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34

王小金Fighting
首页 > 学术期刊 > 美国扶贫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悠游肚肚熊

已采纳

参考资料1美国的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述评 2005年11月——2006年4月,笔者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学习和研究。在此期间,笔者就美国的贫困(poverty)、无家可归者(homeless)与反贫困政策等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实地参观考察了许多社会福利机构,了解并实际参与了他们的一些活动和项目,对美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政策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美国贫困和无家可归问题的现状、分析反贫困政策和构成和演变,尝试对美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政策作出评价,并总结出对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启示。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具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但其国内的贫困和无家可归者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反贫困、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等问题也是受到普遍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对于美国贫困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福利政策的效果、反贫困政策的取向等问题,在美国学术界和知识界都存在较大的争论,这也反映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一、美国贫困问题的现状:悲观与乐观贫困是一种多元性、综合性社会现象,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收入贫困是现代贫困最重要的概念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1美国一般以处于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贫困规模。贫困线由家庭规模和家庭总收入这两个因素来确定,并且每年都要重新测算、核定。如果一个美国家庭的年总收入低于“基本需求(basic needs)”就被认为属于贫困家庭。2005年美国家庭贫困线如下:单身收入9570元,2口之家12830元(2004年是12490元),3口之家16090元(2004年是15670元),4口之家19350元(2004年是18850元),5口之家22610元(2004年是22030元),6口之家25870元(2004年是25210元),7口之家29130元(2004年是28390元),8口之家32390元(2004年是31570元)。8口以上的家庭,每多一人增加3260元(2004年是3180元)2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美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12.7%,总人数从3590万上升到3700万,增加了110万人,平均每8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详情参考:参考资料二关键词】 美国;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社会保障;【英文关键词】 American;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social securi-; ty;【中文摘要】 长期以来,每逢无法预知的社会风险,只有极少数人能保持安全感。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全社会的人,或者至少大多数人,无论在发生 什么意外事故的情况下都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标准,得到起码的保证。社会 保障减少了由发生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不平等,从而大大消除了造成社会差 别的主要因素。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到林登·约翰逊总统,美国联邦政 府制订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改善贫困阶层的生存、发展。从社会保障 政策的演变,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本文将着重探讨美国不同时期的贫困问题,及联邦政府的对策——社 会保障政策。30年代和60年代是这一政策产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 将对此作比较研究,并剖析社会保障思潮的来龙去脉,社会保障政策的负 面影响及发展前景,以期从中得到借鉴。论文共分四部分: 一、三十年代的绝对贫困与六十年代的相对贫困问题 南北战争后,美国一直存在贫困隐患。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凸现了贫 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时期的贫困是绝对贫困,它危及人们的生存,对社 会发展亦造成极大危害,具体体现在...【英文摘要】 For a long time, It s few people s privilege that could maintain safety when facing unexpected hazards. As the founding of modern social security sys- tern, all the people, at least most of them, could make their living no matter what contingency happens. Social security reduces unequality resulted by unex- pected accident, so the main facter that causes social distinction fades away. From president Rousevelt to Johnson, successive American Adminis...