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nrose
观雷锋电影有感雷锋,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啊! 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学习他的刻苦,学习他的善良,学习他的一切一切. 当今社会,我们十分需要像雷锋的人,为人民服务,宁可牺牲自己也愿帮助别人.如:当雷锋放假时,他也不收分文去帮助工人干活且不留姓名做好事.又如,他在下雨天,帮助大姐背小孩走山路回家. 这舍己为人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这将是一个"大同社会".毫无纷争,只有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样子. 雷锋年轻就因功而逝,可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我们心中,一代一代的流传百世. 在平时的学习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想起雷锋,咬紧牙挺过去,不向困难低头.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学习雷锋的勤俭节约,让这些钱发挥最大的作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让他们与我们共享人间的快乐,人间的温馨.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以雷锋为榜样,造福人类,永远为人民服务! "挤"和"钻"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现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个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这就是雷锋的钉子精神,也许现在我们不能感受到它的伟大之处,甚至认为雷锋是一个"傻"的人,但当读了他的日记之后,便能了解到雷锋是一个多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人. 时至今天,四十多年过去了,雷锋精神曾激励过多少青少年,胸怀远大志向,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无私无畏,赤诚忠心地像雷锋那样奉献壮丽的青春,雷锋已经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开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标兵,这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 不仅我们受到雷锋精神的影响,连不少外国人都受到了这股"风"的影响.一个美国商人如此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 西方人和我们一样,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 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无论日月星辰如何变幻,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是没有变的.所以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昂昂千里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会看”电影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地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wfpn
淇淇爱添添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从1895年诞生在法国巴黎大咖啡馆至今渡过了它的百年华诞,世界各国人民沉醉于这门新兴艺术制造美轮美奂的幻觉、满足梦境的补偿心理的同时还在不遗余力地挖掘本民族的传统精髓与特质,使其融合于这项完美的艺术的同时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发展得更为精美和完善。撇开其美学特征不谈,单从电影的发展史来看,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电影都曾被当作宣传主流意识、主导价值取向的工具,如意大利、德国、前苏联……无论是经典时期的好莱坞还是新好莱坞都擅长于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影片的叙事过程之中,使观众在观看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其主导思想的“洗礼”。电影不仅能制造美轮美奂的视听场面,她还能以形象、直观的方式使人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融入到剧情设置的特殊情境,与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了影片传达的主题思想、价值观念,形成所谓的“集体无意识”。在当代中国也有一种特殊性质的电影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国家电影局在1987年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电影”一词由此诞生。电影界对“主旋律电影”的界定是:“指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为主旨”、“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电影作品。 “以反映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为指针,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目的的重大题材影片”。 我们理解“主旋律电影”一词,不仅要把握住题材特点,更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主流意识形态。 主旋律电影特别强调思想性,力图通过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积极反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意志、价值观念,当然其内涵也包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主旋律电影无疑承载着浓郁的主流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如果说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表现比较明显的话,那么,在重大现实题材中已经演化为普通人物身上的一种道德情操和伦理准则,这类影片的主人公身上有着可贵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正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标准,由于这些主人公大都与我们凡夫俗子一样有着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他们身上所承载着的主流意识形态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将观影者征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关的重要思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及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和重要保证,这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理论来源于实践,离开了实践,理论便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先进的理论又会推动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就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中完善,其间必须遵循和处理好一些原则和关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意识,坚持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一致性”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当树立起以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并作为我们时代的主导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就是体现人民本位的价值观,就是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就是‘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我国主旋律电影倡导反映的主题恰恰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一致的:以反映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内容为指针,以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目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主旋律电影的精神和宗旨恰恰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些内涵。