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有情殇
普查报告目 录1. 绪论 11.1 工作目的任务 11.2 位置交通 1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1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21.5 本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 32.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 32.1 区域地质 32.2 矿区地质 53. 矿床地质 73.1 矿体分布、规模及产状 73.2 矿石特征 83.3 矿石中有益及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 93.4 矿体围岩地质特征及覆盖层特点 103.5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 103.6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1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114.1 水文地质 114.2工程地质 154.3 环境地质 165.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65.1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 165.2勘查工程质量评述 175.3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及其质量评述 175.4 地质填图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85.5 采样、化验工作及其质量评述 196. 资源/储量估算 206.1 储量/估算所依据的工业指标 206.2储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206.3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 216.4矿体圈定原则及块段划分 226.5资源/储量分类 226.6剥采比计算与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237. 矿床开发经济意义概略研究 237.1水泥用石英砂岩资源形势分析 237.2矿山开发的技术条件 247.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8. 结论 258.1结论 258.2 建议 261. 绪论1.1 工作目的任务为与##水泥灰岩矿寻找配套的硅质原料基地,##省国土资源厅以#国土资勘便字[2004] 013号文件,将“####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勘查”项目下达我队承担。2004年6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地勘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队提交的《##省###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普查设计》进行审查,以##国土资勘便字[2004]058号文批准实施。本次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矿区1:2000地形地质草测,基本查清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分布、产状及相互关系。地表以75m间距沿矿体周边布置探槽,中间以稀疏浅井控制矿体,通过系统取样基本查清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估算资源/储量。同时调查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为矿山开发利用和规划开采提供基础地质资料。1.2 位置交通####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区位于####市北15公里,隶属###县##镇管辖。地理坐标 东经 119°$$′45〃~119°%%%′30〃,北纬 40°$$$′45〃~40°%%%′30〃。矿区面积1.46km2。^^^^公路自矿区东南3km通过。矿区西侧有“村村通”水泥路至%%和%%村。交通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1.3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1.3.1自然地理(1)地形地貌矿区位于@@山脉东段南缘,地势北高南低,区内沟谷发育,属@@支流水系,仅在雨季洪水较大,间歇性强。区内最高峰海拔312.70m,最低70.2m,最大相对高差242.5m。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2)气象本区属东部季风区暧温带湿润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冷空气影响,多西北风,夏季受海洋气团和太平洋高压影响,多东南风,气候总趋势是冬季较长偏暖,秋季较短,夏季炎热时间不长,春季干燥多风,平均风速3m/S,最大风速26m/S。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0.5℃,多年平均降水量679.3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73.5mm(1969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20.0mm。日最大降水量378mm(1959年7月21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646.8mm,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3)地震本区位于郯庐地震带和华北地震带内,区内地壳稳定程度属次不稳定级,地震烈度为7度。