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inkblink02
高考后报志愿的流程是。你的分数下来以后,根据你的分数,把你喜欢的一些大学全部选出来。并且把这三年内你们这些大学在你们省的招收的分数线和平均分算出来。参照你的分数就可以填报志愿了。要求。冲一下。吻一下,保一下。
往昔岁月
不吹不黑,志愿填的好,可以相当于你高考多考了二三十分,对你的一生也有重大影响!
那我们现在就来分解一下这件事的步骤:
1.消除信息不对称
心理学是不是就是躺在沙发上跟美女聊天就能把钱挣了?土木工程是不是毕业了以后要去搬砖?这个专业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这个学校和那个学校到底哪个好啊?
所有以上类似问题,都归为信息不对称,简单来说就是你知道和不知道。
这个问题没解决,你很容易自认为填了一个很好的志愿然后读大学的某一天顿悟自己被坑惨了。
早年我做咨询师的时候这块就是最大的卖点,因为那时不像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我最早收集了将近一百多所的学校真实资料(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想出把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罗列出来让我的朋友们一个一个转给他们朋友的学校发问卷调查这种方法,反正还是挺有效的,网上很难有我这么细致的信息),已经完全碾压普通学生家长乃至老师的信息量了,信息了解的越多越充足,你越不会走歪路,那学生家长自己有哪些好的途径了解更多更全的信息呢?我罗列下这个分类后面几天我会细写的一些模块文章,包括但也许不限于此。
2.如何充分利用填报规则?
不懂规则,基本你也就没发填志愿了,靠着学校发的那几本书瞎填,真对不起你十二年的努力
什么是平行志愿?什么是梯度/顺序志愿?服从调剂会不会把我调到很low的专业?提前批填了会不会影响后面的志愿录取?征集志愿是不是我最后的一次机会了?预报考是干啥的?最后黑一下内蒙的考生,实时志愿才是秒杀所有的填报规则!哈哈~
志愿还分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还有国防生军校生免费师范生,各种各样的门类,想网上查资料了解一下,可是教育局的文件从来不说人话......
填了这么久志愿,接触过的能把自己省份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理清楚并且理解的学生和家长不过个位数!就算是你们学校德高望重的老师,不是专门搞这个的,还真不一定能给出靠谱的解释。全国规则都搞的门清的那些人,他们的公司已经上市了....开个玩笑。
我生在湖南,四川读大学工作到现在,湖南从我那时候起一直是采用平行志愿,四川一开始是混合规则,后来也就变成了更合理的平行志愿。而且我早期在机构和平时只对咨询一本二本(后来二本合并到三本招生)的文化生收费,因为个人能够了解的东西真有限不能乱来,比如艺术类体育类的招生又是另一个世界。
3.权衡多种因素做出选择
该不该走父母规划的路?喜欢想学的专业怕以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专业?不同的城市之间具体有哪些差别?去大城市还是相对舒服点的?
这个部分没做好,基本在填志愿的过程中和填之后都会相当痛苦。
填志愿从表现上来说可以说成是选城市,选学校,选专业。
但是怎么选?依据什么选?这里涉及到自我探索,家庭的影响,未来的职业规划发展,理想和现实的取舍等等等等。之前家长和学生一起来咨询,总有一种把他们当成来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的感觉,因为确实很多时候你是在帮学生发现自己,帮家长和学生更好的梳理关系。这一点上本科心理学还真是帮了大忙~
这个类别的问题可以说的很大很大,因为中国的孩子大部分对自己不了解(但也明显发现95后要比我们那时候好一些了),被父母管教了十八年的孩子,终于觉得自己要迎来自己的生活,但还是要面对家长带来的阻力,很容易冲动选择;父母为孩子殚尽竭力却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
明天再说0865
第一因素:城市,一定要选一二线城市!经济发达的城市,教育资源也优渥无比,211/985扎堆,北京(26所,光海淀一个区就十几所)上海(10所)南京(8所),就算你在北京的一个渣渣学校,只要你愿意努力,一流大学的资源绝对触手可及(如果你在北京民族大学,你可以坐半小时车程去听北大、人大的讲座),你可以利用好这种身边名校的外部效应,去蹭课堂,蹭讲座,蹭活动,参加兴趣营,努力对标优秀的人,向他们看齐。你用或不用,资源就摆在那里,你就是有18线小城市的同学触碰不到的资源,而这种不同城市的历史进程,是个人无法多么努力都追不上的。如果本科毕业你想考研考到一线城市好学校,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线城市更方便搜集到效用高真实性高的一手信息。除了知识红利效应,一线城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是其迷人魅力之一,这些城市人口众多,但当地人口可能占比不到常住人口的一半,众多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可能都与你一样,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正是因为城市对不同文化不同想法不同爱好的人足够的包容,所以城市才足够色彩斑斓,才有足够有生机,有活力,有源源不断创造力的个人,团体,企业。在这里,你就算是个怪人,也无需担心自己另类,因为城市太大了,大到足以忽略你的怪,大到你再怪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团体。同时大城市给你的格局,眼界是会跟你一生的财富。第二因素:先学校,后专业原则a. 好多大企的招聘门槛就是非985/211不招,对专业限制反而没那么高,像我自己呆的银行,每年其实都会招很多非金融科班出生的同学。但要求必须是211/985或海归。b. 除非毕业后打算铁了心搞科研或者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研发部门,否则大部分岗位其实边干边学都是OK的,理论和实践本就有差别,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只要你搜索引擎用的好,想学的内容大都是可以找到资源的。c. 优先选择好学校还有换专业的机会,大一努努力,成绩好一点,参加一个转专业考试就可以换到热门或喜欢的专业了,但优先选专业,学校是无法变动的,转专业考试其实没有大家现象中那么难。第三因素(干扰因素):当家长的建议与自己的选择相悖时我们该怎么办?a.家长给的建议虽然不符合自己的意愿,但家长属于容易沟通的类型,会尊重你个人的选择意愿,那你就要自己对自己所选专业的专业优势,专业排名,性格职业倾向做充分的了解,慎重思考后自己做出选择,向父母表达你理解他们为你好的心理,你感谢他们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煞费苦心地为你挑选最靠谱最有保障的专业,但你也要和他们沟通你自己的意愿,解释清楚你的选择理由是什么?