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坦克秋
2020年五月柳叶刀发布了陈薇团队新冠疫苗试验结果柳叶刀是这一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前述Ad5新冠疫苗,并率先开展了I期和II期临床试验。接种后第14天,快速、特异的T细胞应答达到峰值,接种后第28天,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达到峰值。22日中午,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证实,该期刊已确认接受了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走的是快速评审通道,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处理完就在线online发表。22日21时许,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在线发表前述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陈薇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教授王伟,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有效的疫苗被视为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长效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有超过100种新冠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3月16日至3月27日,陈薇领衔团队的研究人员从195人中筛选出108名志愿者,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是该类型的新冠疫苗首次在人体中进行测试。受试者51%为男性,49%为女性,平均年龄36.3岁。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各36人。其中,低剂量组注射0.5毫升疫苗,其中含5X10X10个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中剂量组注射1毫升疫苗。高剂量组注射1.5毫升疫苗。Ad5新冠疫苗是使用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复制缺陷型的Ad5腺病毒作为载体,生产出的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颗粒。作为疫苗,它们仍然是一个个腺病毒颗粒,但因为基因被删改而造成的缺陷,它们无法复制,无法肆虐。它们仍然很容易感染人体细胞,但无法引起疾病。它们的基因中还夹带了新冠病毒的一段基因—刺突基因spik。因此,该病毒颗粒成了运载火箭,刺突基因成了搭载其中、要发射的卫星。志愿者手臂被注射一针前述新冠疫苗时,经过改造的腺病毒颗粒进入人体,感染细胞,并将刺突基因传递给细胞。然后,该细胞产生刺突蛋白,后者到达淋巴结。淋巴结因此会产生抗体—识别刺突蛋白并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抗体。论文称,接种前述疫苗后的7天内,低剂量组的30人83%中剂量组的30人83%高剂量组的27人75%出现了至少一种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超过一半54%,58/108的疫苗接种者在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疼痛、发烧(46%,50/108疲劳44%,47/108,头痛39%,42/108和肌肉疼痛17%,18/108。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在所有剂量下均具有良好耐受性,在接种后28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理想的疫苗能触发人体内两种免疫反应:产生中和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以及T细胞应答。研究人员定期检测受试者血样中的成分,来测定疫苗引发免疫反应的强度水平。前述论文显示,接种疫苗后14天内,各剂量组的受试者体内都触发了一定水平的免疫反应,产生了结合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16/36,44%。中等剂量为18/36,50%,高剂量为22/36,61%,一些受试者体内产生了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该疫苗还在大多数志愿者体内触发了T细胞应答。接种疫苗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体内出现T细胞应答,或可检测水平的中和抗体。其具体比例是,低剂量组28/36,78%,研究人员还发现,受试者体内如果预先存对腺病毒Ad5的免疫那么该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弱化,比如免疫反应的峰值水平降低、免疫反应的持续性缩短。据我们所知,这是Ad5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首次人体试验FIH的首个研究报告。该论文写道。在柳叶刀方面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资料中,陈薇表示,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些结果表明,单剂量的Ad5-nCoV新冠疫苗可以在14天内让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这让该疫苗有潜力被进一步研究,开发。陈薇同时表示,应谨慎解释这些试验结果。研发新冠疫苗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即使该疫苗有能力触发前述免疫反应,也不一定意味着这种疫苗能帮助人们抵御新冠病毒。前述临床试验结果,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但距离疫苗上市,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前述临床试验仅有108名志愿者参与,且试验时间较短,同时缺乏随机对照,因此,在发现不良反应事件,或发现疫苗的保护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一项有500名志愿者参与的、随机、双盲、对照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武汉进行中,以观察前述I期临床试验结果是否能够复制,以及接种后6个月内是否会出现不良反应事件。60岁以上人群也首次作为受试者参与其中。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3月16日,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当日20时18分,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二期临床试验508名志愿者。首批108名志愿者自3月16日起陆续接种疫苗。随后,他们被安排住进武汉特勤疗养中心集中隔离观察。3月31日起,首批志愿者陆续结束集中隔离观察,回到家中。这些志愿者在接种疫苗后的第28天,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前述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于4月12日启动,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介绍,自中国向WHO分享了科学家分离的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开始进行疫苗研究。3月16日,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一期临床获得正式批准,并于当日为第一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射。之后疫苗研发进展比较顺利,在7天和14天的安全性均得到统计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前述疫苗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北京陆少
