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81

月影星云
首页 > 学术期刊 > 海底地貌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阳光77770906

已采纳

利用声\光\微波等测量技术进行绘制的. 海底地形测量(bottom topographic survey)是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将海水覆盖下的海底地形及其变化记录在载体上的测绘工作。此系陆地地形测量在海洋区域的延伸,内容包括:水深测量、海上定位测量、海洋底质探测和海底地形图绘制等。海底地形测量的定位,可用岸上目标、无线电双曲线定位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定位的方法,也可用海底控制点(见海洋大地测量)来定位。测深则多采用回声测深仪,也可同时采用侧扫声呐(见扫海测量)或多波束测深系统。此外,还可用辅助船增测平行断面。辅助船对于主船的位置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这样,主船和辅助船形成一个多声束的回声测深系统,以测取海底的一个宽带。现在已开始用海底摄影测量、海洋遥感测深和机载激光测深等方法测量海底地形,但目前只限于浅海。深度较大时,可从潜艇用超声波断面测量海底碎部,潜艇的位置则由海面的测量船或海底控制点来测定。测绘海底地形图一般采用统一的测量基准点、坐标格网和投影。海底地形图的分幅、编号、比例尺方案也有统一规定,并常常与同地区的陆地地形图取得一致,以利海、陆地形图的衔接使用。海底地形图的比例尺视各海域的重要性而定,一般为1:25000~1:250000成套出版。海底地貌用等深线或负等高线来表示。 利用现有的声呐技术 可以探测出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的确认,可用岸上目标、无线电双曲线定位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定位的方法,也可用海底控制点来定位。测深则多采用回声测深仪,也可同时采用侧扫声呐或多波束测深系统。此外,还可用辅助船增测平行断面。辅助船对于主船的位置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这样,主船和辅助船形成一个多声束的回声测深系统,以测取海底的一个宽带。现在已开始用海底摄影测量、海洋遥感测深和机载激光测深等方法测量海底地形,但目前只限于浅海。深度较大时,可从潜艇用超声波断面测量海底碎部,潜艇的位置则由海面的测量船或海底控制点来测定。测绘海底地形图一般采用统一的测量基准点、坐标格网和投影。海底地形图的分幅、编号、比例尺方案也有统一规定,并常常与同地区的陆地地形图取得一致,以利海、陆地形图的衔接使用。海底地形图的比例尺视各海域的重要性而定,一般为1:25000~1:250000成套出版。海底地貌用等深线或负等高线来表示。 记者从11日在厦门举行的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海底环境调查与研究学术交流会上获悉,908专项全面更新了我国近海海底环境基础数据和资料,首次编制了近海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图和地貌图。 海底地形图和地貌图解释了我国近海地形地貌特征的分布变化规律,以及各种地形地貌形态、结构、成因类型,这些成果将为我国近海开发、国防安全、科学研究、海洋考古等工作以及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建设等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海底基础测绘资料。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雷波表示,908专项首次在我国近海海域系统开展了海洋底质、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与研究,调查面积近6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我国内水和领海全部海域。目前数百名海洋科学家完成了海底各个专业的调查任务,已经有110个海底调查任务通过验收。 通过此次海底底质调查,还首次编制了我国近海大比例尺沉积物类型图,详细阐明了我国近海沉积物的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古环境演化特征,初步阐述了悬浮体变化规律和重金属元素的分布变异规律,为海域使用管理、海底工程建设、海洋减灾防灾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据了解,此次调查还填补了我国陆地与边缘海之间的调查空白,揭示了我国近海的构造和沉积地层分布格局,阐述了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构造和凹陷沉积中心的变化趋势,这些成果对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探、海洋防灾减灾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908专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最大、参与人数最多、调查范围最广、采用技术手段最先进的一项重大海洋基础工程,包括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近海海洋综合评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3大基本任务,历时7年,总投资超过20亿元。专项实施目的是查清中国近海资源环境的基本现状,为国家决策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海洋管理服务。 声纳采集绘制而成 超声波也可同时采用侧扫声呐(见扫海测量)或多波束测深系统。此外,还可用辅助船增测平行断面。辅助船对于主船的位置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这样,主船和辅助船形成一个多声束的回声测深系统,以测取海底的一个宽带。现在已开始用海底摄影测量、海洋遥感测深和机载激光测深等方法测量海底地形,但目前只限于浅海。 利用声波 通过时间测出海的深度 以此循环 利用超声波(等波)测距,然后高科技制图。记得看过一部科学纪录片,里面是说在二战时由于美国海军作战的需要,于是对大西洋底部进行了声呐探测绘成了一幅幅地形图.后来有一些科学家对这些地形图研究时发觉了大洋脊的存在(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人们对海地的情况几乎不了解)于是把所有地形图拼起来,终于发现了贯穿整个地球的大洋脊,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发现,第一张地形图就是这样制出的.后来有人为了探测地磁的变化,又用一种检测大洋底部磁性的仪器绕着大洋航行,由磁性的变化来绘图.现在则是把一种炸药点然后丢入水中,利用对两次回声时间的差异来不断绘制海底地形图.其实方法是很多的,有各有其优点.

