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颜无照
拟人手法在泰戈尔英译本中随处可见。诗人赋予季节时辰、日月星辰、神妖动物、花草树木以及抽象概念以人性,构成寓言式的艺术氛围。比如在《吉檀迦利》中:“今天,夏天来到我的窗口,气喘吁吁。”(第5首)“我的歌儿舍弃了她的全部首饰,她没有衣饰的傲气。”(第7首)诗人通过天地万物之口,表达人生体验,倾诉情感。诗人擅长把主观情愫贯注于具象,形成别具情味的意象。如《吉檀迦利》第一首“你一再倒空我的心杯,又一再斟满崭新的生命”。心杯的意象是用印度传统美学的模具铸造出来的,形象地诠释了心灵和生命的内在联系。《渡口集》第6首中,“爱的电光”这个意象,彰显爱的巨大功能,体现诗人以爱改造世界、完美世界的人生追求。象征手法是泰戈尔英译本的艺术特点之一。《游思集》上篇第17首是一首典型的象征诗。小岛、作物、大河、木船、村姑分别是人的栖息地、人一生的成就、岁月之河、时光之舟和驾驶时光之舟的神祇的象征。每个人一生的成就、痛苦和欢乐、奉献的爱,可以装载在时光之舟上,一代代传承下去。但时光之舟上没有人的“立足之地”,每个人必然被岁月遗弃,不久就消失在遗忘的深渊里。把泰戈尔诗歌的英译本孟加拉文与原作比较,不难发现,诗人不是逐词逐句地进行翻译,而是大刀阔斧地改写,与原作相比,英译诗的篇幅均有所缩小。《采果集》第45首至48首是一组悼亡诗,原作是十四行诗,纪念诗人的妻子穆丽纳里妮,全诗弥漫着哀情。诗人翻译时未作背景介绍。第48首这样写道:“女人啊,把美和整洁送回我孤清的生活吧,一似你在世时把它们带到我家里/清扫蒙尘的时间的碎片,把水灌满空罐,恢复被忽视的一切/然后,推开神庙里面的门,点燃蜡烛,让我们在大神面前静静地相会。”原作中的“爱妻”在译文中改为“女人”,译作中全无悲伤的情绪,完全可以理解为抒写别后团圆喜悦心情。这种灵活的改动,虽然在内容上略微与原作脱节,却扩充了诗的容量,给读者留下再创作的巨大空间,从而增大诗的内涵。泰戈尔把他的作品译成英文时,充分考虑了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泰戈尔信奉梵教,梵教的典籍是古典奥义书,奉创造大神“梵天”为惟一真神。梵教和西方人信奉的基督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体系,“梵天”和“上帝”也是完全不同的宗教概念。他原作中的“梵天”,直译应为brahma,但诗人却译为Lord或God,只为印度人熟知的“梵天”变成了西方读者耳熟能详的“上帝”了。泰戈尔在英译诗中把印度的一些专有名词作了技术处理。比如《园丁集》的第78首。原作中青年农民为他的水牛起的名字是“布吐”。诗人翻译时把它改为my darling(我的宝贝),令读者感到非常亲切。《采果集》第25首中写道:“黎明尚未来临,长夜之龙仍以阴凉黧黑的身体缠住天空之前,晨鸟是从哪儿找到黎明的歌词的?”原作系《献祭集》中的第一首,诗人把原作中的“长夜之蟒”译成了“长夜之龙”,避免在读者中可能引起反感。泰戈尔英译本淡化了个性,强化了共性;淡化了民族性,强化了世界性。比如《吉檀迦利》的第35首:“在那里,心儿无畏,头颅高高地昂起;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在那里,世界没有被狭小的内宅的院墙割裂;在那里,话是从真理深处说出来的;在那里,不倦的奋斗向圆满伸出手臂。在那里,理性的清泉没有干涸在僵死的陋习的荒漠之中;在那里,灵魂由你引领,奔向不断拓宽的思想和行为——步入那自由的天堂,天父啊,让我的祖国觉醒吧!”这首诗的孟加拉语原作是《祭品集》第72首。诗人在原作中祈求大神猛击殖民统治下的“印度”,使之变得像译文中说的那样美好。可在英译本中将“印度”译成了“我的祖国”,这种模糊化的处理使诗跳出国家的阈界,具有了世界共性。作为一个杰出诗人,泰戈尔在深刻了解西方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娴熟地运用诗歌技巧,把他的原作进行脱胎换骨的再创作,提炼成一首首融和哲理、富于美感的佳作,赢得外国读者的广泛认可,为他摘取诺贝尔文学奖开辟了道路。泰戈尔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诗歌最好由诗人本人翻译。译者若不是诗人,起码也应知晓并能运用诗歌技巧。翻译不宜拘泥于“信达”,应尽力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无论是诗人或别的译者,都应对读者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叙事方式有全面了解,遣词造句契合读者的审美习惯,译作才能为读者接受。这或许就是泰戈尔英译本为有志于把中国文学作品推向世界的我国译者提供的有益启示。
我的太阳0001
