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308

damaodaomao
首页 > 学术期刊 > 读者杂志的郑元绪个人资料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艾米tiantian

已采纳

其实准确地说,《读者》杂志的创始人是曹克己、胡亚权和郑元绪三位出版界的前辈。当时(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即如今的读者出版集团前身)总编辑曹克己先生先有了办杂志的创意,他将自己想法的雏形告诉胡、郑二人,由他们俩具体执行的。

197 评论

水乡的风光

《读者》的创始人是胡亚权和郑元绪。38年前,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的胡亚权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的郑元绪两个理工男,在种种机缘下一起创办了《读者文摘》杂志(1993年更名为《读者》)。两个人当初就想办一本属于甘肃人自己的杂志,挤在一间不到8平米的简陋办公室里抄抄写写,不会排版就依葫芦画瓢,没有美编就自己上,不懂封面设计就去请教印刷师傅。谁能想到,就这样造就了“读者现象”,让《读者》成为中国杂志的奇迹。

182 评论

EatDrinkWorld

《读者》杂志创刊于1981年3月,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原名《读者文摘》,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售价三角。杂志创刊一年,发行量达到16万,1982年底,发行量达到42万,1983年,发行量突破136万。然而《读者文摘》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行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 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示,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信中提到新名有: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等等。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美国杂志,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行。1922年创刊,现每月发行。这是一本能引起大众广泛兴趣的内容丰富的家庭杂志。它所涉及的故事文章涵盖了健康、生态、政府、国际事务、体育、旅游、科学、商业、教育以及幽默笑话等多个领域。《读者文摘》是当前世界上最畅销的杂志之一,它拥有48个版本,涉及19种语言,并畅销于世界60多个国家。这份每月出刊的杂志文章风格简明易懂,内容丰富广阔,且多富含恒久的价值和趣味;同时,它还致力于为各个年龄、各种文化背景的读者提供信息、开阔视野、陶冶身心、激励精神。它所涉猎的主题有健康保健、大众科学、体育运动、美食烹饪、旅游休闲、金融与政治、家居与园艺、艺术与娱乐、商业与文化。其他固定的专栏还包括了笑话、谜语、测试、动画及读者来信。《读者文摘》是以通过为各个领域的读者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东西来吸引尽可能广大的读者群的。《读者文摘》1922年创刊时不是本名,后改名为《读者文摘》。“读者文摘”也是中国大陆《读者》杂志的曾用名,因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纠纷,于1993年7月改名。 《读者文摘》杂志于2008年登陆中国,发行1-2期创刊号名为《普知》。

333 评论

小禾小影

是的..《读者》杂志原名《读者文摘》,创办于1981年4月,当年为双月刊,共出5期。至1999年12月,共出版221期。《读者》杂志是综合性的文摘杂志,主要刊登其他报刊、书籍已发表的精彩文章,其上刊登的文章涉及到文学、艺术、评论、故事,联系生活的科普小品、心理咨询,以思想性、文化性及浓郁的人情味见长。自其创刊以来,《读者》以其丰富的内容、严谨的编辑方针、对读者负责的作风,发行量逐步上升,1986年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10家杂志行列。1991年至1999年,《读者》杂志始终是中国排名领先的杂志。据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世界期刊联盟最新出版的《世界期刊概况》公布的全世界期刊发行量最大的前50名刊物排名,《读者》杂志排在第8位。

145 评论

Jasmine2001

993年。1982年初,美国《读者文摘》来函指出:甘肃人民出版社使用《读者文摘》中文名是不正当的,不符合国际版权协定。中美两家《读者文摘》长达数年的版权之争从此开始。从1990年开始,中美两家《读者文摘》的版权之争再次升级。1992年美国《读者文摘》委托律师致函中国《读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标《读者文摘》。后为化解与美国《读者文摘》发生的版权纠纷,1993年3月号《读者文摘》刊登征名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共收到应征信十万多封。信中提到新名有:读者、读友、读者之家、谈天说地、共享等等。最后使用了《读者》一名。1993年第七期,《读者文摘》正式改名为《读者》。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309 评论