123 评论

九种特质

海底地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象人们所想像的或是象表面看起来那样平缓和宁静,相反却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的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只不过一切都掩盖在海水之下进行而已。 海底地形与陆地一样,有山岭、高原、盆地、丘陵等形态。海底地貌按洋底起伏的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三部分。大陆架是指陆地向海洋延伸的平浅海底。大陆坡是大陆架 与深海底之间较陡的陡坡。大洋底是海洋主要部分,有海岭、海脊、海底高原等正地形;也有海沟、海槽、深海盆地等负地形。 海盆:大洋的主体部分。洋底下凹并为海岭或海底隆起所分割的盆地。面积大,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较平坦,深度3,000-6,000米(大多为4,000-5,000米)。覆盖着深海沉积,以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为主。 海底山脉:又称“海脊”或“海岭”。深海底部狭长绵亘的高地。长度可达上万公里,宽1,000-3,000公里,高2,000-4,000米。个别山峰出露水面成为岛屿,如此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南大西洋的阿森松岛等。大西洋中央海底山脉,纵贯南北,山脉走向与大洋轮廓一致,呈S形。太平洋海岭分布在中部,南北绵延1万公里以上。印度洋海岭分布呈人字形。 海沟:大洋中水深超过6,000米的狭长陷落地带。长可达数千公里,宽一般在百公里左右,两侧坡度陡急。海沟常与海岭相伴分布。海岭出露水面成为岛屿,在太平洋西部和北部,一系列岛屿呈弧形,成岛弧。海沟一般在岛弧的凸面,邻近大陆沿海山脉或紧靠岛屿,大洋的边缘上。海沟多数分布在太平洋,尢以西海岸最著名。世界上最深海沟是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南侧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长2,550公里,平均宽度70公里。海沟分布地区是地壳最不稳定地带,火山、地震频繁。 象山港在浙江省象山县以北,自东北向西南,伸入陆地内部,长约50公里,宽仅6公里。港外有六横岛为屏障,形势险要,为优良港湾之一。

