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8

烽火馋眠
首页 > 学术期刊 > 以岛屿为主题的地理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ukisnowfox

已采纳

地理论文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 目前,世界淡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对付水的威胁”已突出地摆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设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 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 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腾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 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目标,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资源为指导的《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年),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历时一年的努力,已于近日完成。4月29日,这个规划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据统计,我国至1995年以来,仅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就造成10499人死亡、失踪和65356人受伤,造成财产经济损失达575亿元。到2003年,全国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16万多个,重大隐患点2000多处,1150万人和2000亿元财产受到严重威胁,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地质灾害的严重影响。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针对我国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防治进展及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了2004~2020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总体目标,划分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提出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表明,2004年到2010年,在完成全国陆地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经济区、主要城市、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并完成我国重要经济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全国,在三峡库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在重点防治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报;建成国家、省(区、市)、市三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和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成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危及城镇公共安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完成全国160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搬迁避让工程。到2010年,最终实现全国大部分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初步建成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2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20%的目标。 2011年到2020年,开展第三轮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完成覆盖全国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掌握我国陆地和近海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建立全国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完成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零散居民点的搬迁避让工程和乡镇以上城镇、居民集中点、铁路和重要交通干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工程;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并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得到根本控制。到2020年,最终实现全国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区建成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使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50%,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50%的目标。 为了实现2004~2020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还依据调查划分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规划了2004~2020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等16项防灾减灾工程;提出了健全法规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地方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宣传教育等保障措施。 专家们指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地质环境资源提供了翔实的科学依据。

