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小郡主
石油企业成本控制措施探讨分析论文
一、我国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观念、方法滞后
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前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成本管理研究方面的系统性较差。此外,很多石油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而且,我国虽然有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
(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定位失误
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职工感受不到市场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浪费现象严重。
(三)成本管理信息失真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因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
(四)过分细化分工,导致成本过高
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企业进行高度的协作管理,由此导致企业管理的协调体成本过高;另外由于过细的分工导致企业管理复杂化,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为企业带来一定的低效率成本,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影响我国石油企业成本的因素分析
(一)资源状况
油田企业成本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主要来自勘探、开发、油气生产的级差地租,而级差地租的多少受资源状况和追加投入和投入的效率的影响。
(二)勘探开发所处阶段
油田所处油藏类型不同,所处勘探开发阶段不同,表现在油田递减状况和钻井的投资、生产费用等不尽相同。如在油田生产初期,由于地下能量较高,原油单纯依靠地层自然能量就可以流出井口,因此,这一时期的成本在总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很小,而探井、开发井的折旧费用则比例很大。当油田进入生产中后期,地层能量逐渐下降,为保持油田产量,必须采取许多稳产增产措施。这些措施的相应费用在石油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会明显改变生产初期的成本构成情况。
(三)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的高低和不同方法的应用,影响着勘探、开发和生产等各阶段的成本。另一方面,采用高新技术会提高局部成本,但由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变化,有可能会引起整个油田成本水平的下降。
(四)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的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较臃肿,管理层次较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较严重。因此,石油成本中的非生产性因素太多,出现了成本不实现象,从而削弱了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五)财务费用的高低
从企业总成本的角度而言,负债成本(利息)已成为石油企业的固定负担。特别在低油价、企业营业毛利水平较低、债务包袱沉重的情况下,这种固定的负担就显得尤为沉重,再加上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更加大了石油企业的资金平衡压力。
(六)国家政策
不同的国家产业政策和税赋比例,对石油企业投入、产出的影响和未来发展影响很大。
三、我国石油企业成本控制的方法思考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计算出来的成本。目标成本的制定从企业的总目标开始,逐级分解成基层的具体目标。制定时强调执行人自己参与,专业人员协助,以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成本管理法强调授权,给下级一定自主权,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发挥下级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成本否决法
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成本指标在奖金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严格考核,实行成本否决制。基本内容是:如果成本指标完不成,其他经济指标完成得再好,也不能得奖。在考核中,成本考核不仅与奖金挂钩,而且与职工晋级挂钩,成本指标完不成,不仅不能得奖,同时也不能晋升。
(三)档次成本法
档次成本法是将产品的目标成本分为3个档次:最高目标、较高目标和最低目标。然后再将各种档次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制定出各种档次下的材料消耗、费用支出定额,并以各车间、管理部门为责任中心,核定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标准,进行严格考核,以达到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
