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64

Melinda麒儿
首页 > 学术期刊 > 泰山某一文化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微微姐22

已采纳

泰山文化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泰山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先民是华夏族的祖先;几千年来,对泰山的封禅祭祀不过是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泰山崇拜的一种表现。泰山文化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泰山以其雄伟的山姿、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泰山崇拜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吸引着历代帝王、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也给我们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泰山在华夏族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山东省志·泰山志》的解释是:泰山雄居东方,巍峨耸立于华北大平原,在古代被认为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因而被推为五岳之宗,成为历代帝王封禅、朝拜的圣地。这种用五行说解释泰山文化现象的理论,忽视了五行说不过二千多年历史,而泰山崇拜则是五千年甚至五万年、五十万年前就存在着的文化现象,倒置了五行说与泰山崇拜的因果关系;更不能说明古代帝王禅泰山下云云小山、梁父小山等的原因。其实,泰山崇拜文化现象的实质是:泰山是华夏上古先民心目中的神山,是“(天)帝之下都”,是“天”的象征,而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乃是泰山周围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五千年(或更远)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泰山的封禅、祭祀、朝拜不过是对泰山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文化现象的一种延续。所以,如果要对泰山文化进行定位,那就应该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将泰山文化定位于“华夏之源,中华神山”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古昆仑虚(丘)就是泰山;二是夏朝以前华夏族就生活在昆仑虚周围。所以,确立以上定位,必须首先从昆仑虚开始。今天能证明昆仑虚就是泰山的直接证据已经不多,但仍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一些线索。其一,现临淄与博山之间,还有大昆仑村名和小昆仑的山名;其二,位于泰山北麓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距岱顶22.5公里的昆瑞山在晋朝时还叫作昆仑山(《山东省志·泰山志》206页);其三,《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云,汉武帝封泰山时曾“天子从昆仑道入”;其四,比较《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上,登乎昆仑之丘”和《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说明泰山和昆仑虚有某种联系。以上证据,虽然不能肯定昆仑虚就是泰山,但却给了我们一些启发,那就是应该对泰山和昆仑虚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于昆仑虚的典籍史料少之又少,近几十年来,“出于唐虞之际”(见西汉刘秀(歆)《上〈山海经〉表》;王充《论衡》、赵长君《吴越春秋》亦称禹、益所作;《颜氏家训·书证》也认为:“《山海经》,禹、益所记”)的地理类典籍《山海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挖掘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06 评论

西关少爷Billy

随便写吧,别着急!

288 评论

大V呀大V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泰山日观峰(拱北石)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犹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兼具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庙宇观堂满山遍布,山势壮丽,自然景观巍峨、雄奇、沉浑、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无数。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360 评论