136 评论

windy幸福快降临

中学地理教育应重视海洋教育15世纪以来,世界强国顺序已经几经更替。15世纪末是世界上第一代海洋强国葡萄牙、西班牙称霸海洋的时期,1580年后,西班牙击败葡萄牙独霸海洋。英国于1588年7月击败西班牙后,也迅速成为海上霸主。就在英国和西班牙大战过程中,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一支雄厚的海上力量,被誉为全世界的“海上马车夫”,海洋性商业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取得了海上贸易的霸权。整个17世纪是英国和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世纪。因此,英国和荷兰可称为世界第二代海洋霸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下,德国海上力量迅速发展,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愈演愈裂,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在这次大战中,仍由英国霸占着海洋。一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法、德、美、俄、日本等国积极发展海上力量,并相继成为第二代海洋霸主或有海洋实力的国家。二战后,美、苏两国的海上力量遥遥领先,成为海洋世界的两大巨头。目前,美国星条旗出现在世界各大洋上,成为第三代海洋霸主。导致这个秩序更替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史家普遍认同的一条铁律则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中国从秦始皇走到“天尽头”,派人东渡扶桑为其寻找长生妙药,到明代郑和(1371—1435)七下西洋,都是以政治外交为主要目的,忽视了海洋经济。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郑和远洋,就在其船队收帆不多久,中国东南沿海便遭到了倭寇的掠夺。一个泱泱大国不仅不及时掌握制海权,歼灭入侵之敌,反而只筑起“海墙”,防御外敌,正是当时中国海洋意识淡薄所带来的恶果。也因此,到了清末才使得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屡屡得逞。可见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大国兴衰的答案隐藏在浩瀚海洋起伏的波涛中。但令人忧虑的是,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仍十分淡薄。近代史的巨痛,并没有唤醒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即使新中国建立后,大多国民受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影响,仍存在着守土敬业、偏于内向发展的思想倾向,缺乏浓厚的海洋意识和活跃的海洋进取精神。且据抽样调查,现有97.8%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有300多万km[2]的国家管辖海域(其中37万km[2]左右的海洋国土)。因此,对全民、特别是对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知道,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料的宝库、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对于中国拥有18000km的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14000km的岛岸线,37万km[2]的内海和领海,300多万km[2]的管辖海域的一个海洋大国,开发其巨大的潜能和优势,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在地理教育中加强海洋教育。(一)加强海洋国土观教育海洋国土地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海洋国土意识。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群岛国”概念,使一大片公海成为这些国家的内水;确认了“专属经济区”概念及其宽度为200海里;重新定义了“大陆架”概念,并把大陆架扩展到最远可达350海里,不足200海里的沿海国也可扩展到200海里。我国拥300多万km[2]的管辖海域(含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群岛水域等),可称为我国的“海洋国土”。应该强调的是按《公约》的规定,“海洋国土”在不同的海洋区域是有区别的。内海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与陆地领土完全相同。领海是沿海国连接内海并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的一带水域。沿海国对其领海行使排他性主权,该主权包括领空、领水、海床和底土,但允许其他国家船舶无害通过其领海。专属经济区是沿海国从领海基线向海一侧起至200海里的一带水域;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向海的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的可延伸至200海里,超过200海里的最多可延伸到350海里或延伸到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里,以较近者为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沿海国的“准海洋国土”。(二)加强国家海洋主权教育要使学生知道海洋关系着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等海洋权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自明朝中期,特别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屡遭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上演了一幕幕有海无防的悲剧。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近百年时间内,我国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470多次, 从辽东湾的大孤岛到南海的太平岛,从旅顺港到澳门港,几乎所有岛屿、港湾遭到过列强的蹂躏和掠夺,以至于中国几乎无法找到作为自己海军基地的港口。建国以来,人民海军建立起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作战队伍,能在近海海域执行各种海上作战任务,中国海防实力在不断加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管辖海域,至今仍有近100万km[2]与相邻国家存在争议或被他国强占,有些国家不时觊觎我国的海洋权益。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的形势十分严峻,问题十分复杂,斗争将是长期的。要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培养对国陆海洋争夺趋势的能力。(三)加强海洋强国的教育中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来,进口石油不断增加。2002年上升为6941万吨,2003年接近1亿吨,2004年已经超过1亿吨。最保守地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超过3亿吨,2020年为3.9亿吨。而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的高峰产量约为2亿吨,缺口额接近2亿吨,必须通过海外供给获得。此外,今后20年,中国还将缺铁30亿吨,铜5亿至6亿吨,铅1亿吨,都需大量进口。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除煤炭和少数有色金属外,矿产资源的富集度也比较低。由此判断,中国在未来5至10年将遭遇“资源安全”问题。10至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安全”就极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为应对即将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解决资源安全问题,除了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外,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保卫海洋资源将成为其重中之重。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调节作用,成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也是水生生物最广阔的活动场所,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水化学、海洋能动、海洋旅游资源。我国南海总面积为350万km[2],在中国国界断续线以内有200多万km[2],其中渔场面积为182万km[2],占全国渔场总面积的65%,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储量,最新的说法是石油储量达到200亿吨,天然气资源达到25万亿m[3]。因此,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要看中国能否在牵涉到一系列国家生存问题的海洋事业上崛起。鉴于此,我国应尽快提高民众的海洋资源利用意识,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四)加强海缘政治教育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沿海各国充分认识到了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便纷纷制定了海缘政治战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共同的利益,其海上军事力量随时可以在某海域集结以打击别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内部矛盾重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争夺南极洲,其舰艇经常在此附近的海域游弋,在太平洋,美国利用太平洋第七舰队作为称霸海洋最强大的工具,主要用于遏制和攻击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目前,世界海上角逐主要分布在亚洲海域,在东亚,日本海军的活动逐渐向南扩展,一方面对中国的海上威胁从渤海、黄海、东海扩展到南海,另一方面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日本—琉球群岛—南海—马六甲海峡—波斯湾)提供了海上安全保障,实现了在太平洋战争中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在南亚,印度不仅自认为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有其天然的利益,而且还认为对西北部的波斯湾和东南部的安达曼海也有必要的利益。因此,印度积极发展海军,不断进行海洋扩张,成为南亚海上最不稳定因素之一。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各国对海洋本身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有些国家不择手段侵占他国海洋国土,甚至不惜动武。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国土面积达300万km[2]。我国的海洋国土已受到他国威胁和侵犯,我国的海上安全已近底线。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海洋观念,尤其是让作为未来的建设者的接班人的中学生了解未来的海缘政治趋势,了解海洋的重要性。(五)加强加快发展海洋科技的教育今天的海洋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了海洋科技的竞争。没有发达的海洋科技,即使有广阔的领海也只能望洋兴叹。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成为当代三大尖端技术。海洋开发除了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扩展外,还表现在以高新技术开拓陆地替代资源,形成新兴产业等方面。日本、美国、法国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在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上不惜投入重金。相比而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受到重视。目前中国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程度还很低,特别是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差距相当大,海洋科研上,也存在资源分散的缺点。发达的海洋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调查研究做了充分、大量的工作,但中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很不足。从总体上看,中国落后发达国家至少15到20年。因此,我国不仅要加大科研投入,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以便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海洋科研人员,提高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综上所述,海洋的开发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必须使我国公民从小树立海洋观念,强化海洋国土安全和培育参与开发公海资源意识,增强海洋强国的危机感,增添海洋强国的信心。

