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88
绪论 1.1 关于“中原”的界定中原民间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事象,特别是中原文艺民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蕴涵的文化价值不仅仅是“保留了一-份丰厚的遗产”,作为文学艺术的“母体”或称“源头文化”的神话,它所给人类的启迪是其他民俗事象所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中原神话便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原黄帝神话传说的研究将黄帝神话研究的范围缩小到中原地区,以具体的点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能更好的对黄帝文化作个平面阐述,使其更加具体和清晰。因此,“中原”概念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其关系到本文的出发点和研究对象的针对性。“中原”从其平面意思来解释,“中"即正中,跟四周的距离相等:“原”指广阔的平地。 《诗小雅吉日》中有“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其“中原”意为平坦之地的原野。 《尔雅释地》日:“广平曰原。”《辞源》在解释作为地域名的“中原”时也说“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2由 此可见,作为地域之名“中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很多学者认为广义的中原泛指我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今河南全省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但是,对 狭义的“中原”的界定,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今天的河南省,而不包括其他地区; 这是因为,中原作为河南的代称有其 历史 和地理的原因;《尚书禹贡》将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九个区域,称“九州”, 豫州因在九州之中,谓之“中州....因其符合河南古代特征和地理位置,以及令人追忆的辉煌 历史 发展时期,故至今仍旧被人们用做河南的代称。 2黄帝的 历史 文献记载 2.1黄帝名号的考证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具有的号也有很多,古史上对其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史记》中所载“姓公孙,名轩辕”,钱穆在《黄帝》一书中云:“他的帝号,又叫皇帝,又叫黄精之君,又叫中央之帝。他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称轩辕氏。”除此之外还有有熊氏、帝鸿氏、帝轩氏、缙云氏等。在诸多文献中清人梁玉绳针对黄帝的名号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也能对黄帝的名号作一个全面的概括,其在《汉书人表考》卷- -中言: 黄帝始见《易系》、《鲁语上》,轩辕始见《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三皇之三也(《书》序《释文》)。亦日黄帝氏(《左昭十七》),亦曰帝轩(《后汉书张衡传》),亦日黄轩(《后汉.文苑边让传》、北齐刘书《新论审名》),亦曰轩黄(晋陶潜《靖节集读山海经四>》、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赞》),亦曰轩皇(《路史后纪五》注),亦曰地皇(《三坟》),亦曰黄神(《淮南览冥》。本书《叙传幽通赋》、《路史前纪三》注引《归藏》),亦曰黄灵(《张衡传》)。名茶,亦曰轩,字玄律(《路史后纪五》。又注云:“茶,古舒字,或作余。《世本》、《淮南子》云:‘伯余作衣。轩辕是古帝,黄帝惟名轩也。”罗氏谓黄帝不名轩辕,《前纪七》辨之,然颇难信。古有轩辕氏,何妨黄帝亦号之。如神农号大庭而古别有大庭氏矣),亦日有熊氏(《白虎通号章》,《易系疏》引《世纪》,而《路史》注:“熊或作雄。”《史五帝纪正义》及《拾遗记》“黄帝乃有熊国君”、《路史》所谓“自有熊启胙”是也。又《白虎.通.号谥章》曰“黄自然”,余姚卢学士文召校本以自然为有熊之讹,甚确),亦曰归藏氏(《周礼太仆》注、《易正义论》),亦曰公孙(《五帝纪》、吴韦昭《鲁语》及《晋语四》注云:“黄帝,少典之裔子,则公孙者,公子之子,称公孙之谓也。史以为姓,恐非),亦曰皇帝(《风俗通声音》),亦曰黄精之君(《月令》注),亦曰中央之帝(《淮南天文》注)。 其中最为常用就是黄帝,名号的产生和应用都有不同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于黄帝名号起源进行探讨。 2.1.1 黄帝名号与黄帝居住地有关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蠕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 (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黄帝名号的来源与其居住地有很大的关系。国学大师钱穆云:其余还有黄帝氏、帝轩、黄轩、轩黄、轩皇等名称;这些名字多半与他住的地方有关....他是有熊君,有熊是后来的河南新郑县,县西北有轩辕丘,又有黄水,《水经注》 说:“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迳华城西。至郑城东北与黄沟合,注于洧水。”黄帝的名称或者和黄水、黄沟有关。台湾考古学家张光远对于钱穆先生的猜测作了肯定:有熊,黄帝都邑,学者称其地在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西北,此处有黄水,出于有熊山之黄泉,黄帝是因居于黄水而得名。 2.1.2 黄帝名号与古人崇谷崇物有关 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一个伟.....他以前,人类虽然已经开始有很多的发明,但是到了他,似乎有一个时期的急剧发展。远古人类最初的生活只是为了适应自然,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生存问题,早期人类对于谷物瓜果等被人体吸收,使人类获得体力,并促进人类体格体质成长的这一现象感到神秘莫解,往往因此对成熟了的黄色谷物瓜果怀有某种特殊浓厚的迷信崇拜的理念或 情感 ,对谷物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土地的崇拜,《拾遗记》“轩辕黄帝”条云: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日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戊,为天干第五位,己为天干第六位,按古人意识,戍己日即五行中的土日;黄色成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从其他色彩中突显出来变得格外尊贵。"根据许多古籍记载黄帝也属于“三皇五帝”之一,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发展到部落阶段,其后父系氏族 社会 也出现了 社会 文明,氏族先民的一- 些图腾崇拜转变为祖先崇拜,口耳相传的传说保留了一些氏族公社或部落首领式的人物,这就是所谓的“三皇五帝”,“三皇”为远古时期皇王根本无据可靠,神话色彩比较浓,黄帝属“五帝”之一被后人作为人文始祖而崇拜。徐旭生认为:“固然因为古代人相沿着这样称呼他们,而最主要的,却是因为当日处在原始公社时代的末期,宗教势力很庞大,专名前面加一帝’字,很恰切地表明他们那半神半人的性质.....他们虽说‘神'气十足,而人格却并非子虚。必须兼这两种性质来看,才近真实。”,因此对于黄帝族首领的尊称黄帝是人们的愿望所归,其赋予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2.1.3黄帝名号与阴阳五行说有关,有些学者认为黄帝的名号与阴阳五行说有关,其包括五行、五德、五位、五色、五灵和五帝之说。