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4

yeye要吃好吃的
首页 > 学术期刊 > 美国文化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sanwangyue

已采纳

[1] 王秋玲. 论职务犯罪刑事立法的缺陷与完善[J]当代法学, 2001,(11) . [2] 郑也夫. 腐败的正负功能[J]读书, 1993,(05) . [3] 廖燃. 打击制约腐败 促进经济发展 兼顾社会公平——推广湖南“新世纪惩治腐败对策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J]湖南社会科学, 2003,(02) . [4] 李红. 科学制约公共权力是反腐败的治本之路[J]湖南社会科学, 2003,(03) . [5] 樊凤林. 论惩治职务犯罪的几个问题[J]法学杂志, 1995,(03) . [6] 杨建勇,郭海容. 美国刑法中的警察圈套合法辩护[J]法学杂志, 1999,(02) . [7] 晓纪. 反腐败在城市居民最关心的话题中位置后移[J]共产党员, 2002,(05) . [8]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4-1998年各期主题一览[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9,(02) . [9] 迈克尔·约翰斯顿. 寻求定义: 政治的生命力和腐败问题[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1997,(03) . [10] 刘志坚. 论腐败产生的制度原因及法律对策[J]安阳大学学报, 2003,(01) . [11] 刘葆. 腐败的成因及效应:一个制度经济学分析的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 1997,(03) . [12] 吴丕. “腐败排行榜”与中国反腐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3) . [13] 解晓东. 犯罪黑数及其控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02) . [14] 贾宇. 中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J]法学, 2003,(04) . [15] 皮勇.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对我国反腐败法律机制的影响[J]法学杂志, 2004,(01) . [16] 刘海峰. 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与反腐败——经济法功能新探[J]当代法学, 2002,(12) . [17] 《比较法研究》1992年(第六卷)第1—4期总目录[J]比较法研究, 1992,(04) . [18] Ramaprian, B. R.;. Theory of Consensus Supervision Right 2002,(04) . [19] Hamers, R. J.;Chen, D.;McEllistrem, M.;Wang, Y.;Bronikowski, M.; Civil Service Reform in America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olitical Parties' Booty-sharing System to the Merit System, 1993 18 MAY . [20] Frick, Glendon M.;Caffrey, Peter;Hoppel, William A.; Consists in Honest Government 2005 12 JAN.

241 评论

star小朋友

对不起暂时没找到!

169 评论

萌萌哒蜗牛

美国的饮食文化论文

“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营养专家经常使用这句话来倡导更好的饮食习惯,入嘴的东西确实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我们所吃的反映出我们自己――不论就人或文化而言。你想了解另一种文化吗?那么你应该去了解它的食物。以下是我整理的美国的饮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

何谓“美式食物”?乍听之下你可能认为答案容易得很。对许多人而言,美式食物就是汉堡、热狗、炸鸡和比萨。如果你好吃甜食,你可能会想到苹果派或巧克力片饼干。美国人确实吃这些东西,但这些就是你在美国唯一找得到的食物吗?

除了感恩节火鸡以外,挺难找到典型的美国食物。美国是个移民之国,所以美国人吃的食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当人们移居美国,他们也将自己的烹饪方式一起带来。那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你几乎可以看到所有不同民族的食物。在某些时候,美国人把外国的食物视为最爱。美国人喜爱意大利的比萨,墨西哥的玉米饼和中国的春卷,但是这些东西的美国版味道却不太地道了!

和许多大国一样,美国被划分为数个区域,每个地区都以自己特有的食物种类为傲。走访美国南部享受乡村式的烹调:到路易斯安那州品尝辛辣的凯郡式料理:走一趟新英格兰试尝它美味的海鲜:再到中西部“美国的面包之乡”品尝可口的烘焙食品:乘船游览至西南部尝试一些好吃的墨西哥式德州小吃,最后到太平洋西北岸,啜饮极品咖啡,作为美食之旅的句点。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美国人通常只能“很快地吃几口”。快餐店为赶时间的人提供各种食物,从炸鸡到炒饭,应有尽有。微波炉晚餐和实时餐点使得在家烧饭省事又快速。当然,最平常的美式快餐之一就是三明治。任何能夹在两片土司中间的东西,美国人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份三明治,花生酱和果酱更是一直都深受美国人的喜爱。

