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52

拽拽小蘑菇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宫崎骏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范范20130108

已采纳

日本文学的发展历史没有中国文学那么久远,在思想上的认识也不是像西方那样前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 报告 ,供大家参考。

《 20世纪日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比较视野 》

摘要: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 文章 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20世纪日本;中日现代文学研究;比较视野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24-0116-02

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特殊的 文化 关系和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紧张的民族矛盾,使日本人在打量现代中国和中国文学时,就特别关注中日之间的文化、文学关系,比较早的像井东宪的《中华民国的新文艺——与日本文艺的关系》(《都新闻》,1929.2.13-15)、泽村幸夫的《支那小说家的日本女性观——从张资平的作品谈起》(《东洋》34—6.1931.6)、中村光夫《鲁迅与二叶亭》(《文艺》,1936.6,收入《文艺读本·鲁迅》)、山东赋夫在《读卖新闻》(1936年10月22—25日)上发表的《鲁迅与我国文坛》等都显示了关注中国和日本文学关系的新视角。不过,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

纵观竹内好的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内含着比较的视角。他从鲁迅那里,竹内好找到了自我反省和批判的契机,并由此展开对亚洲的近代化问题的思考。他说:“我看到,鲁迅以身相拼隐忍着我所感到的恐惧。更准确地说,从鲁迅的抵抗中,我得到了理解自己那种心情的线索。从此,我开始了对抵抗的思考。如果有人问我抵抗是什么,我只能回答说,就是鲁迅所拥有的那种东西。并且,那种东西在日本是不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很少。”也正是“从这一基本判断入手”,竹内“形成了对日本的近代与中国的近代的比较性思考”。[1]他的目的并不是停留在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身,而是以此为“镜子”,系统地对鲁迅所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分析,同时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及思想性,转而对日本的近代主义无情地加以鞭挞和批判。以此思想为基点,构筑了他的独特的思想体系,并以这一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从事其研究活动。比如竹内好强调鲁迅以文学启蒙国民精神的思想,肯定他通过“抵抗”,主体性地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的“拿来主义”,据之以批判缺乏“抵抗”的“转向型”的日本近代化,实质上是把鲁迅研究纳入日本现实社会的批判之中,以鲁迅为媒介或参照展开自我反省与批判。对于他来说,亚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化亦即中国革命,使得对于近代日本进行批判成为可能。在他那里,亚洲首先就是中国。竹内经常说中国通过彻底否定传统而再生于现代,也就是通过“回心”而创造出新的自我。在这一意义上,竹内好得出了中国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近代化之路的结论。并主张通过现代中国这个媒介实现自我否定,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窃得别人的火烧自己的肉的行为,以促成新的文化自我形成。所以,丸山升认为,竹内好的中国论,比起论述中国本身来更倾向于论述和批评日本、日本文化、社会的“近代主义”。他指出:鲁迅之于竹内好,是“体现实现了与日本‘近代’不同性质近代中国之特征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自身便是对日本近代的批判和镜子。竹内塑造的这种鲁迅像,之所以在战后不久的日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便是因为很多日本人开始回顾给日本带来那场战争的‘近代’究竟是什么,认真思考未能阻止那场战争的一方弱点是什么;而反过来,则对经过那场战争而作为新中国再生的中国抱有惊诧和敬意。竹内的鲁迅像正是抓住了这些日本人的心。”[2]