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人远古的 历史 观,渊源极早,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邹衍的阐发,形成了一套基本完备的理论,到汉武帝时经董仲舒的综合更加深入人心;据《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邹子有始终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邹衍通过将土、木、金、火、水五要素与各季节的搭配,确立了春作为木、夏作为火、秋作为金、冬作为水的关系,并利用相生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与相克理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形成了循环往复而相互转化发展的思想观。五帝的确认在考古界、学术界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五帝系统的确认是研究这-- 历史 时代最基本的出发点,根据许顺湛先生所著《五帝时代研究》一书中将古人对于五帝的确认分为了五种情况,其中最早记载也最有权威的说法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黄帝居于首位。在《孔子家语》中通过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也阐述了孔子在五行理论基础上将五帝与五行,五方相对应,并且阐述-一个观点即上古的五帝不仅仅是因为这五个人能配称为帝,而是因为德不能增多。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德即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位为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五色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五灵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龙。在五德之中土德为首,黄帝在其中为土.德,为黄色,为黄龙,居于中央之位。关于黄帝土德的原义,《史记索隐》有考,其说:“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蟥见'是也。蟥,土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音引。”认为黄帝代炎帝立,炎帝为火德,黄帝乃有土瑞,奇异的黄龙地精出现,代表士德之瑞。《淮南子天文训》云:“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其兽为黄龙,其音宫,其日戊己。根据上述黄帝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可以作 - 2.1.4黄帝名号的含义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中“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将黄帝作为-一个具体存在的人物来看待,对他的生死,业绩,婚姻和子孙等方面进行的一一介绍。 “黄帝轩辕氏在位一百年地裂。 帝陟。”《竹书纪年》 “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八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帝王世记辑存》 黄帝“年百十有七,或云三百。宰予以问孔子,子曰:人得赖利百年,用其教百年,威其神百年,曰三百年也”。《路史疏仡纪黄帝上》 以上引用的文献记载也都是将黄帝看作是具体的人物,寿命只有百十岁,而其对后人的影响长达百年。陈建宪先生《神只与英雄_-中 国古代神话的母题》云:“在原始 社会 ,命名制度还处于萌芽时期,同一个名字,往往既指一个氏族的保护神(或图腾),也是该氏族的族名,同时也是氏族首领的称号。‘黄帝’之名也是这样,他是当时华夏族团中一个氏族的族名,亦是该族的保护神与酋长的名字。 9黄帝名号不仅仅是代表个人,更是部族首领名或者族团的称号。 “黄帝传十世- -千五百二十年。或云十八代。”《命历序》 “黄帝一千五百二十年。”《纬书集成.易纬稽览图》 “黄帝一日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 “黄帝居代总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子孙相承,凡一-千五百二十年。”《轩辕黄帝传》 由此可见,如果作为具体人物的黄帝的寿命达到百余年甚至上千年是不可能的,这里文献所记载的黄帝就应该是若干世黄帝集合的代名词,而记载下来的这些“世”的黄帝也是具有卓越贡献和政绩的氏族领袖人物。《纬书集成》的作者将黄帝作为一个朝代看待,经历了1520年与夏、商、周、秦并列,是一个时代的称号。黄帝传10世达1520年,说明黄帝族团作为当时的领导者有1520年,说明这个族团的世袭领袖黄帝中,有10世黄 帝是有作为的,是值得后人称道的;黄帝族团作为当时多达1500余年的领导族团,我们将它居于领导地位的年代成为黄帝时代,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因此,黄帝也是黄帝时代的代名词。所以借用李耀宗先生的观点:黄帝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群杰出始祖的指称或代称,也可能是作为“该始祖群象征”的某某特别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作为其部落或部落联盟传诸后世的崇高象征。
红月光薇儿
1.《甲骨文所见商代的服饰》,《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 2.《“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新解》,《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3.《论先秦时期官工贾的社会身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 4.《“工商食官”解体说献疑》,《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5.《〈洪范〉制作年代新探》,《人文杂志》1995年第3期。 6.《秦圜钱始铸时间考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7.《春秋战国商人资本的发展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大浩〉作者及年代》,《光明日报》1996年7月2日《史林》。 9.《春秋战国城市发展蠡测》,《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0.《周初东都成周的营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4期。 11.《论〈召浩〉、〈洛浩〉的制作年代》,《光明日报》1998年3月27日《史林》。 12.《略论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 13.《关于鲁燕齐始封年代的考察》,《大陆杂志》[台湾]第97卷3期,1998年。 14.《〈康浩〉、〈酒浩〉、〈梓材〉作者辩证》,《孔孟学报》[台湾]76期,1998年。 15.《浅谈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孟月刊》[台湾]第36卷5期,1998年。 16.《从三监看武王大分封的性质》,《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 17.《关于〈多土〉、〈多方〉编次问题的探讨》,《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 18.《杞国的东迁及其他》,载《杞文化与新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师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历史教学》2000年第11期。 