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创和
1一六、中国共产党90周年的光辉历程及宝贵经验1.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有哪些经验和启示?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有哪些指导意义?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上,强调思想路线是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上,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问题上,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问题上,强调现代化建设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问题上,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十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问题上,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3.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首先,我认为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主要包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起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远大理想,并且为之奋斗终生。其次,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在德、智、体三者中,德是灵魂,是重中之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光靠科学和技术,不能把人类带向幸福与高尚的生活,人类有理由将崇高的道德准则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多么伟大的科学家,多么经典的名言,给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休养,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在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是我国在新世纪第一部有关道德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引全国人民实现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指路明灯,其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进取、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当代大学生必须按照这些要求约束自己,发展自己。最后,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服务祖国人民的远大理想,因为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不竭动力。邓小平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生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可见理想对我们大学生的作用之大。我们当代大学生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成为一个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合一、脚踏实地的人。不要问祖国能为我们做什么,而要问:我们的历史责任是什么,我们自己能为祖国做些什么。○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以“变”为主旋律的。同时,当代中国又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传承着“中国特色”的制度基因。○一般来说,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情况下容易想到解放思想,也容易去解放思想,在取得成绩高歌猛进的情况下不容易想到解放思想,也不容易去解放思想。○不能让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模糊,广大群众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社会改革发展目标的设定、方案的设计、措施的出台越来越经院化、越来越精英化、越来越小圈子化。■尊重国情、强调从国情出发,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之不易程美东:尊重国情、强调从国情出发在今天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变”与“不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在近代中国史上,强调国情的特殊性本是一些保守派人士拒绝改革的一个重要依据。从鸦片战争一直到甲午战争,无论是林则徐,还是李鸿章、张之洞,虽然强调中国要变,要学习西方,仅限于器物层次,在政治、文化层次上则认为中国不必学习西方,其内在的理论依据就是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说穿了就是特殊国情,中体西用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尤为集中在张之洞的《劝学篇》一文当中。甚至,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一些人也以不合国情为由而拒斥之、谩骂之。正因为如此,国情一词在“五四”前后为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共产主义者所共同反感,视其为守旧分子固步自封的遮羞布。所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都反对以国情为借口而拒绝改革进步。陈独秀的言论尤为激烈:“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可以说,从晚清到民国,国情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各自使用的立场、动机却是不一样的。传统派以之为抵御西方文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改革派则以其为守旧者充当工具而视之为民族痼疾、现代文明的障碍之一而对其加以猛烈的批判,这与后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批判教条主义而从正面的意义上来使用国情这个词语的价值取向有着彻底的差异。■全面客观地认识国情,应当要把“历史之国情”和“近今之国情”结合起来,对历史方位做到准确地把握程美东:每个生活在特定国家、社会的人都可以对这个国家、社会的情况有所了解、感受,甚至在某些个别的方面了解很深。但是,作为一个执政党、政府来说,不能把枝枝节节的国情简单地叠加,而必须在充分把握具体事实的基础上抽象出根本国情,否则其所推行的政策就不可能取得实效。李大钊在1915年《国情》一文中批评古德诺、有贺长雄等人的“共和不合中国国情”的论调时,就强调要全面认识国情,应当把“历史之国情”和“近今之国情”结合起来,尤其不能靠外国人的评断来判断中国的国情,其目的就是反对肢解国情,反对以偏概全。近代以来为何出现那么多的思想流派、开出了那么多的药方?这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国情关系密切。保守派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教化民众、有利于治国安邦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其空洞疏阔、重人文轻科技的一面;晏阳初把“愚弱穷私”视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就乡村教育视为救国之途;任鸿隽看到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所以致力于科学救国;胡适认为中国问题根源于“五鬼”(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从中国旧有的制度文化无法解决,故而主张充分世界化、充分西化;孙中山认为清政府自私腐败,内压汉族,外媚洋人,中国之途必得先推翻清政府,故主张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次第而行。应该承认,上述各种思想、主张都是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国情的结果(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路径依赖的惯性、文化自恋、思维视野、利益保护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但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些都没有抓住本质,没有掌握中国的最根本的国情,这就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内有封建势力压迫、外有帝国主义侵略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判断而开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使得中国获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情、世情的统一是解决中国现代化如何“变”与“不变”的基本方法程美东:科学认识、准确判断国情并不等于就能一定实现科学地决策,不仅因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本来就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也因为在全球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一个国家政策的科学性仅仅建立在对本国国情的认识上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在对世情(世界发展历史现状)的科学认识之上。