甜蜜到腻

08年初来到泰安工作,一转眼就是十年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能在泰安定居生活工作,也主要是被泰安的泰山文化内涵吸引。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给泰山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与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登泰山,犹如登长城一样成为了许多中国人民的梦想。 泰山地区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还是东方历史文化的缩影,众所周知,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适宜、雨水丰沛的自然条件,使它成为华夏民族的最早发祥地,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上古先民,理所当然地认为通天拔地、直冲云霄的泰山,乃是居于天地正中的通天神柱,于是,在华夏文明初露曙光之际,泰山就已作为古人心目中的神山,凸现于中华历史舞台之上,即使后来上古先民不断地向四方迁徙,泰山“母亲之山”的地位,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因为泰山崇拜早已深深植根在了炎黄子孙的潜意识中,在此后绵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泰山更是不断地融合、荟萃了华夏各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可以说,五千多年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在泰山地区延续不断的文化积淀,以及由此形成的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才是泰山成为中华名山之首的真正原因,才是泰山真正的魅力所在。 所谓泰山文化  是从封禅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石刻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等几个方面做一下分享: 一、  泰山封禅文化 在泰山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帝王封禅文化无疑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华夏文明肇始之际,峻极于天的泰山就已作为古代先贤的政治舞台,开始不断地上演一幕幕封禅祭祀盛典,鉴于封禅盛典特殊的政治涵义,在秦始皇效仿古代先王,将封禅传说予以正式施行后,不管是雄才大略的帝王,还是碌碌无为的君王,不管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还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首领,无不对封禅盛典心驰神往、魂牵梦绕,而泰山则几乎独享了帝王封禅这份荣耀,这可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山岳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历代帝王对泰山的顶礼膜拜,以及完美地将帝王文化融汇于泰山文化中,使得泰山有了一种傲视群峰的帝王威严,并且变成了国家一统、天下天平的象征,这恰恰是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毋庸置疑,帝王封禅泰山缘起于古人对泰山的崇拜,而泰山崇拜则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主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现象和文化,泰山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古代先民依赖大山又敬仰大山,从而产生了山岳崇拜和信仰,被誉为“通天神柱”的泰山,自然成了最理想的崇拜对象,远古先贤为了监督控制各路诸侯,以强化对部落联盟的统治,登上泰山极顶,“柴于上帝”、“望秩山川”,从而将各氏族集合在一个上帝的信仰下,并最终凭借上帝之名宣传君权神授,岱顶玉皇庙内悬挂的“柴望遗风”匾额,涉及的就是这一最古老的祭天仪式——“柴望”,正是因为东方部族对泰山的崇拜与祭祀,才使神秘厚重的泰山文化初步成型。 泰山作为一座自然山岳,从深受地方部族崇拜,到逐渐为中央政权承认,成为中华第一神山,与历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封禅盛典密不可分,鉴于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泰山崇拜,以及泰山地区政治文化的重要性,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统治,秦始皇扫平宇内、一统天下后,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封禅泰山之旅,尽管这位千古帝王开创的帝王封禅,与远古时代的柴望相比,在仪式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神道设教”的内涵却是相通的,秦始皇将远古的封禅传说推向了新的高度,后世帝王紧随其后接踵而至,他们的封禅规模越来越庞大,封禅礼仪也越来越完备,举行封禅祭祀大典的帝王所到之处,不仅筑坛立碑、刻石题字,还大兴土木,修庙塑像,可以说,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活动,不仅极大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还将泰山崇拜推向了极致。泰山壮美秀丽的自然景观,与封建帝王封禅留下的文物古迹交相呼应,吸引着文人墨客、普通百姓前赴后继地涌向泰山。尽管宋真宗最终为封禅泰山拉下了帷幕,但封建王朝对泰山的祭祀却更加频繁,尤其清代皇帝更是如此,清康熙皇帝三次亲往泰山祭祀,九次派遣使臣致祭,而乾隆皇帝则十一次亲往泰山,十八次派遣使臣。由此可见,缘起于泰山崇拜的帝王封禅,反过来又强化了泰山崇拜,并使其从东方地区传播至全国各地。 总而言之,独步千古的封禅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封禅文化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呈现出的变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泰山文化的变迁,尽管历代封禅泰山的帝王,均有寻求社会安定,巩固统一政权,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但他们的封禅活动却各有各的特点,远古七十二王封禅泰山,更多体现地是对崇山峻岭及上帝的敬畏,秦皇汉武封禅泰山则笼罩在浓郁的迷信氛围中,并夹杂着长生不老、求仙飞升的私愿,及至唐高宗、唐玄宗封禅泰山时,个人迷信色彩明显淡化,国家安危、百姓福祉则成为封禅主题,唐朝皇帝毅然公开封禅玉碟文,以及公然打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的口号就是明证,明清两代的帝王废止了流传千年的泰山封禅,而将其降格为泰山祭祀,以及在泰山举行生辰庆典,与前代帝王将泰山放在神龛中顶礼膜拜不同,明清帝王更多的是欣赏泰山的壮美景观,从而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不过,泰山崇拜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反而达到了空前狂热的程度,毕竟帝王封禅泰山销声匿迹,大大缩短了帝王与民间泰山崇拜形式的差距,综上所述,泰山封禅经历了秦汉神本位、唐代政本位、明清人本位的变化,以及从求神成仙的封建迷信,到政治家的显号扬名,再到世俗生活庆典的变化,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二、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国家镇山,是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祭祀圣地,成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在浩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泰山与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道、佛三教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先天的地缘优势,儒学与泰山形成了多重的联系,对儒学而言,泰山不仅是故国家园,更是精神与文化的圣山,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而道教,则通过长期的道教活动逐渐将泰山打造成具有浓郁道教色彩的宗教文化之山。