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2

贪吃的双鱼宝宝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性善论与性恶论论文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华兰欣子

已采纳

关于人类的本性学说,有两种派别。一个是性善论,主张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其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他相信人类的天性即善。另一个是性恶论,主张人类的本性是罪恶的,其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当人类最初通过一定的教化才能有善良的特质。   对于这两个主张,我认为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对于人性本善和本恶的问题至今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这世间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不一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也就有着不一样的善恶是非观念,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善恶是非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难道这些观念是本性使然吗?   在这里,我给出了我的观点。我认为,人的最初的本性是一个虚无的状态,就像一个空杯子,什么也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要接受不同的事物,而事物好坏的积累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性的善恶。如果一个人从小在爱和包容的环境中长大,接受的是正确的观念,那么他必然有着善良的本性;而一个人从小被伤害,被忽视,接受的都是错误的观念,那么他一定会有一颗阴暗的心,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是悲观的,必然会造就他晦暗的人性。   这是我的观点,可能会有失偏颇。但无论人类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都要必须去选择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因为要想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人们必须从善。任何罪恶的事情都不利于这个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倘若人人从恶,那么每个人都会争斗无休止,最后人类的世界将会荡然无存。   在当今社会,也有着不少错误的观念。比方说,社会遵循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我想说的是,有这样想法的人只能说他的格局比较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按格局大小分四个阶层:一是盲众,这类人一般没有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目标,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二是逐利者,这类人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旨在追寻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笃信丛林法则。而三是理念人,这类人为理念而生,他们相信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那么第四个是至善之人,他们往往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这类人往往有很强的同理心。而我前面说的社会观念显然属于第二种情况,这正是格局不高的人所具备的观念。而往往伟大的人都是属于后两种情况。     总之,人类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都是模糊的概念。但值得肯定的是,人们必须遵循善良的本质才能在这个社会上幸福的生活,反之,便会有无尽的痛苦,堕入无尽的深渊。

357 评论

吃了个肚歪

我比较倾向于白板论,因为王阳明也有“无善无恶心之体”的说法,因此一个人本来是没有善恶的,之所以后天有了是因为生活对他的影响。

132 评论

无锡捞王

性善也好,性恶也罢,只是圣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不同体验。但孟子与荀子的“发心”是高度一致的,都想现身说法,给人们指出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孟子是儒学“亚圣”,只所以提出“性善”论,是因为儒学倡导积极入世,对家与国高度负责担当,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的阳性学说。如果孟子提倡“性恶”论,还怎么能激发人性正能量呢?荀子是道家的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之一,地位次于老子,只所以提出“性恶论”,是因为道家倡导出世修生养性的,把身体健康、精神愉悦等生活情趣生活质量放在第一位的。荀子提“性恶论”,就是要告诉人们知恶避恶理念。这与佛教“性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我们不必把目光放在“性善”“性恶”理论争论上,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应该吸收他们的精华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服务。

168 评论

冰雪江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有天生的良知良能。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仁义的行为,不学就会,不必思虑就知道,孟子认为天下人都是如此,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所以人性是善的。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本”的意识。君王失天下的原因,就在于失去了民心。他认为苦能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便能得到天下,“得其民,斯得天下以。”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不仅在平民中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是封建帝王也有所畏惧,所以孟子追寻性善论。孟子发扬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精神;他讲仁义,求仁政,强调道德情操的修养和人格的磨练,把民本思想发展到极致。孟子还特别强调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已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理想人格首先表现为善的德行,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内容,这就是孟子追求的。从某种角度而言,正是由于孟子的努力,才使的儒学思想更加完善,更具有实践意义。荀子主张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思想,注重后天的环境的影响来善化,荀子他则由后天经验论与行为的效果来论人性,不承认人具有先天的善端与道德意识。认为“性”虽然是出生时就有,但只是有天然情欲而已。荀子认为人会为善,是因为人后天的学习与努力的成果,如果是顺从人原始的性,反而会变成如果想要的东西,要不到的话就会为此争论,有争论的话那就不会有辞让了。

127 评论

深夜地黄昏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究竟哪一个的主张较对?大致上,后人喜欢靠在孟子的一边,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因此,也可以说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主张佛教性善论的根据。事实上,佛教虽可说是性善论,也可说是性恶论,佛教的本质,却是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这是性恶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还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适其所适。若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业,他们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他们也无从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价值,所以说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其实,他们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从这一点上说,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教看众生,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的目的达成——成佛,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我们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是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注十)照这么说来,佛教是同于扬雄的善恶混合论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分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圆成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入涅盘。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烦恼是恶,佛性是善;一旦证了菩提,入了涅盘,根本也没有善恶可言。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出世法中,乃是无善无恶的。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像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因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的区别,唯有如此,才能怨亲平等而来普度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但这也不同于公孙子的无善无恶,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出世之后,才没法加上善恶的名目。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甚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做善恶解脱论吧。

313 评论

我们的季节

性善论与性恶论本身不存在孰优孰劣,谁是谁非。是非本是一个实证的过程,是一个事实经验判断,而性善与性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逻辑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提及人性的善与恶,“善”指完美,全知全能,通俗而言,就是根本无缺陷,“恶”是指不完美,有缺陷。中国人从古至今大都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性善论是中国人普遍的信仰.

105 评论

相关问答

  • 善与恶英文论文题目

    不耻下问是美德 江苏徐州丰县中学 柏立 作为校长,向学生询问学校管理的方法,有人会说这校长没水平;作为老师,向学生问这篇文章如何分段,那个题目如何证明,你会说这

    princefrank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人性是本善还是恶好研究论文

    留个邮箱,我给你

    自high患者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性善论与性恶论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人类的本性学说,有两种派别。一个是性善论,主张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其代表人物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他相信人类的天性即善。另一

    贪吃的双鱼宝宝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人性本恶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

    枫小High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恶性肿瘤论文的文献

    恶性肿瘤即癌症,是人体内的正常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使正常细胞变为恶生癌细胞,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

    周小米jiang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