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简单明了
弗洛伊德(1856~1939) 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 ~ 1886年间就学于J. - M.夏尔科 ,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 。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参考资料:中国大百科全书
ERICA漠漠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认为被意识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病,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在技术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他分析许多病例后确信,性的问题对神经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发现不但父母常有乱伦冲动,这种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在婴儿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他发现梦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认为“梦中概括了神经症的心理学”。 在《释梦》(1895)一书中,精辟地分析了梦的机制:在梦中,一件事情被凝缩成别的事情,一个人被另外一个人所置换,梦者的愿望常以乔装打扮的形式来满足。 1908年,在“心理学星期三聚会”的基础上,他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他迅速蜚声全欧,并被邀赴美讲学。他的学说震动了医学界。1912年,他系统地阐述了潜意识的理论。认为一种想法被意识界所压抑时,仍存在于潜意识界之中,并可成为隐藏的动机。1920年,他重申求乐-不求乐原则,即寻找快乐的冲动与外界严峻的现实之间的顺应过程;还重申内在稳定是一种心理活动,能使紧张降到最低水平。 1923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症,并行手术。同年他发表《自我与伊德》,将心理结构分为伊德、自我和超我3层。伊德是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伊德被外界环境影响的那一部分称为自我;超我制约着本能活动,为人类所特有。1911年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内部出现分歧。A·阿德勒、W·施特克尔、C·容相继与弗洛伊德分裂。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维也纳之后,他移居英国。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伦敦。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菜菜~小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他开创了心理学的心领域 并且运用精神分析治疗有心理疾病的病人 治疗方法在当时很创新 如自由联想 以及潜意识对人以后行为的影响 并且提出性本能论 人的一切行为都归结于性本能 还提出人格结构的三我理论 即本我 自我 超我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他的理论依然很有价值 但是后人认为他的泛性论太过偏激 而且精神分析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总之他是心理学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可以和冯特等人相提并论
土匪温柔
教育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分析了职教英语的目前状况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职教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 职教英语;目前状况;实践体会;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增加,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理应有较高的要求。但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恰当的策略。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我就这三方面谈一些实践体会:
一、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策略,甚至对某一理由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和“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上课时,教师要环视每个学生,不要只看好学生,而使其他学生受到冷落,或者用异样眼神看后进生,让他们感到不自在而情绪紧张。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二、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学生基础差,由于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就产生了学习障碍。如果障碍未能及时排除,就会给后续学习带来更多的困难,最后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兴趣。
应策略略:学习是一种在非智力因素参与下的活动,它不能强制、不能代替。只能诱发主体的内部动因,调动其学习兴趣,使主体主动进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理解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所处的不利位置,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换位,实施因材施教,增大他们在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这样,培养学习英语的能力才有了前提。学生有了解决理由的能力,疑难不断地获得解决,兴趣也就会不断发展,于是学习成绩也就能不断提高。总之,在做后进生的转变工作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不迁就,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后进生转化才可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