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如武田泰淳的《中国小说与日本小说》(《文学》,第18卷10期,1950年10月),冈崎秀夫《中国作家与日本:关于郁达夫》(《文学》,第21卷9期,1953年8月)、丸山升的《鲁迅与厨川白村》(《鲁迅研究》19期,1957年12月)等。到了70年代上述论题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细化,如今村与志雄的《鲁迅与日本文学》(《鲁迅与传统》日本劲 草书 房,1967年)、斋藤敏雄的《福本主义对李初梨的影响》(《野草》第19期,1975年6月)、小泉让《鲁迅和内山完造》(讲谈社,1979年)等。这些文章和论著都注意到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及日本文学的关系问题,但是,基本上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和事实的求证上,像今村与志雄《鲁迅与日本文学》,直接把鲁迅与日本文学联系在一起,由鲁迅的留日经历来推断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家鲁迅的形成,受到过日本近代文化的影响,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他借助从1906年秋季以后就和鲁迅同在日本 留学 ,起居相守,又同是悉心文学的胞弟周作人在鲁迅去世后写的回忆,来证明鲁迅在漱石以外,对于日本文学并无兴趣。但事实上,鲁迅虽然没有对日本文学表示关心,但是,并不意味着鲁迅没有选择日本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的手段与工具。鲁迅一生翻译了相当一部分日本作品,据统计大约有六十五篇之多,像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夏目漱石的《挂幅》等。然而关于这一点,并没有引起今村与志雄的关注。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数量多,而且探讨的问题更加广泛,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个时期的研究视野从以下的文章题目中可以显示出来。像冈田英弘的《爱日本的中国人——陶晶孙的生涯和郭沫若》(《中央公论》95卷15期,1980年12月)、福田范正的《周扬和日本普罗文学运动》(《野草》第40期,1987年9月)、新谷秀明的《巴金和石川三四郎》(《野草》第54期,1994年8月)、小谷一郎的《日中近代文学交流史中的田汉—田汉和同时代日本作家的往来》(《中国文化》第55期,1997年)等。除了上述的论文外,1991年日本东方书店出版了由山田敬三和吕元明编著的《十五年战争与文学——日中近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收辑了中日两国学者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日战争期间的中日文坛、在华反战文学、沦陷区文学和抗战文学,以及中日文学交流等,显示出强烈的“比较”意识和全面揭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企图。像冈野辰之的《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从和歌、俳句、私小说、文艺科学论和新村运动等几个方面,意欲全面地描述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关系。然而,它所作的概述显得过于浅显和简单,并未能将中国现代作家与日本文学的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深刻地揭示出来。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与上述研究不同的个性特征。

伊藤虎丸是日本战败后,经历了民族的历史性深刻反省思潮的洗礼,并在这一思潮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竹内好的深刻影响下,走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路。伊藤虎丸的研究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无论是鲁迅研究,还是创造社研究,他都将他们与日本文学联系起来展开思考,从而构成了他的比较视角。诸如《早期鲁迅对尼采的理解与明治文学》(1979年)、《鲁迅与日本人》(1983年)、《在“脱亚论”与“亚洲主义”的中间——日中近代比较文化论序言》(1994年)等,这些论著主要体现了两个特点。

第一,视野宏阔、思想深刻。伊藤虎丸注重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中国现代文学为媒介思考日本近代化和民族命运,就是孙玉石所说的“大文化比较的视角”。孙玉石指出:伊藤“他习惯于从大的历史背景,从整个亚洲国家民族命运的视野,来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所可能提供的历史的启示”[3]。在他的《鲁迅与终末论》、《鲁迅与日本人》等书中,在他的许多学术论文中,都在大文化比较的视角上,阐发了自己关于日本近代民族命运的思考。伊藤虎丸强调了采取比较的 方法 对于认识各民族的“文化”的意义,他说:“各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文化’。它是只有用‘比较’的方法才能认识到的”[4]。其内在包涵着竹内好的“比较性思考”的精神,不过,相对而言,竹内主要把鲁迅和中国作为内在的否定性的“精神”存在或参照坐标,当然这也是伊藤虎丸的思想基点和最终归宿,但他主要是在同时代的文化选择差异性的思想史的意义上使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他突破了竹内好否定鲁迅与日本文学关系的论断,在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思想语境中和文化空间里考察鲁迅、创造社同人与日本文学以及西方文化的复杂关系。

第二,方法独特、角度新巧。与上述特点紧密相连,不是一对一地具体考证中日作家或中日文学作品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进行平行研究,而是将鲁迅及创造社等留日作家纳入日本近代思想史的语境中,考察和梳理留日作家与西方文化及日本文学关系。一方面从日本思想界变化的历史轨迹中,在与日本的同时代关系中考察和把握鲁迅和创造社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比如考察鲁迅对尼采思想的接受与日本在接受上的差异;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把鲁迅与石川啄木、斋藤野人、内村鉴三等人进行同时代性思考;在科学主义方面,将鲁迅与福泽谕吉展开同时代性探讨。另一方面对非同时代的鲁迅和创造社进行“非同时性”的思考,比较和检视处在明治和大正不同时期的中国留日作家与日本文学的精神联系和他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在复杂的语境中的“同时代性”和“非同时代性”的多重比较,使日中文学关系的研究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张力。

参考文献:

[1][日]竹内好著.李冬木等译.近代的超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96.

