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人见人爱
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
莫小木木木
谈谈普通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
导语:由于地区地域和风情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地区的民族舞蹈教具有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普通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民间舞蹈概述
(一)民间舞蹈的内涵
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封建社会的各个周代,出现了民间乐舞和宫廷乐舞,有“俗乐”和“雅乐”之分,再到秦汉时期的乐舞“百戏”和宋明时期的“社火”等,无不体现出不同时期民间舞蹈的特色,在中国民间舞蹈法发展的脉络来看,民间舞蹈是舞蹈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1]。其中,图1是中国民间舞蹈的类型,在《辞海》中,对于民间舞蹈具体如下解释,民间舞蹈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一定风格的传统舞蹈。对于大多数的载歌载舞,其表演性质和群众的自娱自乐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其是民间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同时,宫廷舞蹈以及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民间舞蹈中的特征
第一,民间舞蹈剧非语言文化特征。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表演性艺术,将人作为载体,从而创作出具有动态的舞蹈形象。与语言文字相比,民间舞蹈通过将人体的'动作形态和声音等,将舞蹈文化进行传承[3]。第二,传承性。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民间舞蹈在群众中传承,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劳动和生活等方面都有民间舞蹈的体现,尤其是在劳动过程中边舞边劳动,进而使得歌舞与劳动形成统一的整体。同时,我国作为拥有多个传统节日的国家,在节日中会有不同形式的歌舞活动,向人们呈现舞蹈文化。第三,文化特征。艺术是生活的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间舞蹈有了全新的认知,民间舞蹈有着在道具、服装革舞台设计上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得民间舞蹈发生了变化。然后舞蹈家对民间舞蹈进行改编和加工,从而确保民间舞蹈形成独立的学科,升华民间舞蹈艺术,体现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4]。
二、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现状
(一)未能充分体现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对于民间舞蹈而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风俗的沉淀,所以民间舞蹈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是,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未能充分体现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因而没有有效的将民间舞蹈民族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习俗等向学生传授,从而对民间舞蹈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舞蹈教学乐器欠缺
普通高校在开展民间舞蹈教学期间,必须应用到舞蹈教学乐器,所以限制了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时,常常存在欠缺舞蹈教学乐器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节奏、动作要领等未能有效的掌握,所以学生没有领略到民间舞蹈的核心内容[5]。
(三)对学生舞蹈文化培养的力度不足
从普通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在教学时,对学生舞蹈文化培养力度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精力用于向学生传授民间舞蹈的技巧和相关技术等,然而忽视对学生舞蹈文化的培养,所以在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对于民间舞蹈组合的训练,却忽略了表达民间舞蹈内涵的教学,从而未能实现对学生民间舞蹈文化素养的有效培养。
三、有效解决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体现民间舞蹈教学的内涵
普通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对民间舞蹈教学有全新的认知,为了有效解决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充分体现民间舞蹈教学的内涵,从而对在民间舞蹈教学时存在的没有体现内涵的问题予以解决。因此,普通高校在实际教学期间,应当将民间舞蹈的内涵有机的渗透出来。由于民间舞蹈不但体现民族特色、文化信仰和生活等内容,而且对民族精神、文化和艺术等进行有效的传承,所以普通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期间,必须使学生在学习民间舞蹈时能够感受到民族舞蹈和文化的内涵。同时,学生掌握了民间舞蹈的不同艺术风格,并从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乐趣[6]。总之,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传授知识时促进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深刻的了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需要合理的运用教学资源,利用多渠道促进学生对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理解,然后通过优美的舞姿体现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等。
(二)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民间舞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普通高校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应当创新教学方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民间舞蹈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幽默的语言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民间舞蹈。在学习期间,学生比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然后学生发挥其协调能力和创造力,在学习和训练民间舞蹈时,对不同类型的民间舞蹈进行学习,通过反复训练掌握民间舞蹈的要领,能够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最终实现对民间舞蹈的创新。另外,普通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时,教师可以遵循一定的原则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在“用意念而舞”的原则下,在对民间舞蹈动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应用创新性和幽默等语言进行教学,使得民间舞蹈教学不枯燥,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提升学习兴趣,而且对民间舞蹈的民族和文化等有深刻理解,从而达到提高普通高校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效果[7]。
(三)加大赏析力度
为了提高民间舞蹈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通过加大赏析力度,促进学生对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带领学生参加风俗节庆活动和观看民间舞蹈表演等,学生在赏析民间舞蹈表演时,将所以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提高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四、结语
我国作为幅员辽阔的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因而有着文化的沉淀,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得所创造的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内涵,并以丰富和多元化的内涵呈现出来,有着浓厚的民族精神和色彩。由于地区地域和风情的差异性,所以不同地区的民族舞蹈教具有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普通高校在民间舞蹈教学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不足之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永琳.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J].戏剧之家,2015(4):235-235.