82 评论

A可儿她姑

我赌你是张达的学生,,最不济也同是地大学生。下面的资料我也是复制粘贴的,不过已经整理好了,直接剪走就可。太平洋海底太平洋的海底地貌起伏较大。在太平洋东部。有一条大洋中脊和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约占太平洋面积的35%.大洋中脊是巨大的弧形,北从阿留申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东太平洋海区相连,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大洋中脊是一种巨型构造地带,被一系列与纬度线平行的长达数千千米的断裂带所切割。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莱恩群岛至上阿莫士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在这条中太平洋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一片繁星般分散的海底山。这些海底山有的沉没在深海中,有的耸立于海面之上成为岛屿。夏威夷岛就是中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它们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升起,加上岛上的主峰高出海面427O米,绝对高度达9270多米,超过了陆地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可见,海底山的规模是非常宏大的。在中太平洋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辽阔的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有趣的是,太平洋最深的地方,不是在中央地带,而是在西部的大陆架地区。在这个地区,有一系列巨大的岛弧和海沟带。岛弧和海沟紧挨在一起.构成地球表面起伏最剧烈的地带,地形高差达 15000米。在岛弧内侧与大陆之间是一系列边缘海,岛弧外侧紧挨着深达的海沟.其中深度超过一万米的有 4个,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就分布在这里。在太平洋东部、南北美洲沿海一带,没有岛弧,只有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有10多个。其中秘鲁一智利海沟逶迤近长达5900千米,是世界海洋中最长的海沟。太平洋边缘的大陆架、大陆坡、岛弧和海沟,约占太平洋底总面积的10%。大西洋海底在大西洋的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它从冰岛海岸起向南延伸,穿过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极洲附近.南北全长达15000千米。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海岭宽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约占大西洋总宽度的1/3。高度一般在200~4000米。海岭的中央地带最高,也最陡峭,山峰距海面只有1500米,有的甚至露出海面成为高峻的岛屿,如亚速尔群岛的山地,从海底升起高出海面 2000多米。沿着大西洋海岭的脊部有一条非常陡峭深邃的大裂谷,深度达 2000米,宽30~40千米,长1000多千米。它是地壳的一个大裂缝。海岭由许多横向断裂带切断,这些断裂带在地貌上表现为一系列海脊和狭窄的线状槽沟。其中位于赤道附近地区的罗曼在断裂带,全长350千米,深达7864米。是沟通东西两部分大洋底流的主要通道。它把大西洋海岭明显的分为南北两部分。大西洋海岭和洋底高地分割了海底,在其东西两侧各形成了一系列深海海盆。东侧主要有西欧海盆、伊比利亚海盆、加那利海盆、佛得角海盆、几内亚海盆、安哥拉海盆和开普顿海盆。西侧主要有北美海盆,巴西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在大西洋的南部,还有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一般深度在5000米左右,中央很宽广,比较平坦,盆地中堆积着大量的深海软泥。在这些海盆之间,又有几条岭脉、高地突起,有的出露水面形成岛屿。如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这些海盆约占整个大西洋底面积的1/3。大西洋边缘地区的梅底地获十分复杂,有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起(海台)、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和岛弧海沟带。大陆架面积仅次于太平洋的大陆架面积,为620万平方千米。约占大西洋总面积的8.7%。大陆架宽度变化很大。他几十千米到1000千米不等。如几内亚湾沿岸、巴西高原东段、伊比利亚半岛西侧的大陆架,都很狭窄。一般不超过50千米;而在不列颠群岛周围,包括整个北海地区,以及南美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以东的大陆架,宽度常达1000千米左右。大西洋的大陆坡,各海域也不相同。沿欧、非洲的陡峻狭窄,沿美洲的较宽较缓。在大西洋海底大陆坡和深海盆之间,分布着一些大陆隆起,较大的有格陵兰一冰岛隆起、冰岛一法罗隆起、布茵克隆起和马尔维纳斯隆起。在格陵兰岛与拉布拉多半岛之间的中大西洋海底峡谷和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刚果河、莱茵河等河流河口附近.分布着一些半锥状的水下冲积锥,规模一般只有数百平方米。此外,大西洋还有两个岛弧海沟带,即大、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双重岛弧海沟带和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岛弧海沟带。其中大安的列斯岛弧北侧的波多黎各海沟,长达1550千米,宽120千米,深达8648米,是大西洋的最深点。印度洋海底编辑在印度洋海底中部,分布着“入”字形的中央梅岭。它是由中印度洋海岭、西印度洋海岭和南极一澳大利亚海丘组成的,三者在罗德里格斯岛交汇。中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梅岭的北部分支,由一系列岭脊组成,一般高出两侧海盆1300~2500米,个别出面海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等。中印度洋海岭向西北叫阿拉伯一印度梅岭,再向西延伸进入亚丁湾,与红海和东非裂谷系统相连。西印度洋海岭是中央海岭的西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经爱德华群岛后,称为大西洋一印度洋海丘,与大西洋海岭南端相连。南极一澳大利亚海丘是中央梅岭的东南分支,在阿姆斯特丹岛附近与中印度洋海岭相连。印度洋中央梅岭由一系列平行于中脊轴的岭脊组成,岭脉崎岖错杂,宽度最大的达1500千米,其间还分布着许多横向的断裂带。“入”字形的中央海岭,把印度洋分为东部、西部和南部三大海域。东郊区域被东印度洋海岭分隔为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和南澳大利亚海盆。这些海盆都比较广阔,海水较深。西部区域海岭交错分布,分隔出一系列海盆,主要有索马里海盆、马斯克林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和厄加勒斯海盆。这些海盆面积较小,海水较浅。南部区域地形较为简单,有克罗泽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东印度洋海盆。这些海盆一般深度为 4500~5000米。印度洋周围浅海区域大陆架面积为230万平方千米,约占印度洋总面积4.1%,是四个大洋中大陆架面积最小的一个大洋。而且大陆架普遍比较狭窄,只是在波斯湾、马六甲海峡、澳大利亚北部、马来半岛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边缘的大陆架宽度较大一些。大陆坡也不宽,但有一些大陆隆起以及水下冲积锥。主要的大陆隆起有非洲沿岸的厄加勒斯海台、莫桑比克海台、查戈斯拉克代夫海台等。水下冲积锥主要分布在恒河和印度河人海口附近地区。此外,印度洋底还有一个岛弧海沟带,它自安达曼群岛以西,到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以南,是印度一澳大利亚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的。其中爪哇海沟长4500千米,深达7729米,是印度洋的最深点。