在职高英语课的教学中,每堂课的设计都要面对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强烈欲望,使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笑一笑”,时时刻刻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的知识。学生一旦证实了自己的成功而产生成功感时便信心大增,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想更上一层楼。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深思就能回答出的理由,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加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理由,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理由即使错了,教师也不可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气氛。
课堂提问按教学活动认知领域的能力可划分为:低级能力提问和较高级能力提问。低级能力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英语能力差的学生。有时老师要把需要回答的话递一半给这样的学生;有时有些理由只要求答“Yes或No”,或者有些二者择一的提问,把这些理由留给这样的学生答。例如问“Is a direct free kick dangerous?”,答“Yes,it is.”;问“Do more and more American mothers do housework at home?”答“No,they don’t.”。让这些英语能力差的学生也有回答理由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找到自信心。较高级能力提问: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好、回答理由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时常提一些大理由、难理由,让他们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加以发挥,这样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达欲望。
运用以上种种策略的目的是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具有真挚、深厚的爱生之情,正确对待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因材施教。英语毕竟不同于我们母语的教学,要想学好它,我们仍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吃透教材,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戴维 洛奇 小说的艺术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高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3]侯维瑞 现代英国小说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4]胡经之,王岳川主编 文艺学美学法论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5]黄晋凯主编 荒诞派戏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霍夫曼 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 王宁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7
[7]拉曼 塞尔顿编 文学批评理论 刘象愚,陈永国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霍纳 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李维屏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0]柳鸣九编选 新小说派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木小蹬蹬民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犹太商人之家,是其父母八个子女中的长子。他4岁时随家人迁居维也纳。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开业行医,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终生从事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工作。在探寻精神病病源方面,弗洛伊德抛弃了当时占主流的生理病因说,逐步走向了心理病因说,创立了心理分析学说(Psychoanalysis,又译精神分析),认为精神病起源于心理内部动机的冲突。他思考敏锐、分析精细、推断循回递进、构思步步趋入,探讨问题中,往往引述文学、历史、医学、哲学、宗教等材料,揭示出人们心灵的底层。主要著作有:《梦的解释》(1900年)、《性学三论》(1905年)、《心理分析导论》(1910年)、《文明及其缺陷》(1929年)。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大事迹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1856年5月6日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成绩优异。1883至1885年,对脑髓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任神经病理学讲师;还发现了可卡因的麻醉作用。在J·夏尔科的影响下,他的兴趣由临床神经病学转到了临床精神病理学。1895年与布罗伊尔合著《癔病研究》,开创了精神分析法。