忙碌的美国人也趋向于吃一大堆“垃圾食物”。炸薯片、糖果、汽水和其他甜食都颇受欢迎。许多人吃了太多这类不健康的零食,但是其他人则选择较健康的饮食习惯,有些人甚至选择“全天然”的食物,他们拒绝吃任何含有化学制品或添加物的食物。

美国文化是“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这句话的最佳写照。美国人代表了背景的广泛性和思维的多样性。在美国可享受到的各式食物正反映出个人品味的多样化。这食物可能是国际性也可能是地区性的;有时是快餐,有时也不见得;它可能是垃圾食物:也可能是天然食品。然而无论如何,它们都是美式的。

美国人吃汉堡包、热狗和其他简单、标志性的美食,典型的美国菜“粗犷实在”,食用新鲜的原材料,保持事物的原汁原味;但他们同时也喜爱许多其他国家的菜肴,拥有众多移民带来的各式菜品。于是,美国饮食恍如一个“大熔炉”,汇聚了世界多国的佳肴,并将之持续交融、美国化,形成当今的让人眼花缭乱、活力四射的美国饮食。以下,我们简要溯源一下它的历史。

16世纪以前,美洲印第安人作为美国的原住民并主要居民,他们的饮食就是美国饮食的代表。在这一阶段,他们奠定了美国主食的基础——玉米。但由于生活水平较低、疆域广袤、人口文化分散等原因的限制,美国饮食尚且处于讲究温饱的状态,未能形成全国性饮食和完善的美食体系。

而且,美国一直以来没有王室一说,王室烹饪有助于国家烹饪艺术的统一和进益,以至于美国缺少王室的这一对生活品质,这里强调饮食的驱动力,美食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相较缓慢。

16世纪,墨西哥的西班牙人来到美国,他们并没有只把玉米当作一种好原料而用它做成什么别的东西;他们真正地做到了将他们的想法和印地安人的想法交融一起。如玉米卷烤肉,西班牙人带来猪肉;印地安人提供玉米卷。

后来,清教徒大批移民美国,带来了“为活而吃”的精神特质,追求实用简朴,不讲究食物口味。他们认为人吃东西并消化掉以便再活一天,除了虚荣心,没有哪个思维健全的人会讨论某种食品的味道。他们的对饮食的价值观严重阻碍了烹饪艺术的发展。

17到18世纪,欧洲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奠定了传统美国菜的基础——英国菜。美国烹饪始自英国,因为大部分美国人是英国移民的后裔。当然,美国菜有自己的特色,因为美国国土大,气候好,食物种类繁多,交通运输方便,冷藏设备优良,厨师、家庭主妇可随意选择食物,同时他们在烹饪仪器时很讲究营养。美国人的习惯是早餐喜食各种水果和略有咸味的.甜点心,对沙拉很感兴趣。美国人做菜喜欢用水果作辅料,如菠萝鸡腿、苹果烤鸭等,对铁扒一类的菜肴也很喜欢。炸制类的菜品也是常吃。

而后,其他移民开始到来。非洲人被贩卖至美国,对美国烹饪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把一些新奇的食物原料和调味品带到了美国菜桌上——羊角豆、山药、花生等。而且他们还发挥聪明才智把奴隶主嫌弃的“猪下水”变得可口,增加了美国饮食的可选菜品。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和意大利移民到来了,开启了美国饮食历史上最重要的“移植”阶段。中国食物随着在西部修建铁路的中国移民而来,或更恰当的说,是随着那些给筑路工人做饭的人来的。各种崭新的美国化中国食物兴起,如“炒杂碎”、炸蛋卷、馄饨汤、炒饭、鸡丝炒面和小排骨等。可惜中国食物始终不是美国最普及的食物,因为虽然大多数美国人吃它,可他们通常不在家里尝试自己做。然而,美国化中国食物确实起到异常重要的作用:它开阔了几乎每个20世纪的美国人对令人垂涎三尺、异国情调的亚洲食物的眼界和品尝,为许多亚洲美食融入我们民众的饮食习惯铺平了道路。