详情参考:参考资料三1 学术上“分裂”(schizophrenia)的状况由上述研究主题,即区域经济发展的惰性趋势延续下来,我今天着重讨论的是另一种持续性—美国贫困现象的空间分布。也许你想知道我是如何开始关注贫困现象的。对于很多和我一样的地理学家而言,我们往往过着分裂的学术生活。我们有多个学术和理论研究兴趣,并常常通过探求一个来获得另一个,而我正是如此。在我训练自己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家的同时,我就对数量分析有浓厚兴趣,并以此为途径,寻求对贫困的空间分布和经济不平等的更好理解。我对世界钟表工业的研究源于我和一个朋友的一次谈话,他的家族在瑞士朱拉(Jura)拥有悠久的制表历史。他担心1980年代钟表产业所遭遇的全球化危机会破坏当地工业传统的文化基础。他想知道为什么一些地区发展得如此艰难,是否有些地区不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潜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案例研究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往往伴随着经济变化而发生的社会结构被破坏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每个地区都经历过落后的发展阶段,有的时候是一个接一个地落后,有的时候是成群地落后,这取决于它们基本的经济基础。一些地区的落后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环境。2 老问题: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都不是新问题。令人惊讶的是,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及模式一直在延续。政策制定者也知道经济增长和衰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美国,为了彻底根除贫困所作的各种尝试至少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些问题,为什么政策在减少贫困方面如此无力?这是否应当归咎于对贫困问题的错误理解?政策制定领域的意识形态差异是否阻碍了某些必需措施的实施?是资本主义的原因么?还是某些与贫困的地域分布有关的东西,或者旨在消除贫困的有关政策反而导致了问题的加剧?这篇论文的一部分是反思过去,并从最近的事件中获得启示,但更重要的是回顾历史,从而理解美国贫困现象的地域基础。我认为:美国贫困现象难以消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理本质。空间发展不平衡和它的流动性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不平衡现象是会迁移的),促成了美国贫困现象的持久性。贫困是可移动的。贫困的状态不仅仅反映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也能反映你过去和将来所处的环境,所以贫困本质上是具备地理性的。接下来我将探讨对贫困这一深入、持久的地理本质做出反应的公共政策及其历史根源。我认为,我们必须理解并接受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内涵及其根源,否则根除贫困将寸步难行。3 贫困与政党政策无关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研究兴趣呢?原因之一是最近的总统选举。这次选举令我陷入焦虑。在重新统计佛罗里达州选票的要求被最高法院驳回之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对朋友说,我担心这个悬而未决的结果将会成为美国穷人的灾难。公众新闻媒体连续几个星期连篇累牍地报道选举结果的后续反应。人们关注的焦点涉及众多方面,包括布什的上台会对最高法院的任命、国防部开销以及环境问题产生何种影响。我曾经在华盛顿工作过8年,和联邦机构打过交道,也担任过争取联邦政府开发扶持的社团代表。因此我认为,政策的改变极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倒退,因为这个国家再次远离了对穷人以及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美国的很多地方来说,政策的改变意味着它们将陷入黑暗,回到被嘲笑和否定的时代。毫无疑问,这种剧本在很久之前就写定了。这次的总统选举决不会为美国的穷人创造一个独特的途径或者带来全新的实际内容。实际上,就算是民主党入主白宫也无法保证穷人的问题得到认真考虑。有些人会说,没有哪个政党的政策是为穷人服务的。无论哪个政党入主白宫,穷人的日子一样不好过。别忘了,在民主党执政期间,既发生了社会福利改革也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福利制度的终结。尽管过去100年来,穷人们在民主党的执政下过得更好些,但是不要被这个表象蒙蔽。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同情过那些生活窘迫的人、那些挣扎在社会边缘的人和那些本身没有错却在错误的时间来到错误的地点的人。重要的是,所谓“错误的地点”通常由地理学来界定,并且和地理学有解不开的联系。在我们这样一个流动的社会里,空间相互作用、距离衰减、引力和集聚——这些我们所熟知并信手拈来的概念,时常被我们用来解释贫困现象或为贫困的存在自圆其说,甚至造成我们对持续贫困的忽视。难道地理学家助长了贫困的持续吗?在一些案例中,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人们对增长极(growth pole)与增长中心(growth center)政策狂热支持的年代。确切的说,在那个年代,空间理论被运用于粉饰和支持对特定地区的集中投资,而对邻近的贫困地区人们真正的需求未能予以足够重视。事后可以看到,这使我们陷入这样的境地:我们栽在未经验证的理论面前。总之,我认为在制定清晰明确的关于贫困问题的政策方面,我们(地理学家)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事实上,比起渴望在美国不平等问题上对舆论有所贡献,地理学家更执着于争取地理学科在学术界内部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有例子证明,我们的思想和洞察力常常被其它学科思想控制,在风向变化时,只有我们仍然坚持这些曾经“公认的理论”(proverbial bag)。详情参考:

