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崎龍少
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是不同心理学学派间争论的焦点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性观点对教育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
一、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观
(一)心理学:研究人性的科学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是不同心理学学派间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同的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各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对人性的不同理解,是形成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基础,人性假设或人性观思想是构成他们心理学理论与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心理学应当关注和研究人性问题。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指出:“心理学是研究人自身的一门主要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要从人出发而又归结到人。它所以要从人出发,就在于研究之前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大体正确的看法,以作为研究工作的一种指针。而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又是要科学地阐明人是什么,以求得对人的实质有充分的正确理解,所以,人的实质问题对心理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所讲的“人的实质问题”就是人性问题。
(二)人性观的争论我国古代一些著名思想家对人的本性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从而产生了多种人性理论。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1)性无善无不善论,以告子为代表,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2)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以世硕等人为代表,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3)有性善有性不善论,认为有些人本性善良,有些人本性不善良;(4)性善论,以孟子、董仲舒为代表,认为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5)性恶论,以荀子为代表,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6)善恶混论,以扬雄为代表,认为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三)分歧:基于人性论假设的教育主张
各种人性论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是都承认环境、教育在人性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不过是人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表明,凡持有不同的人性观的思想家、教育家,就会有不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由于在人性问题上的假设不同和认识分歧,因而在教育目的、教育作用和教育任务上的主张也有根本的不同,对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选择就会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性论乃是教育的立论依据。进一步明确地说,性善论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善恶论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具体而言,这里所说的“发展”、“改造”、“塑造”对教育的内容、方法都会各自提出不同的要求。
二、诉求与追问:心理教育的人性意蕴
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心理教育是应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应人性提升的需要而发展的。就心理教育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而言,心理教育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教育,它应该像基本的伦理教育或健康教育那样,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应该具有人性化特征,成为真正富有人性、建构人性的人性化教育。
在心理教育中,简单地认定人性的善或恶已经没有多大的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人性研究视野的新的转换,有学者提出对人性的积极定向与消极定向之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对人性的积极定向与消极定向并不分别等同于性善论与性恶论,它们只是看待人性世界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教育者看待受教育者的人性定向不同,就可能采用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方式。面对同一个受教育者,对人性持积极定向的教育者,首先或主要关注受教育者身上潜在的或现实的美好倾向;对人性持消极定向的教育者,总是习惯于首先或主要关注受教育者潜在的或现实的罪恶倾向。