(四)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指在较高效益下预计产品所耗费的原料、人工及制造费用发生的成本。标准成本是通过详细的调查、认真分析和精确计算来制定的,用于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四、油田企业控制和降低油气成本的主要措施
1、全面推行目标成本管理。
(1)成立预算委员会。
成立以油田主要领导为主任,各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预算委员会,通过考察、研究和讨论,决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目标。这与以往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统一“砍一刀”的预算方法相比,有了很大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目标责任落实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油田要对部门和其所属单位进行细致的划分,把目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做到“横向到边”。同时,要求下级单位在进行内部单位管理中,把成本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岗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责任,实现“纵向到底”。
(3)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如为约束下级单位领导的行为,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为防止下属单位的短期行为,实行专项资金制度;为调动职工积极性,实行奖金与成本挂钩、工资与成本挂钩的制度等。
2、按成本类别实施控制。
按照责任与权力对等的原则,将油气成本按类别分别落实到相应的单位和分管者加以控制。
(1)将勘探成本和勘探费用落实到勘探部门,再由勘探部门落实到各油气田企业,重点考核单位勘探成本及物化探成本占勘探总成本的比例和勘探干井成本占探井成本的比例。
(2)将开发成本和折旧折耗与摊销落实到各油气田企业,再由各油气田企业将单位开发成本落实到开发部门。重点考核单位开发成本,同时考核折旧折耗与摊销。
(3)将现金
操作成本落实到各油气田企业,再由各油气田企业落实到各采油(气)厂。
(4)将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分别落实到油田总部和各油气田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然后再由财务管理部门分别落实到各职能管理部门。
3、控制老区油气成本,实现老区的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主力区块大多已进入“三高”阶段,呈现出原油产量下降,单位油气成本上升的趋势。采取合理措施,控制老区油气成本,是降低油气成本的关键和重要举措。
(1)改变生产方式,变低效无效为高效有效。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油田改变生产方式,通过捞油生产、低效井转注、生产井间开、注水井间注或停注、简化地面工艺流程等生产方式,可使许多按常规方式无法开采的油井实现经济有效开采。
(2)健全和强化财务管理功能。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要重点发挥其资金运营中心、成本控制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及资本经营中心等四大功能。
(3)依靠科技进步,努力降低成本。
国外石油公司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我国只有40%多。因此,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和经验降低成本的空间还很大。
(4)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
目前,我国一般石油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是国外石油公司的4~4、5倍,人工成本过高且刚性化是当前成本构成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精简队伍降低人工费用是降低总成本的重要举措。
(5)处置高成本区块,优化产量的成本结构。
处于开发后期和特殊类型油田,勘探开发及油气操作成本相对较高。应依据经济产量原则,将这些高成本的油田(区块),通过出售、出租、委托开采及人员与资产整体分离等各种方式予以处置,优化产量的成本结构,降低油气成本的总体水平。
4、实行油气并举战略,优化油气产量结构。
天然气成本远低于原油成本。国外石油公司的天然气产量占油气总产量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上,bp、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等公司的天然气产量甚至接近油气总产量的一半,而中国石化目前只有8、3%。因此,加大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在油气产量中的比例是降低油气成本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璇璇APPLE
石油不仅是人类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人类环境污染源之一。据资料统计,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石油的大量开采利用,该地区呈现采油面积大、油井多、产量低、开发技术落后等特点。它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与生存条件。局部地区情况已经极为严重,已威胁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存环境。石油类物质已成为该地区的重点污染物之一,区内土壤、河流等已不同程度的遭到石油类的污染。
