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5

whahappy502
首页 > 学术期刊 > 苏东坡人生哲学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六月她妈

已采纳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 苏轼处世哲学初探 【 摘 要 】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 关键词 】苏轼 处世之道 人格风貌 生命精神 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 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 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苏轼于靖国元年所作《自题金山画像》,算是对自己一生贬谪生涯的 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一生贬居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穷困潦倒,但他都善于在诗词歌赋中发现生活美,从而获得一种充满善处忧患的智慧审美人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优异”。 元丰时贬往黄州,《初到黄州》诗云:“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对黄州的“鱼美”、“笋香”盛情称赞,仿佛忘却了“乌台诗案”的灾难。绍圣初贬往惠州,他的《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诗云:“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这似是《初到黄州》诗在十几年后的历史回想。他又抒写“欣然”,描写口腹之乐。绍圣四年贬往儋州,登岛的第一首诗,“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以其神采飞扬、联想奇妙而成为苏诗五古名篇:“应怪东坡老,颜衰语徒工,久矣此妙声,不闻蓬莱宫。”自赏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三、“尽卖酒器,以供衣食”――自救自立的人格 苏轼之所以能面对忧患随缘自适,不仅在于他善于排遣苦闷,更重要的是他始终立足于自救自立,保持一种人格的独立。元丰三年(1080)初贬黄州,作《节饮食说》,提倡“节食”。第二年不能再靠“节流”,于是“开源”。《东坡八首》叙云:“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庶几来岁之入以忘其劳焉。”他不辞辛苦躬耕其中,并把这块田地命名为“东坡”,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云:“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明年共看决渠雨,饥饱在我宁关天。”苏轼作为政治上的逐客,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心态却不卑微猥琐。苏轼之卓异正是建立在自己动手种田筑屋丰衣足食,生存需求获得独立的物质基础之上。 苏轼在海南禄�既绝,衣食难保,不得已“尽卖酒器,以供衣食”。暂居破漏官屋不久被官吏逐出,遂买地,起屋五间,名曰“桄榔庵”。然而,独特的伟大人格,既成就了不怨天尤人、立足自救自立的“东坡”精神,苏轼也就拥有了一份坦然与自乐。 四、“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亲躬为民的情怀 苏轼在贬谪时期,反复专研佛老,极慕陶渊明,却始终没有出世。苏轼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奋厉有当世志”的壮志雄心,践行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士操守,也在生存状态上真正的融入到了黎民百姓之中。 谪黄以后,苏轼和“渔樵杂处”,对黎民疾苦有着更深切的了解同情。当时岳州鄂州一带“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苏轼遂“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当即给鄂州知州朱寿昌写信并盼他“惟为民自重”。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由此可知,苏轼口出“悲歌为黎元”并非虚言。在儋州,他把自己被贬海南看作是“天其以我为箕子”,理应尽力帮助儋州人民改变困境。面对民族压迫、生产落后的现状,苏轼写了《和劝农》“以告其有知者”,“咨尔黎汉,均为一民”。看到当地人民“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以巫为医,以牛为药”,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为了让百姓喝上泉水,讲究卫生,减少疾病,苏轼曾带领众人开凿至今完好的井泉,儋州人称之为“东坡井”。儋州在北宋时期仍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苏轼的《和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一诗真实的反映了学校教育七零八落的情景。王国宪《重修儋州志叙》指出:“北宋苏文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教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 【参考文献】 [1](宋)秦观:《淮海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3](宋)苏轼:《苏轼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看了“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关于苏轼的学术论文 2.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3. 中文学术论文范文 4. 对外汉语学术论文范文 5. 浅析苏东坡的人生美学论文

