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llavilla
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所引起的,多发于雨湿季节或我国长夏阴雨季节。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沉重,胸脘满闷,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滑润,脉象濡软缓弱等。特点是发病缓,传变慢,病势缠绵而病程较长。因为湿盛最伤中阳,所以脾胃症状明显。现代医学的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夏季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等病的某些阶段,也属于湿温的范畴,都可以参考本病的辨证与治疗及其饮食禁忌等。 有关对湿温的论述,在《内经》中有“湿盛则濡泄”的描述。在《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宋代朱肱对本病的因、证、脉、治有较详的论述。在《类证活人书》中指出“病人伤于湿,中于暑,湿暑相搏,则为暑湿”,并指出,本病多汗,脉濡,治疗方法为,“治在太阴,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雷少逸等对湿温病的研究极为深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湿温病的病因可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感湿热之邪,二是中焦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在夏秋暑湿炎热之时,或阴雨绵绵,地湿上蒸,热蒸湿动,此时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相对减弱,脾胃的运化失健,湿邪困脾,久则产生湿热病;若人体强实,中气旺盛,虽然有外界的湿热环境,中阳尚能运化水湿,不一定发病。如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或久居湿地,则中阳气机失健,易损伤脾胃,内湿产生,蕴久化热导致湿热病的发生。 湿温病发病 湿温病是人体感受两种不同的邪气,故既有湿邪又有热邪的特点。由于病邪的特异性,决定了其转化特点。湿温病转化有:一为从阳化热,一为从阴化寒。 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如湿热蕴蒸肌腠外发白;内蒸肝胆而发黄疸;湿热酿痰,上蒙清窍,神志昏蒙;湿热下蓄,小便不利;湿热郁阻骨节经络,可致湿热痹痛,或下肢浮肿;或湿热阻滞经络而发动风;或湿热下迫大肠,可致大便不爽等,但是由于湿与热的特点,证候表现往往有其特殊性。如身热不扬,这是湿温典型的热型,体温虽然很高,但扪之皮肤并不灼手,或手足发凉,这是热处湿中,湿遏热伏,热被湿邪所遏,不能将热发越于外,故扪之则不灼手,若久扪则灼热甚重。其他还可见以下症状: 发热而脉缓濡一般说体温与脉率是正比,但湿温病则不然,在湿温(肠伤寒)中是常见的。“相对缓脉”,所谓相对,即对发热而言,高烧病人,脉率相对慢一些。因湿邪阻遏阳气,气血运行涩滞,湿邪阻遏其热,故脉搏相对缓慢。 发烧面反淡黄温热病发热则面红目赤,但湿温病患者体温虽高而面色淡黄,不红反见垢暗,这也是湿热交蒸,气机不畅,气血阻滞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发热而表情淡漠一般说发热烦躁,但其高烧往往不烦躁,反而表情呆滞。这是因为湿热郁蒸,气机阻滞,清阳不升,清窍蒙蔽所致。 口干不欲饮或竟不渴温热病中由于热伤津液,故口干渴饮,但在湿温病中可见到口干,但不欲饮,或竟不渴。因为这种口干,不是津液不足,而是湿邪阻碍气机,气不化津,津液不能上润于口。治疗一不可清热,二不可生津,三不可增液,四不可苦寒攻导,只要气机通调,津液得致,三焦输布则口渴自除。 汗出而热势不减湿温病不论汗出多少,不论在何部位,总之是汗出而热势不减。这是热蒸湿邪阻而不畅的结果,不是阳气通、三焦畅的正汗,这是湿热交蒸的病汗。 大便数日不下,但并不干结这也是湿温的特点。由于湿郁内阻,气机不畅,肠间传导不利,大便不爽,难以畅通,但非燥屎内停不下,且舌苔不老黄垢厚,没有腹满燥实,临床时,切不可误认为燥屎内结,而苦寒攻下,反伤中阳。 湿热轻重的程度及其用药 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在卫气之分,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故如何有效地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的关键。 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湿从水化,热无所结,湿浊化则热清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而凝涩。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的多少,阻滞程度的重轻,可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四个阶段,分述如下。 湿阻 湿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困内湿不化,则邪多湿阻中焦难运。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于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阳气不升而头晕且沉。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舌苔白滑润腻,脉象滞涩而缓濡。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则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宣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用药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以轻扬宣肺化气祛湿,肺开湿宣,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以轻扬宣肺,湿即化肺气开,正如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以芳香宜化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若湿邪阻中,脾胃受病,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是和,所以中焦气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壮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司,则内湿停留。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满,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润滑而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以燥湿清热。