114 评论

哒Q小巧

海底地形与陆地地形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不过,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宏伟的中脊地形实际上是上涌的热膨胀地幔物质的反映.海底在向两侧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冷却下沉.海底扩张慢,有充分时间冷却沉陷,中脊两坡较陡,如大西洋中脊;海底扩张快,则两坡较缓,如东太平洋海隆.自中脊轴带向两侧,随着海底年龄变老,水深加大,沉积层加厚;相应地大洋中脊过渡为大洋盆地,中脊顶部崎岖的地形被深海丘陵以致深海平原所代替.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和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自大洋盆地向大陆一侧,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未发生板块俯冲活动,形成宽缓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二是板块的俯冲形成深邃的海沟与伴生的火山弧(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地形高差悬殊,火山弧陆侧可因弧后扩张作用形成边缘盆地.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形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地貌上的差异实际上取决于沉积厚度的大小.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会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

337 评论

不合理存在

蔡秋蓉

摘要根据大量测深和旁侧声纳资料,对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近代微地貌动态变化。滨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湾、水下浅滩、水下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海底沙波、潮流沙脊、海釜等;内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海岸线、古河道、小丘和坑洼群等;外陆架地貌主要有陆架平原、古浅滩、古三角洲、浅槽、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等残留地貌。滨海地区水动力作用强,加上人为因素,地貌形态变化较大,内陆架和外陆架水动力作用较弱,地貌形态基本处于相对稳定。

关键词海底地貌特征动态变化南海北部

1前言

开发海洋,向海洋索取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强大的时代潮流,是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首要途径。随着海洋油气资源与固体砂矿的勘探与开发、沿海港口的建设和航道的整治、海涂围垦与利用、水产养殖与捕捞、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与海水浴场的建设,海底微地貌特征与近代变化之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根据大量测深和旁侧声纳资料,对南海北部海底微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其近代变化作了初步探讨。

2海底地貌类型与分布

2.1滨海地貌

主要指水深15m以内的地貌形态。

河口、港湾广东沿海有130个河口与港湾。按地貌成因可分为山地溺谷港,如广海湾、镇海湾、海陵湾等;台地溺谷港,如湛江湾、流沙湾等;泻湖港,如沙扒港、水东港、乌石港等;河口港,如珠江口、韩江口、漠阳口、釜江等。具有规模大,水深条件好,是海洋与内陆交通枢纽,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门户。

水下浅滩、岸坡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地水下浅滩宽窄不一。水下浅滩发育地区往往见有河口扇、潮沟、潮滩、水下沙堤、沙坝等。水下浅滩向外即水下岸坡,下限水深可达20~40m。近岸一侧陡,平均坡降750×10-3,向外海逐渐变缓,坡降为60×10-3。由岸向海物质组分由粗变细地有规律地变化。

台湾浅滩位于台湾岛西南侧,由40m水深线围成,面积达8800km2,分布着数以百计的水下沙丘和沙垄。沙丘大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即与200m之内等深线走向基本一致。有些沙丘排列均匀,高低相近,宽窄基本一致。有些沙丘排列不均匀,高低、宽窄差异很大,但形态基本相似。沙丘北陡南缓,虽然目前仍受到风浪影响,但显然不是现代形成的。