[2][日]丸山升.鲁迅、革命、历史[M].王俊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46-347.

[3][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序[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4][日]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M].孙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

《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摘 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期,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中心在欧洲各地而兴起的一股革新思潮。这是欧洲资产阶级企图摆脱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的运动在文学上的具体体现。在其影响之下,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在约一个世纪之后兴起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对日本文坛以及日本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日本浪漫主义 背景 理论 作家 评价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的英德两国,继而影响法国,席卷欧洲大陆。而这一时期的日本,由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彻底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受西方文明刺激的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觉醒,开始追求自我确立与自我解放。一批青年作家开始追求与以往的文学所不同的创作风格,使明治时期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一度在日本文坛上占据半壁江山。

一、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取得成功,日本社会极力要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另外在西方浪漫主义和文化的刺激影响之下,日本人开始超越理性,注重关心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于是自由且大胆地表达感情的感想、诗歌、评论等一些文体占据了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理论表现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深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对于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于神的崇拜,开始重视人的力量,将人处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 宣扬人格的平等和自由、主张恢复人性、尊重人权、张扬人性爱。但是, 这种思想的变革, 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保守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文化上的开放与保守、民主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两种思想的对立大大加剧。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激烈碰撞才使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即:主张情感至上,追求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追求个人自由,推崇人的内部生命。

三、代表作家及作品

根据时间先后可将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分为3个时期: 第一期是以北村透谷、 岛崎藤村的《文学界》为中心; 第二期是以与谢野铁干、与谢野晶子、薄田泣堇、蒲原有明、泉镜花等人的《明星》为阵地;第三期是北原白秋、吉井勇、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唯美主义、颓废文学。①

森鸥外是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先觉者,他的代表作《舞姬》、《泡沫记》、《信使》构成了他留德的青春爱恋的纪念三部曲。

(一)第一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如果说森鸥外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的话,那么真正成为浪漫主义主导力量的是于1893年1月创刊的《文学界》杂志及其周围的年轻一代。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北村透谷的评论、?口一叶的小说和岛崎藤村的诗歌。

北村透谷主要作品是长诗《楚囚之诗》和《蓬莱曲》等。但是北村透谷更加重要的史学价值体现于文化性评论方面,从1892年起陆续发表《厌世诗家和女性》、《何谓干预人生》、《内部生命论》等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厌世诗家与女性》。这是他通过自己的实际感受和体验以伦理化的形式表达出来的结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 恋爱乃人生之妙药”这一具有划时代精神的主张。

岛崎藤村的《嫩菜集》等诗作,打碎了固有形式的桎梏,巧妙地把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日本民族的传统表现形式糅合在一起;其内容摆脱了封建思想道德的束缚,热烈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美好的生活,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和奔放的浪漫情绪,开拓了前期浪漫主义文学。②

?口一叶是一位慧星一般的才女作家,一叶虽非《文学界》同人作家,却有许多传之后世的名作刊于《文学界》。其代表作品有《大年夜》、《青梅竹马》等。(二)第二期代表作家及作品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是与谢野铁干的妻子与谢野晶子。她出版的第一部短歌集《乱发》是一部大胆而直率倾吐感观性与歌颂奔放的本能和主情的爱欲的诗集。反映了诗人对因袭封建旧道德的一种反抗,让人们感受到她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女性。

在文学史上,泉镜花的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在他的一生中大约创作了300多篇小说,都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有《高野圣僧》、《照叶狂言》、《妇系图》和《和歌灯》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这个时期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物就是高山樗牛,他是一位著名且受人欢迎的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论美的生活》、《 日本民族的特性和文学美术》、《爱情剧是不是梦幻剧》等等。其中,在同时代文学评论中最有影响的是《论美的生活》,从“生命重于身体、身体重于衣物”的立场出发,讽刺了那些汲汲于金钱、权势的人,“以人造之物制自然之物” 的时代弊端,重视“尔等内心的王国”,鼓励人们去大胆追求内心生活的幸福。

