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色计
文 / 魔斯妈妈 育儿 实录
谈到早期养育,我的确有些惭愧。因为早年工作忙,再加上认知不足,儿子3岁以前,我很少管他的饮食起居。甚至每半年,我都要把他送回老家给父母带一阵子。那个时候,我不知道 婴幼儿时期是人类脑部发育最重要的时期。生活中的很多养育细节,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大脑发育。
所幸,家中老人一直竭尽全力呵护孩子成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妈妈角色的缺失。但是儿子性格内敛、自信不足,我想多少与我早期错误的养育方式有关。最近读到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莉丝.埃利奥特博士写的《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颇有感触。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读这本书的收获。希望能对你们的早期养育有所启发。
很多人都熟知“胎教“二字,但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伪科学。一个孩子隔着肚皮,在封闭的环境中,智商都还没得到发育,如何感知外界?更别说教育了。
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毕竟孩子没出生之前,很多父母对“亲子“的概念都比较陌生。我曾也是万千质疑者中的一员。
但《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论证告诉我们, 胎教是有用的。
从怀孕第3个月开始,孩子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对大脑中听觉系统的构建产生影响。怀孕7个月,胎儿便已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听觉。出生前,孩子的听觉系统发育已基本完善。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刚出生的孩子便懂得分辨妈妈的声音,甚至能够分辨出不同语种、不同音乐、不同故事。 舒缓的催眠曲能够让一个哭闹不止、紧张不安的新生儿安静下来。胎儿时期经常听到的音乐能够让宝宝反应更敏感。
更有意思的发现是,低频率声音比高频率更容易穿透子宫,让宝宝听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爸爸抱着妈妈的肚子和宝宝说话,比妈妈更有用 。
听力是对智力增长最重要的感觉,也对 情感 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胎教刺激孩子的听觉发育,对孩子后天智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1982年,以色列一项研究证实了 母亲的情绪会影响胎儿 。研究者给孕妇们带上耳机听各种类型的音乐,同时在超声波下监测胎儿的活动。结果发现,当母亲听到喜欢的音乐时,胎儿的反应非常活跃。当母亲对一首音乐没有什么感觉时,胎儿反应也会比较平淡。妈妈戴着耳机,胎儿是听不到音乐的。因此研究者认为,是母亲的情绪影响了宝宝。
后来的研究表明, 情感 刺激会促使下丘脑调节激素的分泌。一些母源性压力会导致母体分泌过量的皮质醇、儿茶酚胺类等激素,这些激素可以直接穿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和身体 健康 。即便是孕妈妈处于轻微的压力中,胎儿心率也会发生明显改变,活动明显更活跃。
所以我们常常说听音乐做胎教,实际上更多的影响在于母亲有一个平和、舒适的情绪。
很多孕妈妈会选择剖腹产。原因是医疗技术让剖腹产手术安全系数大大增加。相反,顺产不仅让母亲经历剧烈疼痛,也让孩子经历产道挤压、缺氧、拉伤等一系列情况。宝妈们反而感觉不安全。但科学家告诉我们, 一个正常、足月的分娩刺激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更为有利。
分娩时的子宫收缩,哪怕是产前的假性宫缩刺激,都能够促进胎儿神经突触连接的精细化以及髓鞘的形成。到了正式分娩时,宝宝体内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更会有力地刺激神经系统。
此外,生产时的麻醉药会对胎儿的神经产生影响。虽然这些影响可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但是新生儿检测发现,警觉性和运动性上仍然会有差异。
刚出生的宝宝实在太弱小了,以至于很多新手爸妈抱着宝宝时感到非常紧张,生怕伤害到宝宝。一些 育儿 书也说,不要总抱着孩子,或者抱着哄孩子睡觉。一来是为了养成孩子自然入睡的习惯。二来频繁摇晃孩子,容易损伤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
但是《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这本书让我们了解到, 每一个宝宝都喜欢被摇晃,这能够很好地刺激宝宝大脑前庭系统发育。 新生儿在轻摇中会变得更加乖顺,比单纯的安抚行为更有效。6-8个月的宝宝甚至会出现自我刺激的现象,比如摇摆、蹦跳、摇头、晃动身体。
动起来还包括给新生儿做抚触。 抚触对宝宝大脑发育有着超乎想象的益处 。事实上,在所有的哺乳类动物中,母亲舔舐或者抚触幼崽,都会有利于幼崽的应激系统发育。
有研究组织对4个月大的婴儿做8分钟的短暂按摩后,马上测试记忆和感觉辨别力。结果发现,接受按摩的这组婴儿相比较只是用玩具逗玩的一组婴儿,对视听和新事物反应更敏锐。
当然, 抚触的好处远远不止体现在婴儿期。它还可以辅助治疗很多儿童病症,比如哮喘、自闭症、皮肤病、关节炎、进食障碍等等。每天接受父母抚触的孩子,还会大大减少焦虑和压力,情绪越来越稳定,注意力也会越来越集中。
从孕中期开始,一直到出生后的两年, 神经元突触大量生长并且进一步髓鞘化,使得婴儿大脑对摄取营养的种类和质量都有着非常高的需求。 比如碘、铁、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匮乏,会让婴幼儿大脑及其认知发育产生永久性损伤。
大脑内,保障大脑信息畅通的髓鞘由80%的脂类和20%的蛋白质组成。这一特点使得父母 尽可能保证2岁之前的孩子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否则会永久性的减缓大脑发育进度。 也正因此,所有的儿科医生都不建议孕妈妈和尚在哺乳期的妈妈节食。
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母乳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好处,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大脑发育的好处。不论是2岁以前的智力发育测试,还是学龄前各项智力测试,母乳喂养的孩子相比较配方奶喂养的孩子都有更出色的表现。甚至在学龄儿童学校考试中,母乳喂养的孩子整体表现也会更好。
保证营养的同时,也要规避有害食物对宝宝的伤害。常见的有害物质,我们已经了解很多了。这里我尤其强调的是添加剂对小宝宝的影响。
随着食品添加剂使用越来越普遍,很多父母都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甚至认为这些添加剂是在安全范围之内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 要尽可能地减少小宝宝对添加剂的摄入 。因为添加剂在小宝宝体内的沉淀会更明显,对宝宝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也会更大。举个书中很简单的例子, 同样吃一碗方便面,谷氨酸在一个13公斤孩子体内的浓度要远远高于一个70公斤的成人体内。 这个案例大大警醒了我。以前我也会抱着“少吃一点没关系”的心态。现在想想, 有些伤害就藏在未曾觉察、认知不足的事物中。
