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氤氲
一、文献回顾1、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国外心理学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方法上的理论比较丰富,如发展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与意识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的交流分析理论等等,这些无疑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1)这里我们主要取狭义的发展心理学。狭义的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即研究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各个时期的心理现象,按年龄阶段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分支。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在各个年龄阶段(儿童、青年、成年、老年)中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发展上具有怎样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展所必须阐明的问题。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儿童期(包括少年期和6初期)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得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成为儿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家W.T.普赖尔的《儿童心理学》(1882)一书是这方面脯系统的开创性著作。从那时以来,儿童心理学的研和专著不断涌现,使儿童心理学成为个体发展心理学一个最主要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在西方特别是在美自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发展时期的心理发展研究和著作日益增多,他们称之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内含儿童心理、少年心理、青年心理外,还包括成年心理、老年心理。一般说来,心理的发展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简单复杂;但从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也包含某些因素的消逝和新因素的出现。如新生儿与生俱来抓握反射在婴儿期会慢慢消逝,这对婴儿手部动作是有利的。儿童思维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一个从开展到实践的过程,有些原来不可缺少的环节会被简化和省略,同时又提高了思维的概括性。动作技能的发展也与此类似,逐步减少多余动作才能形成有效的技能。人到了老年一般感知思维能力会有所衰退,但其中的某些方面,如晶态智力还会有所提高,只是在临终前才出现一种普遍衰降。总之,心理的发展是生长和衰退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由此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以及其他变化形式。童年期以生长方面占优势,成年期则处于较为稳定的态势,到老年期则衰退方面居于优势。(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更进一步的说,任何一种特定需求的强烈程度取决于它在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和所有其它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马斯洛的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样的中层需求尤其如此,其排列顺序因人而异。不过马斯洛也明确指出,人们总是优先满足生理需求,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是最难以满足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明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也说明了那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是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这些理论也指出,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3)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三中需要包括: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式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猪猪的面团
关于网络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一、前言: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网络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实践的时间:x月x日——x月x日实践的地点: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几乎所有人们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不论两个人相隔多远,都能像面对面一样进行交流;再如网络游戏,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释放自己平日的压力,乐在其中。接触网络最多的人群仍然是青少年,不管是学习还是娱乐,都要用到网络。但互联网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从而衍生出一系列问题。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二、青少年与网络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在学习方面,青少年经常需要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在娱乐方面,平日面对巨大的学习和考试压力,网络是他们宣泄的最好渠道,在互联网中,所有人都不认识对方,可以说出自己平时不能说的话,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感情。如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成长发展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如网瘾、暴力行为等等。青少年的网络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青少年由于身体、心智尚不完全成熟,面对网络世界的新事物、新景象,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有些青少年甚至产生了“网瘾”、“网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和工作,妨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并给社会带来巨大伤害。青少年有事不能很理性的分辨是非,常常因为痴迷某网络游戏而对其中一些不良或危险行为作出模仿,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害人害己。三、青少年网瘾问题一些青少年因为逃避压力而涉足网络,时间长了以后,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1.他们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现实中,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约束,但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说平时不能说的话,做平时不能做的事。在与其他人聊天时,也会感到轻松自由,在互联网上聊天,游戏,听歌,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快乐。2.每当因特网的线路被掐断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习惯上网的青少年,当某一天突然失去网络的时候,就会觉得生活中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浑身不自在。他们已经习惯了网络的陪伴,因为只有网络才能给他们带来青少年所需要的快乐,所以当网络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时,他们会感到烦躁。