劳动妇女倔强的生活意志和艰辛的生活道路,作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朴素洗练,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在农村的罪恶统治,反映了黎明前的浓重黑暗。 艾芜解放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社会下层的生活。这构成了他创作的一个特色。这样的创作思想,和他早年的流浪生活有密切关系。他曾经和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一道受剥削,遭侮辱,因此对于他们,他不是平平静静着手描写,而是尽量抒发自己的爱和恨,痛苦和悲愤;对抬滑竿的、赶马的、偷马贼、私烟贩子、城市苦力、穷苦农民、普通兵士和小知识分子等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表示了充分的同情和愤慨。他不仅写出了生活重压所带给他们的精神创伤和生活恶习,还发掘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品德:善良、纯朴、正义感、同情心和自发的反抗;从而使人们从丑恶的黑暗现实中,看见了光明和希望。 艾芜是最早把西南边疆地区下层社会的风貌和异国人民在殖民地统治下的生活,带进现代文学创作中来的作家之一,对于开拓新文学创作的领域作出了贡献。传奇性的故事,绮丽的地方色彩,带有神秘气氛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抒情风格和浪漫情调。这是他创作上的又一个特色。艾芜有较强的艺术概括能力与处理题材的魄力,善于把一个平淡的故事写得娓娓动听,以色彩明丽的景物和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活动,使形象逼真感人。他笔下的边疆生活和人物,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作品的笔调清新明快,朴实自然,富有抒情味。抗战爆发以后的创作,谨严沉郁的现实主义手法,逐渐取代原先的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他曾去鞍山、大庆、小凉山等地体验生活。所写长篇小说《百炼成钢》是建国后最早描写工业战线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阶级的崇高形象,标志着作家创作道路上的新发展。他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归》、《南行记续篇》,散文集《初春时节》、《欧行记》,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以及《艾芜中篇小说集》、《艾芜短篇小说选》、《艾芜儿童文学作品选》、《艾芜文集》等,以内容新鲜、描写生动、笔调优美而引人注目。 1976年后,艾芜在中断了近10年的创作生活以后,重新执笔完成长篇小说《春天的雾》;他重返鞍钢、大庆,第三次来到云南边境地区并几度出国访问,写了一批反映新生活的作品。 艾芜已出版的作品集共40余种。除前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短篇小说集《夜景》(1936)、《秋收》(1942)、《童年的故事》(1945)、《我的旅伴》(1946)、《夜归》(1958),中篇小说《我的青年时代》(1948),散文集《漂泊杂记》(1935)、《缅甸小景》(1943)、《欧行记》(1959),理论著作《文学手册》,论文集《浪花集》(1959)等。 艾芜是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属龙,四川省新繁县清流场(现属新都区清流镇)连丰村人。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划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艾芜出现在荧屏上,令人倍增亲切与敬慕),荣获“’93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深受国内外观从的赞赏。 在艾芜的故乡的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 作家简介: 师陀(1910.3.10—1988.10.7)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河南祝县人。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最初的小说《请愿正篇》,发表于《北斗》。1932年与汪金丁等创办文学杂志《尖锐》。他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1937年因艺术风格独特而获《大公报》文艺奖金。 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写于这个期间。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1946年后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 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yiyijskal

102 评论

A广州淘上居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这个网址有他本人的照片,你可以看一下。

349 评论

悠然1968

我的团长我的团

187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疆财会杂志

    有3个级别,我们国家现有会计职称: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职称有助理会计师,中级职称有会计师,高级职称有高级会计师。需通过相关考试才能获取,不能直接办理的。 初级

    谁的吴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西南园艺杂志

    知网上很多呀 [1]赵继锋,张运明,颜立红.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主要种类观赏效果评价[J]. 湖南林业科技,2010,(2). [2]张若晨,陈

    左边iori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东西南北杂志正规吗

    可以在国家新闻总署是上输入这个期刊,看看有没有这个期刊,要是没有那么就是不正规的期刊。

    小豆包么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新疆杂志征稿

    教师 当然要投中国教师报啦 ,教育部主办的。现在报纸不要看发行量 要看权威性。

    戆戆的囡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

    大大大吉CQ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