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0

扈志泉额
首页 > 学术期刊 > 阅读文章的课例研讨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哇啦哇啦bibibi

已采纳

这次的话题是指向朗读对话指导,集中一个点,把问题找准,将根源挖深,精准解决问题。朗读指导一直是我们研究于老师课例的一个主要话题,人物对话朗读指导又是里面很重要一个部分。小学阶段,不同文体的课文里都有大量人物对话,而学习这一类文章,抓好抓实人物对话,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针对指导朗读对话的艺术一文已经给出了方法,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读顺课文,读出人物轮廓,这是基础;二、进入角色,读出人物思想感情,这是重点;三、品读关键语句,读出“话外音”,这是难点;四、对比区别,读出人物的身份;五、抓住特征,读出人物的性格;六、依据文本,读出人物年龄;七、选择时机,做好范读引领。 这些概括非常全面,从中也能够发现,很多方法我们日常也一直在用,也是这样引导学生读好对话的,但对比之下不够细致全面,甚至有些环节的安排在逻辑上也不够合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研究名家课例,深入学习外,还需要我们扎实备课,根据学情和文本需求,合理设计。 结合《第一次抱母亲》和《惊弓之鸟》两篇课例,我们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根据学情和文本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在感知人物的基础上,如何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并借助对话读懂文本。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有前期的感知铺垫,结合两篇课例,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层层推进,感知人物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自然离不开对人物的感知,而对人物的感知,不是只在对话环节进行,而是在通读课文时就要对人物有大体的了解,了解人物离不开具体事件和具体环境,它也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教学中如何抽丝拨笋地为学生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呢? 在《第一次抱母亲》这课,于老师是这样做的。 1.感知人物第一步,从谈收获起 师: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师:通过事表现了什么,想一想。 生:通过一件事表现了母爱,也说明儿子很孝顺。 生:我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师:这样说就比较具体了。 生: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个母亲在子女面前都不愿露出自己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生:没有一个母意让子女看出自己的难,发现自己的难处。 师:用词准确,体会很深刻。 生:每个母亲都不愿自已的子女受苦,情愿把苦自己来受,这就是母爱。 生:有一种爱是不可混灭的,那就是母爱。 师: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生:这篇课文通过抱母亲这件事而写出生活中最真实的母爱。 生:母爱是一本伟大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一直读下去。这样的文体,学生谈收获,就很容易引申到对母亲和母爱的理解,这是感知人物的第一步。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这就为后面的理解做好了情感铺垫。2. 感知人物第二步,抓具体描写 师:你们预习收获很大,很多。不过刚才同学们都说得比较大、比较远,现在谁来说具体一点? 生:作者认为他母亲有100多斤,但实际上他母亲只有80多斤,所以说他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 师:好,这叫具体。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母亲最重的时候有多少斤?生:只有89斤。 师:嗯,没有100多斤,是89斤。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但你通过读课文已经记住了,并且说得那么清楚(板书:89斤),很好。她通过读书知道了母亲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连他长大了挑一点柴火都不让。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流泪了。 抓住具体描写,人物形象就活了起来。学生就由刚才对母亲、母爱的整体感知具体到了文中母亲的身上,知道了这个母亲很瘦,这个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孩子,舍不得让他干一点活儿,这已经是学生在捕捉信息,理解课文了。3. 感知人物第三步,反复读课文 师: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只要你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味道,谁再把第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读得太好了,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第一是“赶紧”,第二是“责怪”。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种情况下,作者—就是儿子,“赶紧”说,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我赶紧说… (生读:我赶紧说…) 师:“赶紧”,不仅速度要快,更是表达了一种心情,儿子对母亲的急切、关爱的心情,赶紧说,说慢了不行,慢了母亲要动的,再读: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生读) 感知人物第三步,就是抓住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细细品读,在品读过程中将获得的信息串联起来,累计起来,层层推进,这样就为学生感知人物搭设了渐进的阶梯,人物在学生心里、脑子里立体起来,活起来了。二、范读引领、习得方法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文中人物已不陌生,进入对话朗读后才更容易理解把控。 此处以《惊弓之鸟》为例。整篇课文几乎就是对话连缀而成,抓好抓实人物对话,就是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进入朗读对话环节之前,于老师已经做了很多铺垫,如,提供方法、读顺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学会“过电影”、想象场景等,这些都为感知人物、朗读对话的指导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抓好人物对话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进入朗读对话环节,于老师直接采用了范读的方式:看老师读2——4节,注意老师读魏王和更羸对话时的语气表情有什么不同,并想想为什么不同。 教师范读的好处不言而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等等,但什么时候范读,往往很难把握,因为我们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阅读体验,又要以教师的正确范读来及时引导。 