[2]袁莉.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牛菲.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大舞台,2011(8):248-249.
[4]李琼.普通高校中国民间舞教材建设探讨——兼述舞蹈身体语言[J].湖南社会科学,2012(1):214-216.
[5]贾琳.普通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中“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5):160-161.
[6]陈乐.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分析[J].时代教育,2015(3):263.
[7]普慧.关于普通高校民间舞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33-234.
Hello,umi酱!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程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1.“社会转型”简说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何为社会转型?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1〕社会转型期不是一切都变, 也不可能一切都不变,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都有一个向度的问题。本篇论文无意去探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学术语,而是想通过吸收社会学家的科研成果,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人文学科透视、分析传统的民间舞蹈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变异原由,使我们能较为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些现象。2.民舞生存空间的变化我们知道,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三、民间舞蹈的时空移位与新包装1.民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90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创造了条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奇山异水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多有保存,奇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这些民族地区发展的首选项目,旅游业的发展使该地区走出封闭的山寨,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一些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兴建民俗村、民族园、风情园的热潮,这些旅游景点规模不等,他们将各民族风格独特的建筑荟萃一起,并配上身着盛装的本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动静结合,交相辉映,使游客在一天或半天之内饱览民族风光。这一时期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生造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民族歌舞自然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此间的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或节日活动中,展现风土民情,渲染节日氛围,增加活力和参与性,加强与商客游客的感情交流,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长期以来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常日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不同的节日、祭日还形成了程式化、仪式化以及禁忌等约定俗成的风习。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贵州雷山郎德村为例:这一带风俗约定,农历六七月间吃新节后才开始吹芦笙,到正月十五以后禁止吹奏,据说是春天后吹芦笙惊动谷神会造成粮食歉收。过去对违者处罚很重,要本人宰牛扫寨发誓不再违犯。作为旅游点开发后,现在只要游客一到,不论春夏秋冬哪一天,村民们照常吹芦笙跳《芦笙舞》迎接。过去只有在十二年一次的“鼓社节”(吃牯脏)才敲击的铜鼓,也照例每日向游客敲响。〔2〕滇东南彝族地区也有此风俗, 每年四月初八“跳宫节”后不能再敲击铜鼓,理由也是铜鼓声会惊动谷神而使庄稼歉收,如今也已改变。云南石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石林周围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和阿细人,边弹大三弦边跳《阿细跳乐》,是他们的代表性舞种。改革开放前,彝族人民基本按照传统习俗过火把节,没有表演成分,没有商业性质。节日期间或花好月圆之际,撒尼、阿细青年男女总要会聚一起,围着篝火跳乐(月),他们以舞蹈的方式自娱自乐,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近十多年来,节日活动产生了质的变化,节日期间国内外、省内外游客和商人大量涌来,其人数无数倍于当地彝族人。昔日彝家老少高举火把游弋田间驱瘟逐疫的火崇拜仪式,变成了广场的象征性篝火;昔日围着篝火自娱自乐、谈情说爱的《跳乐》,变成商业性的歌舞表演;昔日以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为节日的主体,变成数倍于本族人的外来者。3.民舞形态的新包装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云南德宏州的《新嘎光》就是生动的一例。傣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德宏地区成为国内外旅游和经贸的热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越加迫切,旧的民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80年代中,州歌舞团和群艺馆的舞蹈家们,在原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中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出《新嘎光》,既保留了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动律特点,又规范发展了动作组合,很快得到傣族群众的认可,特别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全国民舞集成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力地促进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与改编,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藏族《龙鼓舞》是青海省黄南州新挖掘的原始祭祀舞蹈,每年于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壮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经整理加工,将流传下来的13段(套)动作,更趋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无论从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情绪的渲染,使这古老的舞种得以新生。陕西的《安塞腰鼓》、安徽的《花鼓灯》、山东的《鼓子秧歌》、青海玉树的藏族《卓舞》等一大批民间舞蹈,都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不伤筋骨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审美的要求。加工后的民间舞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民族民间舞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
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
1 - 中国舞蹈派系性和功利性问题解析2 - 经济发展带来的艺术市场 (试论大国心态下 中国舞蹈艺术的市场前景)3 - 外国文化包容中国元素 中国舞蹈融入国际后
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相融的艺术探析普及型舞蹈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式舞蹈教育研究“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
开题报告的格式(通用) 1 总述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