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2

reviveanna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明妃论文范文写作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超级好奇诶

已采纳

当初王昭君要离开汉宫出嫁匈奴的时候,眼泪流湿了美丽的脸庞,鬓角下垂。王昭君徘徊留恋,顾影自怜且面容惨淡,还能够使君王不能自持禁不住动心。君王回宫后责怪画画的人,这么漂亮的人一生能看到几个。其实像王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当年君王白白错杀了画师毛延寿。王昭君离开汉朝领土后就知道自己不能回来了,可怜她始终穿着汉朝宫女的服饰。王昭君写信询问汉朝的事,可惜都无回音,每年只有大雁南来北往地飞。亲人从遥远的家里给她传来消息:你要在匈奴城市里好好生活,不要惦记故乡;你没看到吗?当年受尽宠幸的陈皇后现在就被幽闭在离君王一点点远的冷宫长门宫里,人生要是遇到了失意的时候,是不分地点的。 历代文人似乎对昭君出塞这一咏史题材有特殊的感情,从西晋石崇的《王朋君》一诗篇起,一直到清末屡吟不绝,各具风貌。这类题材的诗歌或以悲怨凄凉立意,或从个人遭际着眼,或讥讽汉帝的寡情少恩,或咒骂画工的居心不良,或直言无隐,哀叹国势的不振;或机锋侧出,写下一段翻案文字。“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纵观封建时代的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了。王安石论诗有“自出己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蔡宽夫诗话》引王安石语)的议论,正可用来评价此二诗。二诗刻画人物动作、心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人寻味。形象与议论的有机组合,赋与了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诗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昭君字嫱(一说昭君是字),南郡(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她被选入宫中,数岁“不得见御”。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与匈奴和亲,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汉书》与《后汉书》对此均有记述,唯《后汉书》言其“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似是自愿出塞和亲的。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其名为明君。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画工弃市”一段增加了元帝按画图召幸宫女一节,说昭君因不肯以黄金贿赂画工,得不到元帝的赏识才被遣嫁匈奴的。后来元帝迁怒于众画工,杀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毛延寿在画工中最善描摹人物,于是就成了后人唾骂的对象。《西京杂记》写成距离汉元帝已四百余年,又属小说家言,本不足信。但晋武帝因嫔妃众多而“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却是史有明文(见《晋书·胡贵嫔传》),因此,汉元帝以画图召幸宫女也是可能的。 封建文人对于这种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与荒谬,往往不能正面触及,至多不过用“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岂能制夷狄”(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批判帝王的昏聩。王安石自然也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但他却巧妙地将批判的锋芒藏起,旁敲侧击地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语道之,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这并非给毛延寿翻案,而是要说明人的气质、风度难于形诸笔墨,别有寓意。清人赵翼评此二句说:“但谓其色之美非画工所能形容,意亦自新。”(《瓯北诗话》卷十一)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抽象议论的成功源于具象描写的动人。作者先抓取昭君辞别汉宫的一个场面,却又不正面描绘她的容颜,仅将一位梨花带雨、鬓脚低垂的悲怨女子推到读者的面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顾影徘徊,辣动左右”的记述是诗人写作的依据,悲伤的美人更易引起人们的哀怜。“尚得君王不自持”一句即是从旁观者的反应反衬出昭君的动人姿色以及动静相宜的气质、风度。诗人借用元帝眼目观察昭君,给读者也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从而坐实了“意态由来画不成”的议论。 两首诗中的昭君形象始终蒙有一层悲怨凄凉的面纱。她时刻思念着家乡,穿完了从汉宫带去的衣服,“可怜着尽汉宫衣”是从细节上刻画昭君的心态。由于语言相异,昭君只有借琵琶传达内心的哀怨,“弹看飞鸿劝胡酒”是从神情上刻画昭君的心态。嵇康《赠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王安石即袭用此句意,将昭君神情恍惚、若有所思的内心矛盾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古人心目中,鸿雁能够传书,一边弹琵琶,一边远望鸿雁南飞,自然是思乡情怀的流露。