312 评论

zhizhuo1986052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249 评论

云飞扬了

1、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Roman字体。2、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标注更低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6、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7、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9、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10、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

179 评论

小铃铛MISS

如何扶贫才有效,我觉得你要扶贫的话,一定要把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才可还是扶贫。

196 评论

小斑妹ssssss

您好,现在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扶贫工作论文结尾,扶贫工作论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针对扶贫工作一是识别贫困户要精准,二是要帮助这些贫困户脱贫致富。

2、一、贫困户识别问题。

3、扶贫工作开始之前,各村均争当贫困村,认为贫困村有政策倾斜,所以不管贫不贫,均当成贫困户上报,所以扶贫工作前期存在精准识别问题。

4、二、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

5、前期扶贫一线主要工作放在了入户普查上面,各种表格填了又填,贫困户档卡改了又改。

6、贫困户家庭情况弄明白了,但每天几次的入户打扰贫困户生产生活,让他们对扶贫人员产生了抵触情绪;后续扶贫相关政策又不能及时跟进落实,导致农户对扶贫工作不太满意。

7、虽然在基层虽然建立了很多扶贫就业点,但远远满足不了就业需求。

304 评论

草泥马叔叔

飓风引发的思考:贫困不只是美国穷人的问题 -------------------------------------------------------------------------------- 2005年09月29日08:38 中国新闻网 八月的“卡特里娜”飓风直观而无情地暴露了美国贫困的严重性及其后果,连一贯强硬的布什总统也不得不低头,表示要直面对该地区的贫困问题。但美国的贫困问题的“灾区”,远不止路易斯安娜州及密西西比州。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最新调查,贫困人口率继续着2001年以来的攀升趋势,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2004年的12.7%,贫困人口一年之间净增了110万。“为了减少贫困人口,美国政府应该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增加对儿童福利的支出。政府在扶贫工作中应该有所作为。但不幸的是,扶贫工作现在并不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特摩斯·斯密丁教授(TimothyM. Smeeding)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警告说,“如果这种情形持续下去,贫困问题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 贫困率上升,贫富差距增大 美国人口统计署2005年8月30号公布的《2004年美国人收入,贫困,健康保险》报告显示,贫困率在中西部的上升最为显著。在2004年,贫困率在中西部上升了0.9个百分点。中西部州,尤其是俄亥俄州和伊利诺斯州失业率也高于全美国平均水平。2004年美国的贫困线是两口之家的年收入在12334美元以下。 “美国的经济总体在回升,但并不是各行各业都如此。有一些行业,如制造业,还在苦苦挣扎。中西部之所以贫困率上升,是因为中西部制造业面临的局势最严重,工人收入增长停滞状况也最严重。”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瑞贝卡·布兰克教授(RebeccaM. Blank)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 在贫困人口率持续攀升的同时,美国的贫富差距继续增大。根据美国人口统计署的这份报告,2003年收入站在顶端20%的美国人,所拿到的钱占全民总收入的49.8%,在2004年,其所得所占的比率增加到50.1%. 于9月23日发布的福布斯美国富人排行榜也表明,全美最富的四百名美国人的资产达到11,3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50亿美元。 “自2002年起,美国贫富差距又逐渐加大,原因颇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加里·贝特里斯(GaryBurtless)在接受《华盛顿观察》周刊采访时详细解释说,“首先是过去几年经济复苏过程中(自2000年股市暴跌后),美国公司的利润非常可观;其次是工人在工资标准设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也就是讨价还价的能力――大幅下降。即便工资不很高,福利不是很好,雇主也不愁找不到员工。之所以如此,一是工会组织势力越来越小,二是联邦政府非常不情愿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资。与平均工资相比,现在的法定最低工资可能处在三、四十年以来的最低点。 贝特里斯认为,美国贫富差距加大原因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收入的人工资比低收入的人涨得更快更多。工作技能不高的美国人,其工作往往面临国外低工资工人的激烈竞争。