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本区遭受了Ⅶ度的地震破坏。1.3.2经济概况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矿业开发有小煤窑、水泥灰岩和建筑石材、碴石料等。区内水电充足,劳动力资源尚属充足。1.4 以往地质工作评述区内地质工作历史久远,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省地勘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该区先后进行1:20万和1: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九十年代##地质大队对该区进行了水泥灰岩矿及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地质普查工作, 1995年提交了《##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详查报告》,现为$$水泥厂硅质配料矿山,上述工作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1.5 本次地质勘查工作情况##地质大队于2005年初开展工作,首先进行矿区1:2千地形地质草测,然后施工槽探和浅井,于11月完成全部野外工作, 之后转入室内资料的全面整理及报告编写。通过本次工作共获得水泥用石英砂岩矿资源量(331+332+333)138.77万吨。共完成实物工作量如下(见下表): 完成工作量总表 表1-1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备注 1:2000地质草测 Km2 1.46 1:1000地质剖面测量 Km 1.052 3条探矿工程 槽 探 m3 1410 21条 浅 井 m 6 1眼采 样 刻 槽 样 件 120 小 体 重 件 22 化验测试 基 本 分 析 件 120 组 合 分 析 件 2 小体重测试 件 22 内 检 分 析 件 16 外 检 分 析 件 15 2.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2.1 区域地质本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山海关台拱南部$$盆地西南缘。区内出露地层比较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断层及褶皱构造较为复杂。兹将主要地质特征简述如下:2.1.1地层:该区变质基底为晚太古代变质深成岩,自中上元古代青白口系开始接受沉积至侏罗纪中期,除志留纪、泥盆纪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但受古地理环境限制,各时代地层发育情况不等。本区各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岩性组合主要特征见插表2-1区 域 地 层 表 表2-1界 系 统 组 代号 厚度(m) 主 要 岩 性新生界 全新统 Q4 河流相砂、砾石层及残坡积层 上更新统 Q3 0-5 下部为冰积层,上部为冲洪积砂、砾石、粉砂及黄土 中更新统 Q2 0-3 以洞穴堆积为主中生界 侏罗系 张家口组 J3Z 332-3079 流纹岩夹流纹质熔岩、角砾岩、凝灰角砾岩 白旗组 J3b 86-544 安山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流纹岩、粉砂岩 髫髻山组 J2t 2662-3153 辉石安山岩夹气孔状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夹煤线及薄层煤 门头沟组 J1m 178-312 薄层粉砂岩夹砂砾岩、煤层、含砾粗砂岩、炭质页岩 三叠系 黑山窑组 T3h 161.8 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炭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古生界 二叠系 石千峰组 P2Sh 0-15 紫色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一中粒净砂岩、杂砂岩 上石盒子组 P2S 0-72 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 下石盒子组 P1X 115 灰色含砾中粗粒长石杂砂岩,有A2、A1层耐火粘土岩 山西组 P1S 618 含砾细粒长石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 石炭系 太原组 C3t 51 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 本溪组 C2b 70.7-82 铁质砂岩或褐铁矿、粘土岩、细砂粉砂岩及页岩 奥陶系 马家沟组 O2m 101 白云质灰岩夹虫孔灰岩、白云岩、局部为含燧石白云质灰岩 亮甲山组 O1L 139-300 豹皮状灰岩为主,其次有虫孔灰岩夹钙质页岩,含燧石结核虫孔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 冶里组 O1y 101-123.5 以灰岩为主,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灰岩,黄绿色页岩,泥质条带灰岩,紫红色竹叶状灰岩,薄层碎屑砾屑灰岩 寒武系 风山组 ∈3f 29.3-92 竹叶状灰岩,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钙质页岩及泥质条带灰岩 长山组 ∈3c 18 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藻灰岩及生物屑灰岩 崮山组 ∈3g 37-102 下部和上部为灰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灰岩 张夏组 ∈2z 130-168.4 上部鲕状灰岩夹含藻灰岩,下部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徐庄组 ∈2x 27.3-101 黄绿色含白云母粉砂岩夹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及灰岩 毛庄组 ∈1mz 112 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白云母小片 馒头组 ∈1m 71 砖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底部具角砾岩和砾岩 府君山组 ∈1f 146 暗灰色豹皮沥青质白云质灰岩上元古界 青白口系 景儿峪组 Qnj 28-32 薄层及中厚层泥晶灰岩夹钙质页岩 龙山组 Qnl >95 含砾砂岩夹页岩太古界 单塔子群 白庙子组 Aγb >344 混合岩化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夹浅粒岩及黑云母角闪片岩 迁西群 三屯营组 Aγs >12122 混合岩化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2.1.2.