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tlavie88
这两年,博客、微博使用人数渐渐下降,人们兴起用微信作为社交工具进行日常交流,通过微信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只要手机能上网,微信带给你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手机的长期使用使人变得越来越懒,存下的几百个电话号码使用率也愈来愈低,只是偶尔有事时打个电话或重大节日发条短信而已。但微信的使用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闲暇时打开朋友的相册,翻开图片、文字,看到的是朋友的心灵鸡汤、体会的是朋友的人生智慧、分享的是朋友的幸福生活,虚拟的空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朋友“安逸的版”,书法家,其父亲是已故著名书法家侯正荣。我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他的侯氏书法——不仅传承了侯正荣先生的书风,而且吸众家之长,形成独到的风格,用字造型优美,墨色变化丰富,字体雄浑自然,行云流水,深受朋友喜欢。朋友“青石板的爱”,是名年轻的退伍军人,为了宣传家乡昭化古城,经常拍摄家乡的美丽风光,发到微信、微博和博客里,让大家通过小小窗口,了解昭化古城的历史渊源和现状。女孩爱臭美,什么好吃的,漂亮衣服,美丽倩影,都在微信里晒。有一位女教师,好旅行,爱照相,经常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发在微信里。有一天我遇到她,谈起在“朋友圈”里发的这些,她说想让圈里的朋友看到她家的幸福生活,把快乐分享给大家,还让我多为她点赞。微信是一种人生,朋友圈里五花八门的文章,每次都有一些好友在默默点赞,每次都有一张张傻笑的评论图片。这些点赞和发图片的人中,不管是谁,都要谢谢他。忙于事业、家庭,说累也累,说不累也不累,而生活滋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身边有一帮好友为你点赞。当你看到你朋友圈的好友落寞时,默默给个赞鼓励他;当你看到你的好友在朋友圈意气风发时,不妨也默默点个赞提醒他。
天秤座朱丽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这一结论是一篇在2017年新闻界第十期发表的论文中的一项测试表明的结果。论文利用日记法对120名被试者进行了连续7天的9次问卷调查,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微信朋友圈内容。
研究共120人完整完成实验,被试者者大都来自不同地区,从事不同职业,学历也不尽相同,尽可能的全面的了解各种类型人的朋友圈。被试者要求连续参加7天实验,完成前测问卷、日常问卷、后测问卷总计9次。在120名样本中,男性被试者比例为45.8% ,女性被试者为54.2% ,性别比例基本平衡。被试平均年龄为21.82岁,本科在读的被试者占总体的74.2%(89名) ,硕士和博士在读的被试者共占25.9%(31名) ,专业方面人文社科艺术类的被试者比例最高,占46.7%,工科被试者在总被试中的比例为33.3% ,在专业分布上较为均衡。
所有被试者被分为三组,三位受过训练的新闻专业的硕士生,本科生两两组合对分别对每组被试的朋友圈截屏内容进行编码,编码者一致性信度如下:A组0.941,B组0.925,C组0.898,编码者的基本内容基本一致,误差对实验结果影响不大。通过对被试微信朋友圈截屏的收集并逐条编码,最终共得到24990条数据,其中炫耀性内容共占信息总数的47.3%。在朋友圈炫耀性内容中,旅游休闲﹑能力和爱分别以11.6% 、10.2%和9.3%位列前三。
以上就是这个结论的完整的得出过程。虽然数据已经是2017年的,但是这个数据只能是一个大概的数值。
“朋友圈”中,一派光鲜亮丽;现实生活,却显寡淡无趣。当科技发展生活巨变,当虚拟与真实日渐交错,生活或在迷失的边缘徘徊。也许,唯有明晰虚与实的界线,跳出“朋友圈”
1、有的人,认清了,也就小看了。 2、左岸的岁月,深灰色了左岸的烟花。 3、晚上坐到阳台,历数你爱我的印痕。 4、爱情,要不令人完善,要不令人沉沦。 5
1、毕业了,曾经在一起的打打闹闹也已经远去。 2、也许一个转身,真旳是永远的别离。 3、生活总要讲情缘,友谊闪过我的视线,又闪过你的顾盼。 4、祈愿有天拿成功来
这个数据是根据后台的统计所得出来的,也可以看出如今人们的这种炫富心里也是十分扭曲了。
就是开心,继续努力就可以了,别太矫情别太炫耀就可以了呢,论文获得国家一等奖肯定是很骄傲的事情了,无需要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