沉没成本是什么?未来发展方向前景是什么,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会承担后果,你可以不成为父母期盼的那种一直在一个地方吃饭的“铁饭碗”,你可以把自己变成去哪里都有饭吃的铁饭碗。如果你爸爸妈妈足够包容开放,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他们势必会支持你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策。b.如果你的家长偏偏是固执己见、油盐不进的类型,而你又不愿意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被框定一生,那就尊重自己follow your heart吧!年轻就要敢于试错。快乐、幸福、成就都要靠自己争取,尊重自己,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敢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的你才是生机勃勃的你,前途无量的你。不要懦弱、不要做无所谓的牺牲,我命由我!不由天!
Lindahellokitty
本篇文章主要内容:
高考填报志愿:
1. 城市优先
2.学校优先
3.最后专业
高考志愿到底该怎么填写?其实,我们在报志愿的时候,既不能优先选择学校,也不能优先选择专业,放在报考第一位应该考虑的是——地域。你想让孩子去哪里读书,或者说你想去哪里读书。为什么优先选择城市呢?
中国有34个省市自治区,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风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而学校的所在地可以说是你的第二故乡,很可能会成为你将来就业的地方。尤其在刚毕业找工作时,就业的地域性,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黑龙江的高校,去黑龙江高校招聘的企业,大多都是黑龙江当地的本土企业,外地的企业基本只去黑龙江最好的几所高校去招聘,所以大多数黑龙江高校的学生,是由本地企业来消化的。学生自己去找工作,考虑到大四还有毕业论文要完成,以及住宿等问题,也大多有限选择当地的企业,毕竟在本地发展难度会小一些。
所以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产业也不一样,给毕业生提供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像人文、饮食各方面都会给给你带来一生的影响。所以地域的选择对于你一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选择城市三要素:
我个人觉得大家在选择城市的时候,要看以下几点:
第一,城市的人口增长情况。
增长人多就意味着相应的各方面的就业机会就多,一个城市只有能够吸引人才,能够让人才在当地就业创业发展,这个城市才会相应的比较有希望。如果你选择一个人越来越少的城市,或者地区,将来的发展真的会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比如说,你当老师,你去到一个地区人越来越少,那孩子就越来越少,对老师的需求量也就比较少了;你当医生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所在的城市人越来越少,那病人越来越少,可能会空学了一身手艺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大家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应该看重的是人口增长的曲线。
第二,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以及增速。
在经济学的概念里,明确了各行各业所属的产业类别,分别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指的是服务业。三个产业同时发展的时候,第三产业的发展会比较快。
第三,城市的交通是否便利。
很多年前中国有句话叫做“要想富,少生孩子多修路",一个城市如果交通不便利,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去的欲望。只要交通便利,孩子上学也不遭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能够得到相应的保证。
然后选学校,还是因为越好的学校,能提供的眼界、机会也就越多,更有利于发现自己。但如果自己的成绩只够上该学校的末流专业,那建议还是降一等选学校,除非是清北等自带光环加持能力的学校。
选择学校比专业更重要。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因此,那些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自己本专业的那几门课,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也更多。即使是学习外语类这样非常专的领域专业,北大或者复旦的英语系和其它外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要合适。
虽然有英雄不问出处这句话,一个人毕业的大学和成功没有太强的相关性,但是刚走出校门时,大公司通常还是按照大学的名气分配它招收员工的比例的,因为没有更好的衡量不同大学毕业生的水平的方法。因此,如果分数不够,与其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选择一个相对差的学校,还不如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排名靠后的专业,当然前提是不反感这个专业。举个例子,北京很多大学最热门的专业会比北大历史系这样的系录取分数还要高一点,但是世界各大投行和咨询公司宁可招一个北大历史系的学生,到了公司后再培养,也不愿意招其他相对差一些的大学的热门专业的学生。因为在它们看来,大家在本科学的那点专业知识,反正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最后,再选个自己考得上,有几分兴趣,且是该学校优势学科的专业。最好这个专业的所学,能锻炼思维方式,技能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比如数学、哲学、计算机等。这样即便改行,也不算荒废了专业,给未来适应变化打下基础。具体的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其中有详细说明。2022 年,选择什么专业前景最好?