构造**向斜是一个由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组成的不对称的向斜构造,北起城子峪,南至下平山,长20km;东自张岩子,西至花场峪,宽约10km。向斜轴向近南北,轴面西倾,倾角78°左右。区域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西翼发育的北北东向断裂构造,造成地层层序不连续和局部缺失,并明显地使古生界地层出露宽度变窄。断裂构造还见有北东向、东西向、北西西向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地层的连续性。2.1.3岩浆岩本区岩浆岩活动相当频繁,以燕山期为主。西侧花岗岩体的上侵造成向斜西翼沉积岩层产状变陡,局部倒转;南东侧&&花岗岩体侵位于中生界火山岩之中。区内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均有出露,呈岩床、岩脉状侵入于各时代地层中,规模不大。2.1.4区域矿产区内矿产资源较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水泥用石灰岩、无烟煤、耐火粘土、石英砂岩等。石灰岩矿主要产于寒武系张夏组及奥陶系冶里组、亮甲山组。煤、耐火粘土主要产于石炭系、二叠系及中生界侏罗系地层中。石英砂岩产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及古生界二叠系上石河子组地层中。区内金属矿产规模较小,多零星分布。2.2 矿区地质矿区位于^^向斜西南缘,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一段、二段和新生界第四系残坡积物。地层呈平缓单斜状产出,断裂构造使矿区总体形成一地堑状平台,太古界变质花岗岩呈结晶基底广泛分布于青白口系地层之下。2..2.1地层(1)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Qnl)为矿区主要地层,自下而上分为两段:一段:一层(Qnl1-1):灰白、灰黄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中厚层状,底部见含砾层,交错层发育,厚12-16m,不整合于太古界变质花岗岩之上。(见照片3)二层(Qnl1-2):紫红色、黄褐色薄板状泥质砂岩、粉砂岩互层,细粒,层厚20-25m,为矿层底板。二段:一层(Qnl2-1)黄褐色,褐铁矿化含海绿石石英砂岩,细-中粒,中厚层状,交错层发育。为本矿床之矿层,平均厚4.09m。二层(Qnl2-2)紫红色、黄绿色泥质页岩,为矿层顶板,风化剥蚀严重,呈弧岛状分布,厚度小于1.00m。(2)第四系(Q)为残坡积物、腐植土、砂土层及含碎石砂土等,主要沿沟谷分布,厚度0~5m。2.2.2构造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干断裂为F3断层,位于矿区东侧,总体南北走向,倾向东,倾角68-70°,宽3-10m,性质为正断层。其它为次级断裂,分布于矿区北部,主要有两条,分别为F1、F2,断层走向285-300°,倾向S-SW,倾角80-85°。两条断层以20°夹角在北东部相交,其中F1为逆断层,F2为正断层。断裂构造将矿体断为三段,断距较大,形成相隔较远的三个矿段。2.2.3岩浆岩矿区岩浆岩不发育,仅见一条花岗斑岩脉,岩脉近南北向侵入于矿区西侧龙山组一段粗砂岩和薄板状细砂岩中,在矿区西北部侵入于龙山组二段一层的矿体中,与围岩呈小角度斜切侵入接触关系。岩脉产状,倾向150°,倾角15°,厚约1-3m。太古代变质花岗岩分布于青白口系地层之下,与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变质花岗岩:浅肉红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钾长石含量多,斜长石次之,石英含量在20-30%,暗色矿物多为黑云母,较少量褐铁矿。3. 矿床地质3.1 矿体分布、规模及产状本矿床由单层矿组成,赋存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二段底部,即Qnl2-1为本区矿层,因断裂构造破坏使单一矿层断为三个矿段,各矿段特征如下:Ⅰ号矿段:矿体分布于矿区中部TC1-TC16范围内,出露形态为纺锤状,长轴方向长560m,最大出露宽度240m,最小40m,平均宽130m。出露面积约63500m2。矿体最大厚度5m,最小0.7m,平均4.0m。产状,倾向130-180°,倾角3-15°,局部20°。矿体出露最高标高294.7m,最低240m,相对高差54.7m, 矿层顺地形坡向沿山梁分布。呈平台状。其上覆盖层厚度0~0.5m。(见照片2、3)矿体呈层状产出,具有舒缓波状变化特征。矿层厚度稳定,16个探槽中,仅南端的TC8、TC9厚度小于4m,分别为3.3m、0.7m,其余探槽厚度均大于4m,在4~5.0m之间。Ⅱ号矿段:分布于矿区北部TC17-TC20范围内,出露形态为近三角形,东西向最大长度390m,南北向最大出露宽度200m,出露面积约50000m2,平均厚度4.23m;矿段出露最高标高321.7m,最低280m,相对高差32.7m,产状倾向30-55°,倾角5-16°。矿层沿山梁分布。其上覆盖层厚度0~0.5m。(见照片1、3)Ⅲ号矿段:由TC21号探槽控制,该矿段受断裂破坏及地形影响呈西宽东窄半椭圆形,东西方向130m,南北向最宽100m,出露面积约10700m2矿体厚5.5m,出露标高160m,产状倾向215°,倾角15°。矿层沿山梁分布。其上覆盖层厚度0~1m。综上所述,本区矿体呈层状低角度产出,具舒缓波状变化特征,矿体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4.09m,各工程见矿厚度(见下表)。 