晚清传统派(顽固派、洋务派、清流派 等等)认识到了中国科技落后这个国情,但对西方政治、文化却总体上反感、不予认同或不敢认同。甚至在1898年,张之洞还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这个恐怕与缺乏世界眼光不能不说具有密切关系。而这个世界眼光对于我们制定出符合国情而又能引导我们超越国情的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国情哪些是可以变的,哪些是不可以变的;哪些是暂时条件不具备变、将来条件具备了可以变的,哪些是现在不能变将来也无法变的;哪些要彻底地变,哪些只需要枝节地变;哪些是在形式上变,哪些是在本质上变……否则就会出现要改良中国人种、消除汉字这样的奇谈怪论来。■西方对中国国情的一些基本的理性判断王庆泓:在美国政界,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崛起以及美国金融危机后自身影响力的衰退,使华盛顿的大佬们意识到,“老师教学生式”的中美关系已经不现实,一种更为平等互利的新型双边关系正在酝酿中。在这种全新定位中,美国将给予中国崛起更多空间与支持,而美国所要的就是中国向美国作出一种心理及战略上的保证,保证中国的强大不以牺牲西方大国的既得安全与利益为代价。相对于美国政界对中国崛起的保守性心态,西方学界对新型的中美关系、中西关系更具开放性与想像力。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2007年首次撰文提出的“中美国”(Chimerica)概念,则创造性地阐明了,在全球化时代,作为最大消费与进口国的美国和作为最大储蓄与生产国的中国之间所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这种互补、互利的共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美双方在经济上都承担不起任何简单直接全面的冲突与决裂。这就像夫妻关系,虽然双方吵吵闹闹不断,但真的离婚可不容易。这一概念反映了美国学界对中国经济崛起的认可。英国学者雅克从东西方关系历史演进的大视角出发,对未来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作出了大胆而深刻的预测。雅克断言,“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这是对过去中西交流两百年间“现代化即西方化”偏见的颠覆,显示出西方有识之士对中华文明的洞察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期待。这对我们那些只顾埋头跟学、缺乏大局观与创造性思维的人应当有所触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变”保“不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的政治方向规范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变”程美东: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可以说以“变”为主旋律的。同时,当代中国又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传承着“中国特色”的制度基因。当然,在这些“变”化中,中国始终坚守着“不变”,即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根本点就是中国特色与世界视野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在政治制度上,还是经济政策、文化政策上我们要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我们不能迎合某些人的胃口或迫于压力、利益,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变来变去。就政治制度而言,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也是总结世界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来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我想谈点认识。按照西方的标准,中国还不是他们心目中的以多党轮流执政和普选为特征的民主国家,但在他们视为民主化的国家里,有多少是中国人民所向往的呢?广大的亚非拉美在实施西方民主制度后出现的很多问题是我们必须引以为戒的。拉美的民主政治从海地革命算起,已经206年,但是其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其社会的动荡尤为严重。拉美国家在独立后的150年时间里,共发生不下550次军事政变。墨西哥在19世纪不到100年的时间出现过72个执政者,其中60个靠暴力上台。玻利维亚在1825年——1952年发生过179次政变。非洲也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了政治民主化,但同样的动荡不安。从1960——1980年代,共发生过241次政变,70次成功。在亚洲,很多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或局势动荡,或腐败不断,或军人专政。事实证明,西方的民主制度并不能万能似地保障所有国家地区的人民都能获得自由和幸福,而中国以上述国家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卓有成效的民主制度。季明: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有的人认为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严重问题,因而借“反思”之名,否定我们所走的道路。应该看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但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如果走回头路,就意味着回到封闭僵化、回到停滞落后,结果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靠改革发力辛鸣:作为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央全会,发展是主题理所当然。但我们注意到,要想实现这些发展,把这些发展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的实践,需要一系列的体制、制度的配合。所以,这个问题再引申,就关涉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上来。因此,扩大内需的发展行为背后是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又会牵扯到社会经济运行体制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五中全会的主题是发展,但着力点却在改革上,发展要靠改革发力。季明:当代中国的发展新时期是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为核心、为动力的。在实现“十二五”的历程中,我们不能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而看不到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能因前进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而动摇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要不断排除各种错误干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保证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继续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社会状况与时代背景的不断发展变化,客观决定解放思想是一个不变的主题辛鸣:我认为解放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不能变。对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理论要求看,思想理论形成以后,就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可社会状况与时代背景却在不断发展变化,客观导致思想容易滞后于现实,这就需要通过解放思想求得思想与现实的统一。有人认为,越是困难时期,人们解放思想的要求就越强烈和迫切,但今日中国的发展处在历史上最高水平,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很多人不禁要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解放思想,我们还有必要解放思想吗?一般来说,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情况下容易想到解放思想,也容易去解放思想,在取得成绩高歌猛进的情况下不容易想到解放思想,也不容易去解放思想。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党解放思想的历程看得比较清楚。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的第一次解放思想马上得到了全党全社会的认同,进展也很深入。