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4

小特别16
首页 > 学术期刊 > 科技创新对人才的优化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薇枫1988

已采纳

浅析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文章从研究创新人才的内涵出发,探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提出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希望能对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 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 “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可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时期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 我国高等教学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作为担负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教育来说,如何适应新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教育实践领域频繁使用的词语,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条件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或构思的教育、教学式样。这是刘明浚等人在《大学教育环境论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同时他还论及了人才培养模式所应涉及的诸要素,包括:“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手段”等。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为了保证课程体系正确而有效的安排和施教,从而使培养目标得以落到实处。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创新人才培养都进行了研究。李虹和韩广彬在《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四要素: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直觉和洞察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刘尧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转变的教学观念》一文中指出首先要转变以知识为本的大学教学观,其次要转变以教学为本的大学教师观,再次转变被动的学生观,接着是转变以本为本的教学内容观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观,最后是转变僵化的教学情景观。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点,并日益成为当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近二三十年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为各国教育所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所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最终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高校培养人才应该从市场需求来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具有针对性,要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修订过程中,必须把握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体特点,使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必须结合地方和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才能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既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又有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本领,还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确立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优化,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更新。(3)坚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的要求,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实践环节,同时,要做好各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结构的优化,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4)落实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则。将一部分重要的课外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的兴趣,加强学生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5)继续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基础上,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通过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拓展外延,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2.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目标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由地寻觅新的知识,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自主地进行新的创造,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训练和增强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行高校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1)开放式教学;2)操作式教学;3)激发式教学;4)鼓励式教学;5)引导式教学。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把培养目标中对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分解为子目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83 评论

绿色拇指跳

浅析基于科学研究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科学研究 创新型人才 培养途径

论文摘 要: 本文从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科学研究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两者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研究团队等方面总结了深化两者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1.引言

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的重任。随着国家对创新体系建设的深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系承担的科学研究任务日益繁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兼顾融合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科学研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题。

2.科学研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2.1科学研究是建设一支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根本保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学生的影响莫过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必须建设一支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而教师创新素质不同于其他人的创新素质,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1]。因此,要建设一支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工作。科学研究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性创造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克服教师创新意识薄弱、学科知识落后、知识结构不均衡的缺点,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进行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锻炼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科学洞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与决策力。同时,科学研究作为一项系统研究工程,具有复杂性、多学科性、偶然性等特点,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不断深化专业领域,拓展学术视野,掌握新的知识与理论,提高学术和教学水平。所以,广泛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是高校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高等教育迎接创新人才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

2.2科学研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正在从注重传授知识、单纯强调课堂教学,转向强调综合应用和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目标和方向的转变必然要求改革现有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拓展符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手段。科学研究作为教学以外的高校另一种社会职能,是一种智力、心力和劳力相综合的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更多地了解和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依托科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实现教学与科研互补互动。因此,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和科学研究优势,基于科学研究的各组成要素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3科学研究是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准确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而什么样的人才是创新型人才呢?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型人才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2]。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的普遍共识是“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创新型人才定义为具备敏锐创造性思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且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简单地说,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创新综合素养外,更要有突出的创造性和科学性。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创新型人才的着眼点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论、具备就业和谋生技能,养成德才兼备的全面素质,而且要在发展智力的.基础上突出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而良好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在科学研究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锻炼和熏陶。所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

3.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现状和问题

3.1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自身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高校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十一五”以来高等学校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占半数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点重大项目都在5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4%和31.7%;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占授奖总数的52.3%、37.0%和30.9%[3]。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人数达2907万,研究生人数达140万[4]。在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规模和质量迅速发展的状况下,两者的结合日益紧密。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逐渐成为教学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借鉴素材;部分高校设立了针对大学生的科研专项课题和学生科研助手岗位、组建了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实施了科研项目吸纳学生参与研究的计划,做出了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的尝试。

3.2高校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的结合不断加强,高校从内部管理机制和人财物投入进行了改革,但作为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尝试,两者在结合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政策单一孤立不够系统、学生参与度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结合方式简单覆盖面狭窄等,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结合途径单一,对科学研究的利用率较低。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了项目、平台、团队、产学研合作等众多要素,每个要素又包含了不同创新层次。因此,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就必须建设一个涵盖科学研究全部创新要素和不同创新层次的结合体系。而目前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仍是以科研项目为主,且仅仅停留学生参与学习的初级创新层次。对于平台、团队、产学研这些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要素,由于存在着人员复杂、经费较大、运行繁琐等问题,高校在利用这些要素方面虽然也积极做出了尝试,但都是断断续续、点到为止。这种单要素结合方式,不仅造成高校内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匮乏,而且导致学生创新环境、培养手段的单一和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

4.基于科学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4.1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发挥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及主持科学研究活动,让其亲身体会和学习创新的过程。首先,营造宽松的科研政策和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为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制定扎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政策制度。其次,按照学生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设立合理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层次。一要吸收学生参与到大型科研项目的研究中,尤其是国家层面的重大科学研究活动,如“973”、“863”、“国家攻关”等国家中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参加重大科研计划,可以使学生对于大型科研项目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接触科学发展的前沿和先进的科学研究手段,在掌握严谨的研究方法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符合自身知识水平结构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般性科研课题,例如省市一级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使学生学会在具体科研实践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并在科学研究中检验知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要针对学生设立低门槛的科研课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凝练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方向,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一些深度的研究,真正当回科技创新的掌舵者。

208 评论

zcp1211小窝

要准确把握“十三五”科技创新面临的形势:科技创新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肩负着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使命,科技创新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顺应全球科技创新的新趋势、提升参与全球创新竞争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总体考虑是:重点把握三个关键问题,即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环节,要前瞻应对产业转型发展的拐点,要更加注重精准施策。注重四个坚持,即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突出一条主线,即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一个支撑,即为吉林省发挥五个优势、落实五项举措、推动五大发展,建设创新型吉林,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着重突出五个方面谋划和布局:一是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着力推进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是着力加强协同优化的创新平台建设。四是着力优化激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五是着力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机制。2016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把鼓励支持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把握节奏;在战术上抓住关键,精准施策”,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突破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着力打通从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到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通道,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创新型吉林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四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五是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六是进一步推进医药健康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七是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八是进一步激发创新团队活力。九是进一步促进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十是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302 评论

想想冬至

工技大校友组团观光~~

119 评论

相关问答

  • 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 文章结合西南科技大学学分制改革的实践,分析深化学分制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些构想和建议。 【关

    熊猫大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论文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

    Alex@美食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长三角科技创新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作为生产社会化和分工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要素在全球

    坦丁堡的血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值计算教学研究与实践 论文 关键词: 数值计算 问题教学 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 从推

    格子女77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的研究对象的创新

    论文的创新点怎么写?这你算是问对人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论文创新点的写作技巧:一篇有创意的论文,那么你的理论一定要是足够创新的。理论创新是指人类在开括进取

    sashimi女神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