青柠果茶

《读者》杂志的前身是《读者文摘》,以下是关于《读者》的有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1993年,中国一本月发行量300多万份的杂志因为不愿意再卷入商标纠纷,忍痛更改已经使用了十余年的刊名。此事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此事。读者听到杂志要改名的消息后,纷纷致信编辑部,强烈反对。一本杂志的改名竟成为当年国内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引发各界关注,这在中国是第一例。出人意料的是,该杂志改名后的发行量,不降反升。这本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关注的“改名”杂志,叫做《读者文摘》。她在此次风波后,改名为《读者》。1993年7月号,由《读者文摘》改名而来的《读者》,刊发了一则特别的卷首语:“从本期开始,《读者文摘》正式更名为《读者》。《读者文摘》的事业,在出刊143期后,将由《读者》来继续。……《读者文摘》开始进入《读者》时代。”1980年的秋天,甘肃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曹克己找到在出版社科技室工作的胡亚权,对他说:“听说你会办杂志,你就来负责办一本杂志吧!”“办什麼刊物呢?”“具体你自己去想。过半个月,我要听你讲一个方案。”於是,胡亚权拉上志同道合的郑元绪,摸索著办起了一份杂志。这就是《读者》的前身《读者文摘》。创刊号编完后,他们把当期的重点内容与办刊宗旨放在《光明日报》刊登,不久之后的1981年4月,杂志正式推出。《读者》的开创者们可能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情景,“《读者》现在是中国最受欢迎的杂志,但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高品质、高品位,受到贾平凹、余秋雨、刘心武、梁晓声等众多文化人士的称赞。”《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说。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孟臻介绍说:“《读者》从创刊时月发行量3万册,到2006年4月份月发行量已达1003万册,目前《读者》月发行量稳定在900万份以上,居中国和亚洲第一,世界综合类期刊第四位,被誉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26年来,几乎是伴随著改革开放而诞生的《读者》影响的人数以亿计。杂志创办人之一郑元绪在这本杂志200期时,写下这样一句话:“读者是流动的,一部分离去了,一部分人又来了,这很正常,而这种流动著的读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读者》创造的奇迹就是成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同时,“《读者》现象”逐渐形成。提起“《读者》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读者》杂志社常务副社长陈泽奎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形成了‘《读者》现象’的说法,90年代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提法。最近几年这个说法提得比较多。”他认为,通常说的“《读者》现象”,就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甘肃,办成了“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以及《读者》既保持了在内容方面高雅的品位又留住了庞大的读者群。不少人提起“《读者》现象”,就会提起“在甘肃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的说法,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文教授并不认同甘肃文化不发达的说法。李文认为,现在甘肃虽然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但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而且甘肃还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中心。在他看来,“《读者》现象”与甘肃厚重的文化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322 评论