一、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含油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古5省(区),面积32万km2,显生宙沉积巨厚。盆地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新元古代为裂陷槽盆地,沉积物为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裂谷充填型;早古生代为克拉通盆地,沉积物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物由滨海碳酸盐岩型过渡为陆相碎屑岩台地型;晚三叠世—白垩纪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沉积物为陆内湖泊、河流相沉积型;新生代整体上升,盆地主体为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沉积物为三趾马红土和巨厚的风成黄土;周缘有断陷盆地发生和发展。盆地内已勘探开发的4套含油气系统均属地层-岩性油气藏。
1.上三叠统延长组岩油藏含油系统
最早勘探开发的延长组含油系统烃源岩以延长组深湖相及浅湖相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生烃中心分布在盆地南部马家滩—定边—华池—直罗—彬县范围,油源岩最厚达300~400m,有利生油区面积达6万km2(图3-3),储集岩围绕生油凹陷分布,北翼缓坡带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和延安等5个大型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南翼较陡坡带则发育环县和西峰等堆积速率较快的河流相砂体及水下沉积砂体。储渗条件靠裂缝及浊沸石次生孔隙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遮挡靠岩性在上倾方向的侧变。
2.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含油系统
延安组砂岩油藏以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的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属混合型干酪根;以沼泽相煤系沉积的侏罗系延安组为辅助烃源岩,属腐殖型干酪根,陕北南部的衣食村煤系更以含油率高为特征。三叠纪末期,印支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在三叠系顶部形成侵蚀地貌,以古河道形式切割延长组。规模最大的甘陕古河由西南向东北汇聚庆西古河、宁陕古河和直罗古河,开口向南延伸(图3-4)。印支期侵蚀面的占河道切割了延长组,成为油气下溢通道,溢出侵蚀面的油气首先向古河床内的富县组和延安组底砂岩运移和聚集,也向延安组上部各砂岩体及古河床两侧的边滩砂体中运移、聚集,以压实构造和大量岩性圈闭为其主要圈闭形式。
图3-3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期沉积相图
3.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含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陆表海浅海碳酸盐岩的烃源岩主要为微晶及泥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云岩及膏云岩,厚达600~700m。生烃中心:东部在榆林—延安一带,西部在环县—庆阳一带,产生腐泥型裂解气。加里东运动使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经受130Ma的风化剥蚀,导致奥陶系顶面形成准平原化的古岩溶地貌,盆地中部靖边一带分布有南北走向的宽阔潜台,周缘有潜沟和洼地,在上覆石炭系煤系铁铝土岩的封盖和东侧奥陶系盐膏层的侧向遮挡双重作用下,古潜台成为天然气运移聚集的大面积隐蔽圈闭(图3-5)。
4.石炭-二叠系煤系含气系统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为河湖相和潮坪相沉积,二叠系为海陆过渡相和内陆河湖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仅石炭系有少量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的煤系,显微组成为镜质体与丝质体,干酪根属腐殖型,煤层气的组分以甲烷为主。北部东胜、榆林地区煤层厚20m,暗色泥岩厚50~90m,范围约7万km2;南部富县、环县地区煤层厚5~10m,暗色泥岩厚10~100m,范围约6万km2。储集体以砂岩为主,主要物源区在北部大青山、鸟拉山一带,各层砂体叠置,蔚为壮观。山西组沉积中心位于盆地南部洛川—庆阳一带,以盆地北部砂体最发育,共有6条大砂体向盆地内延伸,各条大砂体内部受古河网控制,呈现复杂的条带状。储渗条件靠裂缝及后生成岩作用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及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
图3-4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甘陕古河示意图
二、石油开发引起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一)石油类污染物的产生
在石油的勘探开发过程中,从地质勘探到钻井及石油运输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工作内容多,工序差别大,施工情况复杂,管理水平不一,以及设备配置和环境状况的差异,使得污染源的情况比较复杂。石油开采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图3-6)。
