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18

amy20060207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傣族饮食文化的问题研究论文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reamydream

已采纳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傣族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特点是“食野”。所谓“食野”,是指傣族喜欢吃一些野生的动植物。在傣族饮食文化“食野”的菜谱中,既有动物的,如食“温顿”(一种生活在怒江沙滩上的虫)、食蝉等;也有植物的,如野生的蕨菜、刺苞、鱼腥菜、香茅草、“摆夷拄棍”(一种长绿植物,食其嫩芽,因傣族最喜欢食之而得名),这些野生植物具有清肺解热、明目健脑、抗衰老的作用。傣族饮食文化中的“食野”特点,证明傣族人民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反映出傣族人民一种淡泊、闲适、随意的心理特征。 傣族饮食文化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食花”。攀枝花、白花、芭蕉花等植物的花,傣族人民将其佐以调料做成美味绝伦的佳肴。在傣族饮食中的食花习俗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将一种名为染饭花的花摘下洗净,将染饭花加水煮后弃花留水,将糯米放入黄色染饭花水中浸泡约4小时,使颜色入米心,然后将着色的糯米捞出放入甑子内生蒸至熟,然后倒入盆内反复搅拌。米饭呈现出花朵的黄色,食之松软可口而略带清香。此饭一般在清明节时做,做好后将其作为祭祀先祖的“供饭 ”;或在节日宴席上和其它菜肴相配,因其色香味俱全,从而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傣族独特的饮食结构,与当今倡导的绿色食品契合,傣族菜肴具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特点,这是傣族人民尤其是傣族妇女不易肥胖的原因之一,从营养膳食的观点看,傣族菜肴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地理环境的影响。由于傣族主要居住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即高温多雨、湿润静风。年平均温度在21摄氏度左右,因四季划分不明显而将一年划分为三个季节,即腊鲁闹(冷季)、腊鲁黄(热季)、腊鲁分(雨季)。傣族人民对水钟爱无比,使傣族成为一个喜欢临水而居、与竹为伴的民族,被称为“生活在河水边的人”。 由于傣族居住区雨季漫长缠绵,且傣族是一个喜欢临水而居的民族,故傣族人多塔喃(水)偏盛。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傣医观察到人体发病与风关系极为密切,风可单独致病,也可夹杂他邪相合而侵犯人体发病。因此,傣医认为风致百病,百病皆由风引起。风分为外风和内风。内风多由于体内四塔功能失调,风(气)偏盛或不足而致。外风则是感受自然界的风毒邪气而致,一般多见内外风相合而使人发病。因此,傣族人民易患风水失调的疾病,如肢体酸重、麻木不仁之拢梅兰申(风湿病)、拢贺按(头风痛)之症,或肢体抽搐痉挛之“拢旧”。塔喃(水)偏盛又会影响塔令(土)的功能,出现塔令(土)失调的一系列表现,如饮食消化、吸收,或排泄功能失调等症。由于土能生万物,一旦塔令(土)不足则又造成其他三塔的功能失调。一、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 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是傣族文化发育的重要环境基础。在傣族集中分布的宽谷坝区,热带雨林气候所提供的充足的光热、丰沛的降水、肥沃的冲积性土壤,为傣族文化的发育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傣族对生存环境的理解是以人为中心的地域环境印象,他们认为人的生存以环境为基础,在环境层次中,森林自然环境是最基础的,它为水稻文化涵养水源。而水资源为水稻文化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有水才有水稻田。水稻耕种需要丰富的土地资源。傣族以越人的耕种文化环境感知为基础,以傣族祖先“允门”留下的遗训为价值观,塑造地理景观,使西双版纳傣族文化地域系统呈现出“森林农耕民”的特征。在此过程中人对自然环境的价值取向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必须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成为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的行为要为自然负责,但又不被动地屈从于自然,他们理解自然的流动和变迁并在其界限内创造人类文化,并形成其生态观念。此生态观念的主体就是傣族祖先“允门”留下的遗训,也是傣族在西双版纳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越人文化基础上,“允门”遗训基础上,通过知觉形成的价值观念,把自然环境与生命联系起来的生态直链型关系“森林一水一田一粮一人”,即有了森林才有水,有了水才有田,有了田才有粮,有了粮才有人。这种直接的因果直链型生态关系,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为是一种强势文化生态关系,在这种观念中,环境是文化的决定因素,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人的文化与行为,所以在傣族文化行为中,不滥伐森林,每户都种植速生的薪碳树种铁刀木专做烧料,并且具有一整套的水资源管理办法。正是由于丰厚的森林生态所涵养的肥沃坝子蕴育了傣文化的多姿多彩。这种生态直链环境与人的价值观构成了傣族文化空间观念的精髓,他们以此观念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并指导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如聚落的选址、土地利用、水稻种植等都体现了这种环境价值观念。 从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反映出,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真正是“心理上的”,我们在心理范围内解释环境,我们在认识与感觉环境时是有选择的、不完全的。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环境信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方式处理和组织信息,其处理结果储存在我们的脑子里,形成相对稳定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影响整个地域环境的形成,并在观念体系上与所有的其他影响因素联系成网。