151 评论

哇啦哇啦bibibi

我谈苏轼的人生观 对于苏轼的人生观,有人认为他的思想应属于儒家;另有人认为是道家的;更有甚者,说是儒道两家的合二为一。古往今来,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 先不管东坡居士的思想观念,说到人生的品味,我认为,苏轼还真有自己的一套。吟诗作对自然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大文豪,作诗当然是件快心的事同时也是他发泄内心忧愁的手段,《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便是他的真情流露。但是,他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只是吟诗作对,可能是他觉得人生应该丰富点,也可能是他的上进心所致,参加科举考取进士,从此名声更大了。 生活中的苏轼,更能说明他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苏东坡虽没有四妾,但有三妻,而且一个比一个好,第三个就是他最喜欢的。在吃的方面,自然少不了苏轼的身影,他亲手泡制的东坡菜迄今流传。苏轼还是一个性情中人,要不然,当他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陈季常之恶妻的行为,为什么会有“河东狮吼”的有感而发呢? 这些虽然不能说明什么,但至少可以知道,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人生是积极的,是一个标准的乐观型。对于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颇有人情味的苏轼是有足够的能力做到的。用自己的才能考取功名,为的是有更大的作为,而儒学的观点也是积极地面对人生的。所以我敢肯定的是,在苏轼经临黄州赤壁之前,他是一个儒家思想的人。 苏轼考取了功名,官也做得越来越大,这表面看起来对他似乎是一件好事,然而却是给他埋下遭人“攻击”隐患。苏轼没有城府,也没有意识到官场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他是个上可以服侍皇帝、太后,下可以与乞丐席地而谈的人。“乌台诗案”之后来到黄州赤壁,苏轼算是“突围”了。在这里,他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心来。对于这次的遭遇,他感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也看透了人心的险恶与官场的黑暗。他在这里写下了《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这些文章表现的道家意味,又构成了他思想观念的另一方面。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有人要向老子问道什么,恐怕他也只能回答一个字----道。那么,既然有人说苏轼是道家的,他应该对道有所感悟,然而我认为苏轼到此时仍不属于道家思想。 苏轼被贬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做官,对于一贬再贬,苏轼只能表现出忧愁的情感。以前,他喝酒是为了品尝,之后,喝酒是为了消愁,证明他还是想当官,而且想做回到以前的大官。老子,庄子,列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很厌倦官场。因为他们认为封建时代的官场十分黑暗,进入官场就使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身不由己,这样是把无限变成有限,把自由变成束缚。学道的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封建时代的官场就和“道”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老,庄,列在生前一直过着穷日子,为的是远离官场以及官场所影响的社会。而苏轼并没有放弃过做官,至于苏轼后期的文章中,包含不少的道家意味,只能说是他本性的发挥。 苏东坡特殊的经历,造成了他特别的人生观,但综合他的一生,我认为应属儒家的人生观。我觉得苏轼属于儒家的思想比属于道家思想更像苏轼,这才与他的为人相配,更能显出他是中国一代的大文豪。