石油开采不同作业期所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具体描述如下:
1.钻井期
在油田进行钻井作业时,会产生含有石油类污染物的钻井废水及含油泥浆。这是钻井过程中,由冲洗地面和设备的油污、起下钻作业时泥浆流失、泥浆循环系统渗漏而产生。废水含抽浓度在50~1200mg/L之间,水量从几吨至数十吨不等。另外,有些情况下,在达到高含油层前,要经过一定数量的低含油地层,从而引起油随钻井泥浆一起带至地面。同时,一经到达高含油层,地压较高时少量高浓度油可能喷出。
图3-5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顶面古地貌图(据范正平等,2000)
图3-6 石油开采过程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来源及污染途径示意图
2.采油期
采油期(包括正常作业和洗井),排污包括采油废水和洗井废水。在地下含油地层中,石油和水是同时存在的,在采油过程中,油水同时被抽到地面,这些油水混合物被送进原油集输系统的选油站进行脱水,脱盐处理。被脱出来的废水即采油废水,又称“采出水”。由于采油废水是随原抽一起从油层中开采出来,经原油脱水处理而产生,因此,这部分废水不仅含有在高温高压的油层中溶进了地层中的多种盐类和气体,还含有一些其他杂质。更为主要的是,由于选油站脱水效果的影响,这部分废水中携带有原油———石油类污染物;另外,在研究流域范围内,也存在采用重力分离等简单的脱水方法,并多见于单井脱水的油井。一般地,油井采油废水含抽浓度在数千mg/L,单井排放量平均为数十m3/d。洗井废水是对注水井周期性冲洗产生的污水或由于油井在开采一段时间后,由于设备损坏、油层堵塞、管道腐蚀等原因需要进一步大修或洗井作业而产生的含油废水。
3.原油贮运过程的渗漏
原油在贮存、装运过程中由于渗漏而产生落地原油,以及原油在管道集中输运过程的一些中间环节均有可能造成一定数量的原油泄漏或产生含油废水。
4.事故污染
事故污染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情况:自然事故包括井喷,设备故障和采用车辆运输时山体滑坡引发的交通事故而造成原油泄漏。延安地区地表黄土结构松散、水力冲刷剧烈,由于山体滑坡而导致的污染事故更为频繁。人为事故指各种人为因素造成采油设备、输油管线被破坏及原油车辆运输时,人为交通事故引起的翻车等污染事故。事故污染具有产污量大、危害严重,难以预测的特点。
(二)石油开采过程中对水土环境的影响
在石油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产生污染,污染对象以土壤为主,其次为地表水体,地下水的污染以间接污染为主,在鄂尔多斯盆地没有明显指标显示石油泄漏或渗透污染了地下水,即地下水中没有检测出有石油类污染物。但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地下水的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矿化度明显增加,其他指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对土壤的影响
(1)落地原油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大量的泄漏原油进入土壤中后,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造成土壤盐碱化,破坏土壤结构,增加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原油泄漏后,原油在非渗透性基岩及黏重土壤中污染(扩展)面积较大,而疏松土质中影响扩展范围较小。特别强调的是,黏重土壤多为耕作土,原油覆于地表会使土壤透气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在最初发生泄漏事故时,原油在土壤中下渗至一定深度,随泄漏历时的延长,下渗深度增加不大,根据在陇东油田和陕北油田等实地调查表明,落地原油一般在土壤内部50cm以上深度内积聚,因此,原油泄漏后主要污染土壤的耕作层。
(2)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垂直渗透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表多为戈壁砂砾覆盖,土壤发育不良,含沙量高,因此,在该盆地进行油田开发,其产生的石油类污染物更容易沿土壤包气带下渗迁移,危害生态环境。其迁移速度决定于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一般原油比重小于1,长期在土壤中既不是静止不动,又不类似于可溶性物质上下迅速迁移。为了弄清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采用野外取样分析的方法,对石油类污染物在油田区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
分别对陇东西峰油田和庆城油田的井场附近土壤剖面中石油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见表3-5至表3-7。
表3-5 庆城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表3-6 西峰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表3-7 陕北安塞杏2井放喷池附近石油类在土层中的纵向分布情况
由表3-5至表3-7可知,由于土壤的吸附等作用,石油类污染物随土层纵向剖面距离的增大,其含量逐渐降低,尤其是50cm以内污染物降低得很快。石油类污染物主要积聚在土壤表层80cm以内,而且一般很难下渗到2m以下。长庆油田所在区域多为风沙土和灰棕漠土壤,颗粒较粗,结构较松散,孔隙率比较高,垂直渗透系数较一般土壤大。但由于西北各油田所在地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土壤中含水率很低,使污染物的迁移渗透作用大大减弱,又很少有大量降水的淋滤作用,因此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落地原油只积聚在土壤表层,渗透程度较浅,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