如果说第一首重在写昭君辞汉的悲怨,那么第二首则重在渲染昭君出塞后的凄凉。二诗中的昭君形象的统一也是理解全诗的一条线索。 诗中的昭君形象明显带有诗人的想象成分,除了传达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审美情趣外,还带有这一群体的悲剧意识。在封建专制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有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主宰自身的命运,他们必须得到高位者的赏识才有可能飞黄腾达。这些人一方面孤标傲世,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寻求知音,以求得心理上暂时的平衡。作者笔下的昭君形象于楚楚动人中弥漫着悲凉色彩,显然也是作者怀才求遇潜意识的表露。二诗作于嘉佑四年(1059),当时王安石39岁,此前曾写有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余言,指出“万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这些建议未被当政采纳,但王安石并没有因此消沉,他从地方调任京都后,更亟欲一展宏图。写于这一时期的《明妃曲》也就不完全是以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了。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体现心中潜意识的同时又能超脱于其上,从鸟瞰人生的角度,体味着人间的苦乐。作者以对昭君穷形尽态般的形象描绘为思维依据,高度概括凝练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第一首中“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二句,第二首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二句,与前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共同构成了二诗的理智线索,是三个经过提纯的警句。“君不见”二句借昭君家人之口道出了作者的感慨,他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与出塞的昭君相比,意在传达失意之人无分南北的思索。“汉恩”二句又借路人之口道出作者的憧憬,他以昭君自身的遭际为喻,重在表现人对知己的渴求。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诗人化用此句,吟诵的正是这种人际间感情纠葛的悲欢。 由于作者写下“汉恩自浅胡自深”一句,曾引起很大的争议。范冲曾对宋高宗说,安石此诗“坏天下人心术”(见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七),宋朱弁则借一太学生之口骂道:“若如此诗用意,则李陵偷生异域不为犯名教。”(《风月堂诗话》卷下)宋罗大经认为此诗“悖理伤道甚矣”(《鹤林玉露》乙编卷二)。有人甚至说:“靖康之祸,酿自熙宁,王、秦两相,实遥应焉,此诗为之谶矣。”(清周容《春酒堂诗话》)郭沫若先生则为此句辨白,认为诗句原意是“汉恩浅吧,我也不怨;胡恩深吧,我也不恋”(《〕王安石的明妃曲》)。这些讥弹或辨白,似乎都太拘泥于对“汉恩”一句的表面解释,而忽略了下一句“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深层涵义。人类生活除饮食与安全的需求之外,友谊和爱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属于人类一种归属或自尊的需求。春秋时的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可见古人对知己的看重。“士为知己者死”,封建知识分子为了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人生乐在相知心”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心态,它由感人的昭君故事相引发,更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从理智线索看,两首《明妃曲》也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三个警句,摇人心旌。它们同以昭君故事为背景提炼,同植根于诗中昭君的形象线索,借其哀怨之情升华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精警议论,极大扩充了诗的内涵。二诗之妙就在于与昭君故事的离合之间,借题发挥,卷舒自如地宣泄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三个警句中找到自己感情共鸣的位置,这也许正是它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此诗一出,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等人皆有和作,也说明了二诗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一般说来,唐诗主情韵,宋诗主议论,《明妃曲》二首则情韵与议论并胜。据说王安石少年时“以意气自许”,为诗“不复更为涵蓄”,后来“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二诗恰作于他中年以后,显示出其诗风演化的痕迹。然而也正因为二诗人物形象的丰满动人,致使一些论者认为作者主旨在表现昭君眷恋祖国的悲怨之情,并超出了个人恩怨之外。诗无达诂,形象大于思维,这种论断也有合理之处。扑朔迷离的诗歌意象也许更能令读者神往,给人以充分咀嚼回味的余地。