(三)第三期新浪漫主义作家作品

新浪漫主义以“牧羊神会”为主流,《昴星》、《屋上庭园》、《三田文学》、《新思潮》等是其主流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北原白秋、木下?太郎、吉井勇、长田秀雄等“牧羊神会”的中心成员,高村光太郎、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人在文学思想上与之共鸣。这些作家摆脱了此前浪漫主义的影响,迎合唯美主义的思潮,用华丽的笔墨和丰富的词汇,凭感觉创作出了充满异国情调和肉欲主义的作品。

三、思潮评价

日本浪漫主义虽不像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但也在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一度占据日本文坛的半壁江山,对日本人的思想、日本文学、文化、艺术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它主张恢复人性和尊重人权,将“人”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并自始至终和封建主义作着斗争,促进了日本社会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把人性和自我尊严作为文学的源泉或出发点,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继启蒙运动以来又一次在文学上的解放。再次,日本浪漫主义将日本古典的浪漫主义与西欧浪漫主义加以吸收发展,从而在构建日本的近代文化方面具有深远而伟大的意义。最后,浪漫主义主张个人的自由,赞美恋爱,使人们大胆地追求独特而自由的艺术创作,超越自然,解放艺术,因此在艺术史上都具有深远影响。

但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具有局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软弱性和妥协性

它从一开始发展就面临着重重阻碍,自始至终都不如欧洲浪漫主义那般声势浩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造成了封建思想在市民社会中的长期残留,极大地阻碍了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步伐。

(二)创作主张具有不确定性

日本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与拟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没有自身独立的发展时期。另外,浪漫主义作家内部围绕着文学创作的使命、文学的社会责任、文学的国民性、文学的民族性、文学与国家、文学与个人等问题进行论争,创作主张十分不确定。

(三)理论缺乏系统性

北村透谷、岛崎藤村、与谢野晶子、高山樗牛等人的创作虽然使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具有了开创新文学时代的个性鲜明的批评家、文学思想家的桂冠, 但却没有形成一个观点明确、前后一致、系统而又有说服力的文学理论体系。

注释

① 肖霞.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J].外国文学,2003(7).

②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06:149.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49.

[2] 林洪亮.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A]//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三分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 王庆生.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有关浅谈日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推荐:

1.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日语开题报告范文 日语论文

3. 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5.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17 评论

