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6

jhaiyun888
首页 > 学术期刊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相信自己我能

已采纳

江苏大学2022年排名第90,2021年排名第88,上升了两位。

242 评论

wangwei8689

还可以。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至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如果时间不允许的,可以选择其他的报刊投稿。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以通信、电子和信息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电子通信类期刊之一。南邮学报主要刊登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学术论文

298 评论

初记装饰

不是21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原名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致力于建成世界著名的气象最高学府,江苏省主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257 评论

逍遥石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不是211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属性是:全国重点大学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2010年)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 ,2011计划(2012年)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 等大学。

学校相关信息:

中文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英文名: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    称:南信大(NUIST)

创办时间:1960年

知名校友:郑国光,吴国雄,陈镜明,朱云来,李早航,宋英杰等

主管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

校    训: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校    歌:《同心创辉煌》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2,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 [6] 人

主要院系: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地理与遥感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

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学校代码:10300

主要奖项: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2003年) ,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2002年)

学校论坛:南气风云

扩展资料:

学校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据2017年9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16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达40种,累计中外电子图书总量为168万种,电子期刊1.9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59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核心期刊均有系统完整的收藏。同时藏有1951年以来全国和各地区大气科学类、水文气象类的资料和1956年以来的高空、地面历史天气图。

学术期刊:

《大气科学学报》:在原《南京气象学院学报》办刊基础上改版,以论著、重大项目研究简报、学术论文、中国国内外大气科学发展动态、综合评述等栏目为主阵地,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2013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中国国外数据库,以及知网、万方、维普等中国国内数据库收录。

主要刊登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遥感与测绘技术,机械仪器仪表、电气工程,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与化工,生物学,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数学和物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

《阅江学刊》:主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观点新、信息新、角度新、资料新、方法新”的理论成果。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阅江论坛、经济观察、制造业研究、气象与人类社会、高等教育评论、三农中国、民国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及专题研究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49 评论

木洛希雨

江苏省大学排名:

1、南京大学

2、东南大学

3、南京理工大学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苏州大学

6、南京农业大学

7、中国矿业大学

8、南京医科大学

9、江南大学

10、河海大学

11、南京师范大学

12、江苏大学

13、扬州大学

14、南京工业大学

15、南京邮电大学

1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7、中国药科大学

18、南京林业大学

19、南京中医药大学

20、江苏师范大学

21、江苏科技大学

22、常州大学

23、南京财经大学

24、南通大学

25、南京审计大学

26、西交利物浦大学

27、徐州医科大学

28、苏州科技大学

29、南京工程学院

30、淮阴工学院

31、淮阴师范学院

32、盐城工学院

33、盐城师范学院

34、江苏理工学院

35、南京晓庄学院

36、江苏海洋大学

37、常熟理工学院

38、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39、常州工学院

40、宿迁学院

41、徐州工程学院

42、金陵科技学院

43、南京体育学院

44、苏州城市学院

45、江苏警官学院

46、泰州学院

47、无锡学院

48、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49、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357 评论

勇往直前邓好

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几个校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只有1个校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宁六路219号,该校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应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隶属中央(军委)气象局,前身为 南京大学 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坐落于南京江北新区,校园占地面积约两千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4000名、留学生1600余名。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气象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4个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8个本科专业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8个学科领域,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20个专业学院,拥有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集群计算机中心等27个实践教学平台,“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为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物理学》《环境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等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拥有一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省重点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等3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创办有《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阅江学刊》三份学术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30万余册,数据库总量40余种,中外电子图书206万种,电子期刊51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105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得全国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入选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学生获得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唯一特等奖“高教社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竞赛特等奖,在大学生电子设计、机器人、智能车等全国竞赛中均获得一等奖以上佳绩,连续三年获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大会算法竞赛冠军,大学生男排获得全国联赛总冠军。学生参与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率达40%,本科生高质量就业率达98.25%、升学率达33.23%。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16万余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引领,“十二五”期间,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2900多项,获授权专利1800余项。2018年,获批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62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16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1项全年科技到账经费达3.5亿元。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百余项,学校教师还获得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章、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霍尔顿青年科学家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学校外籍教师荣获“江苏友谊奖”外国专家最高奖项,2位外籍专家入选江苏“外专*”名单。多项研究成果刊发于《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108 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