爷很忙2

彭长城男,汉族,1953年12月出生,河南信阳罗山人,大学学历,编审,中共党员。1969年12月兰州工农轴承厂工人。 1978年3月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1982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文摘》杂志社编辑。 1986年7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副处)。 199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副主编、经营部主任(正处)。 2001年3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常务副主编(正处)。 2002年1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主编。 2005年4月甘肃人民出版社《读者》杂志社社长。拟任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人民出版社)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党委委员。彭长城这个名字,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读者》这个名字,知道的人绝不会少。2003年10月和11月,《读者》的月发行量分别达到了802万份和806万份,这一数字稳居我国9000多种期刊发行量的首位,而来自世界期刊联盟(FIPP)的最新统计更将亚洲第一的桂冠戴在了《读者》头上。彭长城,作为主编,正是《读者》的第一读者。点亮人性的光辉———“真、善、美”是《读者》始终坚持的理念;让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原以为《读者》的主编应该是个会享受生活,懂得生活情调的人。走近彭长城,才发现他的生活是这样的简单而质朴。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办公室,布置非常简单:一张办公桌、一组文件柜、一套沙发、几乎占据了半面墙壁的大书柜。墙上,是西北地区随处可见的木雕饰品,造型质朴而率真。他用的水杯,用水果罐头瓶改装而成。看过《读者》的人都知道,这是本弥漫着浓浓人情味,在艺术的氛围里,给人一种轻松感觉的杂志。“真、善、美”是《读者》的理念,人性向善也是彭长城的生活理念。从1982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读者文摘》杂志社(《读者》的前身)做编辑,彭长城一直没有离开过杂志。20多年的朝夕相处,让彭长城在生活中也像《读者》一样,“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人性是人类的一种终极的基本道德点。它可以征服人心,穿越时空。”从1985年开始,彭长城和郑元绪两个人带领着《读者文摘》在“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全力寻找在文章中能体现人性光芒的东西,让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老读者都还记得《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个故事,一个最好诠释人性的故事:北海道的一家面馆里,夫妻二人连续14年每逢除夕都会为贫穷的母子三人留下一碗清汤荞麦面。正是这碗面,鼓励着母子俩顽强地生活下来,还清了债务,挺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这是彭长城的得意之作,他仍然记得,当年初次看见这篇文章时,在编辑部里热泪盈眶的场景。他说,这就是他对人性的全部理解:真,善,然后自然会美。寻找常青之路———让传统与现代融合,在贴近读者的同时,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展现现代社会1986年7月,彭长城担任《读者文摘》副主编。这对他而言,是第一次飞跃的开始。做编辑,只考虑稿子怎么样,文章好不好的问题。可做了副主编,彭长城意识到,自己必须跳出来看杂志,必须要考虑杂志怎样才能吸引住读者。他研究起了读者的阅读心理,想探寻一条让《读者》常青的道路。彭长城分析别人的得失成败,对照、学习。近6年中,他和同事们一直在不停地寻找《读者》和时代间的结合点。彭长城尝试着让《读者》从平民视角介绍一些伟人人格精神层面与众不同的东西,发表一些领导人作为普通人一面的文章,让人们穿过政治的光环,从更深层次的人性意义上去重新认识伟人的一生。这是冒险的一步,也是彭长城深思熟虑的一步。他认为,时代在进步,编辑思想也要不断地“升级”,与社会的变革同步前进。一方面,杂志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就一定要贴近百姓,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而另一方面《读者》只有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用新视野、新观念看待现代社会,才能在价值观上与现代社会保持合拍。彭长城说服了同事,也改变着《读者》。如今的《读者》已是国内少有的将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杂志,既包含了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又容纳了对社会底层的关怀。《读者》在给社会带来一种新时尚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81年到1985年,发行量维持在150万份左右,而进入90年代,杂志开始快速发展,发行量陆续突破200万、300万、400万。从1991年至2000年,《读者》连续10年排在中国杂志发行量的前5名,其中有3次名列榜首。学会与世界接轨———改名事件,给了《读者》也给了彭长城一个放眼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1993年7月,彭长城与《读者文摘》一起,遭受了事业上一次巨大的压力。《读者文摘》受到美国《读者文摘》的压力将被迫更名。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彭长城和编辑部处在旋涡的中央。