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4

布丁的信仰
首页 > 学术期刊 > 有关新闻编辑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狸鼠小姐

已采纳

一、艺术性的图片是科技新闻的眼睛 如何让农业科技新闻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报刊上,让读者“零距离”接触,这是每一个农业科技新闻记者都会遇到的较棘手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性的图片是农业科技新闻的眼睛。一幅充分体现内涵的优秀科技新闻摄影作品,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与艺术照片相比,科技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主要不在于外在形式如光线、构图、色彩、影调等如何完美无缺,而在于其内在形式的生动显示和充分表现,即通过必要的摄影技巧,把科技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和新闻人物的情感、性格等感情色彩充分表现出来。 科技新闻图片要想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不仅需要展现科技新闻的真实性,还必须具有新颖性。因而科技新闻摄影作品不但在画面表现上要对焦准确,用光考究,构图别致,而且对画面所载荷的新闻内容要叙事清楚,意义明确。如刊登在《河南科技报》2006年1月6日1版的科技新闻图片《小村里的蝴蝶兰大棚》,是我在郑州市惠济区老鸦陈办事处的一个小村里拍摄到的。在繁花似锦的大棚里,农村姑娘们正在专注地修剪蝴蝶兰,蝴蝶兰鲜艳的花朵与姑娘们的美丽交相辉映。作品反映了新型农民看准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经济,取得较好效益的新闻事件,揭示了新农村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 二、实用性是科技新闻图片的生命 近年来,在科技新闻报道行业,人们在报道角度上,愈来愈重视科技现象的非科技视角。所谓非科技的视角,并不是说科技报道不谈科技,而是就科技报道的切入点而言的。 从科普的角度来看,普通读者关心的是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新科技、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许多农业科技新闻本身都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因此农业科技新闻图片除了有新闻价值外,其实用性显得极其重要。如,我拍摄的《水果加工拉长果业经济链条》《棉花加工带富一方人》《四大怀药富了武陟农民》《牛奶订单让奶农笑呵呵》《泥墙式栽培让白灵菇长“大个”》等科技新闻图片,在《河南科技报》发表后,都曾有不少读者来信来电,要求与采访对象联系。同时,这些科技新闻图片所涉及的科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也引起有关领导和农业推广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科学新方法、新思路更大范围推广。 当然,农业科技新闻所报道的各种新科技、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会受到区域的限制,因此,我们在拍摄农业科技新闻图片时一定要考虑它的适用地域和范围,不然就失去了指导性,其实用性也就大打了折扣。 三、艺术性与实用性如何实现并重 科技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是科技新闻能够为广大群众喜爱的前提。我所拍摄的《立体种植富农家》,是报道修武县城关镇大梁村大力发展温室立体种植技术的科技新闻图片。图片拍摄到菜农在大棚喜收番茄的情形,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虚与实、情感对比的生动画面,表现出科技新闻摄影意境之美:真、景、情、人融为一体,体现了科技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 如果科技新闻图片能够实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艺术性与实用性并重,那么,在传播科技新闻信息时,读者就无需进行深刻的文字解读,只需浏览图片就可以感受到科技新闻的内涵,就可以被科技新闻图片的形象所感染。业内人士认为,科技新闻图片的形象语言可以超越语言文化的障碍,既无文化水平高低的限制,又无时间长短的要求。因此,其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作用甚大。 科技新闻图片的艺术性是从真实的写实映现中蕴含了人类对科技新闻的审美追求。因而艺术性在科技新闻摄影中应当属于一种高级的审美效果体现形态。这种艺术性,能使受众既快速体验到科技新闻摄影作品的审美愉悦,又解读到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四、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舍弃 科技新闻图片首先是新闻,它是科技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应该遵循新闻报道的特性要求。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经过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判断,然后进行报道,通过媒介将新闻事实传递给受众。科技新闻摄影具备新闻所共有的基本素质,比如: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等。而科技新闻摄影也有自己的特性,就是通过摄影让受众直接看到了对象,以静态、瞬间的画面反映新闻事实,因此,画面的真实是科技新闻摄影的生命所在。 有时候为了抓拍瞬间发生的新闻,要在艺术性上有所舍弃。在摄影实践中,为了把稍纵即逝的动人场面抓拍下来,科技新闻摄影记者有时根本来不及考虑如何完美构图。然而,强调科技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并不是要求摄影记者对照片不加任何加工和处理,对所拍摄的新闻摄影画面可以进行必要的画面处理,如画面的裁剪、划伤的修理、局部加光、调整反差等等。但对画面随意合成、拼接、修改等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做法,都应杜绝。 从多年的科技摄影实践来看,要想拍出好的科技新闻图片,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把握住科技新闻发生的过程,做好充足准备,兼顾其艺术性与实用性。使科技新闻图片达到这样三个特点:一是能够真实地反映科技新闻事实,让人直观地感觉到它的新闻价值;二是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愉悦,并加深对其新闻内涵的识记;三是能巧妙地处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冲突,能让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为主题服务。