认为被意识所压抑的心理过程转换为躯体的症状而表现出来,则成为癔病,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在技术上,他抛弃了古老的催眠术,代之以自由联想,也就是让患者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此发现隐藏的病因。他分析许多病例后确信,性的问题对神经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发现不但父母常有乱伦冲动,这种冲动更多地表现在儿童,甚至在婴儿期,即所谓的俄迪普斯情结。他发现梦在精神分析中的重要性,认为“梦中概括了神经症的心理学”。 在《释梦》(1895)一书中,精辟地分析了梦的机制:在梦中,一件事情被凝缩成别的事情,一个人被另外一个人所置换,梦者的愿望常以乔装打扮的形式来满足。 1908年,在“心理学星期三聚会”的基础上,他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10年发展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他迅速蜚声全欧,并被邀赴美讲学。他的学说震动了医学界。1912年,他系统地阐述了潜意识的理论。认为一种想法被意识界所压抑时,仍存在于潜意识界之中,并可成为隐藏的动机。1920年,他重申求乐-不求乐原则,即寻找快乐的冲动与外界严峻的现实之间的顺应过程;还重申内在稳定是一种心理活动,能使紧张降到最低水平。 1923年弗洛伊德患口腔癌症,并行手术。同年他发表《自我与伊德》,将心理结构分为伊德、自我和超我3层。伊德是各种本能与欲望的贮存所;伊德被外界环境影响的那一部分称为自我;超我制约着本能活动,为人类所特有。1911年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内部出现分歧。A·阿德勒、W·施特克尔、C·容相继与弗洛伊德分裂。1938年纳粹分子占领维也纳之后,他移居英国。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伦敦。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创立了一个涉及人类心理结构和功能的学说。他的观点不仅在精神病学,也在艺术创造、教育及政治活动等方面得到广泛地运用。弗洛伊德学说的主要论点已被后人所修正、发展。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是由性欲所支配,社会-经济因素对人格的形成、教养对本性也都起着作用。虽然弗洛伊德学说一再受到抨击,这丝毫无损于他的形象。他卓绝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的那一部分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
活着的梦想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Sigismund Schlomo Freud,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於後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结」、「性冲动」(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伊底帕斯情结,参见:伊底帕斯),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娶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参见:厄勒克特拉),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论自诞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
爱画画的兔子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 (1895)、 《梦的解释》 (1900)、 《性欲三论》 (1905)、 《论无意识》 (1915)、 《自我与本我》 (1923)、 《焦虑问题》 (1926)、 《自我和防御机制》 (1936)。
迷路的小花猫。
佛洛伊德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佛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在那裏生活了将近80年。父亲雅各布不但是不得志的羊毛商,而且也是个极其专横的人,佛洛伊德出生时,他已经是40岁。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当时才20岁,佛洛伊德是他母亲所生的6个孩子中的第一个。雅各布的第一任妻子,生了2个儿子,当佛洛伊德出生时,父亲同时也当了祖父。佛洛伊德与其母亲之间有著一种强有力的关系,她一生都体会到这种关系对他的影响。佛洛伊德年轻时就显示出非凡的智慧,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完成中学毕业。17岁那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时间,才学完4年的医学和科学研究课程,主要是他有许多医学之外的兴趣和爱好。在当时的奥地利,行医是犹太人可供选择的几种职业之一,这大约是促使佛洛伊德学医的主要因素,但他从未视医学为真正的职业,而只是把医学作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最后,由于别人的劝告,他参加医学考试,1881年才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2年佛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她们才最后完婚。在订婚的5年间,佛洛伊德给她未婚妻写了400多封信。后来他们白头偕老,生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萌芽佛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布洛伊合作期间开始的。布洛伊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佛洛伊德排难解忧(当时佛洛伊德新婚不久,经济非常拮拒),而且还使佛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歇斯底里症。当初,人们认为歇斯底里症是女性特有的紊乱症,(Hysterin在希腊文是子宫的意思),布洛伊采用新方法称“宣泄法”(Talking out),当布洛伊用该法治疗一个匿名为安娜的21岁女病人,她因受到激励而表达出其感情和情绪,一些病状也就随之暂时或永久地消失。由於安娜病情的好转,是因为她坦率的表现自己的感情,因此吸引布洛伊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裏几乎每天都花几个小时去探望她。