149 评论

臭臭爱毛毛

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当初王昭君要离开汉宫出嫁匈奴的时候,眼泪流湿了美丽的脸庞,鬓角下垂。王昭君徘徊留恋,顾影自怜且面容惨淡,还能够使君王不能自持禁不住动心。君王回宫后责怪画画的人,这么漂亮的人一生能看到几个。其实像王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其美妙意态是画不出的,当年君王白白错杀了画师毛延寿。王昭君离开汉朝领土后就知道自己不能回来了,可怜她始终穿着汉朝宫女的服饰。王昭君写信询问汉朝的事,可惜都无回音,每年只有大雁南来北往地飞。亲人从遥远的家里给她传来消息:你要在匈奴城市里好好生活,不要惦记故乡;你没看到吗?当年受尽宠幸的陈皇后现在就被幽闭在离君王一点点远的冷宫长门宫里,人生要是遇到了失意的时候,是不分地点的。 历代文人似乎对昭君出塞这一咏史题材有特殊的感情,从西晋石崇的《王朋君》一诗篇起,一直到清末屡吟不绝,各具风貌。这类题材的诗歌或以悲怨凄凉立意,或从个人遭际着眼,或讥讽汉帝的寡情少恩,或咒骂画工的居心不良,或直言无隐,哀叹国势的不振;或机锋侧出,写下一段翻案文字。“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纵观封建时代的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了。王安石论诗有“自出己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蔡宽夫诗话》引王安石语)的议论,正可用来评价此二诗。二诗刻画人物动作、心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人寻味。形象与议论的有机组合,赋与了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诗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昭君字嫱(一说昭君是字),南郡(今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她被选入宫中,数岁“不得见御”。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与匈奴和亲,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汉书》与《后汉书》对此均有记述,唯《后汉书》言其“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似是自愿出塞和亲的。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其名为明君。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画工弃市”一段增加了元帝按画图召幸宫女一节,说昭君因不肯以黄金贿赂画工,得不到元帝的赏识才被遣嫁匈奴的。后来元帝迁怒于众画工,杀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毛延寿在画工中最善描摹人物,于是就成了后人唾骂的对象。《西京杂记》写成距离汉元帝已四百余年,又属小说家言,本不足信。但晋武帝因嫔妃众多而“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却是史有明文(见《晋书·胡贵嫔传》),因此,汉元帝以画图召幸宫女也是可能的。 封建文人对于这种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与荒谬,往往不能正面触及,至多不过用“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岂能制夷狄”(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批判帝王的昏聩。王安石自然也不能摆脱时代的局限,但他却巧妙地将批判的锋芒藏起,旁敲侧击地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语道之,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这并非给毛延寿翻案,而是要说明人的气质、风度难于形诸笔墨,别有寓意。清人赵翼评此二句说:“但谓其色之美非画工所能形容,意亦自新。”(《瓯北诗话》卷十一)可谓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抽象议论的成功源于具象描写的动人。作者先抓取昭君辞别汉宫的一个场面,却又不正面描绘她的容颜,仅将一位梨花带雨、鬓脚低垂的悲怨女子推到读者的面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顾影徘徊,辣动左右”的记述是诗人写作的依据,悲伤的美人更易引起人们的哀怜。“尚得君王不自持”一句即是从旁观者的反应反衬出昭君的动人姿色以及动静相宜的气质、风度。诗人借用元帝眼目观察昭君,给读者也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从而坐实了“意态由来画不成”的议论。 两首诗中的昭君形象始终蒙有一层悲怨凄凉的面纱。她时刻思念着家乡,穿完了从汉宫带去的衣服,“可怜着尽汉宫衣”是从细节上刻画昭君的心态。由于语言相异,昭君只有借琵琶传达内心的哀怨,“弹看飞鸿劝胡酒”是从神情上刻画昭君的心态。嵇康《赠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王安石即袭用此句意,将昭君神情恍惚、若有所思的内心矛盾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古人心目中,鸿雁能够传书,一边弹琵琶,一边远望鸿雁南飞,自然是思乡情怀的流露。