美国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与中国及印度贸易的完全开放,对从事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位的职工冲击很大,这些行业包括服装,制鞋,纺织,玩具,电子组装,及钢铁业。原先在这些行业工作但没有什么技能的美国工人只好转到国外工人竞争较小的行业,如建筑,娱乐,餐饮及饭店业,进而削弱了后面这些行业工人在工资问题上与老板讨价还价的能力。 “法定最低工资的购买力日益减弱对他们更是雪上加霜。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我在内,都认为技术的进步、公司管理的改变会惩罚低技术工人,奖励受教育程度高、技术精湛及经验丰富的人,抬高他们的报酬,”贝特里斯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表示道。 对这些辛苦工作但报酬不高的工人,布兰克教授认为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使他们脱离贫困。“在美国,我们鼓励人尽可能就业,即便是收入不高的工作,而不是不工作,接受政府救济。这反映了美国人勤奋的传统。我们相信,即使在技能低的岗位工作,随着经验的丰富,工资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勤奋工作的人,应该能得到足够的报酬,不受贫困的威胁,”她说。 扶贫需要政治意愿 “对低收入家庭来说,象最低工资,儿童补贴,保健补贴这样的政策非常重要。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扩大了执行这些政策的力度(作为福利改革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我们应保持这些政策,并强化儿童补贴和保健补贴。”布兰克教授说。 美国密歇根大学贫困研究联合中心的另一名教授谢尔登·丹泽革(SheldonDanziger)不仅支持布兰克教授和斯密丁教授的观点,同时希望政府能更积极地介入扶贫工作。 “经济的发展是削减贫困的前提,但经济发展自身并不一定能福及穷人。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是70年代初的两倍,但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挣的工资尚不足以养家糊口。”丹泽革教授告诉《华盛顿观察》周刊,“如果美国政府有政治意愿削减贫困,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美国可以在一代人之内消灭贫困。” 丹泽革教授说,在60年代林登·约翰逊总统执政期间,美国曾经雷厉风行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律和措施,如医疗保险(Medicare)、医疗援助 (Medicaid)、食品券 (Food Stamp)和低收入能源补贴 (LowIncome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并在社会安全福利政策上作了大幅度的改革,等于是向贫困宣战。这些措施成效很大,在1973年,美国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率一度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70年代以来贫困率的上升不说明那些扶贫措施失败,而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繁荣不能使所有的人受益,再加上政治家及公众再也不相信政府有魄力采取大的扶贫政策。”丹泽革教授说。 “有扶贫政策和没有扶贫政策就是不一样。”雪城大学斯密丁教授对此表示赞同。 他对照了美国和欧洲工业国家的情况。2000年,在美国和12个欧洲工业国家中,美国的非老龄人口(65岁以下)的政府社会支出(socialexpenditure)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最低,相应的,美国的非老龄人口贫困率最高。而在英国,自布莱尔首相于1999年向贫困宣战以来,英国的贫困率连续大幅度地下降了。

135 评论

相关问答

  • 国外扶贫审计研究情况论文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发挥审计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各地审计机关围绕精准扶贫实施强化落实各种政策,对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跟踪审计。扶贫资金的审计涉及

    猪猪爱吃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扶贫产业研究论文

    非常正常 特别的好 感觉是不合理 感觉非常的有意义 很好

    huixin0090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地产企业扶贫案例研究论文

    论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1-11 13:59:00 ] 编辑:cw2112549摘 要: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

    辛巴在深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精准扶贫的研究报告论文摘要

    2018年乡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乡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XX镇XX村委东靠XX村委,南邻XX县岭口,西连XX,北接XX村委,赣粤高速巴莲公路在村委东南方向穿越

    超爱吃的丫头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研究生扶贫工作毕业论文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

    我的歌声里AA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