设计监理

文献是什么本参考文献的索引只是对宫崎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的搜集和筛选,并不做评论和评价。其中,豆瓣读书中,按照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宫崎骏相关书籍222本。另外,文献部分的来源主要是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截止到编辑发稿时,将“宫崎骏”按主题进行搜索,有学位论文73篇(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70篇),学术论文640篇,报纸100篇,会议8篇;按篇名搜索,有学位论文30篇(其中,博士论文0篇、硕士论文30篇),学术论文344篇,报纸18篇,会议3篇;按关键词搜索, 有学位论文128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126篇),学术论文180篇,报纸104篇,会议7篇。 一、宫崎骏创作谈宫崎骏.出发点1979-1990[M].黄颖凡译.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06.宫崎骏.折返点1997-2008[M].黄颖凡译.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2010.宫崎骏.思索与回忆——日本动画片和我的出发点[J].支菲娜编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宫崎骏.创作梦想和飞翔的老人[M].绯雨宵译.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2005.宫崎骏.对现实的发言[N].陈晓译.南方周末,2001,11,29. 二、宫崎骏研究杨晓林.动画大师宫崎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郑寿康.对抗迪斯尼的宫崎骏[J].新阅读,2004,5.秦刚主编.感受宫崎骏[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游佩云.大家来谈宫崎骏[M].台湾:玉山社,2011,2.青井凡.宫崎骏的暗号[M].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Pinko.宫崎骏的迷路森林[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三、宫崎骏作品研究田瑞平.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5.王赫.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5.沈黎晖/尹丽川.宫崎骏的感官世界[M].作家出版社,2004.游智皓.宫崎骏奇幻世界初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3.聂欣如.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迪斯尼情绪[R].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2002,11.符抒.科学之翼与文明之殇——宫崎骏动画影片的一种解读[J].四川戏剧,2011,5.秦刚.试论宫崎骏90年代的动画电影制作[J].当代电影,2001,5.米斯茹.宫崎骏动画电影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4.詹璐.试论宫崎骏动画中的禅意[D].华东师范大学,2009,4.潘晓春.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审美文化与人文内涵[D],上海大学,2008,4.游佩云.宫崎骏动画的“文法”:在动静收放之间[M].台湾:玉山社,2009.李璐.宫崎骏动画电影叙事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6.陈婷.宫崎骏动画角色个性与造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12,5.杨晓林.宫崎骏动画角色研究之模式化的反角[J].电影文学,2010,19.孟佳文.动画的七种行为范畴分析——以宫崎骏动画电影为例[J].影视与传媒,2011,6.林昊苏.宫崎骏动画画面形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12.闫喜英.宫崎骏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3.李莉.宫崎骏动画作品的视听语言对表现其民族性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8,5.朱菁.解读宫崎骏商业动画电影——文本特征和受众解读[D].南京大学,2012,5.刘一瑾.文本受众和作者:宫崎骏动画电影作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陈映婕/张虎生.动画电影与民间信仰——《龙猫》《幽灵公主》中的森林意象[J].当代电影,2011,5.[日]栗原裕一郎.“宫崎骏论”解析览要——《千与千寻》是风俗产业影片吗?[J].洪旗译.世界电影,2009,6.吴娜.劳动与爱的寓言——日本动画的巅峰之作《千与千寻》分析[J].当代电影,2009,6.杨晓林.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宫崎骏之童心复萌[J].电影文学,2010,6.舒刚波.寻求人类的本源——论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J].当代电影,2009,3.四、日本电影、动漫电影研究中与宫崎骏相关的研究王众一.未来之梦、怀旧之梦、幻灭之梦——从几部电影看21世纪日本社会意识的变化[J].电影艺术,2006,7.山口康男.日本动画全史[M].于素秋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支菲娜.虚幻的影像与边缘载体的中心化——日本动画的传承与开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3.陈奇佳.日本动漫艺术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Patrick Draz.日本动画疯——日本动画的内涵、法则与经典[M].李建与译大块文化出版社,2005,5.陈仲伟.动画讲堂:日本动画的诠释、历史与制作[M].杜威文化出版社,2010,8.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J].视听界,2006,2.丁超、支菲娜.内容产业视野中的日本电影产业发展[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1.卜彦芳/陈元元.以动养动:日本动漫企业运营模式探析——以虫制作公司和吉卜力工作室为例[J].现代传播,2010,9.侯迎忠.吉卜力工作室的运营模式及其给中国动画产业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薛燕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傻呼噜同盟.日本动画五天王——你所不知道的五大导演出道背景、创作心境及轶闻趣事[M].台湾:大块文化出版社,2006,1.[日]津坚信之.日本动画的力量——手冢治虫与宫崎骏的历史纵贯线[M].秦刚/赵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杨晓林.世界影院动画精品解读[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周英.怪谈——日本动漫中的传统妖怪[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7.杨晓林.美国动画之“日式变奏”——宫崎骏动画与好莱坞动画的异同[J].电影文学,2009,20.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7,3.王佳.动画形象与品牌塑造之关系研究——以迪斯尼、宫崎骏、奥斯洛为例[D].山东大学,2010,4.杨晓林.对比宫崎骏:《阿凡达》是平庸的好莱坞三维杂耍[J].电影文学,2010,11.

299 评论

相关问答

  • 起风了论文题目宫崎骏

    以《起风了》为例分析宫崎骏动画电影论文的美学特点 《起风了》描绘了日本昭和时代的特有的田园风光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噩梦般的关东大地震。每部作品均有着精美的画

    种菜的阿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宫崎骏动画画面风格研究论文

    以《起风了》为例分析宫崎骏动画电影论文的美学特点 《起风了》描绘了日本昭和时代的特有的田园风光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以及噩梦般的关东大地震。每部作品均有着精美的画

    fightingBB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关于心内科本科论文开题报告

    心理学我会帮你giel你

    一人食24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宫崎骏动画论文

    你可以去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画大师宫崎骏》一书来看看。

    为何不信2013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宫崎骏动漫论文范文

    宫崎骏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八十年后,世界动画界最接近埃利·福尔梦想的,首推宫崎骏。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

    wangqixiaq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