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生京三郎
持续混乱的事故现场历史不是一架计算机。它在心灵和想象中展开。他体现在一种民族文化的多种多样的表现中。他本身是物质现实、其背后的经济现实和坚实的客观实际的微妙的中介物。——巴西尔-戴维森《现代非洲》中国当代新绘画语言表征暗合了混乱与过渡的中国当代艺术和社会的潜流,从80年代的伤痕绘画、乡土绘画 、理性绘画、90年代的泼皮和玩世现实主义、政治POP、艳俗绘画等。中国当代艺术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由80年代的现代化理想到90年代市场和消费的全球化商业时代和信息化、网络资讯时代的来临,资本和市场成了新的神话。经济制度的深刻改变也同时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政治、文化、生活、艺术。要解读在这个动荡而热烈的混乱现场里的中国当代艺术变得复杂和困难起来。集体主义的物质化欲望诉求,传统文脉的崩溃,当代人精神的普遍失落,以及全球化市场和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转型期的混合,给每个中国人带来巨大的震荡和变化,呈现了荒芜的废墟和繁荣的工地交织的壮丽景象。这些构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本文试图从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新绘画视觉语言的表征来揭示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症候和美学特征在艺术本体语言中所呈现的转换。80年代“宏大叙事”的现代主义诉求和90年代的符号化的政治神话的远去,集体主义潮流的不复存在,发生了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生命的个体差异取代时代、国家、地域的“宏大叙事”的历史经验。“大众文化与微观政治”(1)时代的来临,谁也把握不住这个时代的整体,我们只是成为无数的碎片中的一环。“微观叙事”的到来,剩下的是艺术家的个人和个案,那些从现场里生长的具有普遍性的当代艺术经验和方法论,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品质。以往的中国当代艺术过多强调社会学和“东方学”(Orientalism)特征,从而丧失艺术语言的本体诉求。本土现实中生长出来的文化经验和艺术语言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代艺术进程也由学习和参考国际艺术潮流资讯,发展到自我发现,清理和总结。这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进程和文化演变的自觉,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文化荒芜的悖论。让知识界文化界重新思考我们的现代化道路、历史文脉和本土化经验的联系,只有无数的有价值的艺术家个案才会汇成艺术历史的洪流和当代文化的深度。但是国家一直没有关于当代艺术的赞助和扶持制度,当代艺术的状况一直是处于民间与地下状态。全球化时代的瞬间到来,有不少的海外学术和商业机构,如美术馆、基金会、画廊等,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和传播做了大量的介绍工作。国际资本和中国民间资金大量介入,艺术空间和艺术生态变得立体而丰富。当代艺术空间和机构在蔓延,使得艺术市场持续增温。如北京798从2002年以来逐渐引起大众和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成为北京新的文化时尚前沿阵地和当代艺术潮流的地标。这些文化景观已经构成了今天的文化事实,它们正在点滴的改变我们的文化进程。尤其是一些国际性的画廊全面的进入中国,为艺术市场生态的国际化开辟了新的道路。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舞台是新自由秩序和全球化经济和文化的战场。无论是商业,还是学术,每个人都逃离不了时间无情的审判和考验。推动今天艺术的发展到底是泡沫市场,还是艺术内部的动力呢?艺术在今天如果还有意义的话,或许是我们对这个崩溃和迷狂时代的质疑和追问,是我们用视觉编码这个混乱时代的信息,告诉后来者我们今天的种种精神痕迹…… 但是有谁还在追问历史、现场、个人的心灵呢?艺术依然还有穿透时空的神奇力量吗?究竟当代艺术发生了什么?90年代中后期全球性双年展“竞赛制度”让装置、行为、录像、摄影、多媒体等的迅猛发展,一时间绘画受到了空前的压力。绘画被排斥在前卫艺术之外,工具先进论是那个时期最主要的话题之一。“绘画死亡”的诊断书宣判了很久,存活下来的绘画产生了“抗体”。新绘画已经广泛的吸收了当代艺术中的装置、摄影、录像、网络、多媒体,以及其他媒介的元素,变异成另外一种新的图像工具。绘画已经不再是静态的观看和冥想,而是和今天的媒介发生了广阔的联系。今天的绘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当代艺术媒介。就像摄影术诞生曾经对绘画纪实性功能的颠覆,导致绘画走向语言结构的观念化和超现实主义和心理学的变化一样,当代也有不少的艺术家用摄影来模仿绘画,如加拿大的杰夫•沃尔(JEFF WELL)的观念摄影作品是对西方绘画中经典图像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画家把绘画当成独立的图像制作工具,绘画也在重新整合其他媒介的视觉经验和图像、观念的叙述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图像修辞学,或者在历史文脉中寻找到新的方法论。从课题和语言都在进行全面的绘画本体的实验,或者打破绘画的边界之后的延伸,多重特征的观念叠加,变得晦涩同时更赋有视觉侵略性。绘画不再是像伟大的思想和哲学那样静态的在博物馆里让人沉思冥想,今天的绘画和这个时代一样,呈现了空前的混乱,绘画表面的皮肤和内在的细胞都在变异。信息和网络化时代改变了我们观看图像、绘画的基本方式,图像的视觉化的表达代替了伟大的思想和哲学。