水下三角洲珠江、韩江、漠阳江、鉴江、廉江等河口均发育有水下三角洲,一般宽1~8km,呈舌形向南偏西方向突出。水下三角洲内一般发育迳流冲沟、潮沟与沙脊。

珠江是华南最大的水系,水下三角洲发育较完善,由于晚更新世海平面下降,海底发育有多期水下古三角洲。

Ⅰ期水下古三角洲位于上川岛-万山群岛-担杆列岛一线之南,水深30~62m。该古三角洲南北长50km,东西宽92km,古三角洲表面平坦,平均坡降为14.5×10-3,两翼发育了数条顺岸分布的沙坝,高0.5~1.5m,沙坝之间距1~3km不等。该三角洲上发育6条浅槽,深2~3m,宽2000~5000m,是珠江的古溺谷。Ⅱ期水下古三角洲位于珠江口盆地水深80~100m处,这期古三角洲规模大,分东、西两个,等深线明显向南突出,纵长58km,宽110km,平均坡降0.4×10-3~0.7×10-3。在古三角洲外缘见有沙堤或沙坝,高2~3m,且有许多溺谷浅槽。其中有两条较大的古河道,贯穿整个古三角洲。Ⅲ期古三角洲水深100~160m,顶部与Ⅱ期古三角洲边缘相连接或相互叠置,由一个大三角洲与一个小三角洲组成,长47km,宽128km,平均坡降0.8×10-3~1.2×10-3。但在水深140~150m处有一北东向延伸的陡坡,相对高差2~4m。古三角洲前缘地形复杂,坡陡,且见一大型海底滑坡带,由滑坡壁、崩塌谷、滑坡体和台地等组成,宽约3km,滑坡壁相对高差10~25m。三期古三角洲各具特色,以Ⅱ期古三角洲最为壮观。

潮流三角洲南海北部潮流三角洲朋显的有4个,即湛江湾口门外、闸坡口门外以及琼州海峡东、西口。

琼州海峡西口三角洲形态单一,4条浅槽及其相间的浅滩呈指状向西延伸,由东向西水深逐渐变浅,最浅的浅滩水深仅6.5m。西口两岸没有较大河流入海,陆源碎屑补给不多,所以形成的三角洲规模小且稳定。

琼州海峡东口潮流三角洲由内、外2个三角洲相叠置,形态复杂。内三角洲有4个浅滩与槽沟组成,规模较小,滩、槽相对高差大,呈指状伸展。浅滩的基底为基岩,表层覆盖沙,浅槽底部有少量砾石堆积。外三角洲由4个浅滩、浅槽组成,规模大,滩槽相对高差小,且成北东或近东西向展布。浅滩水深小,一般为0.2~0.5m,罗斗沙浅滩已露出水面。该三角洲除局部地段受季节性水动力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外,总体而论,它是稳定的。

潮流沙脊潮流沙脊为强大的潮流作用所塑造,如企水-江洪外海,海康-东里外海,珠江口的崖门口、磨刀门、伶仃洋,粤东的柘林湾等。潮流沙脊顺潮流方向呈隆洼相间排列,隆起与洼地比高一般为3~5m,个别地段可达15~25m。潮流沙脊长3~7km,宽0.7~3.2km。由于受现代水动力作用常常改变其形态,所以其具有不稳定性。

海釜海釜仅见于琼州海峡,由于强劲的潮流冲刷刨蚀海峡底部,形成“深水盆地”,长约60km,宽1~3km,最大水深127m,主要由玄武岩岩体组成。西段见零星的玄武岩块,东段则有少量砾石或砾砂,并发育有次一级小海釜,它们呈椭圆形或卵形,居于最大水深处。

海底沙波沙波的分布范围较广,如雷州半岛东、西海区,台湾浅滩海区。由于水动力条件比较活跃,发育有各种各样的沙波,形态复杂,大小不一,方向各异,它们是波浪、波流、潮流、海流等作用的结果。水深10m以内波浪对沙波形态起着主导作用,塑造的沙波走向基本上与海岸线平行,一般波长8~10m,波高0.5~2.0m,波与波紧密排列。水深小于10m的沙波,海浪、波浪起重要作用;水深大于10m的沙波,沿岸流、潮流、波流的塑造作用明显增强。规模较大的海底沙垄也可见,沙垄与沙垄之间距为30~40m,沙垄峰谷比高3~4m,形态不对称。早期的沙垄比较顺直,后期逐步发展到弯曲,并进一步发展成新月形沙丘。沙波形态不稳定,冬季和夏季不一样,台风前和台风后也不一样。当热带风暴过境时,破坏了原有地貌形态。原来的沙波、沙垄被冲刷移动,洼地迅速填平。海底电缆或输油管道应避开沙坡区,否则可能发生移位或折断,钻井平台桩脚也可能发生位移,迫使钻井工程中断,乃至钻井报废。

2.2内陆架地貌

内陆架一般指50m水深范围内,是现代海洋沉积最强烈的海区。

内陆架堆积平原内陆架堆积平原属近代海相堆积地貌,海底平坦,平均坡降为0.7×10-3,海底没有明显突变性的隆起或洼坑。陆源物质来源丰富,现代沉积作用强盛,主要为粉砂质粘土或粘土质粉砂,厚度大于3m,最大厚度大于25m,目前海洋沉积作用仍在进行,沉积物正在不断加厚,堆积平原范围在逐渐扩大。

