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高升移门
厦门话的变调和轻声(加工整理)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2,2厦门话的文白异读(加工整理)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1963,2福建汉语方言分区略说 (第二作者,与潘茂鼎等合作) 中国语文 1963,2长汀话两音节三音节的连读变调 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 1965,2对同音代替压缩汉字的意见 光明日报 1977,12,2谈谈中小学语文课的语言训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78年第3期福州话语音演变概说(第一作者,与梁玉璋、陈天泉合作) 中国语文 1979,2地名词的特点和规范 中国语文 1980,3福州话声母类化音变的再探讨(主要作者) 中国语文 1981,3闽台地名纵横谈 地名知识 1982,4进一步开展汉语方言的调查 文字改革 1982,2论汉语方言词汇差异 语文研究 1982,2宁德碗窑闽南话二百年间的变化(第一作者,与陈章太、游文良合作) 中国语文 1982,5论闽方言的一致性(第一作者,与陈章太合作) 中国语言学报(创刊号) 1983,4闽西北方言来母字读S-的研究 中国语文 1983,4闽方言和苗壮傣藏诸语言的动词特式重叠 民族语文 1984,1自闽方言证四等韵无-i-说 音韵学研究(第一辑) 中华书局 1984,3关于多音字精简问题 文字改革 1984,2《八音定诀》的初步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1984,4地名中的古音 语文研究 1985年第一期古全浊声母闽方言今读的分析 语言研究 1985,2澳腰莆田方言岛记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85,2论闽方言内部的主要差异(主要作者,与陈章太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二期)1985,10地名的分类 地名知识 1985,3闽南方言的“有”和“无” 福建师范大学 学报 1986年第二期略论语言人类学的一些课题 人类学研究(试刊号,厦门大学) 1986,2在方言复杂地区加速推广普通话 语文建设 1986,6地名中的同形异名和同名异形 地名知识 1986年第8期地名的语词特征 《地名学论稿》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11海南岛的迈话(主要作者,与黄谷甘合作) 中国语文 1987,4考求方言词本字的音韵论证 语言研究 1988,1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过渡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88,2论普通话的普及和规范 语文建设 1988,2“赣方言”,“汉语方言词典”,“《闽音研究》”三篇 《中国大百科全书 语言文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3闽方言和普通话语法的主要差异 《语海新探》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9论地名的符号特征 地名知识 1989,1闽南方言的“相”和“厮” 方言 1989,4闽台地名通名考 《地名学研究文集》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声调对声母的影响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1建瓯话的声调 中国语文 1990,2“操”的读音谈到语音的避讳 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0,3推广普通话与语文教学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 1990,7通名丛议 地名知识 1990,2地名工作的标准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在华东地区地名工作研讨会上发言 《地名知识》1991年第2期闽方言的韵书 地方文献史料研究丛刊(2) 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1991,3两种少见的声调演变模式 语文研究 1992,2福建方言的文化类型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2,2语言的社会类型学研究 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 1992,3闽南方言和印尼语的相互借词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2,5闽粤方言的“阳入对转”派生词(与张双庆合作)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2,5福建境内的两种双方言现象(第一作者,与万波合作)《汉语双方言》 汉学出版社 1992,8沙县志?方言志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4关于各类地名图书的分工和协调 《地名图录典志编纂论文集》 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1992,11口语和口语的训练 语言文字应用 1993,1客家方言本字考 《客家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2闽台方言与闽台文化 《同源同根,源远流长》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3,10南安县志?方言志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10跳出汉字的魔方——40年汉语方言研究的重大突破 《中国语文研究40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10晋江市志?方言志 上海三联书店 1994,3方言区语文课的普通话口语训练 《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8浦城县志?方言志 中华书局 1994,9建阳县志?方言志 群众出版社 1994,9武夷山市志?方言志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9从客家方言的比较看客家的历史 《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1994潮州方言语音的演变(与李竹青合作)《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9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 暨南学报 1994,4《漳州方言研研究》序 纵横出版社(香港) 1994,10闽南方言地区的语言生活 语文研究 1995,2山登绝顶我为峰——《语坛争鸣录》序 1995,5提倡方言地区语言生活的调查研究 关系 语文建设通讯 (香港) 1995,9从词汇看闽南话和客家话的关系 《第一届台湾语言国际研讨会论文选集》文鹤出版公司(台北) 1995,4客赣方言的入声韵和入声调(主要作者,与张双庆合作),一种改良的调类的标调法 (两篇)《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5论闽方言的文白异读 《第三届闽方言国际会论文集》 《中国语文研究》(香港)1995《普通话基本功训练教程》序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5 ,9《南雄珠玑方言志》序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5,10姑嫂塔与回头山——地名的文化蕴涵漫议 语丛(澳门) 28 1995,12评《台语与国语字音对应规律的研究》 《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 第一期(香港)1996,1说“八” 中国语文 1996,3泉州方言的体 《动词的体》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996,4言传与意会 《语言与传意》 海峰出版社(香港) 1996,6永存的怀念和鞭策 《曾世英纪念论文集》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6,7闽粤琼闽语词汇比较研究(第一作者) 《第四届国际闽语研讨会论文集》 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6,8《海南村话》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11在新的适应中改善—97后香港语文生活展望《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香港中文大学 1996,12语文教学与方言调查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12论音义相生 暨南学报 1997,3略论东南亚华人语言的研究 学术研究 1997,9月号广州话常用词里的几种字音变读《第五届国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大出版社1997.7前言,泉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 (两篇) 《动词谓语句》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0《华夷通语》研究 方言 1998,2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嘉应大学学报 1998,2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 语文建设 1998,5《福州方言俗语歌谣》序 《福州方言俗语歌谣》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3闽西客家方音的异同 《客家方言研究》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8,8琉球方言中的闽方言借词 ——中琉文化交流的见证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为语文规范化奋斗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语文建设。