爱的哲学形成了泰戈尔独特的女性观念和感情世界。在泰戈尔看来,女性本身体现出的就是爱,这种爱本来就是和谐的、完满的。他给了这种爱一个名字——娜丽妮,发现自己从这个符号中得到的爱情远比占据符号位置的人重要,这个符号是那样和谐与圆满,成了他心中的“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泰戈尔的人生中还有一位西方女性——奥坎波。“爱即合一”是她对泰戈尔的爱的理解,但这个公式本身就很含混,使她一直徘徊在灵与肉、神圣与世俗的漩涡中。
印度人的意识被树木和森林充溢,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印度“梵我一如”思想形成的根源。泰戈尔爱慕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泰戈尔心中的恋人,让他满怀思恋、崇敬之情,更重要的是,他将大自然当作神的附带品,认为它们完美而又充满灵性,具有生命和灵魂。
爱之愈深,恨之弥切,泰戈尔的恨与爱是相统一的,恨只是爱的另一面,是他怒目金刚的集中体现。他恨压迫、恨掠夺、恨屠杀,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檄文,催人奋进的号角。
泰戈尔的大爱思想,帮助我们理解他的人生历程和作品,启迪心灵,都有积极意义。
扩展资料:
泰戈尔的《新月集》如安徒生的童话一样,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贪婪的成人世界,待到细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去。“这“魔力“,便是爱的力量所产生的神奇的魅力。在泰戈尔看来,世界是由有限和无限构成的,“在爱之光中,一切有限才融入无限“。
世界会因此而达成融合统一,人们只有在如此和谐的世界里,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所以爱是人世间所有欢乐的源泉,这就是泰戈尔“爱的哲学“。其诗集《新月集》,用细腻温馨的笔触、充满新奇的描述、铺满童真的意趣,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和谐美满的爱之世界。
一、天使的温暖。
泰戈尔认为妇女和儿童是爱的化身,孩子对于母亲有一种天性的最自然、最纯真的爱,如露珠一般晶莹,明星般璀璨。《新月集》中,诗人通过儿童新奇活泼的想象,将抽象飘渺的爱化作美丽的具体形象,产生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孩子小小的柔软的心里,母亲就是光明和慈爱的代名词,妈妈的形象是“黄昏““缠绕在昙花枝头“的圆圆的满月,只要伸出双手就可以捉住。孩子与母亲之间天然存在一根血浓于水的纽带,是孩子对母亲分外的依恋,这份依恋令孩子的想象格外新奇、灵动。
在《金色花》一诗中,孩子想象自己化作一朵金色花,散发动人的芳香,沁入妈妈的心脾;
他要开放在高枝上,让小小的阴影投射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
又“要变成一股清风““要变成水中的涟漪“,“抚摸““亲吻“亲爱的妈妈,要乘坐月光偷偷地来到妈妈床上,躺在妈妈胸上;
要化作一个美丽的梦,钻进妈妈的“睡眠深处“。
这是多么可爱的天使呀!天使的心里,永远住着可亲可敬的母亲。
在《新月集》中,孩子向往当英雄,这并非仅仅出于一种荣耀感,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保护妈妈。因为他希望在一片“陌生而危险的国土“上护送妈妈旅行时,能勇敢地奔过去与强盗激战,杀败他们。这是一种可爱的自大、天真的勇敢,使“英雄主义“也戴上了高贵的光环。
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自然清新,美丽动人,如初放的茉莉花,让人心旷神怡。
二、自然的精灵。
孩子对母亲的爱如阳光下的露珠般活泼的美、晶莹的美,那么孩子对大自然的爱,就如同月夜下的清泉幽远纯净。孩子小小的心里、纯净的眼里,有着大大的世界,整个自然都在他们心中,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
在《榕树》一诗中,孩子想做一股风,吹过榕树萧萧的枝杈;
想做树的影子,在水面上随着日光而俱长;
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树的最高枝上;
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就连“第一次捧在手里的洁白的茉莉“,也能使孩子“心中充满甜蜜的回忆“;
而一段“折下来的小树枝儿“、一堆泥土,同样可以使孩子整个早晨都聚精会神地玩耍。
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孩子们的知己朋友,所以孩子能同天上的星星、云朵、彩虹说话,互相“娱悦“。这是源于他们有着一颗纯洁无瑕的心!