李黎,黄仕和,杨晓明。细胞因子疫苗的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7):781-785。孟胜利,徐葛林,程满荣,舒祥,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狂犬病病毒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5):449-454。潘勇兵,张爱华,胡迪超,闭兰,杨晓明。 抗CD25人鼠嵌合抗体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瞬时表达。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23(2):113-117。卢佳丽 杨晓明。核分枝杆菌的免疫学研究进展。微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0,38(1):74-78。陈伟,杨晓明,黄佐林,李军,孙文,徐葛林,郑新雄,张隆明,郑景山,张良豪,廖学有,洪孔清,祝玉桃,邓化芳。冻干无佐剂Vero细胞CTN狂犬病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30(12):1261-1264。李新国,袁军,张洋,孙晓芳,项美娟,杨晓明。Lowry法测定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蛋白含量干扰现象的排除。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10):1029-1031。吕宏亮,王栋,杨培豫,张万林,何海蓉,付秀花,崔松奇,程婷,高彤民,杨晓明,胡启毅。兽用灭活纯化狂犬病疫苗生产工艺的优化。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882-886。胡迪超,张爱华,杨晓明。人鼠嵌合抗体的基因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22(9):933-936。孟胜利,徐葛林,吴杰,严家新,杨晓明。中国12株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25(6):497-501。孟胜利,刘红,胡岱霖,朱理业,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安徽省阜阳市狂犬病街毒株G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热带医学 2009,(10):1966-1968。杨晓明。生物制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上海预防医学2009,21(7):351-353。孟胜利,杨晓明。登革热病原学及疫苗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32(1):12-18。徐葛林,严家新,张永振,董关木,唐建蓉,杨晓明,孟胜利,吴杰,肖奇友,周敦金,朱凤才,王萍, 王定明, 明平刚。我国各地区动物狂犬病街毒的检测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8,26(8):463-466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杨晓明。 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梁婧,杨晓明。人轮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研究进展。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3):107-109。吴永强,董关木,秦思远,杨晓明。大容量人源天然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8):647-650。梁婧,徐葛林,黄晓媛,王继麟,孙文,夏飞,Kapikian AZ,杨晓明。检测轮状病毒滴度的荧光灶法的改进。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8,21(7):620-622。董关木,徐葛林,肖奇友,王定明,胡月梅,周敦金,王萍,张永振,杨晓明,朱风才,王昭孝,罗述斌,罗同勇。家养犬、猫及野生动物中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及我国不同类型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观测研究。病毒学报 2007,23(6):417-422。李东,国泰,杨晓明。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现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11):863-865。明平刚,徐葛林,严家新,吴杰,明贺田,周敦金,肖奇友,杨晓明。新分离5株狂犬病毒街毒株N和G 基因的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20(8):553-556。孟胜利,徐葛林,明平刚,孙文,吴杰,杨晓明,严家新。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八代次N和G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学报 2007,23(4):327-336。侯启明,马霄,田博,刘德铮,肖詹荣,杨晓明,陈平纡,项美娟,付惠兰,吴玫,王梨苹,梁雅文,张路民,张庶民。中国不同区域婴儿抗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母体抗体水平的调查。中国计划免疫 2006;12(3):209-211。熊晓培,杨晓明。炭疽杆菌毒素致病机制及炭疽疫苗的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6):653-656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B的原核表达。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6(26):418-421。明平刚,孙文,徐葛林,吴杰,杨晓明,严家新。中国狂犬病毒疫苗株CTN-1-V三个代次的GP基因序列分析。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3):217-235,235。王丽婵,张庶民,余模松,杨晓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克隆、表达、纯化与鉴定。