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8

猫咪抱抱
首页 > 学术期刊 > 教育观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椒盐儿橙子

已采纳

现代教育观在教学目的、方法、课堂气氛及师生关系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注重个体的智能、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现代教育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摘 要]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新防线。本文首先概括地介绍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重要意义,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转变,最后,提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的途径,为现代体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构建提供可参考依据,促进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体育教育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107-01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升,以人为的提出正体现了这一观念。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是在思想上的重大转变,成为体育教学进步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只有从教学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方面,从教学的理念上发生改变,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现代体育教育健康的发展。

1.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主要是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中心和目的。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现代体育教育观的最基本的价值。

人为关怀也是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的内涵。由于学生是体育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有理性的个体,每位学生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决定了学生对体育的思考方向,只有从学生的情感出发,才能够做到以德服人的体育教育。

对人性的肯定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所在。对学生的只会、潜能的信任,对学生健康体魄和身心和谐的最求。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权力,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的实行体育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

2.“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从价值目标上看,现代体育教学不再将“增强体质”作为教学的目的,更加重视学生的心里、人格、价格等。“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幸福和自由,体现学生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人生现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转化文学生的价值观念、身心素质、文化成果和文化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

3.1 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与教学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将体育教育和学生的自由、尊严、价值等联系起来,通过有效地教学方式,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现代社会不再以经济生长作为唯一的目的,将人的最终发展作为追求目的,促进了社会的人文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体现。现代体育教学能够塑造学生更加健康的体魄,进而让学生而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实现学生的价值。

3.2 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过分的追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意识到“人文”的重要性。传统体育教育教学是在“生物体育观”的理念下实行的,学生承受了较大的运动负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身心扭曲,是人们精神的“异化”。摒弃“生物体育观”的理失衡是现代体育教学所提倡的。现代体育教育的目的是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反映了对学生自我价值的肯定,是传统体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体育教学观充分认识发展的概念,是文化和人文的共同构成,以学生的身心核心发展为手段,实现运动和人文实践的结合。

3.3 “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中国特色主义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教育中要努力实现“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工作,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属性和内容,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衍生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体育对社会发函的作用是其他活动不能替代的,现代体育教育观要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创造体育教学的文化底蕴,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3.4 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学生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提倡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授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体育教育学会做任何生存,体验人性的伟大和价值,鼓励学生勇敢超越忧患、突破困境,最后实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和主体人格的目标。

4.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4.1 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从生物、社会、心理、教育等角度来考察和开发学校体育在社会生活与促使个体全面发展中的多种价值,认识到体育教育不仅具有发展技能、增强体质的功能,还有育智、育心、育群等功能,从而确立了学校体育以全面育人和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为现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

4.2 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也是一种素质教育,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崭新的教学思想。首先,现代体育教学要更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将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体育锻炼引入体育课堂,形成体育教学的时代特征。其次,要将各阶段的教材衔接,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里,要具有层次和递进的特点。最后,体育教材的内容要有可变性和弹性,体现文化特点和区域性。

4.3 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现代体育教育教学重视和追求教学的技能、情感和任职,强调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中,需要制定多元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目标,提倡学生在课堂生不仅仅是获得体育知识,而是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获得精神需要和生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技能,突出现代体育教学的情意功能。

4.4 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相对独立的,缺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多元性为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化的体育教学效果。

4.5 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

现代体育教育观强调学生的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具体地表现在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兴趣、意志和自信心,将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性培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结论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四个方面: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生物体育观”向“人文体育观”转变,“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和实现体育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现代体育教育要以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指导思想,推进时代性的体育教学内容,制定多元化、科学话的体育教学目标,运用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社会培养和个性发展,进而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智颖,王延奇,郑兵.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中国成人教育,2011,08:160-161.

[2] 原斌. 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20:616.

[3] 杨婕,孙晨,姜建华. “以人为本”的现代军事体育教育观的构建[J]. 网络财富,2012,08:12-1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现代教育观的论文

112 评论

番茄妹妹11

教育 这个话题无论在何时厚实受到大家关注的,人类离不开教育,教育才会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精选 议论文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一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 名言 ,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 爱好 ,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 马拉松 ,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二 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教育,成才,希望三者互相协调,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美好未来!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四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1. 描写教育的满分议论文满分模板 2. 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 关于立德树人的议论文作文 4. 父母教育孩子议论文800字 5. 教育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篇

242 评论

相关问答

  • 教育观察期刊版面费

    是的

    agnes唯有Mom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教育观察投稿

    河南南岸文化我近期整理了几本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投稿心得,希望对准备投稿的作者有所帮助。 1.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月刊)创刊于1985年,

    小梦不吃土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教育观察研究论文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

    tobyzhao52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观点

    作为写过毕业论文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是很有发言权的。并且我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做了详细交流,梳理出以下要点。 一、确定选题 确定合适的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

    甲壳小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幼儿教师教育观论文题目

    具体要求说一下吧,帮你搞定。

    戊己庚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