241 评论

专业的吃货一枚

你大几的?大一的话我有十一个关于新闻学概论的题目……

196 评论

伪文艺的姑娘

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追逐新闻的独家性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而解读新闻比捕捉新闻更具有现实意义,即更注重报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视角和见地,换句话说,媒体间的竞争更注重揭示新闻意义上的竞争,以独特的视角挖掘新闻事件的价值,写别人没有写过的独特观点和独特思考。具体表现为多种新闻文体的融合、多种报道手段的并用、新闻多角度多层面的横向扩张和纵向挖掘及报纸版面包装的改进等。解读新闻的能力已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闻解读思维实际上是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辨别新闻、分析新闻,并对新闻进行重新组合,提升新闻有效信息含量的思维过程。要将新闻解读思维转化为报纸版面的效果,并最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凭借敏锐、准确的判断力,衡量出新闻的价值和有效的信息量,找到解读新闻的切入口。 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报纸选择哪些信息提供给读者,这就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的眼光问题。记者或编辑的眼光既反映了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也反映了记者和编辑对读者需求的理解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的眼光不仅是个人的眼光,而且是一种大众的眼光,既能发现新闻信息背后常人所想知而未知的价值所在,又能发现常人所未曾想到或未发现的新闻信息和视角。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一种敏锐、准确的判断力,面对日益加快的信息传递,能迅速衡量出新闻价值量的大小,并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口来解读新闻。 比如,今年以来购物券问题是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新闻,但大多只是停留在动态报道和取消购物券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报道上。衢州晚报记者在报道这个新闻时独辟蹊径,抓住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展开报道,给读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一次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了一块“大量回收购物券”的招牌,记者当即展开跟踪调查。于是揭示了在购物券背后的一段“辛酸史”:商家间的无序竞争,引起了购物券的“繁荣”,并最终又使购物券走向灭亡。这则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记者捕捉和选择新闻时有独到的眼光,善于从小新闻中发现与之相关的大背景,从小的切口入手,给读者一组全新的有效信息,在平淡的记者亲历式叙述中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二、依据读者需要分析新闻,从多角度、多层次满足对信息的需求。 对利益的关注是人类的共性。但每个个体的利益又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一张报纸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但由于读者群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社会角色、工作职责的不同,对一张报纸的信息需求是不尽相同的,显示出多层次性。 我们在解读新闻时要强化读者意识,从新闻与读者利益的相关处着手,尽量选择在时效上、地域上、社会影响面上贴近读者的信息,以满足各种层次读者的需求,满足读者各个层次的信息需求。 高考是众多家长所关注的,但不同家长对这类新闻的关注又各有侧重。有的关注不同学校的收费标准,有的关注如何办理助学贷款,有的关注不同学校的奖学金设置,有的关注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情况,还有的关注不同学校历年来的招生分数线等。在解读这类新闻时,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从面上做文章,而应当尽可能地运用图表、数据等多种手段向读者提供更详细、具体的信息。否则,这类新闻看似很有价值,但读者细细一读就会觉得没什么价值。 人类的需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求知的需要。报纸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传统媒体,信息的有用性当然是读者选择的一个方面,但在当今社会,报纸实际上还担负着一个传递知识的功能,向读者提供科学知识也应成为新闻解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比如,1998年苏制图154飞机在浙江温州市郊发生空难,各个层次的读者对这则新闻表现出来的阅读兴趣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读者急于了解此次空难死的都是些什么人,有没有自己的亲戚;有的读者想了解图154飞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飞机;有的读者想了解图154飞机在中国有多少,分布在哪些航空公司;也有的读者想了解发生这次空难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后三个方面应是满足读者求知需求的。 衢州晚报在得知这一新闻后,当即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材料,包括空难现场的图片、文字资料、图154飞机的全套资料。这样既从新闻角度报道了空难,又从知识角度介绍了相关资料,读者反映良好。 解读新闻的最终目的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方面需求,但并非无条件地满足读者任何需求,对猎奇、庸俗的需求既要尽量避免,还要通过其它途径加以引导,否则,一味地迎合读者需求,就会降低报纸的整体格调,甚至会偏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办报宗旨。 