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89

J家馍小T
首页 > 学术期刊 > 哲学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集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川猫之介

已采纳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价值观。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209 评论

海洋嗨阳

西方哲学把生活世界作为其探寻的起点和基础,认为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世界,它符合当代教育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西方哲学论文参考文献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方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分析

西方哲学把生活世界作为其探寻的起点和基础,认为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世界,它符合当代教育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西方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精炼地归纳为回归生活世界,提升主体意识。但是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方哲学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中,“回归”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生成,关注体育教学的过程价值。“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求体育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教学与生活整合,同时时刻指向学生作为现实主体的发展。“回归”不意味着抛弃、背离“科学世界”和科学知识的教学而仅仅去教“经验”和教“生活事件”,西方哲学不是对科学知识、科学世界的反动。回归生活世界所反对的是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以及“去过程”、“去情景”等种种局限,关注知识的教学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与统整。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视域下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价值,注重过程兼顾结果,注重生成创造而反对总是执行和平庸,注重学生主体性,注重个性和差异性,反对刻板的统一和中心论。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四个层

面来剖析西方哲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

一、哲学视域下体育课程设置模式分析

1.教学内容的超越:超越知识束缚,关注生活世界

教学回归生活使教学内容具有了生命的意义。生活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重大,是教学内容的基础、条件、源泉。教学内容面向生活有利于人的本体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学回归生活带给教学内容的是对学生生活世界、科学生活世界和人性生活世界的整合,是教学内容观念的变革、资源的重组和权利的重新分配。为了使体育教学切实回归生活,体育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必须确立从理想世界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的体育新课程理念;选择与设置既体现从单质、必然、共性、简化世界走向多质、偶然、个性、复杂世界,又注重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主体意识的提升,还要充分把握人在时空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兼顾人类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与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以及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整合。

2.教学过程的提升:弘扬人文精神,强化生命意识

自启蒙运动以来,由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造成了人们生活在冰冷的科学世界中,从而忘却了人的真正生命之根——生活世界。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为己任的教育也未能坚守住自己的城门,沦为科学世界的殖民地,忘却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致使教育迷失了自我,遮蔽了灵魂,失去了真谛。“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

教育面对的本应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一个个有着生命理想、生命追求和生命憧憬的人,而现实中太多冠以教育名义的教育形式占据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空间。青少年时期本是人的一生中最活跃、最多彩多姿、最复杂多变的时期;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和丰富内涵、多样兴趣爱好与追求的现实生活的主体。因此体育教学要回归自我,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必须从过去异化的公共世界中走出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把培养能够维持生命、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并能够提升生命的健全人格作为其基本追求。的确,体育课堂教学需要把生活还给学生,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

要真正达成这些根本的目标,体育教学必须由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转向;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向;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转变。哲学视域下的体育教学强调教学的过程价值,注重过程兼顾结果,注重生成和创造而反对忠实执行和平庸,注重学生个体性,尊重个性和差异性。

3.师生关系的转变:由知识授受转向平等交往

哲学认为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人的认知、思维和行为方式源于他是谁。这样的人知道一个真实的人不只是一个个体,他或她的独立存在,而是一个与其他人在一起的关系存在,他因而在本质上是一个伦理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家马克西妮•格林从生活世界的意义角度分析指出,教育不仅要尊重个体本身的

生命价值,而且要关注个人与他者的关系,即个体与他者所构成的生活世界的存在状态。哲学的教育不仅要提出如存在主义的“我是谁”的问题,而且还要问“我如何构造他者”的问题。“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接触”,“假如这种关系被扭曲了,其他任何改善都是无意义的”。

哲学视域下的体育教学需要把握师生关系的内在结构,通过完满的师生关系的展开,体现体育教学活动的生活意义。胡塞尔认为,人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着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他把这种交往称之为“交互主体性”。这种交往是主体间的交往,它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与独立,强调在交往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独立的,同时主体间又是互相作用和影响的关系。体育教学回归生活切实实现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互动,必须弱化教材权威性、弱化教师中心言说者地位,追求一种主体间平等交换的对话语境,使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个体的伦理关系上,要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悟,“真心真意把学生当主体”。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有利于增强体育教学的生活意义。

二、西方哲学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1.体育课程应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在传统的课程哲学那里,课程是服务于未来生活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膜,也与学生未来的发展相去甚远。要纠正传统课程哲学的痼疾,就应当使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为知识、文化经验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像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哲学并非被我们所认同。体育课程不能把“生活”与“发展”完全对立起来,但也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起来,它们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生活是基础,发展是目的;生活支持发展,发展引导生活。据此,体育课程应当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经验,在理想与现实、人文与科学之间寻找到一个制衡点,着重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知识的基本来源;尤其是强调让每一位学生感受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生活、现实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2.体育课程应以文化为价值取向,把知识作为达到文化目的的工具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之总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所有认识和实践成果之总和,具有两个基本特点:1.它是共享的,不是某个人所独有的;2.对个体来说,它是后天习得的,不是先验的。这表明,它一经生成就成为超个体的客观力量存在于社会及其历史活动之中,维系着社会和历史。人要成为社会化的个体存在和发展于社会之中,就必须要接受超乎于其个人经验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而知识固然也是人类对象化劳动的产物,但它并不等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的目的,知识则是为实现和达到这个目的所借助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文化更接近生活世界,知识则更趋向科学世界。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体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继承和传播体育文化,乃至创造文化。在学习多种运动技术时,包含着接受、吸纳人类文化的深刻内容,并形成体育道德的规范文化,体育审美的情感文化,体育竞技的刚健文化,这些学校体育多种功能值得人们在教学中挖掘继承。此外,它还要求被编纂到体育课程中的知识经验要更加合理有序,能够包含更为丰富的文化要义和人在实践过程中所注入的思想感情、价值追求,能够使学生迅捷地吸取体育文化的精髓,获得体育文化力。

总之,哲学把生活世界作为其探寻的起点和基础,认为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世界,发现生活世界中的问题,由此提出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它要求一种基于生活世界的对话形式的教育,旨在获取意义而不是知识的堆砌。它要创立一种有特色的学校教育,要求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为主体,在主体间进行对话,相互自我建构;学校不仅是知识传输的场所,更是知识生成的场所。它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创造能力和批判能力,认为这些能力不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形式。它有实践目的,要求学生知道在长期范围内怎样做,并且带有伦理取向,注重道德价值规范和培养人的责任感。它致力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观照,要人们懂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以引导人们更好地学会生存和生活。哲学的这种取向,不仅是对理性、人性的追寻,更是对教育和人的生活负起责任。这些观点对于传统教育意味着重要的变革,对于人的培养也富有更为积极和更为深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0.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5-446.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哲学论文研究原理是什么

    哲学的八大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突变性原理、稳定性原理、自组织性原理和相似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原理是普遍联系的

    cherrychoi2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参考文献期刊是什么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anne贝多芬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选集是什么论文文献

    两个的内容不一样。毛泽东选集里面是毛泽东发表的一些诗集和文章,作者全部毛泽东,而毛泽东自传则写的是毛泽东的生平,是叙事性的长篇。

    缘梦~幸福宝贝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哲学是什么论文3000字

    教育 哲学是关乎教育价值的学问,依据价值达成设计美好教育生活的路径,这是教育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根本要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议教育哲学的论文3000字,希望

    小鱼qt19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哲学是什么的论文

    对哲学的看法论文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分享了对哲学的看法,一起来看看吧!

    运动的毛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