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晓鱼T3Y
一、关于资源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两种物质生产——自然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从物质生产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互关系的一定形式。自然的物质生产是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基础,社会物质生产与再生产,来源于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的结合,包括社会物质再生产过程和自然物质再生产过程。
作为自然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的生产资料,资源具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随着生产力、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的属性也在发生变化;资源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发展变化是递进关系,即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中,产生的资源、资产、资本的概念,其关系的发展变化也是递进关系,即资源→资产→资本。
当资源成为所有者拥有或控制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财产时就是资源性资产;而当资源用于经营或生产,成为以求牟利的生产资料时,资源就以资本形式出现,这时资源、资产、资本是三体一体的。
二、关于劳动价值论发展和应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效用价值论”,其核心观点是自然资源价值是由补偿消耗等量自然资源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效用价值论”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接受的情况下,如何结合“效用价值论”发展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对解决资源性资产计价、管理以及深化自然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既出现了否定和肯定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又出现了劳动价值论需要发展的观点。从目前情况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不赞同用要素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否定劳动价值论。在物质生产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的现实经济中,主张创造价值的劳动只限于物质生产劳动的见解有局限性。但对劳动价值论拓展到何种范围,又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为生产服务的劳动,如通讯、金融等行业的劳动也创造价值;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有好处的劳动,就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也有人主张,商业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人们一般不赞同全部第三产业劳动都创造价值或一切有用劳动都创造价值的观点。
事实上,不能将劳动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同是否创造价值简单联系在一起,随着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明确了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是高级复杂劳动,可以在生产中创造更多、更高级的财富和价值。这一理论的焦点在于价值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是目前理论界争论的主要问题。对传统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特征是一个挑战。
而“效用价值论”是用补偿消耗等量自然资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自然资源价值的,实际上是“先用后补”,这给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于受“传统”、“禁区”的影响,还不够深入,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难题,还没有在理论上取得一致的意见,表现在政策层面上是政出多门,在实际操作中则容易产生违背规律的做法。如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对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的消耗补偿,不论盈亏是应计量而收,资源税是对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分配,应计价(计利)而收,现行政策正好相反。
三、关于改革GDP的核算,推进绿色GDP问题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最重要指标之一,GDP的这类功能是必须肯定的。GDP计算的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生产法,即从生产的角度用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求得增加值,然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一种是收入法,即从生产要素分配的角度把四项收入(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相加求得增加值,然后把所有增加值加总;第三种方法是支出法,即从生产成果的最终使用去向核算的GDP,它等于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变动、出口减进口之和。
我国目前GDP核算,主要是采用生产法+部分行业的收入法。这种核算方法基本符合国情,但有严重的缺陷,就目前形成的GDP本身而言,对某些生产要素没有反映或反映不全面。比如GDP核算过程中虽然扣除了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但这些被扣除的中间投入不涉及生态环境成本,也就是说,生态环境恶化不直接影响GDP。许多问题如民生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等,在GDP中也不能直接予以反映。还有我国GDP的核算制度也存在不足,国家GDP和地区GDP分别独立核算,往往由于地区之间重复统计、国家和地区使用基础资料不完全一致、加之政绩考核的用人导向等导致地区GDP和国家GDP不一致,2009年上半年地区GDP之和就高出全国GDP9.9%。GDP核算存在的问题致使对GDP指标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既有经济管理问题,又有社会管理问题。因此,要研究改革GDP的核算办法,推进绿色GDP建设。主要进行两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把环境成本内在化。目前,存在的所谓“环境成本外部化”,是指资源环境的直接使用者环境无成本或低成本,而由非资源环境使用者承担了对环境损失的补偿。实质上,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环境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有价值的,环境成本是题中应有之意。要研究环境价值理论、环境价值计算方法,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其次,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进而建立包括环境成本等在内的新的GDP核算方法,推进绿色GDP建设。统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关键和前提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这也是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够,实际工作还比较薄弱,应当加强研究并付诸实践,首先把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作为国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因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科学规划的基础,而科学规划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其次是作为自然资源行政管理的业务支撑,实现科学与高效管理。
(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10年3月15日)
cathy101012
2.1.1 水资源承载力的含义
由于水资源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以及影响水资源承载能力因素的多方面性、多层次性等,水资源承载力至今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以“承载能力”来定义的,较具代表性的是施雅凤[1]: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二是以“供水能力”来定义的,较具代表性的是许有鹏[2]: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最大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也即水资源最大开发容量,在这个容量下水资源可以自然循环和更新,并不断地被人们利用,造福于人类,同时不会造成环境恶化。
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3~7],可以总结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原则。
2)水资源承载力不仅要考虑水资源本身的量与质,还要兼顾社会、人口、经济、技术、环境、资源和生态等因素的影响。
3)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时空的属性,也就是说水资源承载力在不同时间、空间,以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下是不同的。
4)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模糊的概念。水资源的动态性与其影响因素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5)水资源承载力是适度的,具有阈值,这个“阈值”取决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两个方面。