推广普通话。语文教学——在香港语文学会的演讲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语音演变规律和语音教学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口语教学三题 《方言学应用研究文集》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论汉语方音异读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年第1期前言,闽南方言的代词 (两篇) 《代词》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3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 暨南学报 1999,6晋南关中的全浊送气与唐宋西北方音(第一作者,与辛世彪合作) 中国语文 1999,3香港沙头角新村的福佬话记略(第一作者,与张双庆合作)〈第五届国际闽方言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4论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 语言研究 1999,1论汉语方音的区域特征 中国语言学报 总第9期 (1999,7)《梅州市梅县区方言语法论稿》 序 语文研究 1999,1《闽南方言与古语同源词典》序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4方言学必须加强应用研究 《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华文教学出版社 1999,12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生活及其历史背景 〈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南洋客家人的语言和文化 (同上,2000,1)印尼苏门达腊北部客家话记略 (同上,2000,1)浅谈教师语言的再教育 (与关湘合作) 《教师在职进修与终身教育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月福州话声母类化的制约条件 厦门大学学报 2000第1期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 语文研究 2000年2—3(连载)谈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兼评《汉语方言大词典》 辞书研究 2000,4应用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 《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2《乐昌土话研究》序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9我与汉语方言 中国文学报(日本京都大学) 2000。
fj陈老诗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 (一)
我热爱闽南文化,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它也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她就像一颗星永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以前的我总是认为闽南文化一点也不出名,只不过古人在闽南地区留下了非物质遗产,但自从我看了那次的梨园戏,我改变了对它的看法。
那一次,学生记者团组织参加了观梨园戏的活动,我欣赏到了《陈三五娘》中的《赏花》,这让我久久的陶醉。你看,演员们的动作时多么的眼花缭乱,五娘和益春在舞台上感叹这春天的美好,却又哀叹着花易落得季节。欣赏了《赏花》我才真正明白,闽南文化不是什么古人留下的非物质遗产,它还有更广阔的天空,之所以有这些演员在艰苦中磨练,才能为闽南文化增添一份光彩。
除了梨园戏另外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南音和提线木偶,提线木偶也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它必须要好的技术才能控制好木偶,否则线就会乱掉。南音也很出名,它的曲调非常的优美,它利用各种民间乐器演奏出各种优美的曲调,每次听到南音我都会被这美妙的音乐久久陶醉。
我把参加闽南文化的活动告诉好朋友,她也不禁赞叹闽南话,还说闽南文化是一颗星永远闪烁着光芒,永不熄灭。在我的课余时间里我也经常了解一些关于闽南文化的节目和有关书籍。
闽南文化永远是那样的灿烂,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弘扬闽南文化,让闽南文化的光芒永不熄灭。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 (二)
我虽不是闽南人,但是我五六岁时就来到了厦门,也有六七年了,在这里我过了许多闽南地区的节日,因此,对于闽南文化我也算是熟悉。
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行政区划、语系等各方面,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均合称为闽南。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我就给大家介绍其中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及方言。
首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其次是民间艺术。闽南民间艺术多的数不胜数。包括布袋戏、提线木偶、南音、陶艺、拍胸舞、剪纸、梨园戏、高甲戏。高甲戏富有闽南民间特色的地方戏,诙谐幽默,尤以丑角表现见长,《桃花搭渡》,《连升三级》载誉戏剧界。
最后是方言。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除了台湾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新加坡闽南话叫做“福建话”。
闽南文化博大精神,我们应该将闽南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让它发出绚丽的光彩。
关于闽南文化的作文 (三)
我的家乡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聚集区。她有众多的文化古迹,独特的闽南语。作为新闽南人的我,一直深受熏陶,不久将来,我会是闽南文化的传承者——这是我的新梦,更是我的心梦。
小时候,妈妈一直用闽南语教我说话。小学学校举行闽南歌曲比赛时,我选了《爱拼才会赢》这首家喻户晓的的闽南歌曲,“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羸……”我唱得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时而有力,这首闽南歌曲让我获得了校一等奖!从此,我对闽南语更是深深迷恋。
妈妈希望我长大后能成为海峡两岸的使者,让更多的人了解闽南文化,(m.taiks.com)传承、弘扬闽南文化。闽南语是两岸人民沟通的桥梁,文化的根源,乡情的的共鸣!我曾无数次梦想着快快长大,我要用闽南语与台湾小朋友一起站在阿里山上放声高唱《天黑黑》、《雷公咚咚声》、《点灯人》……
“两岸人文隔海不变”,我们闽南和台湾的人民有着相同的文化和习俗,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还有相似闽南话,台湾文化是闽南文化的延伸,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海峡两岸人民亲如一家,情同手足。我将要邀请台湾朋友们登清源山,观老君岩;倚在百源清池旁,欣赏南音;坐在宽敞的剧院里,观看木偶表演,让朋友们感受闽南文化的韵味。
浩瀚的海峡永远无法阻隔两岸人的交流,正如那悠悠的闽南歌谣将在海峡上空久久地飘荡着……
汉语言文学系毕业论文题目方言与语言怎么写,汉语⾔⽂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闻⽂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学
我国饮食文化也是比较博大而且多样的,不同的地区有着属于不一样的饮食,当说到闽南建筑比较具有独特性之外,可能很多人也开始关注有关闽南的饮食文化了,对于这方面的内容
很多同学在问闽南理工学院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
衡阳方言特点:生动摘要: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了解衡阳方言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和句法功能,在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中,认识衡阳方言形容词的语言事实和语
毕业论文查重途径如下: 1、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第三方查重机构,在选择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安全机制,即是否能够保障你的论文安全,不被泄露;其次就是看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