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4

曼特宁先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论孟子独立人格精神毕业论文下载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indy5056315

已采纳

永远的丰碑——孔子在遥远的东方,屹立着一位贤者,他就是孔子。他是一位历史的巨人,一位文化的巨人,一位思想的巨人。他的一言一行影响了世界2500年。 他是一位好学的学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这一句古训感染了其后所有的学者。 自幼他便不耻下问,每事必问。为了丰富知识,他拜了各行各业的人为师,因此而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他推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态度,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感受“学而时习之”的快乐。教导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后人所传颂。 他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一改过去的教育方式,先后培养出3000多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为后之教育界流传。 他是一位提倡“仁”的政治家。仁者爱人。“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他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相互团结,另一方面要求统治者爱惜百姓。当他听说百姓宁愿被虎吃也不愿意被统治者剥削时,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感慨。 他是一位“贤”的思想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另一项贡献就是整理编订了《尚书》《诗经》《礼仪》《乐经》《周易》,后称五经。他还根据鲁国历史编成《春秋》一书,成为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言论被弟子编进《论语》,千古传诵。他开创了儒家文化,影响了其后封建社会的发展。学与思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 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片面性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不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又怎会强盛起来而一举灭吴呢?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强手对垒中受尽窝囊气,又怎会一跃而起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呢?这些事实说明,人确实能在忧患中生存发展。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这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命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一个人,为忧患所困扰,不能挣脱忧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极沉沦,不与劣境抗争,那么就不能在“忧患”之中求生。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是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时代前进了,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处在忧患之中的人越来越少了,多数的人处在顺境之中。在强调“忧患之中”求生的同时,也应当讲讲“在安乐之中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那么,我们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钥匙。 有甲、乙、丙三个工厂,甲、乙两个厂都濒于倒闭,主管部门向甲、乙厂出示了黄牌。甲厂接到黄牌,干群一心,进行企业改革,大胆任用人才,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加强企业管理,结果,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二年就获纯利10万元。而乙厂接到黄牌后,领导辞职,职工各自寻门路去了,终于闭门关厂了。乙厂并没有在忧患中求生。丙厂是个乡镇企业,原先固定资产只有3000元,工人8个。干了两年,其产品冲向了全省,年产值达21万,工人50人。第四年,全厂职工已有100多人了,年产值达百万元。现在,丙厂的产品已畅销亚洲了。丙厂越办越红火,并没有在顺境中却步。可见,“为”字是多么重要啊!历史表明,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或者是一个人,只要“为”,只要奋斗不息,就可以“弱变强”“强更强”;如果“不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么,“强”必转“弱”, “弱”则趋于“亡”。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还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他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世界东方。

222 评论

大胃王与王囡囡

孟子非常强调独立人格的塑造。在孟子眼里,最理想的“士”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些都是孟子所宣扬的独立人格。孟子主张理想人格的形成是人的内在伦理本性自然发挥的过程,因而他认为士人的独立品格也是需要培养才能形成的,尤其是在战国动荡,礼乐崩坏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孟子以性善论为逻辑基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修养成为圣贤。此外,他还提倡深造自得,独立地寻求人生之道。孟子强调“反求诸己”,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即人在自我修养的时候,要时刻端正自己的动机,时刻反省自身的不足。这样便是孟子所强调的士人应具有独立的品格以及独立品格培养的独立过程。

2.“士”的社会责任

我们前面也说道孟子倡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不仅仅是独立人格的体现,更是一种心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在孟子看来,士人不应该只追求

自身品格的独立和高尚,力之所及的情况下更应该积极追求匡扶天下,教化万民。即所谓“内圣”与“外王”,具体来讲就是孟子所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谓士人的社会责任,也是士人的历史使命,更是士人阶层产生以后其自身一直追求的价值实现。在孟子看来那便是匡扶天下,辅佐君主成就王图霸业。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和行政管理,具体的讲便是积极纠正君主的错误思想,督促、劝戒、鼓励、帮助君主走上仁义之道,从而“一正君而国定”。因而,孟子主张士人应该要“为帝王师”,当然这也是士人所影响君主的另一种方式,其终极目的依然是追求和谐的社会统治和安定的生活。我们知道孟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民本思想”,这在《孟子》一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其用意在于主张士阶层教导君主是为使其明白: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维系好这个根本,国家才会安定。

说到民,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开始,士阶层的一个重要职责的就是化民,就是从事教育,传播知识,宣扬文化。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唯有士人具有够强大的自觉意识,而民则不然。可同时,孟子又认为通过士人对民众的教再加之个体的勤奋修行,这种差距完全可以逐渐弥合。《尽心上》载:“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在孟子眼中君子教化之力竟会如此强大,他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表达的正是此观点。对于教民,孟子代表士阶层首先引导人民:立志于善。

四、“士”精神对当代知识分子的启发

作为主要由知识分子在组成的士阶层,虽然在中国的历史中发挥“六国之士,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曾经一度在历史上扮演着“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重要角色。但是,说到底士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依附于他人,借助于君主,这就决定了士阶层的历史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掌握在统治阶层统治者的手中。无数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秦始皇灭六国焚书坑儒;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八字方针到“打右派,批苏修”的十年内乱,知识分子既是繁荣时期的弄潮儿又是灾难时期的受害者。有学者坦言“自民-国以后再无大家”,诚然,