水下阶地南海北部内陆架海区发育有4级水下阶地,一级水下阶地的水深15~20m,见于雷州半岛的东部海区,北部湾海区,汕头海区,阶地面平坦,平均坡度为0°01′20″左右,宽约10~20km,阶地的外缘海底地形变陡,坡度增至0°06′37″。水下二级阶地水深50m左右,见于粤西海区、粤东海区、北部湾海区,阶地面极为平坦,在大河口外围该级阶地为河流相砂泥所覆盖。水下三级阶地水深80m左右,是南海北部大陆架形态最典型的水下阶地,分布范围广,宽度达30km,阶地面上分布着一些沙垄、沙坝、垅岗、洼地及水下古河道等残留地貌。水下四级阶地仅见于珠江口南之陆架外缘,阶地面宽阔,一般为7~15km。

古河道区内海底有多条埋藏古河道,断续出现,呈树枝状展布于陆架平原,有的为现代沉积物覆盖或正在被覆盖,成为溺谷或埋藏谷。

小丘与洼坑群南海北部陆架海底常常有成群分布的小丘与洼坑,有的单体存在,有的成群分布,有疏有密,通常人们称之为麻坑群。麻坑有圆形、椭圆形、弯月形、碟形、盆形等。它们常发育于某一区块,相对密集,主要见于油气田盆地地区的海底,可能是油气田形成过程中,部分气体沿地层的孔隙、裂隙、断层界面上升到海底而形成小丘与洼坑。

2.3外陆架地貌

残留堆积平原南海北部外陆架残留堆积平原宽阔,西部最大宽度可达128km,中部宽100km左右,东部宽65km左右,自西向东逐渐变窄,平均坡降0.47×10-3~0.91×10-3。它是玉木冰期低海面及冰后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堆积型陆架平原,虽然后期受到珠江、韩江等水系携带来大量细粒沉积物影响与现代动力因素作用,但本区仍以残留地貌为主体,地貌体物质组分多以细砂和中细砂为主体,是低海面时期的残留沉积。在宽阔的外陆架残留堆积平原上发育有浅槽、古浅滩、古三角洲、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残留地貌。

陆架外缘斜坡陆架外缘斜坡位于大陆架外部地势较陡的区域,呈条带状分布,北东向或北东东向延伸,宽度5~40km,平均坡度在0°15′~0°30′之间,它是外陆架平原平均坡度的5~10倍。陆架外缘斜坡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有的地方出现阶梯状地形,随着深度增加,坡度变陡,并逐渐向大陆坡过渡。表层沉积物以细砂、粗中砂等残留沉积物为主,可见到全新世地层零星分布,并发育有沙堤、沙丘、滑坡体、滑塌谷和小海丘等。

2.4大陆坡地貌

大陆坡从西北部陆架外缘坡折线起,向东南方向水深逐渐增加到3400m左右。本区陆坡地形起伏大,变化复杂,向东南方向呈阶梯状下降。地貌类型齐全,根据区内陆坡的形态特征及排列组合,其三级地貌分为陆坡海台、陆坡海槽、陆坡斜坡、陆坡陡坡等。

陆坡海台位于水深300~350m之间,地形平坦,如东沙海台,台面上分布着北卫滩、南卫滩和东沙岛等。该海台外形似倒三角洲,东西方向宽约160km,南北方向纵长约105km。其南部为海台外缘斜坡,坡度明显变陡,并有放射状沟谷分布。

陆坡海槽区内只涉及到西沙海槽东部的一部分。该海槽近东西向展布,槽底较为平坦,槽底和槽壁的转折点非常明显,槽底由西向东微微倾斜,而宽度逐渐变窄,到东口宽度只有11km。西沙海槽是在元古代地块基础上,由于新生代拉张产生的裂谷,经历过早期张裂产生断陷,形成裂谷雏形;中期稳定沉降,接受沉积;晚期裂谷进一步发展,海槽逐步形成。

陆坡斜坡陆坡斜坡以堆积作用为主,沉积厚度大,地形较为平缓,其坡度大部分在2°~5。之间,以珠江海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陆坡斜坡上陡下缓,形态较为单一,水深200~1000m左右,坡度较陡。其中水深约200~500m处局部出现小型的滑坡、坍塌和侵蚀沟群等。而水深1000~1800m以堆积作用为主体,坡度较为平缓,地貌类型也较为单一。