各工程见矿厚度统计表 表3-1 矿段号 工程号 厚度(m) 平均厚度(m) 备 注Ⅰ TC1 4.00 4.00 2 4.65 3 4.00 4 4.10 5 4.05 6 4.02 7 4.02 8 4.60 9 3.30 10 0.70 11 4.05 12 4.10 13 4.30 14 5.00 15 4.30 16 4.40 QJ1 4.30 Ⅱ 17 4.10 4.23 18 3.00 19 5.30 20 4.00 Ⅲ 21 5.50 5.50 3.2 矿石特征3.2.1矿石矿物成份组成矿层之矿石全部为石英砂岩,其矿石成分为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一)碎屑成分:占矿石矿物总量90-95%,其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含量占80-85%,海绿石(已被褐铁矿交代殆尽,呈假象存在),含量小于10%,并有微量锆石、长石、云母等。(二)胶结物成分:占矿石总量5-10%,其成分为石英、铁质及粘土质矿物。3.2.2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呈细-中粒砂状结构,以接触式胶结为主,次为增长式胶结(次生石英加大边),亦见有空隙充填式胶结类型。占矿石矿物主体的石英呈次棱角状-次圆状,粒径一般在0.1-0.3mm间,分选性较好,少量碎屑在0.03-0.1mm间。矿石呈层状构造及块状构造。3.2.3矿石类型组成矿体之矿石矿物成份简单,结构、构造单一,矿石自然类型属细-中粒褐铁矿化海绿石石英砂岩,工业类型为水泥用硅质砂岩矿。3.3 矿石中有益及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矿石中主要组份为SiO2、Al2O3、Fe2O3、三者合量95%以上,其次为CaO、MgO二者合量不足1% ,K2O、Na2O、Cl-、SO3、TiO2等含量甚微。各矿段SiO2 、K2O、Na2O平均品位见表矿段号 SiO2(%) K2O(%) Na2O(%) (K2O+Na2O)(%)Ⅰ 86.35 0.442 0.078 0.52Ⅱ 84.25 0.432 0.080 0.512Ⅲ 87.61 0.99 0.041 1.0313.3.1有益组份含量及其变化主要有益组份为SiO2,全矿床平均85.64%,最高91.34%(TC5),最低80.08%(TC18),总的来看,矿层中SiO2含量均匀,沿走向和倾向无明显变化。3.3.2有害组份含量及其变化(1)碱量(K2O+Na2O):全矿床平均0.57 %,含量比较均匀稳定。碱量中主要组份平均含量K2O 0.50%, Na2O 0.074 %。(2)其它有害组份:根据组合分析结果,SO3 0.0085~0.0097%;MgO 0.60~0.61%;Al2O32.99~3.54%;Cl 0.006%;Fe2O37.02~8.09%;各类有害组分含量甚微,均低于允许指标。综上所述,矿石中不论是有益组份还是有害组份,含量变化较小,均属于含量均匀性质。根据本区矿石主要有益组份SiO2与主要有害组分碱量(K2O+Na2O)的相关性,证明二者含量相互制约,即SiO2含量高时,碱量(K2O+Na2O)含量低,二者成反相关变化。3.4 矿体围岩地质特征及覆盖层特点3.4.1矿体围岩地质特征(1)顶板围岩:矿体上覆地层的层位为Qnl2-2,其岩石组合为紫红色、灰绿色泥质页岩,层理发育,岩性松软,易风化剥蚀。本区仅在Ⅱ矿段顶部有少量出露。顶板围岩SiO2 含量平均72.26 % ,碱量(K2O+Na2O)含量平均1.96。(2)底板围岩:矿体下伏地层为Qnl1-2,为灰绿色、褐色、薄板状细砂岩及粉砂岩互层,构成底板围岩。层理发育,呈半风化状。底板围岩SiO2 含量平均76.09% ,碱量(K2O+Na2O)含量平均1.45。从以上围岩特征可以看出,围岩和矿体中SiO2和碱量(K2O+Na2O)含量有一定差别,顶板岩性和矿体界线清楚,而矿体和底板岩性界线不十分清楚。3.4.2覆盖层特征由于矿层产于该区最高部位,加之顶板围岩极易风化剥蚀,绝大多数矿层之上仅覆盖少量的腐植土和残坡积物,主要由砂土、碎石等组成,一般0~0.5m,最厚处亦不足1.00m。据相邻的下平山矿区资料,其化学成分SiO2 平均67.05% ,碱量(K2O+Na2O) 平均3.13。显示硅低碱高的特点。3.5 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3.5.1矿床类型组成本矿区矿层之矿石,含有少量代表海相沉积环境的标志性矿物——海绿石,岩石碎屑粒度较细,结构成份成熟度高,矿层具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层面具波痕,据以上特征结合上下层位的岩石组合,表明该矿床沉积环境属浅海陆棚相,因而矿床成因类型属浅海相沉积类型。3.5.2找矿标志矿床严格受层位控制,产于龙山组二段底部,其上覆地层为紫色、黄绿色泥质页岩,其下伏地层为棕褐色薄板状细砂岩、页岩和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白色粗砂岩),特征明显;另外,矿石因含铁质较高呈黄褐色、棕褐色,肉眼极易识别。 由于上覆地层极易风化剥蚀,且矿层自身产状平缓,较易形成平顶山地貌,加之组成矿体的矿石本身致密坚硬,地貌易形成陡坎,在本区亦属特殊景观(地方俗称“草帽山”、“大平台”)。以上特征在同类矿床中极容易见到,是寻找同类型矿床的明显标志之一。3.6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本矿床与东侧相邻的下平山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属同一层位地层的相邻块段,其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及物理性能等多项指标基本一致,下平山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已开采多年,为浅野水泥厂配套的硅质原料矿山,类比相邻矿山开采、加工及利用的实际资料,该矿床矿石易采易选加工技术性能良好。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4.1 水文地质4.1.1区域水文地质(1)、地形地貌本区属燕山山脉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山体多为浑园状,山顶平缓,河谷发育多为“U”型谷。