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大叔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Yuan圆圆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带有鲜明的悲剧性,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无敌的智慧。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2.强烈的正义感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3.无敌的智慧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笑逍遥客
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81年 出生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生平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 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 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 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 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 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 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 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 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 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 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 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 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 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 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 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 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 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 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 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 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 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 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 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 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 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 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 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 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 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 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 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 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 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 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 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 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 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 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 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 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 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 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 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 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 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 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 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lilyran0910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
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三、善于言辞谈吐潇洒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诸葛亮为联吴抗曹,游说孙吴,首先与孙权麾下张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几人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交锋。诸葛亮以其出众的睿智,无与伦比的外交辞令,驳得众人无言以对,这就是人人皆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罗贯中给我们塑造的这个智慧的化身真够有雄才大略的,样样出众,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确值得我们赞颂。
四、严于律己克勤克俭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中蜀国与魏国在街亭作战,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不料,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作战布署,致使蜀军大败,诸葛亮不惜把马谡斩首,也要明军纪。
诸葛亮的严于律己,充分体现其品德的高尚,在街亭之战中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布署,自作主张舍水上山孤守,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马谡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从用人角度看,身为主帅的诸葛亮用人不当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军事上,他自律如此,在政事上,他不因身为“相父”而个性张扬,辅政约己爱民,处处自律,堪称表率。在生活上,他克勤克俭“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五、人才凋零后继乏人
都说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可惜智者千虑,总有一失,虽然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一心专著于恢复汉室、统一中原,但常年发动战事,导致国库空虚,人才凋零。而最大的过失便是忽略了后备干部的教育。
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据记载都是有天赋之人,其才智虽不及其父,在当时也算是鹤立鸡群。可惜诸葛亮一心灭魏,专著于朝政,而忽视了子女的教育,白白浪费了一块璞玉。虽然后来诸葛瞻、诸葛尚都领兵抗敌,但其谋略却远逊于魏军的邓艾和钟会之辈,被打的落花流水。而除了姜维之外,便乏善可陈,他事必躬亲,后辈却失去了培养和锻炼的最佳时期,致使酿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六、愚忠迂腐壮志难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造成这个悲剧的关键是诸葛亮一直太迂腐,没有自立之心,赢得了历史美名却让自己遗憾终生。
刘备死后,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心中,这让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来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可以说刘备这一招用得很绝,他就抓住了诸葛亮的命门,将他收于鼓掌之间。刘备的驾驭之术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难怪诸葛亮对他死忠。足见“良禽择木而栖、择其善者而从”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诸葛亮艺术成就
《前出师表》,是中国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一篇表。当时为建兴五年(227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表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后出师表》,是蜀建兴六年(228年)十一月诸葛亮二次伐魏前给蜀后主上的表章,为了与建兴五年春第一次北伐前所上表疏区别,后人题曰《后出师表》,此表始见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习氏谓“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于是,自清代始,出现了关于此表真伪问题的争辩,至今莫诀。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有多篇《诫子书》。
除上述作品外,诸葛亮还有《草庐对》《诫外甥书》《将苑》(又名《心书》)《便宜十六策》等著作。诸葛亮的著作编成《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白羽蓝翎
诸葛亮的形象大体来说,分为这样几点:
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
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就和刘备说过:“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并不只是装逼范地随口一说,而是真正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怎么着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即使阿斗在愚蠢,他也不会动丝毫歪脑筋,这就是他的悲剧所在。六出祁山,不断北伐,总是想要荡平中原,然而他忽视了曹魏政权以及后期司马政权的强大,他没有那种休养生息,让后来人完成霸业的打算。
更为悲催的是,诸葛亮还有着张良的心,希望在匡正汉室之后,再次回到隆中躬耕,可是他的性格又不会允许他半途而废,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强烈的正义感
这从他始终不愿在实力雄厚的曹操麾下效力,而是选择军力羸弱的刘备,就可见一斑了。有人说,诸葛亮太善于狡辩,不管是在东吴的“舌战群儒”,还是在北伐战场上的“骂死王朗”,都让他赢得了“天下第一骂”的名头。
可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始终持有的正义感,才会让他势如破竹,无往不胜。“舌战群儒”能够一战成名,在于他认为孙刘应该结盟,而且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的一;同样的,“骂死王朗”也在于,他始终认为汉室才是正统,曹氏才是篡汉。
3. 无敌的智慧
可以说,在《三国志》中,诸葛亮还是一个智慧过人的辅国能臣,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早就不只是“智慧过人”这么简单,而是像鲁迅说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是在火烧赤壁之战中,本来风向的变化只是因为诸葛亮观测到气候变化,然而他故意设坛做法,将自己神化成了仙人一般的人物,这明显就有些超越现实的变化了。
七彩娃娃豆
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时间:2017-01-12 10:40:37 栏目:奇闻趣事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导语: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至少从现在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诸葛亮的人物性格特点一、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三、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四、诸葛亮的性格特点: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五、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性格特点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人物生平躬耕陇亩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相关推荐:周瑜的人物性格特点猜你喜欢:刘备的人物性格特点
畅吃无阻
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81年 出生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生平简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 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 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 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 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 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 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 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 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 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 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 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 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 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 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 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 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 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 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 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 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 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 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 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 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 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 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 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 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 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 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 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 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 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 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 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 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 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 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 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 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 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 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 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 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 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 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 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1] 彭小球,周叶青. 论钱钟书《围城》的讽刺艺术[J].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2] 熊佳红. 浅谈讽刺手法在《围城》中的运用
《老人与海》中人物分析论文 一、语言风格与老人形象塑造 1.独特的语言风格 正是基于“这种创作上的保留态度,要求他在语言上的适应。正如海明威所说,好的散文就像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带有鲜明的悲剧性,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无敌的智慧。 1.带有鲜明的悲剧性 水镜先生司
我就是这么吊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希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