如果说第一首重在写昭君辞汉的悲怨,那么第二首则重在渲染昭君出塞后的凄凉。二诗中的昭君形象的统一也是理解全诗的一条线索。 诗中的昭君形象明显带有诗人的想象成分,除了传达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审美情趣外,还带有这一群体的悲剧意识。在封建专制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有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主宰自身的命运,他们必须得到高位者的赏识才有可能飞黄腾达。这些人一方面孤标傲世,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寻求知音,以求得心理上暂时的平衡。作者笔下的昭君形象于楚楚动人中弥漫着悲凉色彩,显然也是作者怀才求遇潜意识的表露。二诗作于嘉佑四年(1059),当时王安石39岁,此前曾写有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余言,指出“万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这些建议未被当政采纳,但王安石并没有因此消沉,他从地方调任京都后,更亟欲一展宏图。写于这一时期的《明妃曲》也就不完全是以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了。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体现心中潜意识的同时又能超脱于其上,从鸟瞰人生的角度,体味着人间的苦乐。作者以对昭君穷形尽态般的形象描绘为思维依据,高度概括凝练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第一首中“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二句,第二首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二句,与前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共同构成了二诗的理智线索,是三个经过提纯的警句。“君不见”二句借昭君家人之口道出了作者的感慨,他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与出塞的昭君相比,意在传达失意之人无分南北的思索。“汉恩”二句又借路人之口道出作者的憧憬,他以昭君自身的遭际为喻,重在表现人对知己的渴求。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诗人化用此句,吟诵的正是这种人际间感情纠葛的悲欢。 由于作者写下“汉恩自浅胡自深”一句,曾引起很大的争议。范冲曾对宋高宗说,安石此诗“坏天下人心术”(见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七),宋朱弁则借一太学生之口骂道:“若如此诗用意,则李陵偷生异域不为犯名教。”(《风月堂诗话》卷下)宋罗大经认为此诗“悖理伤道甚矣”(《鹤林玉露》乙编卷二)。有人甚至说:“靖康之祸,酿自熙宁,王、秦两相,实遥应焉,此诗为之谶矣。”(清周容《春酒堂诗话》)郭沫若先生则为此句辨白,认为诗句原意是“汉恩浅吧,我也不怨;胡恩深吧,我也不恋”(《〕王安石的明妃曲》)。这些讥弹或辨白,似乎都太拘泥于对“汉恩”一句的表面解释,而忽略了下一句“人生乐在相知心”的深层涵义。人类生活除饮食与安全的需求之外,友谊和爱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属于人类一种归属或自尊的需求。春秋时的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可见古人对知己的看重。“士为知己者死”,封建知识分子为了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人生乐在相知心”所反映的正是这种心态,它由感人的昭君故事相引发,更增强了诗句的感染力。 从理智线索看,两首《明妃曲》也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三个警句,摇人心旌。它们同以昭君故事为背景提炼,同植根于诗中昭君的形象线索,借其哀怨之情升华出带有普遍意义的精警议论,极大扩充了诗的内涵。二诗之妙就在于与昭君故事的离合之间,借题发挥,卷舒自如地宣泄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从三个警句中找到自己感情共鸣的位置,这也许正是它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此诗一出,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等人皆有和作,也说明了二诗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一般说来,唐诗主情韵,宋诗主议论,《明妃曲》二首则情韵与议论并胜。据说王安石少年时“以意气自许”,为诗“不复更为涵蓄”,后来“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宋叶少蕴《石林诗话》卷中)。二诗恰作于他中年以后,显示出其诗风演化的痕迹。然而也正因为二诗人物形象的丰满动人,致使一些论者认为作者主旨在表现昭君眷恋祖国的悲怨之情,并超出了个人恩怨之外。诗无达诂,形象大于思维,这种论断也有合理之处。扑朔迷离的诗歌意象也许更能令读者神往,给人以充分咀嚼回味的余地。