最高山峰海拔标高312.7m,最低侵蚀基准面为%%河谷,标高70.2m,比高242.5m。地表植被不发育,主要分布有人工林(松、柏)及野生灌木丛等。(2)、气象水文本区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0.5℃,多年平均降水量679.3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73.5mm(1996年),最小年降水量为320.0mm,日最大降水量378mm(1959年7月21日)。多年平均蒸发量1646.88mm,多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矿区属^^河水系,呈枝叉状分布,区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水位暴涨,平时水量很小或干涸。(3)、含水岩组类型及富水性根据地貌形态,含水量富水性及水理性质,本区含水岩组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沉积岩裂隙水及混合花岗岩裂隙水,四种类型。各含水岩组富水性叙述如下:(a)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为第四系坡洪积物,分于河谷及沟谷之中,由砂、砾、碎石、亚粘土等组成,厚一般4-10m。分选性差。富水性一般为河谷中较强,沟谷中较弱。根据民井调查资料:水位埋深1.5-3m,单井涌水量一般<100m3/d,但本层与下伏的基岩风化带裂隙水往往构成统一的水力系统,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供水水源。(b)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该岩组为寒武系的一套碳酸盐岩,分布于矿区北部。岩溶沿构造裂隙发育,深度一般40-100m,地下水赋存于溶洞,溶孔和溶蚀裂隙之中,含水带厚33-150m,富水性一般较强。据前人资料,水位埋深10-30m,单井出水量:0.02-30m3/h·m。(c)沉积砂岩裂隙水该岩组为上元古界青白口系龙山组一套石英砂岩,岩层裂隙发育,为透水层。据前人资料,泉流量一般小于0.1m3/h。(d)混合花岗岩裂隙水该岩组为本区内的基底地层,网状风化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风化深度10-20m,富水性较弱。据前人资料:泉水流量,单井涌水量一般0.1-1m3/h·m。(4)、区域构造及富水特征本区新构造发育,最早为东西向,而后为北东向、南北向、北北东向,老的构造表现出多次活动性。地质构造是控制岩溶发育的主导因素,构造破碎带普遍含水。4.1.2矿区水文地质(1)水文地质特征矿区位于低山丘陵区,矿体均分布于分水岭地带,%%河谷及孤石峪河谷分别构成了矿区的东、西、南边界,北部边界即为局部分水岭。矿区位于补给区,区内最高标高312.70m,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70.20m,比高242.50m,矿体出露标高240-312.70m,最低可采标高240m。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含水岩组单一。出露地层有上元古界龙山组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粘土岩,泥质页岩,其下部为太古代混合花岗岩。矿层为龙山组二段一层,岩性为石英砂岩,矿层倾角3-15°。此外沟谷地段有零星的第四系分布。(2)、含水岩组特征(a)石英砂岩风化裂隙水矿层以下岩石风化程度减弱,由于石英砂岩本身为透水岩层,加之风化裂隙较为发育,矿体均产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该矿区富水性微弱。(b)混合花岗岩风化裂隙水该岩组位于龙山组地层之下,为本区的结晶基底,混合花岗岩内普遍发育有网状风化裂隙,强风化带可形成孔隙潜水,半风化带则以风化裂隙为主,富水性较弱。(c)构造裂隙脉状水矿区东侧F3断裂构造呈近南北向贯穿整个矿区,断层倾向东,倾角76°,破碎带宽度3-10m。断层性质为正断层,推测其为较强富水断层。(3)、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矿区地下水补给来源单一,绝大部分来源于大气降水。根据地貌形态特征,大气降水大部沿山坡直接以地表迳流形式排泄,一小部分由地表风化裂隙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向深部渗透补给基岩裂隙水。地表水流入孤石峪下平山河谷后汇入汤河,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流向一致,由高向低,由坡地向河谷迳流。(4)、矿床充水因素矿区附近无大的地表水体,小的水库均低于矿体最低出露标高,风化裂隙富水微弱,构造脉状水出露亦低于矿体最低开采标高,故矿床充水因素单一。未来矿床采用露采方案,采场范围内的大气降水将直接汇入采场。本矿区矿体均位于山顶,坑底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泄水。故该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4.1.3 矿坑涌水量预测风化裂隙水微弱,本次预测仅以露天采场内所接受的大气降水来确定矿坑的涌水量。(1)、露天采坑降水汇入量计算计算公式:1、Q雨平均=F·A雨平均式中:Q雨平均—露天采场雨季日平均降水汇入量m3/dF—露天采场的汇水面积m2A雨平均—历年雨季日平均降水量m2、Q雨最大=F·A雨最大式中:Q雨最大—露天采场雨季日最大降水汇入量F—露天采场的汇水面积m2A雨最大—历年雨季日最大降水量m 降水汇入量计算成果表 表4-1采场最大汇水面积F(m2) 历年雨季日平均降水量A雨平均(m) 露天采场雨季日平均汇入量Q雨平均(m3/d) 历年雨季日最大降水量A雨最大(m) 露天采场雨季日最大汇入量Q雨最大(m3/d) 备 注63500 0.00482 306 0.378 24003 (2)、矿坑涌水量预测矿坑涌水量为大气降水汇入量,降水系列资料应用本队1990年9月提交的“河北省秦皇岛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报告”,雨季日平均降水量为7-8月份平均值,露天采场面积为Ⅰ矿段分布面积。