322 评论

Lolita1015

论文嘛当然还是要自己写.我能给你提供点写论文的技巧:写地理小论文包括选择好题目,搜集材料,确立论点,写作修改等几个方面。 一、选用合适的题目 从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论文题目。如属侧重理论探讨性质的地理论文,需要广泛阅读这方面的书刊文章。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事实材料论证、补充或否定某一学说、假说或理论等。如属侧重于实际应用方面的地理论文,需要在积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某一地理现象,解决某一地理问题。 一般来说,小论文题目选择要建立在观察地理、地质现象,搜集地理资料的基础上。例如,教师带领学生考察幕阜山以后,可以拟定大桥河的成因,鲁溪洞的特点及成因,喀斯特地貌与溶洞。又如,参观武宁湖畔万福工业园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谈谈万福工业开发区与武宁湖的环境关系等。题目要具体,不宜太大。 二、搜集可靠的资料,充实论据。 搜集资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献材料,了解别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哪些见解,提供了哪些资料,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和发展。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多年辛勤劳动所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可作为写作参考或佐证。引用这些资料写出来的论文不仅有较大的说服力,而且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扩大了自己的思路,充实了自己的论据。 三、确立清晰的论点 这里的论点是指对某个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和见解。例如:以“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原因”为题的论文,其论点应确定为1.稳定的政治局势2.完善的金融机构3.开放的外汇市场,宽松的金融管理。4.强大的经济实力量5.方便快捷的联络。根据这些论点,从而得出纽约具备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越条件的结论。 四、写作并修改论文 编拟并修订写作提纲,着手撰写地理小论文。在论文中提出地理论点,用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材料论证论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可靠,结论准确。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简单明了的结尾。最后请一位教师帮忙指导一下 教师必须有较高的地理修养、实践经验和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指导工作。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144 评论