美国化意大利食物堪称美国餐馆文化的主导者,广受欢迎;而且它的真正胜利是在美国的家庭里。比萨饼、卤汁面条、蕃茄沙司烙通心粉、肉丸子、帕尔马干酪小牛肉,无论是冷冻,或登门送食,或自家制作,都在美国日常饮食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此外,它成功证明了来源于另一个国家的食物非但可在美国成为换口味的有趣享受,还能牢固地成为美国主流饮食的组成部分。

20世纪随后的其他年代,美国迎来了多种移民群体,更多的异族美食纳入了美国饮食中,例如,美国人赞美法国人对待食物的方式,把它作为美国饮食的基石;让丹麦糕点在美国早餐中占有牢固的地位。

以上只是美国饮食发展历史的主流,还不是全貌。对美国而言,多元性的人为因素为饮食发展带来了关键性的影响。早期的美国饮食,由于历史与文化的长度及深度不够,美国的立国精神及民风偏向保守朴实以及美国没有宫廷皇室的推动与鼓励,导致饮食发展缓慢,但在19世纪以后,丰富的移民史已经让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具饮食折中主义的地方之一。现在的美国,饮食包含万象,世界各国美食的都是它的菜单,而且它还一直随心所欲的对事物进行“嫁接”,不断创造出世人前所未见的新菜品。

