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优米酱
云南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如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白慧萍、陈刚、陈秀华、董成军、管洪涛、郭洪、高洪林、华雍、胡剑巧、黄强、刘强、李宝光、李海滨、柳清菊、毛勇、秦国义、邱锋、邱立、钱伟、吴国元 、王娟、王荣飞、王莉红、万艳芬、王茺、熊飞、肖雪春、谢继阳、杨杰、袁青梅、杨鹏。
材料与能源学院:汪春晖。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安鹏、蔡乐、陈静波、程晓红、陈文、陈景、陈永娟、杜琳、方文浩、高峰、高红飞、何严萍、和佼、胡广志、黄坤、黄章杰、蒋峰芝、金毅、刘世熙 、李灿鹏 、凌剑、李翠萍、李良、林军、林志国、林欣蓉。
农学院:陈蕊、杜光辉、段匡、董相书、邓纲、高晶、何飞飞、胡凤益、黄光福、黄斌全、黄立钰、刘丹丹、刘海英、刘飞虎、李永萍、王贤智、张石来、谭静、吴学尉、王杨、叶辉。
软件学院:包崇明、蔡莉、陈清毅、段清、何臻力、黄光能、刘俊晖、刘春花、李震雄、秦江龙、许红星、姚绍文、赵明雄。
生命科学学院:崔晓龙、崔清华、陈善元、陈明勇、郭春明、黄晓玮、李一青、李国红、莫明和、孙建伟。
难忘那缕羁绊
多年生稻“云大107”示范区由云南大学、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及元江县乡村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多年生稻在适宜区域只需种植一次,从第二年(季)起无需再犁耙田地、买种子、播种、育秧和栽秧等生产环节,只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就可实现连续多年(季)的水稻轻简化生产。该技术显著地减少了种子和劳动力投入,精简了许多繁琐的生产环节,极大地降低了田间劳动强度,是一项轻简化少免耕稻作生产技术。元江南洒村民主要农业产业以水稻生产和养牛为主,种植多年生稻可以实现种一年收2季稻谷和3次稻草,还可连续种植多年。多年生稻“一种三收”模式既解决了南洒村人的口粮问题又解决了牛的饲草,达到稳粮增收,是乡村振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联合相关单位,在云南省科技计划等项目支持下,经过了20多年的艰苦探索,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原创性构建了多年生稻育种理论体系和耕作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0到1”的突破,是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的补充和完善,为水稻的绿色生态低碳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到目前为止,云南大学已经培育出了“多年生稻23”“云大25”“云大107”等适应多个生态区的多年生稻品种,其中“多年生稻23”于2018年通过云南省审定,是全球第一个审定的商业化生产应用的多年生作物品种,在多年生作物育种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自2018年组织在全国南方稻区的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海南等省(区)对多年生稻进行试验示范,已累计试验示范应用12万多亩。此外,多年生稻技术也已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老挝、缅甸、泰国、孟加拉国、伊朗、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试验示范,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世界稻作生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智元导读】 2月25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唐传祥研究组与合作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论文《稳态微聚束原理的实验演示》,报告了一种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稳态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感觉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
抑制病毒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喝了这款药可以起到85%以上的保护作用,还可以抑制病毒的传播。
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形成规模化创业团队,因而在活动中需要了解整个团队的运行机制,管理大学生创业方向,并且对小组成员进行德育 教育 活动,提升学生的创业
教研论文是指围绕学科教学的某个点,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可资借鉴或值得推广的做(想)法的文章。它既可以是自己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其他老师做法的提炼,更多的是包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