东部陆坡斜坡,地貌类型较复杂,上部和下部形态特征有较大的差异。上部特别是陆架外缘和陆坡相接地段有多个滑坡区分布。这是因为该区沉积物是由陆架区向陆坡区不断推进,沉积物较为松散,而地形坡度显著变大,为不稳定地带。下部地形较为平缓,以堆积地貌为主体。而水深1200~2800m附近地形明显变缓,具有大陆隆和深海扇的地貌形态特征。东南部有较多的海山、海丘分布,大型的海山有尖峰海山等,且大小断层遍布,其延伸方向多变,但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也有少量近东西向分布。

陆坡陡坡陆坡陡坡是陆坡中坡度陡、地形变化最为复杂的海区,可分为两个区。

其一位于西沙海槽北部上陆坡处。西沙海槽是在元古代地块基础上,由于新生代拉张作用形成裂谷,呈北东东向延伸,两侧及槽谷内断裂活动强烈。在海槽北坡发育一系列张性断裂,断裂带长200~300km,断距可达1000~2000m。区内由于受成组成带的阶梯状断裂作用,并向海槽底呈阶梯状下降,形成一系列断裂谷、边缘沟、断崖和陡坡。由于地层受到挤压,随之出现一系列滑坡、崩塌、浊流堆积体等各种地貌类型。

其二位于西沙海槽的北槽坡及其以东的陆坡与深海盆相接处。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断裂构造控制。而海底岩浆物质沿着断裂带侵入和喷发,形成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海山和海丘。

3近代海底地貌动态演化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海底地貌一直在变化之中。一般而言,海底地貌在河口海湾水动力作用强盛的海区变化比较大,而在外海水动力作用弱的海区变化相对较小。

3.1珠江口海区

近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珠江口海区地貌形态也随之变化,变化程度各区不一,分别说明。

伶仃洋1900年到1960年间海底地貌形态相对稳定,东浅滩和汛石水道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伶仃水道淤浅,10m等深线退缩南移至内伶仃岛的西南侧。1960年以来变化较大,泥沙呈条带状大量堆积于川鼻水道和伶仃水道西侧,海底增高4~5m。淇澳岛西北水域泥沙也在迅速淤积,海底每年以50mm的速度增高。伶仃洋东部浅滩北段淤积较慢,而南段相反,海底侵蚀,浅滩后退。同时遭受侵蚀后退的浅滩还有汛石浅滩、伶仃拦江沙坝。伶仃水道南段淤积长高1~3m,北段冲蚀,虎门川鼻水道东侧则受强烈冲蚀。

磨刀门1900年到1960年间海底地貌形态变化较大,白藤湖周围原为一片浅海,成了海涂浅滩。泥湾门-龙屎窟水槽、大门深槽淤积填平,鹤洲-交杯沙淤积最快,且出露到水面,新出现的灯笼沙,更显示出海底地貌形态的近代变化。1960年以来磨刀门海域普遍淤积,海底明显增高,鹤洲交杯浅滩,白藤湖-三灶海湾,三灶以南海域淤积了0.5m,磨刀门拦门沙坝以南海域淤积最快,海底淤高2.0~2.5m。

黄茅海一百年前黄茅海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到1960年已形成喇叭状河口湾,本来2~3km宽的虎跳门,两岸淤积成一水道。本区海底淤积明显,5m等深线、10m等深线大幅度南移至荷苞岛以南。1960年以来黄茅海南部滩地淤高了0.5m,而大硭岛-南水岛间的深槽局部遭到冲刷侵蚀。

总之,珠江口海区在柯氐力作用下,西侧淤积明显,近百年来珠江三角洲向海推进,尤以伶仃洋西侧、磨刀门至大海环一带较快,万顷沙每年向海推进50m,磨刀门至大海环每年40~140m,最大为160m。

3.2韩江口海区

义丰溪口至莱芜岛以北海滩侵蚀退缩,义丰溪口以南的海滩也遭侵蚀后退,狮屿、五屿西侧海滩遭侵蚀,大片浅滩高程下降0.5m,东溪口冲刷出一条2m深的新槽。五屿以南至东溪口浅滩淤涨明显,海涂发育,2m等深线往外推移,而风屿至莱芜岛以北5m等深线向外推移更多。莱芜至新津溪,海滩遭侵蚀,海涂遭冲刷,高程一般下降1.0~2.0m。新津溪口外的待狎金浅滩受冲刷降低了0.5m。海底侵蚀,2m,5m等深线向岸推进较大范围。海山岛南侧,海滩受侵蚀,0m等深线向岸推进,而水下浅滩变化不大,5m等深线基本稳定。