美国方面一再地催,国家商标局表示仲裁无法再拖延,希望杂志尽快更名。征名启示发出去了,读者的来信像雪花一样飞进编辑部。彭长城负责对征名的收集和整理,看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来信,彭长城好几个夜晚难以入眠,心情始终难以平静下来。认识现实,直面压力,再创辉煌,这就是彭长城和他的同事们所要做的事业。1993年7月号,《读者文摘》杂志启用新刊名,《读者》正式诞生。谈及这次风波,彭长城觉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这件事情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开放。”彭长城意识到改革开放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推进,既给了出版界跻身国际社会,进行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机遇,但也对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扩大开放的中国将迎来一种新的秩序。对《读者》来说,改名只是这种秩序的开始。这次事件,给了《读者》也给了彭长城一个放眼世界、重新认识自己的机遇。1994年,彭长城脱离编辑工作,开始负责《读者》的经营,包括广告、发行,还有印务及其它开拓性事务。在这个岗位上,彭长城显示了他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办刊意识。在1994年以前,《读者》杂志是不刊登广告的。彭长城接手后,提出要在杂志上刊登广告,顿时在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反对的声音和赞同的声音同样强烈。反对的人认为广告会损坏《读者》的文化品位。也有人担心,《读者》的读者不会接受广告。彭长城在坚持。他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广告可以维持杂志的低售价策略;面对中国将更加开放的现实,《读者》应与国际上广告养刊的惯例接轨。为统一意见,彭长城开始游说。在讨论会上,彭长城据理力争;在讨论会下,彭长城耐心解释。一番努力终于得到上级批准。《读者》的第一个广告是杜邦的广告,广告语是:“杜邦,开创美好生活”,广告中的人物是中国科学家,风格跟《读者》杂志一脉相承。此后,《读者》的广告业务在彭长城的领导下慢慢地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广告收入连年翻番,1994年收入110万,1995年200万,到2001年,广告收入已接近2000万了。怎样才算一本好杂志———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思想,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彭长城这样思考怎样的期刊才算是一本好杂志?这个问题彭长城问了自己20多年!2001年4月,彭长城受命担任《读者》主编。在办刊的经历中,彭长城不断积累沉淀,逐渐意识到,好的杂志不仅要有好的主题、好的思想,还要有社会责任感,懂得去关爱整个社会。彭长城想到了,也做到了。他的一个愿望就是为农民、农村教师、乡村干部、农村学生、务工农民等农村人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他希望这本杂志是一本真正的办给农民看的杂志,“帮助农民和城里人一起跨入充满神奇希望的新世纪”。经过前期准备和近一年时间的运作,2000年1月份《读者·乡村版》正式宣告诞生。乡村版投放市场后,很快在农村市场拥有8万份的销量,就连上海、深圳等城市,每期均有近万本的销量。《读者》杂志还推出了维文版、盲文版两个版本。2002年,彭长城策划了“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大型公益活动。这是由《读者》杂志社与中国青基会联合举办的,目的就是植树造林,绿化黄河两岸的荒山。活动吸引读者参加,累计达100万人次,捐款400多万元,近2万亩新绿绵延在黄河两岸。读者钟情于《读者》,不少家庭订阅持续20多年,三代人同堂阅读;兰州人钟爱《读者》,常说甘肃有三个著名的“一”:一个窟,是莫高窟;一碗面,是牛肉面;一本“书”,就是《读者》杂志。截至今年第六期的最新统计表明,《读者》杂志已连续发行323期,总发行量突破8亿份。《读者》已成为继美国《读者文摘》、《国家地理》、《时代周刊》之后世界发行量排名第四的综合类期刊。20多年的朝夕相处,彭长城理清了《读者》的发展脉络。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的《读者》杂志应当走向集团化的集约经营,而且他计划,至少要有五份子杂志才能算形成规模。

175 评论

相关问答

  • 读者杂志mobi

    读者 半月刊 2015年1期-读者-2019更新.mobi 链接: 

    猫咪抱抱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杂志读者读点经典两个版本的区别

    读者分为 《读者》(文摘版) 《读者·原创版》 《读者·乡村版》 《读者欣赏》 《读者·盲文版》

    堆高于岸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读者杂志的郑元绪个人资料

    其实准确地说,《读者》杂志的创始人是曹克己、胡亚权和郑元绪三位出版界的前辈。当时(1981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即如今的读者出版集团前身)总编辑曹克己先生先有了

    damaodaomao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文章个人资料

    文章就是一个负心汉当年是你老婆让你起来的现在你也会倒下女人们认为的好男人倒下了,破碎了

    我不是水蜜桃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读者杂志网上阅读

    你可以在网上下载pdf 的青年文摘和读者 不过这种一般要比当期出来的杂志晚

    几丁不二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