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6;19(2):120-123。萍萍,杨晓明,方志正,易玲,吴杰,郑新雄。SARS病毒NS-1株稳定性及培养条件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5;33(1):1-5。李萍萍,杨晓明,方志正,张爱华,刘俊生,孙文,易令,夏智,吴杰,郑新雄,鲁建忠。SARS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质量控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5):390-393。李萍萍,杨晓明,张爱华,易令,刘俊生,吴杰,鲁建忠,郑新雄,方志正。SARS病毒NS-1株三级毒种库的建立。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227-228。杨晓明,李策生,方志正,张爱华,人SARS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的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5;18(3):1-4。李策生,张爱华,林连珍,李星,刘俊生,杨晓明。SD法灭活血浆中SARS冠状病毒的试验观察。微循环学杂志。2005;15(2):26-27。刘国安,杨晓明,葛瑞昌,何长民。百日咳毒素的等电点测定及层析分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68-70。杨晓明,乔瑞洁。重组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纯化及免疫原性。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3;31(4):24-27。乔瑞洁,杨晓明。百日咳毒素S1亚单位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4):205-207。杨晓明。百日咳疫苗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3;16(2):128-130。乔瑞洁,杨晓明。肽核酸。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9;27(1):86-90。刘方蕾,乔瑞洁,杨晓明。血凝法检测百日咳毒素及丝状血凝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年刊。1999。秦力,杨晓明,鲁劲民等。发酵罐生产无细胞百日咳杆菌免疫原。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41-45。何长民,陈爱荣,陈平纡,杨晓明等。吸附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III期临床人体接种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报告。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8;26(4):25-30。秦力,刘方蕾,杨晓明等。百日咳杆菌丝状血凝素的纯化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2):12-16。王祖森,杨晓明。百日咳毒素及其应用。卫生研究。1998, 27(Suppl):158-165。孙述学,杨晓明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21-23。杨晓明,秦力。不同减毒方法对无细胞百日咳菌苗减毒效果的比较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3):22-26。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粘着素的分子克隆、表达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7;25(4):1-11。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杆菌生物学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24(1):65-68。杨晓明,陈爱荣,何长民。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质量控制的研究。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2(1):23-29。杨晓明,陈平纡,何长民。吸附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菌苗配方的实验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4;23(1):7-10。田效恩,何长民,秦进才,杨晓明等。吸附精制百日咳菌苗免疫接种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中华流行病学。1993;14(3):155-159。陈爱荣,杨晓明,何长民。百日咳无细胞菌苗的稳定性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3;22(1):31-34。陈平纡,杨晓明,何长民。ELISA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1):27-29。王祖森,杨晓明,何长民。中华仓鼠卵巢细胞在检测百日咳杆菌免疫原中的应用。上海免疫学杂志。1992;12(2):47-49。何长民,杨晓明,陈平纡,陈爱荣。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上海免疫学杂志。1991;11(5):289-293。何长民,杨晓明。人血结合珠蛋白的纯化和检定。中华输血杂志。1988;1(3):108-111。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制药工业始于1971年,现已创造出35个重要治疗药物,全球大约有2500多家公司,主要产品有重组蛋白质药品、重组疫苗和诊断、治疗用的单克隆机体
实际上这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癌细胞是正常人,体内都有的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癌细胞是体内会不断产生的,所以不可能一次性消灭
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医学就是处理及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预防医学研究毕业论文 ,欢迎阅读。 浅析预防医学研究的现状及
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持续增加,却丝毫看不到疫苗成功。并不是人们不想加快疫苗研制的步伐,而是研制疫苗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难关,那么新冠肺炎疫苗研制成功和问世需要克服哪些
病原: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CPV对多种理化因素和常用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4-10度存活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