凡是有意义的、连贯的和合适的因素,都深受人们文化空间观念的影响。 二、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观感结构 傣族在其空间观念的文化指令下,选择了宽谷、坝区聚居。傣族理想居住模式:靠山近林—有小河流—阳光充足—方便道路—良田。其中靠山近林、河流、良田是主要因素。西双版纳的傣族有95%分布于河谷坝区,5%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傣族居住的环境属平坝、河谷区,并有河流经过。在傣寨背后往往有一个风景林,寨子周围及每户都有花果园,傣族人每天到田里种地,河里洗澡,傣族村寨是山、水、林、田、聚落相配的傣族文化园林,就其生活环境资源具有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结构。 在空间观念的作用下,傣族形成独特的地域意识行为:家庭一村寨—农田一山林。在空间观感结构中,家庭一村寨—农田是日常中心活动地域,山林是次要活动地域。在中心活动地域傣族文化塑造了独特的傣族生态经济空间圈层结构景观。 傣族以其空间观念确定他们的空间观感结构,并通过地域意识行为得以表现。对傣族来说,活动地域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中心活动地域对傣族生存丰收起重要的作用,也是地域文化系统集中体现的主要地域,是傣族获得物质能量、信息的主要生存空间。在此地域上,傣族文化最显著,傣族整体生态系统网络最复杂,物流、能流、信息流最旺盛。在次要活动地域傣族活动的频度减小,与环境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减弱,森林山地地带是傣族神圣的区域,属于保护的领域。同时也是傣族文化与山地基诺、哈尼等民族文化交汇的地带,是山坝民族文化的交汇区。 在傣族空间观感结构的构建中,傣族文化塑造了傣族生态经济空间圈层结构景观。其空间结构系列如下:第一层为村落庭院圈层,这里以傣族特有的干栏式傣楼为中心,上住人,下养牲畜,放农具和交通工具,庭院外以大戟科的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为栅栏,栅栏与房子之间傣族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由妇女经营,种植有果树、香料等经济作物,上层是椰树和槟榔、菩提树,中间有香蕉、芭蕉、柚子、菠萝蜜树,低层则有菠萝、西瓜、石榴、香缘、茶叶、花卉、药材等。体现了人工植物群落的最大空间利用,是最好的生态经济园。在商品市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交换补贴家用。第二圈层是田野生境圈层,大面积的水稻耕种以满足人们的粮食需要,以蝶形花科铁刀木(Caesalpinia Siamea)为首的薪炭林以供薪炭烧柴需求,以水牛为首的家畜牧养需求,以竹笋、青苔为首的蔬菜需求,以大榕树(大青树)下民俗、宗教集会需求,以菩提、 贝叶树簇拥的寺庙宗教核心需求。沟渠较密,水面较大。第三圈层为森林生境圈层。狩猎需求、木材建材需求、经济林需求、物种交换需求、森林绿地保护水土涵养水源需求等,这里也是傣族与山地民族物流交换。形成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在这样的整体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各圈层的生存资源不断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有机合谐地形成傣族整体生态经济系统的空间模式。傣族生态经济空间圈层结构的景观范式是傣族长期与自然地理环境调适的结果,也是傣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和观感结构。 傣族生态经济空间圈层结构景观是傣族对空间的有效安排和利用,折射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和观感结构。在其中有垂直向度的空间利用,有水平向度的空间利用。但无论是水平还是垂直向度的空间利用都是傣族文化空间隐喻的景观反映。这里,环境、文化和心理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不能简单地确定哪些因素“造成”某些结果。而地方感正是这一混合体的总体表现。地方感导源于内在熟悉的知识,导源于“在一个实质环境中关怀领域,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网络”的建立;导源于情感紧系的物质环境,以及意识可觉察到的环境的认同和空间界线;导源于长久以来“经由听觉、嗅觉、味觉、视觉”所强化的亲切的关联性;导源于“连续发展、庄重而快乐的庆祝活动”的传统复现,或与其它聚落居民之间的竞争;导源于“周围环境的整体经验”。 三、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空间隐喻的特征 一是傣族的文化空间观念决定人对环境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作为塑造地景的依据。影响空间观念形成的因素很多,如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民族自身的特性、宗教的和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实际应用的生产生活技术。此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单独作用于空间观念的形成,而是综合因素组成一个影响网络共同影响傣族的文化空间观念。 二是空间观念和观感结构的形成是不全面的,具有选择性,而且人的空间观念与观感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人的文化所能涉及的范围有限,人们趋向于把当前的空间观念与感觉看作是永久性的。但是由环境、文化和心理过程整体作用下形成的空间观念和观感结构,会随时间、影响因素及其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三是傣族的地方感具有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地方感的综合性;其次表现在地方感的时间变化性上。正如西双版纳傣族的地方感正在发生变化,傣族社区传统的地景也在发生改变。 人们对环境的态度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具体情形紧密相关。因此文化地理学对文化的研究需要把文化置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研究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所以文化对环境的阐释是复杂的。人们以自身的文化为基础,以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情感从环境的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向度理解和阐释环境、利用环境。所有这一切汇合在一个有条理的格局中,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175 评论