2.对地表水体的影响
鄂尔多斯油田地跨陕、甘、宁3省(区),境内主要水系有3个,即甘肃陇东马莲河水系、陕西延安延河水系、陕西靖边无定河水系。石油开发过程中这三大水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
陇东石油开发区地表水最主要的污染物是COD和氯化物,其中COD污染最严重,14个样品中全部超标,环江超标尤其严重;氯化物污染指数除葫芦河、固城川及蒲河各样点中的未超标之外,其余均超标,也以环江为最。pH值均未超标;石油类除环江韩家湾断面严重超标外,其余样品的石油类介于0.04~0.3mg/L;挥发酚除柔远河华池悦乐断面超标1倍之外,其余未超标;环江洪德桥由于地质原因,TDS含量非常高,这部分苦水下泄影响了下游水质,但随着下游水量增加,矿化度逐渐降低。
总体来看,在陇东地区环江和马莲河干流的污染最为严重的,其次是柔远河,蒲河污染最轻。环江与马莲河干流已不能满足Ⅲ类水体功能使用要求,柔远河和蒲河已不能满足Ⅱ类水体功能使用要求。
根据吴旗县水文站从1987年至1992年的水文资料(表3-8),可以看出在石油资源大规模开发前北洛河上游河水中的硫酸盐,氯离子、六价铬含量年均值已超过国家标准Ⅲ类标准,尤其是氯化物含量和硫酸盐含量超过标准2~3倍,矿化度均大于1000,大部分为高TDS水,而且总硬度在500~600mg/L之间,超标严重。
表3-8 吴旗县水文站水质监测数值统计单位:mg·L-1
洛河上游地区水质矿化度及各种盐类含量超标与洛河上游地下水补给区的白垩系、第三系(古、新近系)地层含盐有关,地下水本身矿化度或含盐量高。吴起地区的白于山南缘存在吴起古湖,干枯后形成含盐地层,在地下水补给时将大量盐分输入洛河。吴起西北方向定边地区存在大量盐池及含盐地层,盐分进入地下水向东南方向补给也不容忽视。90年代以来,石油资源大规模开发之后,TDS、六价铬、氨氮、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总硬度等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目前的洛河上游“高盐、高矿化度(TDS)、高硬度”是在本地较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水质污染造成的。
陕北地区,石油开发区地表水体中六价铬均超标,其他重金属均未超标,挥发酚大部分都不超标,只有两个样品超标,超标分别为1.8,0.6倍,相对而言,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超标率大一点。氯化物超标最严重,超标率达到了63%,其次为硫酸盐,硫酸盐有一半多断面超标,接下来是硝酸盐和总磷,氟化物全部不超标。
表3-9是2006年、2007年长庆油田公司安塞油田开发区地面水中有害物监测结果。其中对环境污染最严重是石油类,最大超标32倍,硫化物最大超标120倍,挥发酚最大超标4.2倍,COD最大超标1.71倍,BOD5最大超标5.23倍。其中超标严重地点主要在王窑水库、杏子河冯庄上游。从表3-9可以看出,2007年8月监测数据超标情况比2006年4月监测数据值高。
表3-9 长庆油田公司安塞油田区地面水中有害物监测结果表单位:mg·L-1
3.对地下水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埋藏较深,结合上述土壤和地表水体污染特征来看,落地原油和石油废水对地下水没有影响,石油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是注水井对地下水的影响,这主要在石油开发过程中,大量掠去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环境。
(1)地下水污染状况
在陇东油区,各主要油田区块的地下水由于采油活动使得地下水中的指标超标严重(表3-10)。马岭油田地下水中氨氮超标最为严重,监测结果全部超标,六价铬6个监测点位中有5个超标或接近标准值;氯化物也有超标现象。华池油田地下水有1个监测点位的大肠菌群指标严重超标;各点COD均超标或接近标准值。樊家川油田地下水中氨氮、六价铬、氯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全部超标,其中,大肠菌群污染最为严重;另外,氟化物也有超标现象。总体上讲,属较差水质,不适合人类饮用。这些污染与石油开发有很大关系,但是也存在其他的污染因素。
表3-10 陇东油区地下水水质指标表单位:mg·L-1
总体来说,陇东油田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是COD,56.25%超过国家Ⅲ类标准,其次是氯化物,31.43mg/L;pH值未超过国家Ⅲ类标准;石油类全部未检出;矿化度变化范围为452.67~15736.00mg/L。
陕北地区石油类、六价铬、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部分超标,其余的测试项目均未超标;个别地区石油类超标十倍多,部分井水和泉水六价铬超标,不是很严重;部分样品氯化物超标较严重,最高超标500倍。硝酸盐有1个井水样超标。泉水的pH值较大,井水次之,油层水最小(表3-11)。
表3-11 陕北地区地层水与河水TDS、硬度、氯离子含量对比表
续表
将各地的地下水与其地表水的矿化度、硬度、氯离子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地下水的地表水的相互关系。表中选取的河水水样是根据地层水的样点位置选取的,在地层水的附近。选取井水、泉水与相应的河流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井水的TDS、硬度、氯离子的含量都比河水低,从其他指标看来地下水的水质也优于同一地区的地表水,这与在调查中发现的当地居民基本饮用地下水的情况相一致。
陕西靖边安塞油田位于大理河上游,从1990年到2006年,靖边青阳岔215km2的范围内先后打成近千口油井,致使这里的浅层地下水渗漏,深层高盐水上溢,地下水资源衰竭,加之民采混乱,蜂窝式的滥采,使油层、水层相互渗透污染,80%的水井干枯,部分能出水的水井水质苦涩,不能饮用。
(2)注水井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以陇东地区为例,目前,陇东油田共有7座采出水处理厂,采出水经处理后回注地层,主要工艺流程为:沉降罐脱出水—除油罐除油—过滤—絮凝—杀菌—回注。