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思考,对于人性我们可以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人性是“生成的”而不是“给定的”,是“多样的”而不是“同一的”,是“异质的”而不是“均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所以,在人性及其建构的问题上,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一种多样的、开放的和灵活的认知方式,持有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和辩证的态度,不断地用推陈出新的和更加全面的眼光来思考人性和理解人性,培育人性和提升人性。这是一种相对合理、比较理智的现代人性观,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代人性、更好地建构心理教育理论或许更有启发。
三、反思与呼唤:心理教育的人性化走向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的现代教育并没有把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完善人性作为第一目的,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而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变成了物,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价值几乎全被抹杀了。在这种物化了的教育中,教育者看到的只有知识、分数、升学率、竞赛、荣誉和奖金,在他们的眼里,学生几乎成了口袋、鸭子、书柜、容器和工具的代名词。
非人性化的教育导致人性的缺失,人性的缺失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当今世界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衡,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通病”。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强权统治下拯救现代人的精神和灵魂,就成了当今时代人们对心理教育的期望和呼声。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潮流,“学校的人化”、“教育的人化”、“教育的人道化”、“教育的人性化”等主张,正在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共识和重要特征。人性假设和人性建设一旦与国家或民族具体的教育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之所以主张应以人性的发展和成长为教育的优先目标,就是基于这一点:不培育健全的人,终究不会有健全的社会和健全的经济。
四、重塑现代人性:心理教育的历史使命
心理教育如何塑造现代人完善的人性,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衡量心理教育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标准应当是:它的现代人性水准,它在传播促进现代人性的成长方面所作的贡献。冷落现代人性的心理教育,最终也会被现代人所冷落。要变革我们的心理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回到现代人性建设这个根本上来。
心理教育对人性范畴的重新建构,其实质在于寻找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完整人性,达到对现代人及现代人性丰富内涵的全面理解,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建构新的心理教育理念。现代人性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概念,要完全揭示其内涵比较困难,但共同的一些特征就是:现代人是积极主动的,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自觉的创新精神,具有文明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自己、对他人勇于负责任。主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真善美的和谐性是现代人性的重要内容或基本内涵。
现代心理教育以促进人的人性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或者说是以促进主体现代人性的发展为历史使命。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心理教育的`本质规定,也是现代人性的精华和根本所在。主体性与发展性不可分,主体性表征人性发展的主体,发展性表征主体人性的发展。现代心理教育提升了现代人性,突出了现代人的主体性、发展性,因为心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它的核心旨趣就在于促进现代人的人性提升、精神解放和个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心理教育就是一种“主体—发展性”的心理教育。
基于建构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现代心理教育要真正确立全体、全面、全员与全程的心理教育观,确立适应与发展和谐统一的心理教育观。也就是说,在教育理念上我们要有一个新的转变,即注重实施适应性心理教育,引导现代人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实施发展性心理教育,引导现代人性的积极发展;注重实施主体性心理教育,引导现代人性的自主发展;注重实施全人性心理教育,引导现代人性的全面发展。