听雨轩808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180 评论

胖纸没烦恼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 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189 评论

小葛先森

看了你的回答记录,说的都挺好的。我帮你找了,没找到你们版纳的,但找到了德宏的,不知道合不合用,发部分给你看看。........................由此不难看出,饮食在人类社会演化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所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界适应性的积累,它表现为人类行为的式样。因此,各式各样的文化,都与孕育了该种文化的自然状态——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决定了该种文化的个性。这种个性,是在历史过程中沉淀而成的。饮食文化,是人类对食物环境中生产物的依存而形成的,因此具有特别鲜明的个性。当然,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组成部分的傣族饮食文化也就毫无例外具有了与其他饮食文化不同的特征。.....................傣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傣族饮食的结构傣族的饮食与饮食结构由其居住的环境决定: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位于北纬23°53′——25°50′,东经97°32′——99°45′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2000米,主要河流有大盈江、瑞丽江、怒江及芒市河、南宛河等。全州属南亚热带低纬度雨林型湿热气候,年平均气温18.4——20°C,其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短、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日照2218——2453小时,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全州坝子平坦,土地肥沃,加之傣族依水而居,灌溉便利,益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为云南人民所称誉,正是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德宏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苦(凉)。三者皆可助开胃化食,消暑解毒杀菌,而且傣族还能用稻米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富有民族特色的“竹筒饭” 、“菠萝饭”等,风味独特,远近知名。.....................................................................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既消暑,又开胃。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在一起做成的,呈倒圆锥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大约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捕获酸蚂蚁大约在立夏以后,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后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在一起,然后破巢如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在德宏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蚂蚁外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在一起炒,其味鲜美,当然也有直接用醋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这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286 评论