可以说,孩子对于自然的爱,是超出绝大部分成年人的。孩提时代的天真、纯洁、无忧无虑,会印刻在一个人一生的记忆中。
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孩子的好朋友。贝壳、海浪、小鸟、昆虫等,都会让孩子们感到惬意。孩子对于自然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一种无意识的热爱,它足以让人的心灵微微颤动。每当回忆起滴滴往事时,我们的心其实是打上了童年烙印的。
三、浓浓的爱意。
如果说孩子对母亲的爱如清泉一般晶莹、透明、自然,那么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便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碧天的眼波那般柔和温馨。在母亲看来,孩子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母亲对孩子的情感,在《开始》一诗中得到了最传神、最完美的回答。“我是从哪里来的,你在哪里把我捡起来的。“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提出的问题。但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们面对这个问题总是闪烁其词,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诗中的那位母亲给出了最形象、最深情、最生动的回答:
她把孩子紧紧地搂在胸前,半哭半笑地回答:
“你曾经是我藏在心底的心愿,我的宝贝。
你曾藏在我儿时玩的泥娃娃的身上,每天早上我用你塑造我的神像,那时我塑造完又捏碎的就是你。
你曾同我们家的守护神一样被敬奉,我敬拜家神时也就敬拜了你。
你曾活在我一切的希望和爱里,活在我的生命里,活在我母亲的生命里。“
泰戈尔笔下这位母亲如此绝妙的回答,不能不令人折服。这一段回答不仅仅是回答了“我从哪儿来“这句话,它更表达了一个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道出了每位母亲的心声。是啊,当你对着可爱的宝贝,怎能不心生爱意呢。母爱的永久与神秘,母亲的温婉与细腻在其中便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无忌的童言。
有人说过:孩子的话最接近真理,因为他们刚从上帝那儿回来。那么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呢。孩子的心灵是“真实“的,“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没有虚伪的污染,没有名利的争斗,孩子的心灵是和平、静谧、纯洁、真诚的世界。
当大人们在“忙着算账“,在绞尽脑汁“收集金块和银块“,在“挣扎着要航过欲望之海“时,“孩子们相聚在无垠世界的海边““在玩耍“,他们觉得大人们干的那些事真是“好没趣的游戏“,成人的心灵在世俗世界的挤压下变形,而孩子一尘不染的心却能洞察一切。
为世人所追逐的金钱对孩子没有一丝一毫的诱惑力。在孩子们心目中,他们做“商人“只是为了能够“到异邦去旅行“,为了田野上金色的稻谷和林荫路上的金色花,以及花瓣上、绿叶上的露珠。童心的纯真,是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让人怜惜的一份纯白。
正因为孩子的这份童真和无邪,所以这个世界便不会失去希望。
让我们和泰戈尔一起为所有的孩子祝福:
“祝福这个小心灵,这个洁白的灵魂,他为我们的大地,赢得了天的接吻。他爱日光,他爱见他妈妈的脸。他没有学会厌恶尘土而渴求黄金。紧抱他在你心里,并且祝福他。不要在忙碌中把他忘了,让他来到你心里,并且祝福。愿我们每一个人在心底都是一个孩子!“
最后一句诗真是太妙了!愿我们成年人的心,永远都像个孩子似的,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只是顺其自然地去生活、去追逐,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
泰戈尔的《新月集》,是自然与灵性的完美结合。没有一颗童真的心,是法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没有如此纯粹的灵魂,无法洞见世界的奇妙。
作为诗人,泰戈尔与众不同,他是爱的使者,美的化身。他用他的心,他的情,他的热爱,他的纯真,画出了一幅幅美好的图景,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美丽的诗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泰戈尔的大爱思想
天堂的阶梯
一般都认为泰戈尔的诗歌创作是和他的思想发展同步的,因此相应地把他的诗歌创作也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前期是泰戈尔一生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那时他风华正茂,思想敏捷活跃,感觉丰富多彩,写下了不少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高的、耐读的诗篇。后期,泰戈尔在思想上更上一层楼,作品的战斗性更强了,因而博得了不少称赞。中期的诗歌比较复杂,有的也比较费解,因此评论家们往往见仁见智,有的甚至颇有微辞。我是赞同周尔琨先生的观点的:“作为现实主义者,泰戈尔总结人生的经验,清理思想,准备继续战斗;作为‘爱’的宗教崇奉者,他爱人,爱神,追求‘梵’‘我’合一。在他表面平静的思想的海洋里,潜伏着通向现实生活的、压抑不住的激流。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渗透在他的泛神论的宗教中,成为他中期思想的中心支柱。这也就构成了他后期思想飞跃的基础。”正如转变过程中的泰戈尔思想及其发展需要分析研究,相应地对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也不宜简单化,同样需要仔细研究和品味。
飞鸟集是泰戈尔(1861~1941)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 唐诗与唐以后的诗 研究唐诗,原本是范畴明确边界清晰的,如许文玉的《唐诗综论》、胡云翼的《唐诗研究》、苏雪林的《唐诗概论》、杨启高的《唐代诗学》、王士菁的《唐
拟人手法在泰戈尔英译本中随处可见。诗人赋予季节时辰、日月星辰、神妖动物、花草树木以及抽象概念以人性,构成寓言式的艺术氛围。比如在《吉檀迦利》中:“今天,夏天来到
论文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