纵观近当代历史发展,中国知识分子既没有自己的归宿,也没有自我定位,更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力量,“他们依违于政治和学术,游移于传统和现代,摇摆于中国和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经常体现为中西价值的冲突”这其中有着历史的原因,也有着政治原因,当然还有着知识分子个人的原因。

孟子眼中的“士”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但理想与现实毕竟存在着差距。真正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又有几人。而荀子则更加直接的将“士”划分为“仰禄之士”和“正身之士”,认为“仰禄之士”一旦步入官场宦海,便无独立人格可言;只有那些不为名利所动的“正身之士”才称得上正人君子。此话不无偏颇,但也道出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功名利禄斫害士人心灵的残酷事实。再看当下的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俨然成了一种职业,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知识分子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得他们丧失了对家国天下的深刻关怀,削弱了他们社会公共问题的道德良知。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继续发扬孔孟的“士志于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传统,在新时代下应树立起自己的职业道德,即当他对公共问题发言时,不能以自己的个体或群体的利益需求,而是应该从知识的良知和理性出发"除此而外,还应对社会有着人文关怀,宇宙关切,继承“仁以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元侠《论孟子士的精神》

[2] 刘杨《<孟子>中的士与君子》 ,《商业文化·学术探讨》 ,2017.10

[3] 孙巧云《<论语> <孟子> <荀子>中“士”的形象的发展》 ,《邢台学院学报》 2017.03

[4] 万攀《<孟子>中士人阶层的独立性》 ,《绥化学院学报》 ,2017.06

孟子的传说故事

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孟子休妻的故事

据《大戴礼记》记载:战国时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呆在屋里,孟子从外面突然闯进来,瞧见她姿势不雅,顿时无名火起,立即跑到母亲面前告状。他说:“老婆对我无礼,我今天非把她赶出家门不可!”

孟母问:“究竟是出了什么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刚才她蹲在屋里,那姿态真叫难看,这是对我无礼,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须休了她!”孟母听这话有点蹊跷,继续追问道:“你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她蹲在屋里的?”孟子满有理由地回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我刚才一推门看……”

“别说了,我听明白了。”孟母问明了情况,大声斥责儿子说:“这分明是你无礼,不是你妻子无礼!”孟子有些茫然,他不服气。孟母接着解释说:“不是有这样几句俗话嘛:‘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管是进谁的门,都要事先敲一下门,或者大声地咳嗽一声,好叫人家知道有人来了。不能乘人不备,来个突然闯入。这是常人都懂得的礼貌规矩。可你倒好,到你妻子的燕私之处,进门前不敲门,不声不响地往里闯,见了你妻子蹲着,你得赶紧先退出去一会儿,你却还在看,这叫你妻子怎么办?这不正是你无礼吗?怎么能说是你妻子无礼呢?”

孟子没有想到,母亲恰恰从同一事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批评虽很尖锐,但是句句有根有据,于是孟子赶紧认错。

一暴十寒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这些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辩,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辩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

他又作了一个比喻:“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用箭射空中的天鹅。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219 评论