三、在解读新闻时应力求点面结合,宏观与微观相呼应,使单一的新闻变成一股具有较强冲击力的信息流。 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的一般规律。对一则新闻的认识也是如此。引起读者对一则新闻阅读兴趣的可能是某个具体的细节,也可能是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串数据,或者是某种特定环境背景。解读新闻必须从这些具体、特殊的要素入手,多级索引,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层层相连,吸引读者走进新闻,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眼下频频出现于报端的复合型新闻资讯报道方式就是在解读中策划的结果。 去年4月初,沙尘暴肆虐北方,造成巨大损失。衢州晚报综合新华社稿件,用近半个版的篇幅作了报道。这组稿件包括一则风沙肆虐华北、西北的动态报道;一则近几年来风沙给华北、西北地区造成的损失;一份背景资料介绍华北、西北沙漠及沙地;一篇新华社评论。在这组报道中,既有与人的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实,也讲让人领悟的道理。随后又在科技新闻版头条推出了一则报道《沙尘暴离衢州还有多远》,从另一个角度提醒衢州同样应未雨绸缪,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围绕一个新闻事实,进行层层剖析,步步引导,不仅使读者对沙尘暴有了客观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以上解读新闻思维运用的是纵向剖析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横向拓展的方法。围绕一则新闻,通过编辑有意识的策划组合,巧妙地将内容有关联的新闻归类集中编排,使新闻的表现力得到升华。具体方法有联合式,即将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报道以专栏形式加以并列式的结合,目的是为了突出同一的方面,使读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从特殊上升到普遍性认识。对比式,即把内容相矛盾的新闻集中在一起,通过内容和标题的对比,引起读者的思考,它比单条新闻更具说服力,因而有更大的感染力。点评式,即把报道事实和对这一事实的评论集中在一起刊出,两者对照能使读者对事实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当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后,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和兴趣,往往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会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提供背景资料能加强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包括追根溯源,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的历史作必要的介绍,或对新闻中的人、地、事作补充交待,既可以是与新闻事实有关、以正视听的补充资料,也可以是实用性、知识性的补充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运用,使新闻在内涵上得到深化,外延上得到拓展,和主体新闻配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依据新闻解读思维程序,同一新闻的信息容量得到了扩充,如何将这些信息存放到版面上,这同样是一个策划问题。这样就对传统的信息展示方式提出了挑战,由过去的平面式改为立体层次化成了必然。注重版面的面部扮相是一个方面,包括图片的运用和标题的制作等。而依据读者的一般认知规律,把新闻事实的信息分若干个层面,将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提炼出来,放在最表面层或封页上,将丰富详细的内容放在下一层次或内页。这种立体化的编排方式,使新闻报道展示呈现出两个金字塔倒位重叠的现象:按信息内容的重要性来分,将最重要最精彩的信息放在最上端,将一般的放在下端,形成头重脚轻之式;而按信息内容多少来分,将简要的信息放在最上端,将丰富的详细的放在下端,则又形成了秀头硕身之状。这种两个金字塔倒位重叠的现象说明,在信息立体化展示过程中,既要合理化,由简入繁,便于读者搜寻获取,又要注重读者获取信息的心理,要使上端的提要让他们一见就倾心,并留得住,深得下去。

178 评论

相关问答

  • 南方新闻网总编辑

    王波明。王波明担任广东《财经》杂志总编辑,杨浪担任《财经》杂志副总编辑,何刚为《财经》杂志执行主编,法蛮担任《财经》杂志副主编。

    会逃跑的桃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新闻编辑论文选题

    我可以帮你的,需要的话见信请留言

    janesmonke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性

    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编辑的随意发挥 网络新闻,是指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网络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

    catmouse197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网站新闻编辑招聘

    你好啊,我想您应该是一名学生吧,您这个问题也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是今年刚考上新闻学的研究生,但是之前对新闻学的就业也做过了解。 关于新闻学(一)介绍

    嗨吃嗨胀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每日经济新闻总编辑

    北胡指的是胡舒立,南叶指的是叶檀。 “北胡南叶”中,“北胡”指的就是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财新传媒创办人,现任财新传媒社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人民

    尹才宝贝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