由于移情作用,两人彼此之间产生深厚的感情,布洛伊的婚姻也受到威胁结果他决定停止对安娜的治疗,致使安娜受到强烈刺激而突然暴发歇斯底里分娩症。对此,布洛伊只好携妻逃离维也纳,把这个摊子丢给佛洛伊德。1885年,佛洛伊德得到一笔额外补助,可以让他去法国度4~5个月的假,从沙可学习催眠治疗法。佛洛伊德追随沙可学习,目赌沙可的催眠威力,对佛洛伊德造成很大的影响。(1) 从沙可那裏他认识把歇斯底里症作为心理失调,而不是器官失调来治疗是有可能的。(2)在一次晚宴上,佛洛伊德听到沙可充满激情地断言他的一位患者的障碍有著重要性的原因。这个观念使佛洛伊德茅塞顿开,并将这一念头一直刘存在脑海中。到了19世纪90年代中期,佛洛伊德已深信不疑,神经官能症主要障碍是性发展不当。但是回到维也纳后,佛洛伊德试用了一段时间催眠术,但效果不佳,最后他放弃了催眠术,因为在临床上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接受催眠。梦的解释1897年,佛洛伊德终於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自我分析法认为心理障碍是由於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这种分析结果导致1900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佛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但是当时这本书也遭到大量的批评,出版后的8年间只售出600本,而佛洛伊德从中只获得209美元的稿费。随著梦的解析一书的面世,精神分析的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佛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每星期讨论小组,或称为精神分析小组,在佛洛伊德的书房裏研讨神经官能症问题。这些年轻的学者中间有三大台柱,那就是阿德勒、兰德和杨格,后来由于佛洛伊德的努力成立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1905年佛洛伊德出版了性学三论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之邀,佛洛伊德及其弟子赴 克拉克大学举办系列讲座,使他终於获得国际上的承认。 同时佛洛伊德也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德、杨格等人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和争论而瓦解。兰克被开除出佛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1914年杨格也与佛洛伊德分道杨镳。人格理论的诞生但是佛洛伊德的声望,从1919~1939年一直处于顶峰状态,在这一时期佛洛伊德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精神分析的人格系统基于本能或内驱力,以Libido形式表现出来。生存本能表现为推动和创造死亡本能表现为向内针对自我毁灭,向外进行攻击和破坏。人格的结构分为原我、自我和超我原我与无意识相一致,包括性欲和攻击本能,也包括无价值判断,追求即时满足和缓解紧张,它服从快乐原则。自我与理智相一致,介于原我和外部世间之间,使原我寻求享乐的要求置于它的控制之下,它服从现实原则。超我与良心道德相一致,朝著完全压抑原我的方向发展,使自我实现达到完美的状态。佛洛伊德的晚年1923年,据诊断佛洛伊德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由於他拒绝使用止痛药,所以他的头脑仍然保持十分清醒,并一直工作到生命的尽头。1933年纳粹执政期间,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佛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认为佛洛伊德夸大性问题来毁灭灵魂。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后,仍然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於女儿安娜被捕,她的房屋亦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也被奥地利的纳粹份子杀害。1939年12月23日,佛洛伊德死于伦敦。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势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2) 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它所有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著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著“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於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3) 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 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亦即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争斗。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条以便检查者借助他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本能及其特徵在早期理论中,佛洛伊德根据生物的分类法,把本能分为两种:自卫本能:包括饥饿的本能、危险害怕的本能等,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阻碍;便会导致死亡。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爱本能,如果这种本能长期受到压抑,便会导致人格的改变和精神官能症的产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佛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杀和破坏的行为,这使他感到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著一种侵略的本能,自我毁灭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之为“死之本能”。