于老师说他一般不在学生读之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分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他才范读。研究于老师的课例发现,好像范读的时机并不确定,有时在初学课文时范读,为的是把握基调,有时是理解课文重难点处范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或在文章富有文采处范读,是以美的朗读来陶冶情操;或者对比明显处范读,是为了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如此看来,找准范读时机,很难套用,我们只有去挖掘于老师范读背后的动机,明白于老师为什么这么做,才能真正读懂,化为己用。 我们来看看于老师范读的内容: 有一天,更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我觉得三年级学生根据情节和标点符号,把握基本语气读出这组人物对话不算难。那为什么于老师要先范读呢?我通过联系前后教学环节,认为此处范读的作用是整体把握,学习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经验读出人物的语气也许不难,但同时关注到人物的表情,身份,以及当时所处的环境,这些对三年级孩子来说,很难同时掌控、体会到位。老师直接范读,整体感受,从中习得方法,不失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好方法。这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教材的特点而定。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处,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把握之处,这时,教师就应该整体把控,范读引领。《惊弓之鸟》这一课,朗读人物对话,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这一处的引导上,于老师有两个目的,学会把握语气,读出情感;想象身份,体会情感,角色还原,从而理清还原思维过程。 《第一次抱母亲》这一课的范读也是安排在学生读通、读顺、理解了字词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的对话朗读指导,就是围绕:听我读——学着读——再创造三个步骤来进行的。 三、还原场景、学以致用 教师的范读只是一个引领,当学生通过教师的范读,直观感受,并学会如何把握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情感之后,于老师让学生借助交流,读懂老师的表情和语气,学生此时已经初步进入角色,也明白了国王的话应该怎么读,更羸的话又该怎么读,学生模仿起来也就像模像样了。接下来就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己练读6——9节,体会应该以什么样的表情和语气读。 这一处的朗读指导几乎用到了上面所有提到的方法,进入角色、读出人物思想感情,对比区别、读出人物的身份,抓住特征、读出人物的性格等。 于老师指导朗读的手段也是丰富多样。学生展示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带表情读、加动作读,老师穿插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语速,把握人物情感,整个过程水到渠成,学生在这样体验式的朗读中,不知不觉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引导启发学生会读书、乐读书、把书读好、读懂,这也是教学的真功夫,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地方。我的课例实践 于老师说:朗读指导最重要的是老师先要把课文读熟,读透。然后,才能找到感觉。所以在设计课之前,我会先把课文多读几遍,把有思路有想法的地方在书上做好批注,并借助网络和教参书对课文进行尽可能的全方位解读。 在此基础上,结合朗读指导的三个层次,模仿于老师的课例来进行朗诵教学设计和实践。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朗读教学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我的朗读教学就是遵循这三个规律和原则来进行的。读慢点就要做到准确,一字不差。读准确了,再熟练一些就是流利;然后才能在熟读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才能读出感情。《乡下人家》朗读指导片段一、读正确、读流利。 师:通过预习,生字都认识了吗?字认识了,就可以读书了。首先,要读得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心到、眼到、口到。第二,那句话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请打开书,我们先读第一自然段试试。(指名读) (生读,长句读得不通顺。) 师:不要紧,你再多读几遍就读流利了。(鼓励学生再读,直到读通为止。) 师:就这样练,大家就像他这样把课文读一遍,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得正确、流利。(全班同学读课文,读完之后指名读。) (生读,鼓励学生多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师:读书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怎样理解词语的内容呢?主要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学生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师: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生:我不知道“时令”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找到这句话,再来读读。(抽生读)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这些花应该不是一下子开放的,应该是在不同的时候开放的。 师:对,不同的时候,准确的说是不同的季节,我们来看,芍药花在五六月开放,凤仙花在六七月开放,鸡冠花在七到十月间开放,大丽菊则在九月到十一月间开放。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形成了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生:我想起来了,我之前听到过这个词,我妈妈说过要吃时令水果。 师:你是个用心的孩子,这个词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你以后再见到它就不陌生了。 二、读出感情 师: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这还不够,理解了,还要读得有感情,这个要求就更高了。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得有感情呢?第一:要学会“过电影”,想想课文描写的情景。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段话,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情景。(生读) 生:我读的时候,好像看到乡下人家门前的瓜秧长得很旺盛。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师:会读书的学生能把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读成一个字,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到的?生:攀、爬 师;读书要用心,你做到了,很厉害! 