爬爬的蜜糖

地理教学中“知识负迁移”现象探析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学习之间的影响有促进和干扰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如果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尽量引导正迁移,减少或杜绝负迁移,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进行地理思维的基础。地理教学中知识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负迁移则会导致地理概念的混淆、地理规律理解上的偏差,严重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一、知识负迁移的表现及成因 地理教学实践表明,知识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理解地理规律,只注意知识的共同要素,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因而造成了知识的负迁移。 1、相关联的地理概念之间的干扰。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相关联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本质属性,学生如果不加以理解和准确把握,正确区别相关概念、原理和规律,就会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导致知识的负迁移。 例如,在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布规律时,不注意正确区别其受太阳直射点移动产生的不同影响,极易产生错误的结论。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南北回归线之间均有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机会,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最大,向南向北逐渐减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而昼夜长短的分布则主要是看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哪一半球就昼长夜短,且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所有地区昼就达全年最长,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南回归线,南半球所有地区昼就达全年最长。以6月22日为例,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的区域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全年最小的区域为赤道以南地区,而当问及6月22日全球昼长达全年最长和最短的区域时,学生很容易受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影响,错误地认为昼长达全年最长的区域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昼长达全年最短的区域为赤道以南地区,导致判断的失误。实际上昼夜长短主要是以不同半球来说的,6月22日昼长达全年最长的区域应为赤道以北地区,昼长达全年最短的区域应为赤道以南地区。 2、无意识改变概念内涵外延所致。 学生在理解或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时,有时会不自觉地缩小或扩大概念的内涵,导致概念外延发生变化,因而造成错误的结果。 例如,临海型工业布局往往容易被理解成近海布局的工业类型,所以休斯顿、阿伯丁也被错误地认为是临海型工业布局,实际上临海型工业布局是像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这一种依靠海运条件进口原料或燃料、出口产品的工业布局类型;临空型工业布局也容易被理解为仅凭现代化的航空运输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实际上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运输系统也是临空型工业布局的有利条件,如日本九州南部和本州东北地区的临空型工业布局。 3、日常生活“经验”干扰所致。 学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从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获得了不少有关地理方面的感性认识,积累了许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或认识有基本正确的,也有与地理学的科学理论不相符的,是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是与科学相悖的。 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轨道近日点、远日点出现的时间时,学生往往认为冬季气温低,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夏季气温高,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附近,忽视了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再如正常情况下,我国南方温度一般比北方温度高,夏季时,南方温度也会偏高一些,学生总会习惯的认为,南方温度高是因为南方太阳高度角大,昼长长,致使温度偏高,忽视了不同季节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这些错误认识往往会妨碍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知识体系,影响学生地理认知水平的提高。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知觉具有恒常性,也就是说在知觉中,由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识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一旦形成,则在头脑中根深蒂固地牢牢扎根,随时影响学生的正确判断。 4、字面理解带来的干扰。 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其名称与实质往往不相吻合,很容易造成歧义,稍不留意,就会形成错误的理解,十分不利于地理知识的把握。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弄清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实质,切忌望文生义。 例如,在讲解内陆循环时,很多同学往往理解为内陆循环就是陆地内流区的水循环,认为塔里木盆地的水循环是内陆循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循环中就不包括内陆循环,其实不然。内陆循环是指降到大陆上的水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再降到陆地上的水循环。陆地内流区的水循环主要是内陆循环,降到内流区的水全部是来自内流区的蒸发而形成的水汽产生的降水;而陆地外流区的水循环既有海陆间循环,也有内陆循环,降到外流区的水有一部分是来自陆地本身的蒸发而产生的降水。所以,内陆循环发生在陆地内流区,也发生在陆地外流区,若不搞清地理概念的本质,仅仅从字面理解,很容易导致知识的负迁移。 5、常见“熟题”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老师讲、自己练等形式,积累了一定量的“经验题”,学生一旦遇到类似问题,便不假思索,以偏概全地分析问题,按原来形成的“熟路”解答和得出“答案”。 例如,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水流会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一规律在较为平直的河道能正常适用,但是若是较为弯曲的河道,就不能一概而论之了,这时就不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要考虑弯曲河道水流对河岸的影响除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外,还要受到弯道离心力的作用,最后往往导致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地理学习中若不注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排除“熟题”的干扰,在相似中求不同,解题时很容易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导致判断失误。 二、防止知识负迁移的对策 通过对这些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和特点的深入探讨,便可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避免或减少在学习中出现知识的负迁移,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激发认知冲突,杜绝负迁移。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原始的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比如,按照原始的认知结构,学生无法解释太阳风,无法解释正午太阳供给我们的热量最多等问题。于是,在学生的认知心理中就会产生主观与客观的差异与矛盾,也就是爆发了认知心理上的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新旧认知结构的转换,当学生出现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有片面性时,老师可有意将之推向极端,以暴露出其中的谬误,从而在学生头脑中激发认知冲突。只有当学生的原始认知结构与新现象、新知识发生剧烈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生疑、析疑和释疑的深刻的思索过程,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放弃他曾深信不移的观念,接受一种全新的观念,实现由原始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的转换。一般来说,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思考问题,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应用问题,实现学生的认知迁移”为主线展开的。可见,问题构成了教学的骨架。因此,设计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设置悬念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设计的问题还要体现地理知识结构,提出系列化的关键问题以利于知识之间的衔接,理清其中的内在联系。例如,在讲完高中地理“大气的热状况”内容后,通过设计以下问题来总结全文和设置悬念:大气的热量最根本来源是什么?它怎样使贴近地面大气增温的?其具体传输过程如何?大气水平运动的机制如何?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理清了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重点突出,环环相扣,还留有一定思考余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激发认知冲突的关键在于先设法引出悖论,激发了认知冲突,然后再用事实和理论去否定它,从而澄清了错误,真正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概念。 2.引导日常观察,防止负迁移。 积极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察实践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准确把握学生中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与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的放矢,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有强烈震撼的现象,使教材上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有效地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理解,提高了整体认识水平。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月相的观察、日出日落方位的研究、夏季雷雨前池塘鱼类活动观察等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的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等,写考察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并进行分析、评价,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观察、思考的广阔空间,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认识,有效地解决教材中的难点。 3、运用对比分析,减少负迁移。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比抗干扰,加强对易混知识的比较,找准分化点,有利于排除干扰,加深对某些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使易混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彻底分化。对比分析的方法有:相似对比法,新旧对比法,系统对比法,正反对比法,正误对比法,结果对比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一种或几种或几种方法交叉进行。例如,在区别“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时,就可采用对比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气温年日较差 年降水量 最热月(北半球) 最冷月(北半球) 大陆性气候 大 少 7月 1月 海洋性气候 小 多 8月 2月 其他如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气旋与反气旋,雨岛效应、热岛效应、绿岛效应、湖泊效应、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云和雨的形成等等,他们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正确地引导学生对这类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地理知识,提高辨析能力。 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通过对比,能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不同的地理事物的本质。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探索进取状态,形成有意注意,促成思维交锋,这样对完善旧知识,自觉完成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巩固新知识,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注重习题教学,克服负迁移。 一旦学生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不深不透,教师可在布置地理练习时,有意选编一些容易使学生做错的题目,从而使学生“吃一堑,长一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设计日照图判读、等值线图判读、气候类型判断、热点问题等专题练习,强化解题技能。教师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顺向的、逆向的、发散的、综合的来巩固知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利于防止或消除知识的负迁移。 教学实践证明,知识间的干扰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只要我们掌握知识的迁移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地从多方面多途径去防止和消除知识的负迁移,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错误,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定会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