作为外来的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也由于泰山在中国政治与宗教中的特殊地位,进而积极地在泰山经营传播。区别于其他名山大川,泰山以其博大的胸怀,融儒、道、佛多种宗教和宗教文化共存,而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的冲突和融合,共同构造了泰山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而泰山作为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全过程的真实见证者,在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宗教发展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素材。 三、泰山建筑文化 泰山以其五岳独尊的超然地位,成为历代王侯将相、墨客骚人以及平民百姓心目中的神圣之所,溯源之地,其千百年来的政治、宗教、民俗活动为泰山留下了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使泰山成为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并列的中国古建筑的荟萃之地,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泰山古建筑规格齐全,据统计,泰山古建筑基本涵盖了寺、庙、宫、观、亭、阁、楼、塔、桥、路等古代建筑的基本样式。其次,泰山古建筑主题鲜明,泰山古建筑并非历朝历代建筑的简单堆砌,而是根据 “朝天”、“升仙”、“祈福”、“登览”的主题,因地制宜的建设,暗含“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再次,泰山古建筑意义非凡,泰山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高山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精神价值。 四、泰山民俗文化 泰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凭借其自身的优势,通过与人类社会生活的交互影响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地位,成为植根于普通民众内心的精神支柱之一,而真正实现泰山形象在人们内心具体化的则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泰山民俗文化。泰山民俗文化是以泰山文化为核心,以平民大众为承载主体,进而涵盖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衣食住行等领域,正是基于泰山民俗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实现了泰山与世俗人群利益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决定了泰山文化能否经久不衰,从这种意义而言,泰山民俗文化是泰山文化,乃至“泰山”这一精神标记得以存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泰山民俗文化研究不仅是泰山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揭示泰山文化存续发展秘密的根本线索。 五、泰山名人文化 泰山名人文化是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泰山文化的精华所在,所谓泰山名人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除了历代帝王以外的文人墨客,与“中华第一山”泰山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以山岳为载体的精英文化。如前所述,东岳泰山自古以来就在华夏子孙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历代帝王对封禅泰山的重视与痴迷,更是将泰山崇拜与信仰推向了极致,在泰山信仰传遍全国的漫长历程中,泰山精神也经过长期地积淀辐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并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拼搏奋进。与此同时,泰山厚重庞大的山体,给人以稳重、安宁的视觉感受,于是,古人便有了“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此之后,泰山成了“国泰民安”的象征,而在古人“君子比德”的传统观念下,泰山又成了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正如史学家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说,泰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泰山精神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吸引着文人墨客纷纷登泰山抒怀,凌绝顶寄思,泰山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而文人雅士登山览胜、讴歌泰山的诗文华章,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或许可以这么说,泰山以其特有的品质吸引着文人墨客,而文人墨客又为泰山注入了传统文化,两者在相互磨合、相互激荡中,形成了泰山文化的精华——泰山名人文化。 据考证,文人墨客的泰山情结肇始于孔子,当这位圣贤追随着古人封禅的足迹,登上泰山之巅举目四望时,不禁发出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而最早出现“泰山”之称的“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句,也是出自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鲁颂》,孔子不仅开创了颂泰山以抒情的先河,还在泰山游览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故而,后人将孔子与泰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称颂道“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鉴于孔子特殊的身份地位,以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影响力,文人墨客无不将“登泰山而小天下”看作一生幸事,他们纷纷沿着孔圣人的脚步,接踵前往泰山,吟咏题刻,抒发情怀,西汉司马迁、东汉张衡、三国曹植、晋代陆机、南朝谢灵运、唐代李白、杜甫、宋代苏轼、石介、元代王旭、张养浩、明代王守仁、于慎行、清代姚鼐、朱彝尊等,均是历代文人墨客中的佼佼者,他们赞美泰山的诗文歌赋、题词记事,皆是泰山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六、泰山石刻文化 泰山文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是泰山石刻,泰山直接有“露天书法博物馆”之称。作为泰山文化的重要载体,泰山石刻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泰山石刻历史悠久,既有实物存在,又有历史记载可印证的最早的石刻是秦始皇东巡时的刻石,而《秦泰山刻石》即为其中之一,据统计,泰山石刻汇集了16个朝代的作品,延续了2200多年的历史。其次,泰山石刻内容丰富,泰山石刻主要内容包括封禅祭祀、御制诗文、修建记事、经刻、造像记、名人遗事、墓志铭、诗文、题景咏物、楹联等全部石刻内容。再次,泰山石刻书法艺术气象万千,泰山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博物馆,秦篆汉隶、北齐石经、明清行草、历代榜书题刻,诸体咸备,各种书体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最后,泰山石刻造型意蕴深邃,泰山的石刻造型有碑碣、摩崖、楹联和石雕四大类,其文字内容与自然景色相辅相成,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泰山远远不只是一座山 它是民族的象征 是文化的标志 也是精神的寄托!