师:这是生机勃勃的动态美,作者用了两个字就把它写活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我还看到了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 师:(出示瓜藤攀檐图)注意这位同学刚才说的表示颜色的字,再读一读句子,看看你体会到了一种什么美。(色彩美) 师:这儿既有自然的静态美,又有生机勃勃的动态美,乡下人家的门前真是别有一番风趣。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一自然段,我们边听边想象这幅生机盎然的瓜藤攀檐图。 这是我两年前记录的一个朗读指导片段,就是借鉴和模仿于永正老师的《惊弓之鸟》设计的,从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细小的指导做起,虽然还有些生硬,但确实有效果,感觉自己的朗读指导不再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有了一定的层次性,能够通过引导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并试着读出感情、读出美。在读正确、读流利这个环节,也放慢了速度,舍得下功夫、花时间让学生来练、来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能把课文读好了,对课文理解起来就不难了,语文学习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慈母情深》朗读片段指导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慈母情深》,咱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师:读得不错,但我想请同学们再深情地读一读这四个字。 师:读了这四个字,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他们之间发生了那些事情? 生:哪里可以看出他们”情”深? 师:同学们问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学会了读书的方法。那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答案吧。 师:通过预习,课文读得怎么样了?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生:能 师:谁有把握读得正确流利? 师:举手的同学很多,老师很期待大家的朗读。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4自然段。 师:谁能说一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生:我特别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 生:我很想买书,但是书太贵了,我买不起。 师:你从哪儿知道“我”买不起。 生:书上说:“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到肚子里了。”他们那个时候吃饭都吃不饱了,肯定没钱买书了。 师:你真会读书。通过读1-4自然段,我们知道了事情的起因。接下来我们“开火车”读往后读,每人一个自然段。师:(生读到第七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是我们刚才读到内容里篇幅最长的一个自然段,说明它在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描写,想想“我”看到了什么、听到、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厂房的空间很小,还放了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定很挤,很闷。 生:“我”感受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很热,我们夏天的时候开着空调都觉得很热,而正值酷暑,母亲工作的地方还不能开窗户,里面又挤了那么多人,所以”我”觉得像在蒸笼里一样。 生:我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开窗户?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谁来说一说为什么? 生:因为厂房里的声音太吵了,怕吵到这条街道上的居民。 师:你真会读书,你注意到了厂房的位置在街道上,也注意到了我们接下来要读到的一个词语”震耳欲聋”,同样在说明母亲工作的环境很差,挣钱很不容易。 师:我们继续读…… 师:这里有一组对话,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师:读书要注意标点符号。这组对话里用到了很多省略号,谁知道省略号在这儿的作用? 生:说话吞吞吐吐。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到母亲的工作环境这么差,挣钱太不容易了,不好意思给母亲要钱,所以吞吞吐吐。 师:“不好意思”这个词我觉得不太恰当,是不好意思吗?谁能换个更准确一点的词。 生:是“不忍心”。 师:是啊,我怎么忍心呢,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因为…… 生: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师:喜欢到? 生:失魂落魄 师:“失魂落魄“什么意思?你有过这样的时候吗? 生:“失魂落魄“就是太想这本书了,魂不守舍。 师:你居然找到了它的近义词,很了不起。继续说。 生:期中考试前,爸爸对我说,只要我考试进入前五名会答应给我买一辆小赛车。考试结束后,我脑子里一直在想,我到底会不会进入前五名,吃饭时候想,睡觉时候想,想得整天失魂落魄的。 师:老师感受到你的这份心情,和文中的我一样“想得失魂落魄“。想买又不忍心和母亲要钱,这是多么矛盾的心里,多么痛苦的挣扎啊!老师再抽同学来读一读这组对话,一定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师:读懂了省略号,也就读懂了那份母子深情。

242 评论

维基先生Wiki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21.《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誓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351 评论

相关问答

  • 阅读文章网

    榕树下,不过现在不能用搜索引擎了,找文章比较麻烦

    健康&平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阅读文章的好处

    读书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阅读的好处都有哪些,

    蒋大女儿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课外阅读小学生文章

    数独、视觉大发现、再见,马虎和拖拉跟孩子说,你要集中注意力,他其实不太听得进去。后来就选了一些有意思的书,带点游戏性质,跟他一起玩,一起看,现在专注力感觉还是有

    张先生89954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阅读的文章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是其义自见还是下笔如有神,阅读都为你带来了乐趣。现在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优秀的 作文 ,如果喜欢这篇

    畅吃无阻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阅读文章的课例研讨

    这次的话题是指向朗读对话指导,集中一个点,把问题找准,将根源挖深,精准解决问题。朗读指导一直是我们研究于老师课例的一个主要话题,人物对话朗读指导又是里面很重要一

    扈志泉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