以此根据,佛洛伊德修改自己早先的理论,把人的行为动机重新划分为两种“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生之本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机体本能,包括性爱本能,它们是为数很多,最初互不依赖在较晚期才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每一种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于使个别器官得到享受,它们结合起来,起著保存存种族生存的力量。死之本能表现为残忍、攻击、自杀、杀人甚至体育运动和战争毁灭,它是受人类死之本能的欲望所驱使。死之本能的结局,必然是使有机体的自然界变为无机体,使生命变为死亡。佛洛伊德还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之本能转向,由指向自己转变为指向别人,于是变而为攻击别人的形式。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之配,所以行为有两个原则,以寻求直接的满足,但是人们又发现它们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欲望不可能直接获得满足。因此,人只有在梦中获潜意识下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为受现时原则的支配。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Libido”。“Libido”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由Libido的基本概念开始,佛洛伊德把人类的一切生活活动都认为与Libido的性欲有关,所以推断幼儿要求别人向他表示亲善和体贴‧及依偎别人的行为,理解为狭义的“性行为”表现,同时借用希腊神话,伊底帕斯的故事去解释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男孩会恋母仇父,女孩会恋父仇母。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原我、自我和超我这个结构的假设,是佛洛伊德对早期提出的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的修正。他认为这三个我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活动的机制下,在Libido发展的关系中形成起来。(1)原我(Id)是一个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这是由遗传的本能习得的欲望所组成,并同肉体联系著。肉体是他的能量泉源。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储藏器,它是无组织的,仿佛是一团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欲望沸腾的大口锅。在原我中充满著本能,欲望的强烈冲动,力图很快的满足。倘若这种满足迟缓,个体就会感到烦优和懊脑,其结果不是这种原动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图满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原我策动的力量如受到压抑,就会改变方向而转移地方。佛洛伊德指出,原我是通过两种方法来满足肉体需要的反射作用获愿望满足。反射作用—是对烦恼起源的自动反应。是依照快乐原则行事,为了避免痛苦紧张而追求快乐的行为。例如新生儿的活动,完全受生物冲动所引发,饥饿不适时就哭叫,摆动四肢,以便满足肉体需要,在这种状况下反射作用对减少紧张状态是很有效的。愿望满足— 是比较复杂。某种生物需要的缺乏,在原我中能激发起一种满足这个需要的物体或事件中的意像,从而减少与这种需要有关的紧张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初级历程。例如:失意的人会一直想起分手的对象这种意象就是初级历程,它的出现会暂时减少需要的紧张状态。但是愿望的满足只能暂时降低紧张状态,而非真正地满足肉体上之需要。(2) 自我(Ego)是人格结构的表层,但也只是部份意识而已。自我处于原我和外部世 界之间,是外部世界与原我之间的居间者。人若在原我控制的社会中,危险与恐惧是难以想像的,因为原我不受管制。自我与原我不同,它不是按满足原则来活动的,而是根据外部世界的需求来行事,并调节著外部世界与原我之间所存在的冲突。自我是尊从现实原则,藉著次级历程,及现实考验而运作。现实原则— 与快乐原则的目的相反,它是在阻止紧张的解除,一直到发现能够满足需求的适宜对象为止。次级历程— 现实原则所经历的历程,由於原始历程是比较虚幻,而次级历程比较实在的思考,它是属于较高的智力作用。现实考验— 藉著次级历程,自我建立一种计以满足需求,且用一些实际的行动来考验其是否能够成功,此称之为现实考验。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份消耗在对原我的非理性冲动的压抑和排除上它建立防御线,应用各种防卫机制来对付原我。(3)超我(Super ego)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维护者。儿童在与环境的交往中,不但发展了自我,而且还知道了什麼是对的和什麼是 错的,能够对正确和错误的作出辨别,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与一般人的道德良心是很相似。 超我的形成较大的程度上依赖著父母的影响,所以佛洛伊德说:「在这允长的儿童时期,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我裏面一个特殊的机制,使父母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儿童在与父母的接处中,通过心力内投或摄取机制,将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会道德等变成为自己的东西,正是人格中的这一结构— 超我。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点,使人按照道德观念和各自的自我理想行事。由于超我的出现,自我的职能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它不但要寻找满足原我需要的对象,而且还必须考虑所寻找的对象不能违背超我的价值观。人格的发展人格发展理论,是佛洛伊德早期的理论,他在1905年“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著作中,有系统的阐述这一套理论。