又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遇到了很大障碍,邓小平又一次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把思想从对计划的崇拜和对市场的疑虑中解放出来,从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了改革开放持续健康地进行。那么,在走向“十二五”的今天,我们通过解放思想究竟要破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呢?我们今天的解放思想,我们面对的不是明确的错误思想,而是对正确思想片面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思想的正确性毫无疑义,但如果狭隘地理解为不计成本代价的发展是硬道理,问题就出现了;还比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绝对不可动摇,但变成以GDP为中心,也就有问题了;再比如,三十年来形成的一些发展观念、发展思路、行为模式,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分倚重劳动力低成本的低水平发展手段,城乡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等。这些发展观念、发展思路、行为模式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很多同志也已经习惯了这些观念和行为,对此还有很深的感情。但这也正是这次解放思想的难点所在。所以在这次解放思想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就是我们决不否认过去一些观念行为做法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我们这次解放思想不是要去否定什么,我们充分尊重历史。但是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只要不适应现在和未来发展要求,不适应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一定要毫不犹豫地破除掉。■政党的变化一定要坚持“变中不变”,新的历史方位让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信仰须臾不能丢辛鸣:90年来,既然政党的功能定位有了变化,目标任务有了变化,执政环境有了变化,政党当然也要发生变化。但是政党的变化一定要坚持“变中不变”。政党是一个有特定内涵或质的规定性的客体,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变中必须有不变,必须有相对的稳定性,正所谓变易、简易、不易,特定阶段变化中的质的规定性是不能变的。如果我们把不能变的给变了,就会丧失根本,就是自毁长城。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谱写新的理论篇章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统一的,创造新鲜经验与发扬历史传统并不矛盾。新的历史方位让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对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淡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是须臾不能丢的,丢了就会丧失根本;新的发展方式让中国共产党必须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同样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用市场原则替代党性原则,决不意味着政党有了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须臾不能丢,丢了就是自毁长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变,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根本要求不能变辛鸣:中国共产党的党章明确要求,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十七届五中全会同样明确要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强调,就是一个要求,无论中国社会如何发展,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能变。按理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相当于自然科学中的“公理”。但我们也不得不指出,在现实的社会发展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模糊,广大群众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社会改革发展目标的设定、方案的设计、措施的出台越来越经院化、越来越精英化、越来越小圈子化。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13亿人民从理论上讲在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上是一律平等的。在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提升的情况下,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不仅不可能产生效率,反而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乃至社会的冲突。在当代中国,发展是硬道理,为人民发展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我们发展的成果,无论物质成果,还是精神成果,都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共享,都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能和没有实现对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就谈不上社会和谐和进步。所以,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来说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能变;从中国社会的角度来说就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变,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根本要求不能变,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本原则不能变。
shop移民Shero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题目1、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 2、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3、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框架的构建 4、社会工作理论构建的困境及其出路 5、后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缺陷与启示 6、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 7、当前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途径 8、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研究9、浅析团体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监狱管理教育工作的启示或者:1 城市移民的适应性及社工专业介入2 社区矫正中的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3 “街角”流浪儿童的救助与保护问题研究4 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功能的适应性配置5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问题研究6 我国民间组织的特点与作用7 居民参与对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8 老年养老方式多元化及其社会支持网络
蓝瑟季候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可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等等,比如以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订报纸一般都是到邮局订阅,每年的12月份可以订,第二年全年报枕
在一篇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论文中,论文的选题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选题有一半文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论文的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根本性质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自身先进性的集中表现。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