3.3湛江湾、雷州湾海区

湛江湾湛江湾海底地貌形态较稳定,在深槽、水下岸坡、湾缘台地陡坎略有侵蚀。支叉水道及其附近出现少量淤涨现象。

雷州湾雷州湾海底地貌形态1956年与1978年相对比,变化比较大。西部湾顶边滩向南淤进了300m,向北淤进了1800m,北坛附近淤进了900m,但后葛一带遭侵蚀,水下浅滩出现沟槽,海岸侵蚀后退900m,迈旗深水槽淤浅1.2~2.4m。中槽西段侵蚀,槽深增加0.5m,槽床扩宽500m。中槽中段淤积,槽深减低1.2~2.5m。槽床缩窄300m。在中槽南、北之间的三角地带,浅滩淤积增高,增幅最大者达2m之多。龙湾村对面浅滩侵蚀降低,一般浅滩比原来水深增加1.5~2.0m。

4结论

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形态复杂,类型齐全,微地貌种类众多。水深15m以内的滨海地貌主要有河口、港湾、水下浅滩、岸坡、水下三角洲、潮流三角洲、潮流沙脊、海釜、海底沙波等类型;水深在50m范围内的内陆架地貌包括内陆架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海岸线、古河道和小丘与洼坑群;水深大于50m的外陆架地貌包括外陆架残留堆积平原,其上发育有浅槽、古浅滩、古三角洲、沙波、沙丘、埋藏古河道、海底滑坡等残留地貌,陆架外缘斜坡;大陆坡地貌包括陆坡台地、陆坡海槽、陆坡斜坡、陆坡陡坡等。海底地貌在河口海湾水动力作用强盛的海区变化比较大,而在外海水动力作用弱的海区地貌形态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从鸿文等.1992.中国海区及邻区地形图(1:500万).北京:地质出版社

[2]王文介.1995.琼州海峡潮流通道地貌体系发育的动力效应.海平面变化与海岸侵蚀专集,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34~242

[3]毛树珍等.1982.南海中部及北部海底地形特征.南海海区综合研究报告(一).北京:科学出版社

[4]冯文科等.南海北部海底地貌初步研究.海洋学报,1982,4(4),462~472

[5]陈俊仁等.1983.南海北部-50m古海岸线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38(2),176~187

[6]陈俊仁等.1985.南海北部-20m古海岸线之研究.中国第四纪海岸线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30~240

[7]谢以萱,毛树珍.1985.南海海区的海底地形.南海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二).北京:科学出版社,13~34

[8]谢以萱.1985.南海东北部海底地貌.热带海洋,2(3),182~190

[9]谢以萱.1986.南海的陆缘扩张地貌.热带海洋,5(2),12~19

[10]鲍才旺.1987.地形图说明书.何廉声主编.南海地质地球物理图集.广州:广东地图出版社,3~12

MICRO.GEOMORPHIC FEATURE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Cai Qiurong

Abstract: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bathymetric and side-scan data,the micro-geomorphic features and their recent change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re exist the different geomorphic types including the branching bay,submarine shoal,subfluvial bank,subaquatic delta,tidal current delta,tidal sand ridge,sand wave and caldron in the littoral zone.In the inner shelf,the main geomorphic types have the accumulational plain,shoreface terrace,ancient costal line,ancient stream channel,mamelon and pit-and-pots.However the main geomorphic types in the outer shelf include shelf plain,ancient shoal,ancient delta,slack,sand wave,sand dune,buried ancient stream channel and submarine slumping.The geomorphic shapes changed greatly because of the strong hydrodynamic action and the anthropic factor in the littoral zone,whereas the geomorphic shapes are relatively stable because of the weak hydrodynamic action in the inner and outer shelf.

Key words:geomorphic feature,dynamic change,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217 评论

相关问答

  • 近五年海底捞火锅论文参考文献

    餐饮连锁经营是现代餐饮企业发展壮大的一种必然趋势,我精心推荐的一些餐饮连锁经营管理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餐饮连锁经营管理论文篇一 餐饮业的连锁经营

    一剪寒梅love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对地质地貌的思考论文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我想这篇一定会跟您思路的。真正的论文还得自己写,网上也不会有免费现成的,但是我们可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saiber赛八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海底捞人性化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热点一:人性化前厅管理概括海底捞的人性化前厅管理在对于内部人员管理上,公司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

    诠释0525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海底捞论文参考英文文献

    海底捞企业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海

    你真美呀?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雅丹地貌的论文参考文献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

    我的大BAB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