(1) 口腔期(0~1.5岁)这一段的性感区是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从快乐原则的引导下,吸吮行为是最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可以满足口唇性感区的要求,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这时后母亲的乳房满足了幼儿两个基本需要—— 营养需要和快乐需要。早期口唇合并开的阶段,此时幼儿没有对乳房的矛盾心理,但是在一年后,第二个阶段,口唇受虐待阶段。幼儿产生了对乳房的一种矛盾情绪,而且有受虐待的反应。口腔期影响日后的人格,例如习惯于与口腔有关的生活,如他们一般:吃的多、吸烟多,花费很多人去说话,这种状况发展下,他们可能成为政治家、教授、长舌妇、律师、演员等,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徵。(2) 肛门期(1.5~3岁):在这个阶段,Libido与肛门联系起来,性感区由口腔发展到肛门和大肠,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种快感。因为通过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快感,这一个阶段也称为肛门受虐性阶段。因为排便行为是一种毁灭性的受虐反应。在父母训练孩子排便时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种对抗情绪,他们采用“保存”和“驱逐”来对抗父母,他们的反抗主要通过在适当的时机禁止排便,而在不适当时机却进行排便这一种方式进行,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控制他人。肛门性格分为两类肛门保护型—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肛门驱逐型—表现为不洁净、大方,做事缺乏条理。(3) 性蕾期(3~5岁)在这个阶段,Libido指向了生殖器区域,欲望主要通过生殖器来满足,由于男女不同,所以产生两类人格。(a)男性性器阶段这时男孩认为母亲是自己快乐的目标,因此想得到母亲,以得到性欲的满足(泛性论),而且认为女性是快乐的泉源。但当他看到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时,对父亲为产生敌对和嫉妒情绪,这就是“伊底帕斯”情结或成称之为恋母仇父情结。如果母亲反对孩子的狂想和性欲望,以及孩子由父亲反对而产生“腌割情结”。这种情结可能引发下面的问题:外伤事情 — 包括受到父亲或母亲的吸引,并产生不可思议的冲动,而当他看到父母的性关系或性行为时,所形成的所谓"外伤″。看到成人性器时产生的一种腌割焦虑所形成的外伤。兄弟姐妹的出生也是一种外伤,因为这些现象对恋母仇父的情结做成欲望减少。慢性态度— 父母无意识地把孩子看作为自己的宠物,例如父亲把女儿看作是自己的爱物。这种现象会加深这种伊底帕斯情结,在某种程度上父母亦可以察觉这种行为,会因此产生恐惧和犯罪感,接著对孩子产生愤怒和反对,这种不一致的经验,会造成孩子的外伤。(b)女性性器阶段对女孩子来说,这个阶段会产生“恋父仇母”的情结。在性蕾期以前男女几乎是没有区别,但女孩子从女性性器得到快乐,并且是母亲联系起来,到了后来,她的吸引力从母亲转移到父亲。虽然这种情结之产生相类似,但是腌割情结对於两性差异上会有不同的发展,女孩子比较没有压力,事实上这种情结反而令她们进入安全的状态中,成为正常女性。虽然她们也会因为失去母而恐惧,而且曾经要求取代母亲的位置,但是她们很快就会发现不大可能的事,到最后情结就被破除。女性的虚荣性—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风韵评价得过高,是对原先生理上劣势的一种弥补作用。女性的嫉妒性— 来源于对男性性器的嫉妒,她们往往因男孩子的腌割情结而高兴,这样可以弥补那种先天劣势。因此她们既看不起男人,又看不起女性。性蕾期的男性人格,往往做事不考虑后果,而且非常自信,过高的评价自己性器的价值,并力图证明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因此常常自负自夸。性蕾期的女性人格,“会出现受阻女性综合症”,她们力求在 多方面都优于男子,并且去寻找典型的男性职业,而且她们对谴责诋毁男人很感兴趣。(4) 潜伏期(5岁至青春期前)此个阶段很长,期间没有明显的性发展表现。这个阶段的特色,是儿童失去对与性相联系的活动兴趣,而把他们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学校的课业,良好的习惯,他们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中,没有表现,故称之为潜伏期。(5)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门期和性蕾期三个阶段称为前性阶段。在此阶段,性活动是由自发性欲所引起的,孩子们一直追求的是肉体的愉快。但青春期后,产生了第二次性欲冲动,这种生理的驱力使孩子感到这种冲动的作用。佛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过性高潮才会满足。而且Libido开始投射于所爱的事业上,人们开始产生了性爱。临床治疗佛洛伊德 在长期的谘商实践中发现,许多心理障碍例如歇斯底理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等等疾病的诱因,主要是把源于压抑在原我的某些欲望、意念、情感、矛盾情绪、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祟。这些被压抑的东西,虽然一个人自己不能觉察,但在无意识的原我内却并不是安分守己的待在那裏,而是不断的兴风作浪,从而引起个体的焦虑,紧张、恐惧、抑郁不安的心理障碍。于是,佛洛伊德假设,倘若在心理治疗中能将这些被压抑入无意识的东西带回到意识域,使个体自己能够觉察这些致障的因素,对当前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有所领悟,则有助於患者在现实 原则的指导下,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克服这些障碍或问题。借此建立正确与健康的心理结构。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假设下,精神分析的治疗方就应运而生。
急!求 诸葛关于 文库学前
弗洛伊德生平 作者:[英] 欧内斯特·琼斯 转贴自:顾闻 点击数:1690 顾闻译自《美国百科全书》(国际版,1982年) 作为一个治疗精神疾病的医生,弗洛伊德
文都比邻为您解答, 弗洛伊德最为重要的著作是《梦的解析》。还有其他代表作如:《超越唯乐原则》、《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等。 童年时期
口语教学,网络教学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精神分析引论 作者:弗洛伊德 译者:高觉敷 豆瓣评分:9.1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