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邪,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又恣食生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药物,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气,周身酸软,大便溏薄,小便不畅,面色淡黄,舌质略红,苔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若湿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蔻等。 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饮冷或服药偏凉,或用滋腻之药,湿盛阳微,湿本为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滞。症见胸脘痞满,堵闷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滑润,脉沉软而涩。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以开凝通闭法。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等。用辛温之品先祛其寒凝,可暂而不可久,待寒化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否则热增,不利于病。 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多见于素体阳虚,又患湿热病,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深伏于内,导致冰冻,气机为寒邪所遏,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症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逆冷且少腹绞痛,舌淡润液多,大便稀,溲清长,脉沉迟。非辛温燥热之品,不能缓解冰伏,以散寒开郁而通阳,急用四逆汤、理中汤,药如桂枝、肉桂、干姜、生姜、川椒、草蔻等。俟冰解、寒散、面润、脉起,即刻停服。不可过服久用,防其热势加重。 总之,湿热病的治疗,应以化湿、祛湿、渗湿为主,切忌早投寒凉之品。否则若误治,湿未去而热反恋。治湿必先化气,“气化湿亦化”。湿在上焦,则化肺气;在中焦,则运脾气;在下焦,则化膀胱之气。湿郁开则热随湿去,湿郁开再议清热,非热重湿轻者莫用苦寒。
莉莉安c
在长夏时节,也就是夏季和秋季的交替时间,常常感觉到头部疼痛,身上困重,同时精神也会感觉疲惫不堪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了,这可能是体内湿热病邪在作祟,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了。 其实对于这些症状,在中医的范畴有专门的说法,就是湿温初起,又或者是暑温夹湿,体内的湿气太重,而且还是湿大于热的病证,这主要是因为 卫阳之气被遏制,不能顺畅的运行,脾胃两个脏腑之间相处的不融洽,出现了“失和”所导致的。 尤其是在夏秋交际,夏季的暑热邪气还没完全褪去,外界的湿气逐渐加重,我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容易受到湿热病邪的侵袭,再加上体内的脾胃受到湿邪内阻,影响了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也就出现了“外邪入里,里湿为合”的湿温病症。 医家薛生白也曾在《湿热论》中提到,当人体的太阴经脉受到损伤,湿邪困阻脾胃,容易导致内在的邪气残留,热邪与湿邪相互交合,造成病症。 温热病邪初起的时候,卫阳之气不畅,所以患者才会出现头部的疼痛,并且害怕寒冷;体内的湿气过重,身上就会出现身体沉重,疼痛难忍,肢体也会倦怠无力,并且湿邪太重,会影响气机的运行,造成胸部气运不畅,出现胀满。 湿邪属于阴邪,湿气滞留在体内,会导致热邪的生成,因此患者会出现午后的身上发热;患者的面色淡黄,舌苔发白,但是不口渴,这些均是体内的湿气在作祟,气机的运行被阻,湿邪重于热邪的特征。 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宣畅气机,清热利湿。 其实在清代的温热大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早就已经收录了一剂可以有效缓解此类症状的方子,这就是接下来的主角——三仁汤。 三仁汤是祛湿利水的代表方剂之一,不仅有着疏通气机运行的作用,还可以清解体内的湿热病症,是很多医家用来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 主要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一共8味中药配伍而成。 其中的“三仁”主要是薏苡仁、杏仁、白蔻仁这三种植物, 薏苡仁是我们生活中用来淡渗利水的常用中药,同时还可以健利我们的脾胃,让湿热病邪从下焦而去;白豆蔻具有芳香的药性,芳香能够化湿,还能行气,所以本药物可以疏通中焦的脾胃之气,来帮助祛除体内的湿邪;杏仁宣利上焦的肺气 ,在《温病条辨》中也提到过,肺主司我们一身的气机,气机舒畅了,湿气病邪也就消除了。这三种中药,宣上、畅中、渗下,三者同时进行,让体内的三焦湿热上下分消。 半夏和厚朴辛开苦降,能够行气除满、化湿和胃,增强这个良方理气除湿的功效,竹叶和通草甘寒淡渗,可以加强清热利湿的能力。 原本的方剂很多医家会用甘澜水来煎药,所谓的甘澜水又被称为“劳水”,用此煎药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药方利湿的功效,但是因为甘澜水的获取太麻烦,所以现在主要是直接水煎。 这个药方将芳化、苦燥、淡渗同用,让残留在身体表里的湿气都能化解,热邪被除,暑热自解,水道通利了,体内的湿温病症也就被治愈了。 虽然这个方剂可以很好地治疗体内的湿热病症,但是对于舌苔黄腻,热邪重于湿邪的患者,并不适合,使用后,有可能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你好!应该是平胃散吧,本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美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有治疗脾胃湿热的疗效。只
【刘华一运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经验】用生白术治此症须用大剂量方能奏效,轻者可用 10g 20g,重 者 可 用 40g 50g。若 兼 气 虚 明 显者,可
祛风除湿,祛风法之一。是用 祛风湿药治疗风湿之邪 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能够增进 人体新陈代谢, 清热解毒。下面我准备了祛风湿的中草药,希望对您有帮助!
黑斑病的防治方法如下: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2.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并及时烧毁。3.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4.新叶展开时,喷50%的多菌灵可湿性
写论文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题,论文题目有了明确的选题后才能确定整个论文内容组成部分,而且医学类专业论文撰写的选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颖性,是很难投刊发表的。下面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