提升与完善现代人性是现代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我国心理教育发展可以努力追寻的一种崇高境界。基于建构现代人性的内在要求,现代心理教育应当实现从“物化的教育”到“人化的教育”的根本转型,用“属于人”的方式来理解人、关怀人、引导人和发展人。富有人性特征与功能的心理教育,必须从关注人的心理需要出发,真正尊重人,尊重人的个性,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积极承担促进人性发展的历史使命。
“外向孤独”不是病 有了委屈你就嚎
目前精神心理医学上还没有这一说法,至于大家所说的 外向 孤独症 与孤独症本身也不是一码事。通常我们把那些日常生活中人缘好又善于交际,人前总是带来积极、主动、乐观、幽默等正能量,可一个人独处时却异常地安静,喜欢独处甚至有些忧郁气质的人群称之为外向孤独症患者,是都市病的一种体现。虽然有外向孤独症的人也多半没有可以倾诉内心情感的朋友,但外向孤独症与医学上的“孤独症”或“精神疾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请教度娘,你会发现外向孤独症实际上是网络上杜撰出来的一个名词,也就是我们日常说说的网络语言,跟医学上的含义截然不同。在都市生活中,外向孤独症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影响到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情况下,都不需要刻意担心。倘若这种情况已经超乎正常人理解的范畴,或者影响到了身边人,对其自身的工作生活等也带来了不利的话,不妨建议看看心理医生,这时候需要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
“外向孤独症”患者的真实内心
外向孤独症患者虽然善于交际,左右逢源,但内心寂寞,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这种心理状态与如今所处的都市化社会有着极大的关联。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利益当头,不少人经历过被爱人、朋友、同事的背叛或出卖事件,使得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变得非常脆弱,形成了一种不安全的人际交往模式,除了父母和子女,对谁都不相信。前一秒的朋友因为利益,转身便可成对手。然而,在竞争激烈、人际交往复杂的现代社会,在工作过程中过多地表露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并不适合,相反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得不到领导赏识,得不到同事和客户认可。人脉就是财脉,在人缘为前程铺路的社会里,人们必须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状态下,求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现在的职场人,除了工作压力大,生活、情感压力也日益增长。Case被毙,加班成常态,轻则被领导批评和教训,重则连快递都会夺命。回到家后,为了防止家人担心,不让情绪转嫁,只有关起门来独自舔着伤口。
当然,也不乏在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回到家中也要面对家长的“轰炸式逼问”。“什么时候带对象回来?”“这个月效益怎样?老板发奖金没?”面对这种连环轰炸,与其诉苦再被劈头盖脸地骂一顿,还不如对着电脑,看着别人的忧伤与幸福。有时,最陌生的人反而变成最亲近的人,你可以向一个陌生人吐露心扉,像倒垃圾般的把内心的不满和苦闷都发泄出去,然后一下,彼此消失在对方的时间,再无瓜葛。
路虽然在脚下,但每条都不好走。在都市病泛滥的生活中,我们变成了“外向孤独症”的患者。离不开手机,没有知心的朋友,愉快玩耍的背后掩藏着一颗孤独的内心,表面镇定只是层保护色,正如陈奕迅的歌:“我不知为何,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欢笑声、欢呼声,吵热气氛,心却很冷;聚光灯,是种蒙恩,我却不能喊等一等。”陈奕迅的《孤独患者》是否也唱出了你的心声?人来疯、搞怪大王、领袖气质……扯下“外向”的面具,也许会发现你隐藏在内心真正的孤独。孤独不是病,但却沁入人心,释放自己的内心,寻找抚慰寂寞的心灵鸡汤。
“外向孤独症”治愈方法
漫画家呆呆在网络上推出治愈系漫画,开出给“外向孤独症患者”的药方,让“中枪”中得满身弹孔的网友们又一次满血复活。
呆呆说:手机不离身,那就把智能手机都换成大哥大,只能打电话就不会老想着玩了;
呆呆说: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只要大家不再一味迎合别人,勇敢做自己,有气撒出来;
呆呆说:对于有时很神经,有时很镇静的病症,在神经的时候给自己一拳,立马就镇定了;
呆呆说:会因为别人一句话伤心,但不会被发现,这种病症的药方也很简单,那就是别把伤心憋成心病,有委屈就要嚎出来。
呆呆的这些治愈药方也许充满了调侃的意味,但是也蕴含了一些处理这些问题的道理,“我决定捂着自己的伤口,照着治愈版为自己调制一份解药。”网友阿梅说。
“心痛还得心药医”,都市病对于大城市的上班族而言,每个人都有,但最佳的治疗方案还是要靠个人的自我调节。如果你觉得呆呆的漫画只是娱乐一下,那不妨试试我教你的几招。
1.回归家庭,多与家人沟通。你可以不相信任何感情,但不能不相信亲情,父母、亲人永远会是你坚强的后盾。多与父母交流,不仅可以抒发感情,发泄不满,还可以让年迈的父母知晓都市职场生活的最新信息,让他们的老年生活不至于太落伍。
2.一个人旅行。都说旅游是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江河湖海都能让人心胸豁然开朗。你是谁?你想要什么?唯当临渊而立,风声猎猎,一切方能明了。
3.孤独无须伪装,没事多去健身房。好心态不是天生的,就像美丽需要后天保养。健身房的好处就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宣泄情绪。当你遇到不爽时,把沙袋当对手,揍到手软;在跑步机上跑个百八十圈,累成狗,你还有力气去抱怨孤独,酝酿寂寞?说不定,心情舒畅的同时,肌肉也在悄悄滋养。是的, 外向孤独症 不是病,有了委屈你就嚎!
音乐治疗法是心理治疗法中常用的技术,那么有哪些音乐可以用来治疗心理疾病呢?
现在音乐治疗心理疾病,再中国很大一部分是以中医情志理论为基础的,当然还有其他理论依据,比如依寻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深度音乐,马斯洛的人本性情音乐等。