342 评论

维基先生Wiki

苏轼“自我超越”人文精神生成的多重因素①*[摘要]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是全才式的大家,有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苏斌的一生是超越自我、超越困苦、追求人性提升的一生。深入剖析苏轼的艺术作品和人生态度,我们会发现他思想中不断发散的人文精神光芒,他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质疑、求索和试图超越这一过程的自觉意识恰恰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也是他人文精神的内核之所在。[关键词]自我超越;人文精神;生成因素人文精神作为社会文化现象多重因素的产物,其生成因素大致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是文化传统层面,二是社会关系层面,三是个人发展层面,可以说,现实社会中任何人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基本上都是这三个层面相互交织、缠绕的结果,在苏轼身上便较为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特点。从文化传统层面来看,以道德理性主义为指归的儒学,始终对苏轼人文精神的建构起着稳定的影响作用;如果从社会关系层面去考察,由于所处时代的历史内涵与社会文化特质,苏轼的人文精神呈现出鲜明的北宋时代特色;从个人发展层面来分析,苏轼自身坎坷的生命经历同样是其人文精神生成的必然条件之一。具体地说,苏轼人文精神的生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自我超越”人文精神生成的思想基础苏轼生长的时代,处在由经学过渡到宋学的转折时期,宋学排斥佛道不讲纲常伦理,但却取其治心之术,使传统的经学哲学化,更加关注人的主体:心与性。宋代统治阶级也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既讲纲常伦理,又谈修身养性,以补世教。在这种时代环境下,苏轼较为充分地接触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这为他思想的融合和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融入士人生活和人格理想。研究者一般将苏轼的思想以任杭州通判为界,早期主要吸取儒家的思想,后期则是佛道两家的影响不断加大。苏轼从小就有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奋厉有当世之志,爱好贾谊、陆蛰的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他对范仲淹、欧阳修等政治与文坛上的元老宿儒有追慕之心,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他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自觉地对儒家思想进行卫护,对佛道不讲仕义、销蚀人心等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方面是不赞成的。苏轼认为:“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死生,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磨钝者废矣!”①从儒家吸取的主要是经世致用、维护君国民生的社会利益、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但是,苏轼在童年受学于道士张易简,少年时代就喜爱读《庄子》,在凤翔时读《道藏》,很早就已经接受了佛教的濡染,其后遍交僧众。后遭到诗狱,被贬谪,徒有济世壮志而不能为世所用,心中产生了极大的苦闷和郁愤,就很自然地接受了佛老思想的影响,和他原有的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以及“安贫乐道”的思想结合起来,谈虚说静,修身养性,主张游于物之外,以超然态度对待得失祸福。他吸取了老庄齐得失、泯荣辱、等死生的思想,能够探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因而感到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储然,无所附丽。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他对儒家思想的否定,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认为他取了谁而弃了谁,而应该清晰地看出他认为佛老和儒学有一致之处,故将儒释道三家融合在一起,他的审美思想就是对三教融合的思想。苏轼从道家吸取的主要是崇尚自然、不计得失、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境界,培养无往不乐的性恪情怀;从佛禅吸取的是抛却名利的束缚,从内心感悟中超越尘世欲求,求得空明心境的精神。苏轼吸取佛道的思想,主要是摈弃对于生死祸福、贵贱寿夭的顾虑,保持心胸开朗坦然的情怀,保持不为穷通而扰乱的宁静心境,而不是简单地回避现实、追求虚幻的天堂乐土,无所作为。他要求心境要空,但不幻灭;情怀要静,但不懈怠。其主要的倾向,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是超然自适,开朗乐观,“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①。王十朋曾赞扬苏轼说:“东坡先生之英才绝识,卓冠一世。平生斟酌经传,贯穿子究。故虽天地之造化,古今之兴替,风俗之消长,与夫山川、草木、禽兽、鳞介、昆虫之属,亦皆洞其机而贯其妙。”②可以说,苏轼通过自己的独特思考对儒、释、道思想进行了认真的批判和吸收,汲取升华了佛老思想的思维方式、理论构架(包括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等)为其思想内核,用儒家学说的形式表述出来;他认为儒、释、道三家貌离而神合、殊途同归,其神合与同归之处就在于对现成规定性的超出和对自我超越精神的追求。苏轼的人文精神其实是把儒、释、道

320 评论

虎娃妈jsz

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风雨任平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185 评论

相关问答

  • 有关苏东坡研究性论文的文章题目

    1. 关于苏轼诗句的作文题目 关于苏轼诗句的作文题目 1.关于苏轼作文的标题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苏轼《定风波》里的 三

    清晨一叶浮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苏东坡传论文研究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 散文 笔调,化严肃为轻松,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 故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苏东坡传 读后感 范文 800字,希

    家有一宝C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哲学与人生的论文

    前 言有人认为一部哲学史便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发现与成长历程的纪录,当人类在自己存活的自然环境中觉醒,发现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之後,便开始尝试去瞭解自然、瞭解自己,

    kiss小妮妮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东吴学术杂志江苏哲学论文发表

    根据哲学论文撰写与发表要求,撰写出优质论文。2.根据自己哲学论文的具体研究方向,确定投稿的期刊。确定之前,务必确认其规范合法性,...3.完成上面这步之后,就可

    豆豆侠3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哲学与人生论文800

    有一头驴,掉到了一个很深很深的废弃的陷阱里。主人权衡一下,认为救它上来不划算,走了。只留下它孤零零的自己。每天,还有人往陷阱里面倒垃圾,驴很生气:自己真倒霉,掉

    可可Cris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