所以我个人建议是,你在报志愿的时候,你先去一个好一点的地区,哪怕这所学校没有那么有名那么好,但是在不同城市的孩子,见识是不一样的,所接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总而言之,报志愿的时候,优先选城市,因为越大的城市,能提供的眼界、机会也就越多,更有利于发现自己。
苏州齐惠壮士
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们广大学子和家长们都面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关乎整个人生生涯的走向。现在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说看
1. 原则上能上985,不上211;能上双一流,不上“双非”院校,以此类推。
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评价,实际只有几个硬标准,最高的是985,其次是211(现在也流行笼统地说“双一流”院校);其次是省属本科、高职高专等等。随着大学招生越来越多,学生分层严重的同时,大学在出口把关不严,看出身的只能越来越多,而不会减少。目前,全国每年招收800多万大学生(含本专科生),每年也毕业800多万,淘汰率很低,没有办法,只能看入口了,这就是大家看院校出身的根本原因。这里特别要提醒家长与考生的是,一本二本不是一个明确的层次区别,更不是社会上的学校层次区别,只是当地招生办为录取而决定的一个分类标准。有的学校在这个省参加一本招生,在另外一个省可能就是二本,比比皆是。
2、地域原则
北京上海优先,其次需要考虑各大区首位城市
在哪里上大学非常重要,毫无疑问,北京上海是首选,其次建议考虑杭州、南京、广州、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眼界的问题,见世面的问题。在中国,没有比北京上海更发达的城市了,你见的世面有多大,也决定了你的理想与定位。其次,也没有比他们有更多好学校的地方了,高校聚集,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这是所有高楼大厦解决不了的。麻烦的是,北京上海分数都太高,很多人难以有条件选择,多数孩子不得不去其他地方,那么,我们注意选择各大地区的首位城市。原因非常简单,这些地方都是好大学聚集的地方,不仅都有985、211学校,一般都有50年代就布局的一个大学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生态环境非常好。
3、专业原则
能上更好学校的学生,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一原则;只能上专科的学生,要坚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其实很多人往往在这个问题上纠结,恰恰是最不需要纠结的一个问题。第一,学什么就一定做什么吗?看看父母,看看你父母的周围,有多少人是学什么就干什么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什么不决定你的一生与职业,你能否在这个行业做到最优秀才决定了你的一生。第二,你确定你想好了学什么吗?当然,你如果只是能在一般应用型大学,三本或者高职高专,那么专业就比什么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选择技能性强的,最好不要选择没有门槛的专业,如市场营销之类。这是和那些有更多选择权的学生不同的。
最后总结一下,学校第一,如果能上985,原则上就不要纠结专业、地区,尤其是专业,纠结地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能让你决然的,是985、211这种层次区别,细微的差距上,就算了,不值得你牺牲太多。特别提醒的是,招生中的一本二本是你最不需要关注的,但却是可以利用的。
大学生志愿者心得 范文 1: 5月的一天,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我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一种忐忑不安中,我被校团委 面试 录龋7月
往届生本科毕业论文去校园图书馆网站上查询。 本科毕业论文不可以在网上查到。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是毕业生自己写的,如果在网上能查到,就不能用了。一般高校都是与中国知网
EndNote X7 for Mac 是一款 Mac 上专业的参考文献管理和写作软件,用来创建个人参考文献库,并且可以加入文本、图像、表格和方程式等内容及链接
1 《2006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不错2 《求学》 行1
不一定吧 报道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