早教的概念已经非常普及,但依旧有很多家长会因看不到明显效果,而觉得早教没用。
谈早教的重要性,要从大脑发育的历程说起。
6岁以前,是宝宝脑部神经发育最快的时期。刚出生宝宝的大脑只有成人大脑重量的25%。伴随着神经元突触的爆发性增加,1岁时宝宝的大脑会达到成人脑重的50%,2岁时达到75%,3岁时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80-90%。
大脑发育的过程伴随着孩子视觉、听觉、语言、运动等等智能的发展。 脑科学研究表明,孩子4岁以前,所有的智能发育关键期都已经开始,也就是说各脑区都已经进入塑造期。
在大脑塑造期中,孩子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物对大脑发育影响非常大。那些被外界环境频繁刺激而高度活跃的大脑突触,会被保留下来。而不太活跃的突触,因为没得到足够的刺激,会逐渐退化、衰减。人类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优化,最终形成感知和行为的永久性特定通路。
理解到这一层,我们再看早教重不重要?当然重要。 在大脑发育最快速的阶段,如果外界的正向干预缺席了,势必会影响一个人最终的智力水平。
我们说早教,并不是引导父母把孩子往昂贵的早教中心送。 早教中心的理念固然好,但如果只是每周去上一次课,这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并不能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 真正的早期教育还是源自家庭教育。研究表明, 2-3岁孩子是否会出现行为问题,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敏感性有很大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每一次互动(分享食物、玩耍,严厉批评等等),都会激发孩子大脑边缘系统的特定突触。父母拥有某种 情感 回应和社交互动方式,孩子也会模仿。这同样会激活并固化孩子大脑中的特定神经回路。
为什么成年后,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的行为举止与父母有着惊人的相似? 有人说这是遗传的作用,但从大脑科学来看,环境影响的作用更大。
那么父母该如何开展早期教育呢?结合书中的内容,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2)以合作的心态与3岁以后的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反思的能力。
(3)开启亲子共读,越早越好。 讲故事有助于孩子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经历等线索 强化记忆能力 。另一方面,故事会传递 情感 。而负责 情感 的大脑边缘系统在记忆存储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人们更容易记住有强烈 情感 反应的事情。这与一些专家提出的“ 五感记忆法 ”原理是相通的。
(4)注重培养孩子音乐素养。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乐器,或者声乐训练。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多给孩子听歌,尤其是古典音乐。
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音乐天赋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时间-空间整合能力。比如很擅长数学、象棋和工程学等。 音乐能够激活与时空整合、推理相关的脑功能区域。大家或许听过“莫扎特音乐能让大脑变聪明”这样的观点。这是有研究依据的。与大学生相比,幼儿的大脑对音乐“锻炼”更敏感。 莫扎特4岁就开始作曲,他的音乐被认为更贴近大脑皮层时间-空间活动的本来模式。
读完《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一些西方国家会把产假延长到1年,甚至3年。这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上,是有重大意义的。一些发达国家还会在每个孩子降生时,送上一个产护大礼包。里面会有一些妈妈和宝宝看的书。我觉得这本《大脑发育的黄金五年》就非常值得作为新手妈妈礼包去阅读。
我喜欢小吃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 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这个问题在我国也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误区,甚至影响劳动者良好素质的形成。本文拟就中国与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浅比较,或许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鉴。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 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 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 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 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1]。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2]。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 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 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 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 孙带来灾难"[4]。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 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5]。西方国家 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影响论文,希望大
1、火药传入欧洲直接推动了骑士阶级的没落。骑士又是最低等级的贵族,间接促使整个贵族阶级的衰落(军事力量上的);同时为后来的各个民族国家的统一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物
家庭 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父母及家庭中的其他年长者 对子 女及年幼者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论文,供大家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附近的温暖海水通过环流流向南北极海域,极地寒冷的海水通过环流流向赤道海域,构成了世界大洋的环流。大洋环流是维持地球热量平衡的重要因素。对
关于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在任何社会组织中,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最具影响力。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家庭的历史传承,家庭的种族民族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