污水回注层位是直罗组(深度约1000m以下)。地层中夹有多层较厚的泥质粉砂岩与泥岩等弱透水层或不透水层,贯通上下岩层的导水构造极不发育,回注水不大可能突破不透水层向上部地层运移和渗透,更不可能进入潜水层与地表水。同时,直罗组砂岩层孔隙度大(19%~22%),纳水容量大,以注水井为基点,影响半径500m范围内,仅按射孔段砂岩平均厚度30m(直罗组砂岩层厚达200~340m)计算,孔隙体积约为500万m3时。可见,选择直罗组作为回注层是合理可行的,在压力驱使下采出水回注直罗组地层后,不大可能突破多层隔水层而污染地下水。
采出水在回注前必须处理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Ⅲ类标准值,这样与深层承压水水质无明显差异,某些组分还低于地下承压水水质,故不可能对深部承压水产生不良影响。此外注水的水体是随原油的开采来自深层地层,经过原油脱水处理后,它的体积远远小于开采时含水原油体积,再返注于作业区深部地层,有利于原油采空区的填充,不大可能因此引起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
但是,采出水处理后一般含有较高的矿化度与硬度,并含有一定的DO,H2S,CO2,硫酸盐还原菌和腐生菌。因此在回注过程中易产生沉淀而堵塞污水处理系统及地层孔隙,导致注水不畅,严重时易造成采出水回流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潜水。DO,H2S,CO2和厌氧菌还可能造成污水处理系统及管线的腐蚀穿孔,也有可能使采出水向非注水层渗漏,引起地下水污染。
通过野外调查,鄂尔多斯盆地在石油开采过程中,用处理后的污水作为回注水的量实际上很少,大部分回注水还是采油部门通过购买当地的淡水资源(TDS含量小于1.5mg/L)进行回注,该盆地需要回注水的量很大,这样大量的占用了当地极为宝贵的淡水资源。
4.对植被影响
石油勘探开发是对地层油藏不断认识发展的过程,不仅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更使原先无人到达或难以进入的地区变的可达和易进入,尤其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戈壁风沙区来说,灌木、蒿草在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表剥离引起的植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从用地构成看,井场、站(所)对植被是点状影响,道路、集输管道是线状影响,线状影响远大于点状影响;从用地方式看,临时用地植被可采取人工和自然恢复,永久性用地则完全被人工生态系统代替,虽然经人工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上升,但可能造成遗传均化,生态系统功能减弱。
石油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生长在土壤上植被资源也同样产生影响,污染物超过植物耐污临界点和适应性,将导致局部脆弱生态系统的恶化。对于荒漠戈壁沙滩植被来讲,自然更新很慢,及不易恢复。一般来说,采油、试油等过程中产生的落地原油在地表1m以内积聚,在1m以下土壤中含油量很少,一般不会污染地表水层,对区域地下水基本不产生影响。油田产生的废水、含醇废水经专门收集处理达标后,除部分生活污水用于绿化外,其余全部回注奥陶系,不外排。
同样,由于石油输送是密闭式地下管道输送,也不会对植被造成影响。当原油泄漏时,在管道压力的作用下,原油喷发而出,加上自然风力影响,原油喷溅在周围植物体表上,直接造成植物污染,情况严重的造成植物枯竭,死亡。输油压力越大,喷溅范围越广,污染越严重。
三、地质环境问题对石油开发的影响
石油开采破坏生产环境、增加了生产成本、引发所在生产地居民和生产单位的矛盾。油田道路与管线的修建,对山区方向来的洪水有一定的阻挡作用,水通过自然冲沟自流而下,而道路和管线则起到一定的阻挡和汇集作用,改变洪水流向,形成局部地段较大的洪水,会产生新的水蚀。而经污染的高矿化度的水必定会加速这种水蚀,缩短了石油管线等的使用寿命。
基于石油生产及运输(管道)的特点,不会像煤炭开采一样造成比较大的较明显的地质问题(塌陷、滑坡、泥石流、荒漠化),不会形成严重的事故(如坍塌)而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它对地质环境的危害相对缓和(与煤炭资源开采相比)。然而其对水体、土壤、气体、作物的影响,必定会危害原本和谐的生态环境,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在没有给当地政府和居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时候,石油的开采及炼化过程必定会步履维艰,如建设征地、劳动力雇佣等。而这些会直接减缓甚或停止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加大了生产成本;另外,石油开采和生产引起当地土地和水资源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存状态,反过来,当地群众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和水资源,阻碍石油部门的开采活动。
首先,水基钻井液和油基钻井液各有优缺点,适应不同的地层情况,因此没有孰优孰劣,不能武断地说哪一个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API及IADC把钻井液体系共分为九类,前七
1、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
我现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自己定的几个论题发现前人都有写过,该怎么办
凡哲元邴绍献徐龙云周香翠马妤冯义娜 摘要分析研究了胜利油田“八五”以来“双低”单元(采油速度小于1%,且采出程度小于10%)的变化状况及现状;总结了“九五”期间
您好,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