256 评论

南瓜囡囡

地理论文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 目前,世界淡水危机的警钟已经敲响,“如何对付水的威胁”已突出地摆在各国人民面前。西亚国家以色列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水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其经验值得各国借鉴。 以色列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271立方米,沙漠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7%,年蒸发量达2500毫米。但是由于他们发展了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变成了“粮果之乡”。该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一、管道引水,形成网络 以色列重要的水源地是位于约旦河上游叙以边境的太巴列湖,该湖面积166平方千米,蓄水42.4亿立方米。为了充分发挥其效能,以色列从50年代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修建了长达440多千米的引水管道工程。他们把太巴列湖水抽高到360米,然后通过直径2.7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道,依靠北高南低的地形把水送到中部和南部,形成覆盖国土60%的“国家引水渠”地下网络。 该工程每年总引水量9.9亿立方米,由于使用管道引水减少了渗漏和蒸发,线路损耗很少。它的建成使以色列核心区域的沙龙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粮果基地,使内格夫沙漠地区出现了5.7万公顷的绿洲,同时也缓解了耶路撒冷的用水紧张状况。 二、咸水淡化,多方集水 微咸水、生活污水和暴雨洪水被称作边缘水,是人类未来的新水源。以色列很早就重视边缘水的利用,他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微咸水的国家之一。该国通过先进技术把地下咸水淡化为Cl-低于400毫克/升的微咸水,并探索出一套成功使用微咸水灌溉的路子。他们采用先进的喷灌、滴灌和夜间灌水措施,让棉花、小麦与苜蓿这些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建设排水系统,利用雨季降水洗盐,使土壤盐分保持了周年平衡,防止了次生盐碱化。 为了利用暴雨洪水,防止弃水,该国在北部年降水量200毫米~400毫米的丘陵区的每个可集水的小峡谷都兴建了小型水库,用于局部灌溉。在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干旱农作区,采用地面喷洒化学物质阻止水分下渗,增加小雨的地表径流,使有限的降水集中流入农田。在大田,他们还实行作物残茬留田集水,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含量。以色列在利用微咸水的同时,还在内格夫沙漠南部兴建了海水淡化厂,采用闪蒸法获取淡水,同时,又在对海水蒸发处理时发电,一举两得。 三、电脑微灌,系统控制 以色列的电脑微灌技术给农业灌溉赋予了新概念,为世界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树立了榜样。该国的微灌设备由控制枢纽、管材部件和灌水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农业专家根据气象条件、土壤含水量、农作物需水量等参数编好程序,由太阳能驱动的计算机控制,利用塑料管道灌水系统密封输水,适时适量缓慢均匀地把含有肥、药的水送到植物根系或喷洒在茎叶上。应用该技术比大畦灌水节水90%,节能50%,平均增产30%。以色列的农业用水较前大为减少,可腾出更多的水用于工业和环保。 四、严格管理,循环利用 以色列重视“开源”更重视“节流”,对水资源管理非常严格,明确规定了各部门用水的定额:每年居民用水占20%,农田环保用水占40%,工业用水占40%,任何部门不得突破。国民节水意识也很强,对生活污水都要集中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工业废水也大多实现了循环利用。以色列是世界上淡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 开源节流,技术用水,使以色列95%的粮食靠自己生产,每年生产的蔬菜、瓜果、花卉大量向欧洲出口,为跻身于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十二国之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329 评论

相关问答

  • 以房地产税为主题的论文

    . 因国家未实质解决保障房的供求矛盾,国家每出台一个政策调控,就变相抬高一次成本,越抬越高,最后还是老百姓去买单。所以长期来说是看涨的。国家新政是“遏制房价过快

    Nice甜甜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以共建美好地球为主题的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

    幸福人生16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以理想为主题的小论文

    理想是绽放的青春之花,是青春的光和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浅谈理想800字 议论文 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浅谈理想800字1 朋友,“理想”这个字眼

    水水香蓝草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以心理为主题的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的目标主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来实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对该课程的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

    冷暖自知66暖暖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以地理为主题的论文题目

    著名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1927年就在《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一书(商务印书馆,1983)中对大学地理教育提出警告和建议: 大学生的自学必须多样化

    felicity0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