但我认为我们生长在中国,比较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应依照中国自己文化特点. 根据中医情知理论,喜,怒,思,恐,忧是人的五大基本情绪,他们相互制约,有相互促进,一个健康的人,五大情绪是和谐的,制约与促进是平衡的,其中,忧生恐,恐生怒,怒生喜,喜生思,思生优,这是促进;忧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这是制约;把握住这些理论,就把握住音乐治疗的灵魂,只要你根据音乐各自特点,把握其感情基调,选择不同的音乐来治疗不同的心理疾病。
治疗心理疾病的音乐有哪些呢?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心理治疗中常用到的音乐有:
一 芳香疗法心灵音乐——莲花系列10首
二 芳香疗法心灵音乐——薰衣草系列11首
三 潜意识音乐疗法——元气回复系列7首
时间线与家排的结合治疗
NLP时间线治疗,讲求通过记忆倒回,寻找到情绪出现的根源事件,经过重放,学习以后,消除此类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而家庭系统排列则是重新整合家庭系统中出现错乱的爱的序位,解除当中的纠结,让未了的恩怨达到和解,从而使系统中的爱重新流动起来。时间线治疗是一对一的,而家庭系统排列则需要20人左右的课堂气场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可以把家庭系统排列的治疗结合应用在时间线治疗当中,则可以让家排得到更灵活的运用了。
在不久前的一个个案治疗当中,当事人回到了三、四岁的时候,看到事件中的自己很难过,刚开始,她说不开心是因为那天妈妈没有向以往一样煮鱼汤给她喝。于是我针对这个起因切入治疗。可是,经过几句对话,才发现,情绪的干扰其实来自于妈妈不高兴。她说:“妈妈和奶奶争吵以后,妈妈不开心了,躺在床上,不起来吃饭。我觉得很难过很伤心。”
在引导当事人重新解读这个事件的过程中,发现当事人对根源事件的学习和换框出现了困难。困在情绪当中走不出来。
当时灵光一闪:这个情况跟家庭系统排列中,孩子希望替父母承担痛苦是一样的。用家排的治疗来引导解决应该能更快捷简单。
于是,我让她看着妈妈的背影,对妈妈说:“妈妈,我很难过!因为我很爱你,所以你难过,我也很难过。我真的很想帮助你,但我只是一个孩子,我没有足够的力量。请允许我把你的责任交还给你。请允许我只做一个孩子。我只要做回一个孩子就好了。”
跟我重复说完这些话,当事人重重地松了一口气,之前紧绷的脸终于缓和下来,一直收紧的肩膀也放松下来。经过正常的效果检测,证实这个根源事件对她的影响已经完全消除。
于是让她自我整理成长过程中相类似的事件。她安静地整理了很多的事件,花了大概有二十多分钟。每次整理完一个事件,她都会轻轻地吐出一口气,嘴角飘过一丝的笑意。
当她完成所有的整理以后,我把她带回当下。她睁开眼,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说:“太感谢了!太神奇了!原来真的可以做到的!原来我没有想过会有效果的……”
第二天见到她,我眼前一亮,不禁由衷地感叹她的美丽。前一天一身黑衣黑裤、长发披落遮掩一半的脸庞的她,今天穿着一身紧身的T恤短裙,外配一条鲜红大格子披巾,长发整齐地在脑后盘起高高的发髻,脸上透出一抹阳光之气,浑身散出动人的魅力。
微笑地注视着判若两人的她,我在心中对自己说:“心理治疗师做的并不多,但可以带给人很多很多。以后务必要努力再努力,让更多被掩盖的美丽重见阳光。”
神奇!学点艺术能治疗心理问题
让艺术治疗你心理问题,艺术即治疗意味着艺术创作本身即具有疗效,但是由于治疗师的训练和当事人心理成熟度的不同,‘艺术即治疗’所引发的氛围与意涵亦有差异。‘艺术即治疗’包含四个层次,一层比一层深入心灵。从‘有寿者相’走入‘无寿者相’,从‘有为法’进入‘无为法’,逐层走向生命内里的深处、与更深处。
艺术治疗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传统型──透过艺术创作‘投射与解释’自我。
疗愈型──透过艺术创作‘收回与复原’自我。
养生型──透过艺术创作‘体验与享受’自我。
灵修型──透过艺术创作‘消溶与超越’自我。
复合型──(1)个人内发展任务的复合。(2)单元间整体目标的复合。
其中除了传统型属于精神分析流派的艺术治疗外,疗愈型、养生型、和灵修型,则属于‘人本’与‘超个人’心理学取向‘艺术即治疗’的范畴。复合型则涵括了以上两种。
艺术即治疗是一种‘往内的’旅行与探险。透过艺术创作,人走进自性本质。从接触自我、收复自我、体验自我,进而超越自我。艺术治疗到此,艺术‘即’治疗,艺术即‘自’疗。
易超风格
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芬芳的气味,四肢对于安逸的感觉,这些爱好都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能否实现这些,其中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命的范畴.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类天性在本质上与天保持着同一性——人的自然本性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源于天人之间的同一性,因而人性本身就是善的.所以,孟子认为,先天性的人性是善的,只是由于后天因素的变化才使人丧失了本性,因而,人们只有不断地进行修身养性才能保持本性.而荀子在天人关系学说中嫁接了道学本体论,主张“天人之分”——天人之间各行其道.因而,心、性、天是彼此分开的.所以,荀子认为人的性、情、欲所代表的自然本性是恶的,人们只有对恶的自然本性进行改造才能去恶向善.“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因为丧失了他们的本性,所以才变恶的.”我说:像这样来解释就错了.孟子所谓本性善良,是指不离开他的素质而觉得他很美,不离开他的天生资质而觉得他很好.所谓本性是善的,应该是不离开它的素质就是美的,不离开它的资质就是好的.那天生的资质和美的关系、心意和善良的关系,就像那可以看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耳朵一样.所以说资质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视力和耳朵的听力一样.如果人的本性生来就脱离他的素质、脱离他的资质,一定会丧失它的美和善良,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本段中“所谓性善者……故曰目明而耳聪也”应在“若是则过矣”,翻译时作了改正.)