露天采场雨季日平均涌水量:306m3/d露天采场雨季日最大涌水量:24003m3/d4.2工程地质本矿床与东侧相邻的下平山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属同一层位地层的相邻块段,其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物质成分及物理性能等多项指标基本一致;矿体及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矿床开采工程地质条件亦基本一致。一、相邻矿山三件矿石抗压、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本区矿层裸露地表,属半风化岩性质,导致矿层抗压、抗拉强度不大。 抗压、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 表4-2采样地点 石英砂岩(矿体) 采样号 抗压、抗拉强度(MPa) 垂直 平行 平行TC31 石英砂岩(矿体) WL1 181.0 / 5.9TC41 石英砂岩(矿体) WL3 228.7 212.6 5.2QJ002 石英砂岩(矿体) WL5 117.0 / 5.3 175.6 212.6 5.5资料来源于《##省##县##水泥用石英砂岩矿勘探报告》二、本区矿层顶板为页岩,层理发育,易风化破碎,又处在较高位置,岩石力学性质很差,易于剥离。三、矿体及围岩产状平缓,倾角3-15°,矿体直接出露于山顶部位,今后矿山的开采不形成边坡,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4.3 环境地质矿区内无工业污染,生活环境良好。根据矿体的产状,矿石组合及矿区地质构造特征,未来矿山开采时不会发生滑坡、崩塌、山洪泥石流等现象。本矿区环境地质类型属一类,环境质量良好。5. 勘查工作及其质量评述5.1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5.1.1矿床勘查类型的确定##石英砂岩矿属沉积成因层状矿床,产状平缓稳定,形态简单,连续性好,厚度变化较小,有益有害组份含量均匀,SiO2的变化系数不大,碱量变化系数也较小,矿层内无夹石,地质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综合上述特点,根据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ZD/T0213-2002]有关规定,确定本矿床属第Ⅰ类勘
夏雨落荷塘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且展望了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关键词:地质勘探勘探技术发展趋势0引言20世纪,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主要地位,进入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国,1500m左右的煤炭总资源量约4万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达1万亿吨。而石油、天然气,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与勘探、开发困难等原因,一个时期内难于大幅度增产。但是,随着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煤炭要有竟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上所有采煤国家都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1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我国东部一些矿井,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我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1.2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1.3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以及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帐未清,新帐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1.4从提高勘探精度来看连续作业是煤炭工业现代化或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要求开发前查明所采煤层的细微变化,如煤层厚度、结构和灰分的局部细小变化。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局部变化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煤炭证实储量及我国的探明储量均只主要说明煤炭的原地埋藏数量,并未充分甚至没有提供满足现代开采技术要求的开采地质信息,为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普遍需要补充勘探。1.5从攻克煤层气开发难关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把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进行研究,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在煤层气试验开发中,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井煤层气产率低、衰减快,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完井后坍塌堵孔,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裂缝短,所占比例低,完井后采气效果差等。