157 评论

龙龙fighting

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

1、昭君入宫

王昭君出生于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明妃普通的民家(和屈原是同乡)。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被选入宫。

当时的皇帝汉元帝已经40多岁了,由于纵欲身体衰弱不堪。

王昭君虽然是锦衣玉食,住的是绪窗朱户,但不过是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已。

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按理要轮到王昭君不知什么时候,而且即使轮到了又能怎样?王昭君可能也就这样湮没于后宫之中。

但是一件外交上的事情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

这事要先从汉朝时最大的敌人--匈奴说起。

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

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人护送他到漠南。

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

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2]。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死后,他的儿子刘奭即位,也就是召王昭君入宫的汉元帝。

此时呼韩邪单于跟汉朝的关系已经很好了。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这次他提出了和亲的要求。

"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的形势是匈奴强汉弱,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一直都是挑一个宗室的女儿假做公主嫁出去的。

不过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一个宫女给他。

原因可能是汉元帝时已经汉强匈奴弱,没必要一定挑皇亲国戚的女儿,皇亲国戚的女儿们毕竟不多,宫女则多的是;再者,呼韩邪单于此时就在长安,让宗亲的女儿冒充公主,这么的大事情怎么可能瞒的过他[3]。

话说,汉元帝派人到后宫传话,宫女们在皇宫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起劲的劲头顿时就没了,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 *** ,自愿去匈奴。

传说中这里还发生了许多故事,比如画师毛延寿的事情等,但大多数都是后人加上去的,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件和亲事件的重要性[4]。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上的大事,《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尤以《后汉书》中的记载绘声绘色:"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生二子。

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文中昭君自动求行和元帝为昭君的美丽所动"意欲留之"等故事性情节非常传神,昭君之美跃然纸上。

3、塞外生活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与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也写作伊屠牙斯),封为右日逐王。

婚后三年,公明妃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大阏氏的长子嫡于雕提模皋继位,号为复株累若鞮单于。

依照匈奴的礼俗,嫡子可以娶庶母做妻子。

雕提模皋想按照匈奴的风俗"子娶其母"娶王昭君为妻。

这跟封建的伦理道德相抵触,所以王昭君给汉成帝上书要求返回汉朝。

但汉成帝回书敕令王昭君遵从匈奴的风俗。

于是,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王昭君与复株累若鞮单于年龄相当,与呼韩邪单于相比,复株累若鞮单于更加爱慕王昭君。

若鞮单于与王昭君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又生了二女,长女名叫云,为须卜居次,次女为当于居次(居次就是公主的意思)。

王昭君做了两代单于的阏氏,胡汉60年没有战争,这在那个时代是罕见的,她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选掖庭的。

当时,呼韩邪来朝,汉元帝敕以五女赐之。

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

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

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

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

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

其父王穰云:"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

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此事无正史可考,但极有可能是杜撰。

有诗云"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王安石《明妃曲》)。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公元前33王昭君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王昭君在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

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

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

后人称之为"青冢"。

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

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历史评价

昭君卒于何年,不得而知了。

昭君死后,葬于青冢,而专家考证说,这只是她的衣冠冢,王昭君到底埋葬在什么地方,只能是一个永远的迷了。

现代史学界对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的历史功过意见分化严重,赞之毁之皆有。

而骚人墨客几乎一口咬定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难,所以跟着也伤心同情。

学者柏杨先生认为,中国固然繁华,但与王昭君何干?她只能困在宫廷的小小天地。

而宫廷的小小天地,在匈奴汗国也是一样,拥有顶尖的享受。

并且,就在王昭君辞行后当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刘?#93;就死了。

如果把她留下,最好的结局不过一个被汉元帝偶尔玩过的普通小宫女而已。

她将守着灵枢,老死坟园。

事实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她的幸福才真正开始,她成为匈奴汗国单于最宠爱的妃妾,因她的花容美貌和她的来自中国的强大背景,在匈奴汗国宫廷中有极为尊贵的地位。

相形之下,她留在长安,只能囚在坟园。

塞外却有广阔的苍穹,使她拥有丰富的爱情和人生温暖。

昭君轶事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

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

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明妃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

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

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

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

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

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

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

"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

"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天三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濡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

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

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

一座座帐篷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

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

所谓: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

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

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

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

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

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

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汉元帝。

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

汉朝明妃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

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

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

元帝许。

毅然出塞: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

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

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

有个宫女叫王嫱,字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

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元帝则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悔恨不知画中人: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

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

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

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

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

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和番救国: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

她骑著马,冒著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

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收继婚制),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

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188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赵克明论文范文写作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

    黑糖朱古力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2018ir论文范文写作

    医学临床教学,是关系到医学教学从理论到实践能否衔接好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临床医学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

    土豆020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flexsim论文范文写作

    仿真就是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实验去研究一个存在的或设计中的系统。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物流仿真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摘 要】物流系统仿真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物流系

    珠宝理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wlssvm论文范文写作

    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 文章 ,写作论文是要按照一定的格式来规范自己的论文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论文写作格式模板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论文

    半透明SKY也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生态文明论文范文写作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态学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 教育 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摘要]教师

    瞪样的胖子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