潘潘吃吃吃啊

西双版纳属于热带地区,长夏无冬,物产也比较丰富,一年四季的食物都不会又短缺的时候。1.因为地处热带,人们需要使用一些酸、辣、凉的食物来帮助消化与排汗,所以版纳地区的食物多偏于酸辣。同时也因为其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比较适合种植水稻,一般是一年三熟,海拔稍微高点的地区一年两熟。现在最好吃的大米是勐海、猛混、勐遮的大米,属于贡米哦~2.版纳物产丰富,天然去雕饰,大部分的野生菜肴均可用水冲冲去除灰尘即可,可生吃也可做熟了吃,能生吃的菜多半是清凉解毒的。而让大部分人看起来不能吃的比如蚱蜢、肉蛆、剁生、蚂蚁蛋也是由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所致。

335 评论

翻页作废啊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275 评论

巧儿妹妹

傣族大多数人有吃两顿饭的习惯,德宏傣族主要吃粳米,西双版纳傣族主要吃糯米。它通常在春天吃。人们认为,只有在春天吃粳米和糯米,才不会失去原来的色泽和香味。因此,他们不吃或很少吃隔夜米饭,而且他们习惯用手吃米饭,农民工经常在野外吃饭。

这些本身有一些酸味的水果,但也有类似动物的酸,例如酸性蚂蚁,当然也有自己的酸,例如柠檬醋西双版纳。第二,顾名思义,野生食品的旷野是吃一些野生动植物,这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傣族。

在食品配方傣族中,动物食用“ 温顿”一种生活在海滩上的昆虫怒江,并食用禅宗,和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这些植物有野生蕨类植物,刺猬,鱼韭菜,香茅,“这是一种杠杆”一种常绿的植物,可以吃其芽,以傣族命名,喜欢吃。

傣族人吃的苔藓是春天河水中岩石上的苔藓,最好的选择是深绿色。打捞后,撕成薄片,晒干,与竹制品一起使用。烹调时,厚的用油炸,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成碗状,再倒上滚烫的油,拌上盐,将糯米球或培根蘸在食物中,味道非常鲜美。烹调鱼时,通常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可以做成鱼排卷(即把鱼烤后打成泥,与大武、冻鱼、火鱼、白汁鳗鱼等配料混合而成),吃螃蟹时,一般会把螃蟹切成蟹汁,蘸上米饭。

他们的饮食与当今推荐的绿色饮食非常相符,这也是女性不容易肥胖的原因。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值得推广傣族的饮食文化。

204 评论

Lucia慢半拍

傣族是一个最有特色文化的民族,傣族在饮食上最有特色的是他们的酸并不是市场上买的,而是利用植物,像竹笋、酸橙、柠檬、酸芒果、西番莲

264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饮食文化研究的论文参考文献

    不知你要几篇, 你看看够么? [1] 孙璐.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04) . [2] 徐静波.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今日风向左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傣族服饰研究论文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

    贝贝克201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饮食文化的论文

    写作思路:可以从中国的历史上的饮食文化进行追溯描述,从古至今的饮食的传承与发展等等,比如“以和为美”与中国食文化,“意境美与中国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历

    会逃跑的桃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关于傣族服饰论文的题目

    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顿时,鼓声大作,观众的喊声和运动员的呼声汇成一遍

    龚家少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汉文化对傣族文化的影响研究论文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至今仍然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仅在于我们国家文明断层并未出现,更重要的就是我们汉民族的同化能力在世界中当属

    易买易得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