323 评论

桑塔卢西亚

美国梦、乐观主义——美国电影《阿甘正传》反映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摘 要】电影反映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透过电影,观赏者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阿甘一生的传奇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了解到了美国世代传承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本文旨在分析《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这些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包括美国梦和美国人的乐观主义。【关键词】美国电影 《阿甘正传》 美国梦 乐观主义20世纪以来的100年,世界传播事业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将人类带入了信息社会。在信息时代,媒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报纸、杂志、电视、电影等是较为先进的信息传播活动形态。其中电影也许是最具影响力的传媒。电影就像一个微观世界,表现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在美国电影中,“美国梦”和“乐观主义”是常被涉及的主题。那什么是“美国梦”呢?最具代表的关于“美国梦”的电影就是《阿甘正传》。《阿甘正传》 (1994)是由罗伯特•泽梅基斯导演,汤姆•汉克斯主演的一部“愚人电影”(反智电影)。该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在1995年的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阿甘正传》一举获得13项提名,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六项大奖,还夺得了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的首位,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愚人电 影的神话。一、《阿甘正传》简介福瑞斯特•甘(阿甘)出生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的绿茵堡镇,由于父亲早逝,他的母亲独自将他抚养长大。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凭借跑步的天赋,他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并参了军,随后开赴越南战场。在军营里,他结识了“捕虾迷”布巴和神经兮兮的丹•泰勒中尉。布巴在越战中丧生,丹中尉失去了双腿,阿甘则因为救人成了战斗英雄。回国后,阿甘为了履行对布巴的承诺,买下了一艘破船开始捕虾。一系列机缘巧合后,他不但化解了丹中尉的怨气,还莫名其妙地累积了大量资产。不过,钱并不是阿甘所看重的东西。阿甘和女孩珍妮青梅竹马,可珍妮有自己的梦想,不愿平淡地度过一生……二、《阿甘正传》的主题亲情、友情和爱情一直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话题。围绕着愚人文化这一背景,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阿甘身上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故事。阿甘自幼腿部残疾而且智商低下,小镇上的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待阿甘,只有两位女性关心、爱护他: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母爱,珍妮则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的心。在母亲心目中,阿甘不是负担,而是上天对她的馈赠,她倾尽全力抚养阿甘,总有办法找到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他明白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人生就如同一盒巧克力,你永远无法知道你会尝到什么样的味道”,“笨有笨的作为(傻人有傻福)”,并且为了能够为他争取于正常儿童同样的生活学习机会,她甚至答应陪校长睡觉。《阿甘正传》表达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其中被导演反复强调的就是对生活永不放弃。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情感上的教育,而且也是一部关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到1982年的社会史,非常值得一看。阿甘智商虽低,但他心地单纯,信念坚定,做到了很多正常人想不到、做不到的事,在运动、战场、商场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阿甘的人生历程中穿插着美国战后的一些重大事件,如猫王、披头士乐队、种族问题、越战与反战、水门事件、乒乓外交等等。阿甘的故事象一面多棱镜一样折射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观众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三、《阿甘正传》反映的美国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美国梦”和“乐观主义”从《阿甘正传》中我们能够想到人们追逐已久的美国梦以及乐观主义。美国梦是上个世纪的神话,是许多欧洲人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而来到美国的目标。美国地广人稀,到处都充满着爆富的机会。今天,美国梦依然存在,大量亚洲人和拉美人把美国看成是实现梦想的摇篮。那到底什么是美国梦呢?虽然已有些许变化,但却有一个永不变化的主题:或成为富人,或成为体育英雄,或成为著名演员,或有参观白宫和得到美国总统接见的机会 ,或通过勤奋刻苦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怎样来实现这些梦想呢?人们需要做什么呢?人们应该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或者要有最高的智商吗?谁能回答这些问题?看过《阿甘正传》后你就能知道,有这样一个人,他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美国大事,他很富有,参观过白宫,还是一个体育英雄。他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告诉人们,在美国任何人都可以成功,即使你的智商极低。他就是阿甘。美国是一个具有“未来取向”的国家,这也决定了美国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等价值观。但在60年代,青年一代为了表达对美国社会的种种黑暗和越南战争的不满和反叛,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迷惘与困惑.选择的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享乐、否定理性、强调本能的幻灭之路。性的解放、毒品带来的幻游和远离现实社会的流浪和群居生活是他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这也就是影片中珍妮和她的“嬉皮士”同伴的生活方式。但低智商的阿甘与他们完全不同。也许他的智商使他无法了解珍妮和那个时代的青年所做的事情,但他身上一直洋溢着一种美国人所特有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虽然阿甘的智商极低,但另一方面,阿甘又是聪明的。他参观了一所退伍兵专用医院,用他高超的乒乓球技艺来愉悦他们。与此同时,电视里正在报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消息。然而没人观看这个人类的世纪创举,他们都被这个低能儿的球技深深吸引。此时科学是乏味的,体育更加伟大。阿甘相信,蠢人才做蠢事,傻人有傻福。这也正是电影导演对阿甘成功生活的诠释。他自己不认为自己是蠢人,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这就是在美国成就一番事业,取得成功的砝码。无论你是白人还是黑人,聪明还是愚蠢,你只需做到最好,然后取得成功。阿甘教给人们成功的钥匙就是:你自己去决定你是做聪明人还是傻子吧。美国人总是思考着未来的目标,他们说:“我们要把人类送到月球上去。”他们做到了。他们的国家在一片狭小的土地上由十三个殖民地建立起来,如今美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梦是真实的,古巴人来到美国成为棒球明星;每天数以千计的墨西哥人越过边境线寻找工作,寻求更好的生活。只要你做出决定,拥有自己的目标,一切都能实现。参考文献:[1]顾宁.美国文化与现代化.北京:辽海出版社,2006.[2]张奎武.英美概况.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赵英男.英文影视赏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董力燕,刘铭.《阿甘正传》中的成功哲学[J].文教资料,2007.[6]端木义万.美国社会文化透视[J].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7]刘洋.寻找迷失的英雄——《阿甘正传》的新英雄观及其文学内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48 评论

相关问答

  • 化学与生活的论文参考文献

    化学与社会王丽君(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河北石家庄)摘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的研制、生命过程奥秘的探索,是目前国际上最关心的几个重大问题,

    今天属于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中国文化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文献有如下: 1.《如何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

    请叫我癸小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美国园林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收

    miamia小牛牛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文化在美国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参考文献有如下: 1.《如何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

    cat2012102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农村文化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民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由色音主编,收入了在中国昆明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上发表的关于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论文,包括《元代蒙古族萨满教探析》

    聰軎膥賳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