可见,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应包含系统和综合的观点。系统的观点是指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地区水资源系统的承载力,不但要考虑用水量,还要考虑消纳污水所需要的水量,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综合的观点将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是可以承载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发挥的综合反映。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可以定义为: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最大可开发的容量经过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2.1.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是随着空间、时间和历史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具有时空差异性、动态性、相对极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性等特性。
(1)时空差异性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区域条件下,相同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是有差异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状况和经济技术水平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地域的不同,首先受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不同的,其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影响了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性,要求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人类活动应依据时空差异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好区域及区域间的发展,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水资源。
(2)动态性
动态性是指水资源承载力与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承载能力。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这是因为承载力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动态的,即水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都是动态的,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开发水资源的能力不同;二是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水平也不相同。这种动态性决定了必须分阶段地分析发展进程中的水资源承载力。
(3)相对极限性
水资源承载力的相对极限性是指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水资源可能达到的最大承载力特性,即可能的最大承载指标,也就是存在可能的最大承载上限,其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约束。具体地说,包括区域水资源条件的约束、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约束和生态环境的约束。
(4)模糊性
模糊性即不确定性,是指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以及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具体的承载指标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5)可增强性
水资源承载力是可以增强的,其直接驱动力是人类社会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在这种驱动力的驱使下,人们一方面拓宽水资源利用量的外延,如地下水的开采、雨水集流、海水的淡化、污水处理回用等;另一方面利用水资源使用内涵的不断添加和丰富,来增强水资源承载力,如用水结构的调整和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等。需水量零增长的概念[8]的提出就是区域水资源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而水资源承载力增强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增强并不是无限度的,这体现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绝对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相对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和增加。
2.1.3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是兼顾了水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等的综合影响,所以在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时,应当重点考虑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载力驱动力大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水资源条件
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水资源数量和时空分布规律也不尽相同,在质上也有所差异,如地下水的矿化度、埋深条件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开发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区域水资源的有效蒸发和无效蒸发,也会影响到进行社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可利用水资源量。
(2)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决定了当地的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是由各个自然要素组合成的统一体。水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而且在对生态环境响应过程中,水资源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因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少可直接反映该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3)社会生产力水平
不同历史时期或者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都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利用同量同质的水资源可以生产出不同量、质的社会产品。因此,在研究某一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时估测现状和未来的生产力水平是极其重要的。
(4)经济技术条件
经济技术条件是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最活跃因子之一。在不同阶段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条件决定了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经济技术越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就越大。经济技术的提高同时也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重要原因,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了极大的潜力。
(5)社会消费水平与结构
在社会生产能力确定的条件下,社会消费水平与结构将决定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同样生产力条件下,可以承载在较低生活水平下的较多人口,也可以承载在较高生活水平下的较少人口。
(6)其他资源影响
经济社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除需要水资源支撑外,还需要其他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的支撑。在整个资源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其他资源也要受到水资源的承载,因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也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
(7)市场与政策法规制度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最终目的是能为国家或政府部门提供合理管理水资源的依据,制定相关的人口、经济政策,使一个地区在人口和水资源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看,市场制度和政策法规对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均会产生影响,从而对水资源承载力产生影响。
2.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以生态脆弱的桂林市为对象进行岩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桂林市是世界上著名的岩溶发育区,近40%的面积为岩溶地貌分布区,其中市区的五城区有96%的面积是岩溶区,属于中国主要的五个脆弱生态区之一(南方岩溶地区)的范畴。
桂林市又是举世闻名的旅游城市。漓江是流经桂林市区唯一的主干流,也是一条自然风光美丽如画的河流,随着“两江四湖”中心城环城水系工程建成后,水上观光游览活动盛极一时。但漓江是一条雨源型河流,在洪水期,径流多呈现自流状态,枯水期又出现严重缺水的状况。桂林市区水资源除满足工农业、生活用水之外,生态环境和旅游通航用水也必须要得到保证。可见,研究水资源承载力有其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图2.1所示。
图2.1 技术路线图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实际上中小企业的决策者们仍然认为市场占有率、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1、协同护理模式对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干预效果研究。 2、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如何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人力资源规划最具战略性和积极的应变性。组织发展战略及目标、任务、计划的制定与人力资源战略及计划的制定紧密相连。人力
权益和社会保障作为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全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大
八十年代以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进入九十年代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