276 评论

兰兰110110

泰山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关于泰山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大致分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纪末及新世纪三个阶段。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泰山的演进轨迹,凸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古代至1949年传为汉代人应劭所著《泰山记》当为泰山专著之滥觞,惜其书早已失传,仅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古籍中留下片断,据周郢统计,自《泰山记》乃至1949年,泰山专著共127种。自《泰山记》后至明代,见于著录的仅有北宋刘跂的《泰山秦篆谱》。有明一代泰山专著开始大量问世,共有30种之多,其中最著名者当属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1、清代时期有清一代,泰山专著更加繁荣,共计53种,使泰山研究出现了一个全盛时期。其中以聂鈫《泰山道里记》、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览》最为著名。2、民国时期泰山专著共胡42种,亦属洋洋大观。如王连儒《泰山游览志》、胡君复《泰山指南》等。值得关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药物志》,专录泰山所产中草药,在历代泰山专著中别具一格。这一时期最为权重者当属泰山学者王价藩、王次通父子编辑的大型文献《泰山丛书》。《泰山丛书》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编辑而成。泰山文献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阅泰山文献一百八十多种,予以审慎细评,对其中有些篇章的内容还作了实地考察核对,按文词水平和资料价值选录四十种,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笔手抄成四十五册。按文献内容分甲、乙、丙、丁四集(注:其中一集与泰山无关):山经水志为甲集(十三种六十一卷);舆地人文为乙集(三种十四卷);文苑诗稿为丙集(十四种十五卷);年谱记事(包括王价藩自撰著述)为丁集(十种二十卷)。全书有例言、目次、后记等。1936年出版《泰山纪胜》、《岱宗大观》、《泰山图说》、《泰安州志》四种作第一辑,内有序、跋和梁漱溟题签,王易门的题额以及出版概况等。《中国丛书综录》收录《泰山丛书》中的《泰山纪胜》、《泰山图说》、《岱宗大观》各一卷。《泰山丛书》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1989年11月复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参见《周郢文史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页。]。3、西学东渐时期二十世纪的学术新思潮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产生了一批学术巨子,而这些学术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维与视角展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研究,泰山文化他们偶有涉及,但却代表了这一时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学术高点,同时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学术精英的新思维。如章太炎在《訄书》中专设《封禅》一节,在《检论·原教》中也专论封禅。章太炎在《封禅》中称:“人主方教民佃渔,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议礼?”可见,“人主”教民打猎与捕鱼以防飞禽走兽侵扰的草昧时代,尚谈不上礼仪。他认为帝王“封禅为武事,非为文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逐步演变成社会习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肃其志,文之以祀后土以顺其礼,文之以秩群神以扬其职。是其示威者,则犹偃伯灵台者也。”章太炎对斯宾塞社会学思想情有独钟。早在1898年,时任《昌言报》主笔的章太炎和总翻译曾广铨合作翻译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著作《短论:科学的,政治的,思辩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论进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论礼仪》(Manners and Fashion)。“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借助斯宾塞《论礼仪》中所阐明的社会风俗习惯的演变与政治统治、宗教统治一样,有其整合社会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对“本土经验”的强调与早期“西方社会学中国化”》,《东方丛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认为“然则所以恶伤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号于九围,而实阴收其利,故封禅可尚也。”[章炳麟,《訄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页。]章太炎还从社会风俗习惯变迁、新陈代谢的角度,诠释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图》。实际上,随着宇宙的进化与更替,“河图”之说同“封禅”一样,不过是人们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不断诠释的结果,其原意与章太炎所处的近代社会对此的审视完全是两码事。这样,与《史记》所彰显的“封禅”观念形成强烈对比,为泰山封禅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视角

210 评论

相关问答

  • 泰山晚报投稿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汉语俗语(谚语),意思是只要用心去做某事,就会取得成功。

    真龙木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泰山文化概论论文所用的文献

    泰山文化在华夏文化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泰山崇拜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历史原因。《海经》中的昆仑就是泰山;夏前华夏族活动在泰山周围的山东中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创造大汶

    笨笨猫Shirle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泰州饮食文化研究论文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juliejin(金培)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研究某一算法的论文

    聚类分析算法论文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同时也是数据挖掘的一个重要算法。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聚类分析算法论文,欢

    极夜北极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泰山研究论文

    这个只能自己大脑出行才能想出来。这个一定要认真仔细去思考。你一定可以完成的。

    maodougouzaizi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