我们看到绘画边界的延伸和拓展,新绘画变得未知、不确定性、充满了陷阱。这是今天绘画呈现的最基本特征,尤其反映在新绘画的语言中。今天绘画的边界在延伸,从结构到语言都在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线索演变成多重空间和叙述线索的重叠,要解码今天绘画的密码是困难的,我们无法再用符号化和政治化元素来粗暴的阐释今天的绘画。九十年代英国YBA一代关于颓废、战栗、耸动、暴力化的末世美学,对80年代经典的当代艺术美学产生了强烈的震荡!德国新莱比锡画派(NEW LEIPZIG SCHOOL)呈现的社会主义学院的语言特征,在他们的新绘画语言中,POP化,日常化,图案和凌乱空间的交织,新旧的冲突,现实和图像叙事的混杂,这和新表现主义的历史性的宏大叙事的语言特征相去甚远。中国当代新绘画中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变化:远离宏大叙事、反符号化、反政治化,进入了个人化、微观化、碎片化的解构性的图像时代。我想通过对今天中国当代新绘画的语言表征来揭示和呈现,在图像和语言下的方法论和美学转向,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症候。新绘画吸收了装置、影像、多媒体、大众传媒等媒介的视觉经验,它们从社会学、历史文脉、当代现场、像素图像时代、网络、动漫、卡通、流行文化等方面延伸,绘画的边界在打破,绘画以他者的身份重新回到当代艺术的现场了。
了无痕Sky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具体性问题
2. 汉语普通话音位归纳的宽严和汉语拼音方案问题
3. 汉语方言的描写和特殊现象
4. 句子分析的方法及系统性
5. 广告语言艺术
6. 日常交际语言艺术
7. 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问题
8. 复句关系的逻辑系统性
9. 辞书编排,检索和选题设计问题
10. 中文英文短语简缩比较
11. 语素字和音素字的优点和缺点
12. 现代汉语词的双音化和书面上的保守性及其对策
13. 同音词和同音语素及同音词的分化
14. 现代汉语拼音分词连写的规则
15. 语言文字中的计量统计问题
16. 新词语的产生和使用
1. 转换生成语法在汉语中的运用
2. 语言中的普遍结构规律探索
3. 修辞格关系的区别特征和系统性研究
4. 汉语和英语标点符号的对比研究
5. 汉语缩略词语的方法,特点和发展
6. 试论汉语动词的小类
7. "五四"以来的汉语中的外来成分
8. 从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规律谈推广普通话
9. 语言融合的内部规律
10. 语义学中的哲学问题
11. 心理语言学与儿童语言教学
12. 汉外语言(就某一具体课题)的对比研究
13. 语言,文字和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特性
14. 口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分离性
15. 非动作句的主语,宾语(英汉语对比)的特殊性
16. 对外(外国人,少数民族人)汉语教学问题
17. 幼儿语言习得的规律
18. 汉语语法规律(与英语对比)的灵活原则和经济原则
19. 语言文字政策(外语教育,语文规划等)问题
20. 语音特征,语义特征,语形(文字)特征及其区别性特征
21. 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推广普通话,社会用字规范)
22. 字根(末级部件),词,词素(构成语素)研究
23. 语言运用中的常规突破及其语境制约
1.论熟语词
2.论某类词的修辞作用(如代词.量词等)
3.各种语法图解的比较研究
4.书评(评论某一语言学著作或某一语言学家的系列论著)
5.近年来出现的某些新词及其发展研究
6.论全句的修饰语
7.歧义现象和语境研究
8.确定语法病句的标准和修改病句的原则
9.词类的虚实标准和系统性
10.词的兼类和活用
11.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
12.实词的重叠形式及其用法
13.存现句的结构和用途
14.非主谓句在文章中的使用情况
15.句子分类的不同角度和句型
16.构词语素和成词语素的比较
17.复句与单句的区别
18.句子是怎样长起来的
19.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
20.成分的省略和结构的残缺
现代陶瓷艺术的市场和价值的浅议艺术论文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
付费翻译平台一般都是先支付再翻译,本人找到一家翻译平台,这家一直是专门做pdf阅读器的,因此本人觉得他自动翻pdf也会比较擅长,就预付费翻译了一篇10页左右的p
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一半,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四个艺术设计毕业论文题目的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1.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在国际范围内已引起高度重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先进程度的不可或缺的参照体系。近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与迅猛发展,建设城
艺术刺激人的大脑反应,唤起人的情感意识,这种功能与医学上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几乎完全一致。 艺术和科学在人类历史的起点就仿佛双生儿一般同时诞生。早在洞穴文化时期,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