靓掣魅影

以孟子的一句名言为题的作文_议论文600字 仁者无敌 在孟子看来,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保养本心”、善养“浩然之气”。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能够“塞于天地之间”,听起来似乎充满故弄玄虚的神秘色彩,实则仍以保养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纷繁世间,酒色财气,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干扰。孟子认为,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即做“仁人”。君子“以德服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抵御外在物欲干扰,保养良好天性,既需要好的环境,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孟子更强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强调君子必须“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仁义”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利”上,反对“见利忘义”和“后义而先利”。他认为,如果人人都“怀利以相接”,“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耻、互相倾轧,天下大乱。因此他提倡君子应该做到“仁民而爱物”,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要舍利取义、“舍生取义”。 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孟子奉行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有一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轩昂霸气,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可奈何更为坚毅和充满斗争意志。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人要想成功,必须经风雨、见世面。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在面对困境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以实现人生价值。 孟子还提出了理想的人生典范——大丈夫人格。在孟子看来,保持自我和完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即所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只有人格独立自主才能“无为其所不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仁人无敌于天下”,有了这样的修养和“浩然之气”,就能够无所畏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墙时人就倚着强站着,没墙时人就自己站直了。 世态变幻无常,安逸和安乐本是一对双包胎,家庭富裕,不愁吃不愁穿,就读于一所贵族学校。两兄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以说神仙都不及,富裕的生活其实不错,这只不过是对于常人来说,但是这样的生活造就了这对双胞胎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安逸是弟弟,安乐是哥哥,安照常理来说,哥哥应该比弟弟懂事早,然而事实却相反,弟弟安逸,懂得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他勤奋克苦,努力学习;然而哥哥安乐,却恰恰相反,每天都游手好闲,从不为自己的将来着想,贫玩,他总是认为,父亲是个百万富翁,有父亲的能力,不会让他受苦,根本用不着他自己奋斗,只要他需要,父亲就会满足他;但是谁都会明白,就算是金山银山,照这样下去,也会坐吃山空的。 然而好景不长,安乐和安逸的父母感情不和,终有一天,父母离异,这对双胞胎必定要分开。法院判决,他们两个一个和父亲继续在这么富裕的家庭里生活,而另一个注定要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个普通的家许主妇,不像爸爸是个生意场上的高手,父亲拓手可得的东西,对于母亲来说却尤如登天,像是要经过万水千山,似乎比唐僧取经还要困难,才能得到。就这样,勤奋的弟弟安逸,选择跟着母亲改名为忧患;而幼稚的哥哥安乐,继续跟着父亲,继续游手好闲的生活着。 忧患跟着母亲艰苦的生活着,过去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张口的忧患,对于这样的生活必然会有些不适应,但是他有坚韧的毅力,忧患更加的克苦,努力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母亲为之骄傲,为之自豪;日子虽然平淡,没有过去的风光,但是优秀的忧患总是会为母亲带来快乐,艰苦的生活,总是夹杂着甜密和幸福。时间一天天过去,岁月的年轮在不断的增长,忧患和安乐也渐渐的长大。就要面临高考,忧患的大学是进在咫尺,然而安乐却依然是个遥远的梦。 高考过后,成绩必然会有云泥之别。终于皇天不付有心人,成功不会给没有付出丝豪努力的人。忧患经过努力,勤奋,克苦,终于金榜提名;而安乐每天游手好闲,不努力,最终还是名落孙山。弟弟忧患和哥哥安乐就这样告别了他们的高中生活。忧患走向了理想的大学,继续寻求美好的未来,安乐不知悔改,命运会惩罚他。 在忧患中生存发展,在安乐中失败死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强弓劲弩,信臣精卒,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却不想在万千文人的惨叫声中,宫女嫔妃的歌舞声中,王公大臣的奉承声中,天下百姓的怨恨声中土崩瓦解。秦国,一个不可一世灭了六国,一个自诩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泱泱大国,在安享了十四年的所谓的太平后,成为了历史。 当秦始皇兵强马壮的军队遍布六国时,他笑了,他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最强大的,没有人能够打败他。此时的他,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可偏偏那些该死的文人,处处说他的不是,他愤怒了,于是,焚书坑儒,焚毁了多少人的梦想,坑害了多少人的幸福,再也没有人敢评论他了,但人们心里都窝着火。 偌大的宫殿中,秦始皇一人独坐正中,四面美女翩翩起舞,歌声经久不息,他喝着酒,看着一个个浓妆艳抹,彩裙飘动的舞女,一脸的陶醉;宫殿外,士兵们仍在往土坑中推下一个又一个反对暴政的文人;火光仍在继续,烧红了半边天,一捆捆耗费了文人们一辈子心血的竹简顿时化为灰烬„„秦始皇依旧沉醉在歌声舞姿中。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有这个必要吗?人都死了,宫殿建得再好也是徒劳,可怜的阿房宫最后还是被项羽付之一炬,惜哉,悲哉,整个秦始皇陵,工程浩大,数不清的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这又能怎么样?秦始皇死后,还不是成为一堆白骨,还能在地下享受吗? 秦朝几百年的基业,在其最鼎盛时却在人民的反抗中不堪一击。秦始皇,这个秦朝最伟大的,甚至对中国的日后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统治者为何让自己拼了一辈子换来的基业付之东流,这使我想到了孟子的那句千古名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的,多年的沙场征战,使秦始皇成为第一个有能力统治全中国的君主。在战争中,他顽强不屈,有勇有谋,带领秦军战胜一个又一个对手,那时的秦国是坚不可摧的。而统一了中国以后呢?焚书坑儒,就为了一时的美名;征丁无数,就为了生前死后的虚荣;沉溺于声色,更加快了秦朝的堕落。人们心中窝着的火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项羽、刘邦粉碎了秦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美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愿所有统治者都记住这句话。

347 评论

相关问答

  • 独立董事独立性研究的论文摘要

    首先,应当明确,独立董事,是指没有影响其对公司决策行使独立判断的关系。根据国际惯例,独立董事与公司之间不存在雇用关系、交易关系和亲友关系。最主要的,独立董事是公

    土著零食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独立思想与学术人格的关系论文

    一个人只有学会与他人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团体只有学会了团结合作,才能战无不胜;一群狼群学会了团结合作,再打到猎物也能轻而易举的捕获。是啊,只有真正

    那个啥来着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精神医学杂志下载

    1.1 投稿请写明作者的详细简介、地址、邮编、联系方式、电话及Email。1.2 文稿请用微机单面打印两份,来稿附单位推荐信,注明稿件的真实性,来稿文责自负

    虎娃妈js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立体仓库毕业论文免费下载

    仓储管理也是企业物流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具有直接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仓储管理论文参考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仓储管

    维基先生Wiki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军人精神论文题目

    继续一个电系的到此!!!

    爱吃爱玩00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