三是关于人性改造的方式不一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体现的是基于人性的道德自觉.天、人关系交汇于有血有肉的人,儒学从哲学意义上找到了人的存在根基.也就是说,人可以从先天赋予的性本身内观宇宙,宇宙的本体论内化在孟子式的人学体系中.人先天性具有了道德自觉与内心自省的主体精神,从而通过知性而知天,最终通往与天合一的绝对精神.因而,孟子的性善论,虽然也包涵有外在的强制性社会改造方面的内容,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律性人性改造方式.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强调礼、法并重,主张从强化社会规范之类的客观方面改造人性.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很自然地,社会能否安定的前提就在于组成社会的每一个人的“性”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理.因而,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也有道德主义的主体内心自省与自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是一种由外而内的他律性人性改造方面.“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用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民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孟子说: “人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是不对的.凡是从古到今、普天之下所谓的善良,就是指符合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所谓的邪恶,就是指偏邪险恶,违背礼义.这就是善良和邪恶的区别.果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是符合礼义法度,遵守社会秩序的吗?那么又哪里用得着圣明的帝王、哪里用得着礼义了呢?即使有了圣明的帝王和礼义,又能礼义法度的普及、社会秩序的安定增加些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这样,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古代的圣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悖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所以给他们确立了君主的权势去统治他们,彰明了礼义去教化他们,建立起法治去管理他们,加重刑罚去限制他们,使天下人都从遵守秩序出发,从而符合善良的标准.这就是圣明帝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如果抛掉君主的权势,没有礼义的教化,废弃法治的管理,没有刑罚的制约,站在一边观看天下民众的相互交往.那么,如果这样的话,那些强大的就会侵害弱小的并且对他们强取豪夺,人多的就会欺凌人少的,并且会不断地侵扰他们,天下人悖逆作乱而各国互相灭亡的局面不等片刻就会出现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后天的作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本性,从本质上说,并无善恶之分.之所以有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争,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学说中的概念内涵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除此之外,我们必须指出的是,从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所代表的儒学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孔、孟等儒学开创者的道德主义与理想主义向荀子式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转变,儒学为君主政治服务的倾向更加突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发生在中国大一统的前夜,其主张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走向的重大变化.除了社会政治因素之外,也有学者指出,孟子与荀子人性善恶之辩,也反映了赵国与邹国民风之别.孟子是邹人,邹鲁之间儒者居多,民风受到儒之柔术的影响,所见善人与善行较多,所以,孟子提出的是性善论;荀子是赵国人(也有一说是宋国人—姑且不论),燕赵民风粗犷,凶暴之人相对较多,所以,荀子提出的是性恶论.当然,此种说法也未必能够站得住脚.无论是孔孟儒学,还是荀子儒学,都属于贵族文化的范畴,但孔孟儒学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部分人民性、民主性,而荀子儒学则彻头彻尾地排斥了儒学中的人民性与民主性,倒向王权专制主义的一边.
经济学基础在生活中的用处,想很多人都知道有很大的作用,但具体的作用到底有哪些,可能就很少有人能够比较齐全或准确的描述出来。“人人都应该懂点经济学”,很多人都这么
关于网络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和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 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从现实来看,弊大于利,
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应注意防护,避免吸入其蒸汽或与皮肤接触。
前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