3.当亲人问起时,像亲人隐瞒自己的上网时间。上网的目的就是摆脱亲人对他们的监视,平时的生活中,自己所作的每一件事都在亲人的眼皮下,所以丝毫不敢造次,网络在他们看来,是唯一的自由空间,是充满隐私的地方,当然不愿意让亲人了解了。但一般出现以上三种情况的青少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网瘾的特征。有网瘾的青少年,整天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无法静下心来学习,以至于荒废学业。由于在网络世界中的自由性,很多有网瘾的青少年不会与他人交流,他们习惯独处,很少与他人讲话,他们已经习惯那种独自面对电脑的生活方式,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模式,对他们往后的融入社会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四、青少年问题行为网络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任何人都能在上面发布图片、视频等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能冷静的分辨是非,有时存在盲目的模仿,造成巨大的损失。网络中最吸引青少年的往往是游戏,自从1972年推出第一个电子游戏以来,已经由简单的电子乒乓游戏发展成十分复杂的暴力游戏,而且开发商和经营者为吸收玩家创造利润越来越将刺激性和攻击性作为其关注的重心。玩暴力电子游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暴力电子游戏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导致青少年攻击性人格增加,并容易诱发攻击性行为发生。具体来说它可以误导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唤醒青少年的攻击本能、诱发并强化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教会青少年攻击性行为方式和改变了青少年大脑的正常生理机能。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很大一部分喜欢玩暴力游戏,喜欢玩游戏并没有什么错,但由于暴力游戏容易引导人们作出攻击行为,尤其是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2007年在美国发生的两起命案不得不引起人们对青少年玩暴力电子游戏的深刻反思: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发生枪击事件,凶手赵承熙在枪杀32名师生后自杀。肇事者正是暴力文化崇拜者,喜欢玩暴力色彩浓重的网络游戏。同年12月22日,两名少年模仿电子游戏中的危险动作,将一名7岁女童殴打致死。这些血的教训,让人们不得不开始注意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心理的不良影响。五、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社会要对暴力电子游戏的危害性予以高度重视。电子游戏是一个较新的产业,因为它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所以很多人对它持有支持的态度,但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电子游戏的弊端,就有可能纵容其弊端的无限蔓延,最终对社会造成危害。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遏制暴力电子游戏的泛滥。要通过立法等强硬手段,以方便加强对电子游戏的审核,对网络游戏按不同年龄受众的特点实行分级管理,如美国将各类电视分成六个等级,所有电视屏幕的左上角都显示正在播放节目的级别,其中M级节目中,有明显的暴力、色情问题,只适合成年人观看,并采取电视机加V锁码芯片来限制青少年观看含暴力节目的内容。开发商和经营者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研究、开发和经营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游戏”。开发商应自觉履行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减少青少年观察和学习侵犯的机会,把电子游戏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应根据青少年人格心理发展的特点,多开发经营积极有益的、内容健康的“绿色游戏”,而不应在血腥、暴力上做文章,寻求感官刺激。参考文献:①《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四期《暴力电子游戏诱发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卢建军②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背景信息
帅气小王子…
[1] 彭佩生. 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J]. 河南农业, 2007,(18) . [2] 李海青. 青少年上网现象的调查研究与解决对策[J]. 烟台教育学院学报, 2005,(03) . [3] 童均. 怎样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5,(04) . [4] 常倩. 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行为方法探究[J]. 基础教育课程, 2006,(01) . [5] 张维蔚,周丽,袁碧涛,陈青山. 深圳市青少年上网情况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 2007,(04) . [6] 秦正旺. 把握青少年上网心理 做好引导控制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10) . [7] 高宴英,王海岩,高士华. 关于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及对策[J]. 职业与健康, 2004,(03) . [8] 刘艳军. 美国青少年上网状况速递[J]. 中国青年研究, 2000,(01) . [9] 虞凤娟. 青少年上网问题探讨及对策[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01) . [10] 刘祥军. 青少年上网问题分析[J]. 理论学习, 2003,(0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1]何恩基. 美国儿童网络保护政策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02,(04) . [2]赵鸿天. 浅析网络信息对青少年心理的负面影响[J]. 晋阳学刊, 2001,(05) . [3]秦正旺. 把握青少年上网心理 做好引导控制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10) . [4]孙抱弘. 社会适应与权益保护——关于对和谐社会中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辨证思考[J]. 煤炭高等教育, 2006,(01) . [5]苏羊本. 青少年权益保障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建设[J]. 攀登, 2007,(02) . [6]马倩,包晓云. 互联网上青少年所面临的侵害行为[J]. 青年研究, 2000,(12) . [7]周丽. 网络接触中的被害性问题初议[J]. 社会, 2001,(04) . [8]岳西宽. 论公民的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1]牛康. 社区网络资源和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知识的获取与疏导[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 [2]谢志芳.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 教育与职业, 2009,(18) .
1、《英语角》(English Corner)是中国第一本具有休闲风格的英语杂志,(English Corner),2001年3月22日正式在北京创刊。 2、《
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格式就行了
网络,一个出现在新时代的高科技,网络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也给许多家长们带来了困恼。孩子们总是沉迷于网络游戏,玩游戏玩通宵、玩得废寝忘食。让家长们
论文答辩的时候,答辩老师会根据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进行提问,
摘要简单的陈述论文的大概就可以了。比如:青少年网络成瘾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近期关于网瘾治疗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过内外各项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