20.《关于令方彝的年代问题》,《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1.《评月相定点新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陕西博物馆馆刊》第八辑,2001年版。 22.《评月相定点说及其金文历日断代》,载《古文字论集》,《考古与文物丛刊》2001年。 22.《安州六器与麦氏四器年代考辨》,《管子学刊》2001年第4期。 23.《黄帝与道学文化》,载《轩辕黄帝与缙云仙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读〈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6.《关于初吉是否月相的问题》,《中国文化研究》冬之卷,2002年。 27.《金文“生称谥”新解》,《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8.《从班簋的年代看徐偃王的事迹》,载《蚌埠涂山与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版。 29.《关于弧壁方彝的分期断代问题》(第二作者),《文物》2002年第8期。 30.《古文字中“莒”字的鉴别问题》,载《莒文化研究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鬼谷子〉著作年代刍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10期。 33.《蚩尤非东夷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34.《商朝政区蠡测》,载《夏商周文明研究·六——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5.《徐偃王与龙游》,载《姑蔑历史文化论文集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36.《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又载《巴蜀文化与三峡考古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关于“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的有关问题》,载《赵文化论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虞舜文化研究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赵文化论集》(崇文书局2006年版)。 38.《关于炎帝研究的几个问题》,载《炎帝文化》,中华书局2005年版。 39.《关于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朝的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0.《从阪泉之战看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载《炎帝与民族复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1.《论夏朝国家形式及其统一的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 42.《说<禹贡>九州与五服》,载《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论<禹贡>梁州相关诸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又载《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4卷),巴蜀书社2008年版。 44.《论大禹治水广为流传的缘由》,载《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版。 45.《关于春秋时代晋县的性质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6.《从陶寺文化看尧舜部落联合体的性质》,《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 47.《<古文尚书·说命>真伪与傅说身份辨析?》,《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又载《中华傅圣文化研究文集》,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48.《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9.《说甲骨文中的“巴方”—兼论巴非姬姓》,《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50.《莒国亡年辨》,《管子学刊》2010年第5期。 51.《论<春秋事语>与<左传>的关系》,《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2.《〈左传〉“德乃降”辨析》,《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巴蜀书社2010年版。 53.《子贡与儒商精神》,《子贡与中华儒商文明》,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54.《夏朝夷夏关系新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载《嬴秦始源》(首届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55.《清华简<金縢>有关历史问题考论》,《古籍整理学刊》2012年第2期。56.《清华简<尹诰>与晚书<咸有一德>辨伪》,《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全文转载。57.《夏商时期方国地位下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2月22日历史学版。58.《论商朝统一贵族国家的建立》,《汤风濩韵》(全国首届商汤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奚仲作车与中国马车的起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60.《从清华简<金滕>看周公与<鸱鸮>的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3期。61.《从清华简<说命>看古书的反思》,《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原因:汉武帝统治时期,由於对外征伐不断,中央财政从此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丰盈一变而为入不敷出的困局。“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转榖百数,废居居邑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要正视 传统 文化 ,同时也要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 议论文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传承传
不能的,莲花清瘟没有这样的效果,对于新冠轻微的症状好一点,但是不能预防新冠。
戴望州老师很好。戴望州: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副研究员。201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是IBM博士生英才计划奖、Google优秀奖学金获得者。他在AAAI
你好,我不知道你到底要问什么,重症肺炎研究进展你可以到万方、维普、cnki上寻找,如果你是大学生,应该尝试去pubmed上寻找英文文献,你的问题实在是太大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