显然,研究我国煤层渗透率低的原因、渗透率变化规律、煤层气富集和高产因素、煤层力学稳定性和破坏规律,开发适于我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段的评价选择模式就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2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用发展眼光看,近年来钻探仍将成为获取“第一性”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日新月异,性能改进与更新迅速,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实时控制、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专业、各个作业单元,乃至管理整个勘探系统。近年来,值得注意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如下。2.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近期不可能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基于煤层密度比上下围岩小,煤层是一个明显的低速槽,国外在70年代末首先采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井下探测煤层构造。近年来,探地雷达技术发展迅速。最近南非开发出一种Rock雷达系统,能定量研究岩体,准确确定断裂带深度、巷道周围裂隙带特征。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2.2发展水平钻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先进的采煤国家愈来愈重视采用水平钻进方法沿煤层钻进,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随钻测斜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由受控定向钻进发展而来的。近年来,这种钻进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能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圆弧一水平线轨迹进入煤层钻进。地面水平钻进,在煤炭部门是80年代后期才从石油部门引进的。2.3加强综合勘探据有关材料说明,英国煤矿区尽管用三维地震勘探曾解释出小至煤厚落差的断层,但英国深部煤矿公司仍然重视钻孔研究。近年来,他们在已经评价的赋存经济可采储量的井田,按400一500m网度布无心孔,用组合测井方法勘探。他们开发了一种岩层显微扫描仪,通过人机联作能解释几十厘米落差的断层、裂隙、沉积和构造特征,以及应力方向。借助专用软件,用组合测井可确定出岩石类型、岩石强度、孔隙度或渗透率、倾角、孔径、分析水和烃等。据说,通过这一综合勘探方法,“可提供一份详细、实用的构造及应力场图”“,从而使矿山设计切实可行”,可提供最佳施工方向和合理地选定开采方法。这表明,选用合适手段、采用多手段综合勘探,是深部煤矿勘探的发展方向。2.4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如前所述,危害矿井安全的动力地质现象由采掘活动诱发而形成。它们具有动态特性。因此,预测动力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强度,不能简单地只凭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静止数据,而应主要分析基于岩煤层应力或其物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资料。高产高效采煤推进速度快,进行动态勘探,即在采掘期间连续多次勘探采区的应力或物性随时间变化很有必要。2.5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各个专业推广应用,发展较快。由于引入了许多高新技术,如并行分布式处理、大容量存储、工作站、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等,目前已能用人机对话方式处理、分析、解释和显示地质勘探数据,一些物探仪器自动化程度高,能在现场作预处理,控制各项操作和质量,选择有关参数。3结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除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外,各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量自80年代以来均明显减少,但用于开发勘探、工作面勘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却明显增多,勘探精度大大提高。从煤炭现代化生产要求角度看,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我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参考文献:[1]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2]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46~153.
[中图分类号] P634.8 [文献码] B [ 文章 编号] 1000-405X(2013)-7-229-2 中国地质调查局是我国目前唯一组织
是的,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向原上草论文了解。
得看作品质量 《矿产综合利用》杂志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主管、主办的矿业科技刊物
摘 要 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被用于很多的领域中。其中,地质勘探可以从工程地质勘探 、石油煤炭开采地质勘探等不 同的应用方面进行
在全球保险业务中,汽车保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进入汽车时代,汽车保险业务经营的好坏,不仅事关保险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也影响到保险职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