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提出的我国15年之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是: 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作为形象而生动的宣传手段的电影恰恰能够担负起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的任务,尤其是具有承载着浓郁主流意识形态、以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操和伦理准则“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主旋律电影。今年是“主旋律”概念提出20周年,在这20年里,重要的不仅是对“主旋律”的各种讨论,还有伴随着这些讨论而进行的多样化的艺术探索,伴随着《焦裕禄》、《生死抉择》、《激情燃烧的岁月》等一批电影佳作走入观众视野而开始形成的共识――“主旋律”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美好的内核,它包含着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与永恒价值,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大众文化日益兴起,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内”来说,我们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需要“主旋律”;对“外”而言,我们民族形象的展示与国家文化安全的保障,同样需要“主旋律”。综观我国层出不穷的主旋律影片,他们在“主旋律”电影在艺术创作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时代英雄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例如,在《太行山上》和《邓小平•1928》等影片中,生动地刻画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等片中生动刻画了一大批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以及普通劳动者的感人形象;在《二嫫》、《秋菊打官司》和《男妇女主任》等片中,真实地表现出新时期广大农村与农民的崭新风貌;《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和《法官妈妈》等片则充分展现了普通人的崇高情怀,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二、真实地再现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如火如荼的现实生活。《开天辟地》和《开国大典》等片,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以及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奋斗历程。《鸦片战争》、《红河谷》和《黄河绝恋》等描写了我国军民抗击外敌入侵的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悲情布鲁克》描写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回归故土、保家卫国与民族团结的悲壮故事。《横空出世》、《世纪之梦》等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共和国不会忘记》、《首席执行官》等表现了我国人民改革开放求发展的奋斗精神,尤其是《惊涛骇浪》与《惊心动魄》反映了全国军民同心协力抗击洪水和扑灭“SARS”疫情、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故事,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反响,受到了舆论广泛的好评。三、在选材方面大胆地突破了以往的禁区,对人物与现实的描写更加客观公正。例如《血战台儿庄》正面描写和歌颂了国民党爱国将士浴血疆场、英勇抗战的故事;《生死抉择》直面党的高级干部犯罪问题;《离开雷锋的日子》展现了雷锋烈士牺牲时并不为人知的场景。尤其是人物传记片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刘少奇的44天》等片,大胆地深入领袖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其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具有极强的真实性与感人的艺术魅力。上述“主旋律”电影的美学特点说明其无论从主题到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的;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她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使观众了解历史,认识现实。艺术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艺术可以反思历史、观照现实、认识生活。“主旋律”电影是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的艺术作品,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二、使观众增加知识,提高修养。在许多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中,除了精彩的故事和生动的表演之外,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观看这些影片可以真正做到“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主旋律”电影所负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完全可以使欣赏者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修养。三、展现祖国大好景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有许多影片对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民居建筑、市井百态、文化传统以及民间音乐、美术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仑美奂,给人一种高雅的审美享受,激发起观众对于祖国大好河山及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如《红河谷》、《可可西里》等片中对西藏风光与民俗风情的的再现;《云水谣》、《我的1919》、《我的法兰西岁月》等对异域文化的描述都十分令人心驰神往。四、激发情感,陶冶情操。情感是作品与观众沟通的桥梁、是实施教育的基础,电影的教育功能也是在感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主旋律”电影通过描写历史与革命斗争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一批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的内在情感与性格特征,从而使观众的心灵得到震撼,激荡起强烈的感情波澜,增强他们对黑暗势力的愤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五、发展健全人格,完善思维品质。“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形式,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升华人格,也就是尽可能的促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预言:我们现今所处的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教育、文化、科学将充分发展。关于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全新的人”的问题也作了不少的阐述。恩格斯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 未来社会将造成这种“完全不同的人”,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的“全新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由的人”、“文明人”。他们认为这种新社会的“完全不同的人”不仅应具备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且能熟练掌握科学技术,具有高度文化知识,这些都给予我们党探索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以深刻的启迪。新形势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在主旋律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体现。今年九月份落下帏幕的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中获奖作品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创作者积极进行了艺术创新,开拓了艺术的新境界。几乎包揽今年国内电影节全部大奖的影片《云水谣》是一部用精美的爱情故事来包装了一个跨越年代、地域的史诗性的主旋律电影,用国人共通的情感甩脱了主旋律电影被扣上已久的“假大空”的帽子,唤起广大国人的观赏热情,也让人们考量历史背后政治动荡造成的个人命运的悲剧。导演尹力所擅长的娴熟的场面调度、完美的镜头画面、老练的叙事结构使《云水谣》魅力尽显……该片可谓是艺术与技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以此为例,我们的主旋律影片应该如此片一样拍得更好看,更吸引观众,更能把它所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潜移默化的融汇在艺术性的创作当中。让人们既为片中所讴歌的崇高道德风尚所震撼,同时也要为作为艺术的影片本身而叫好叫座。再以同时期出品的《东京审判》为例,这部被谢晋导演称赞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但影片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有意识地融入了大量商业元素,包括港台演员的选择和双线结构的设置,使影片具有相当的类型片因素和商业潜质,它制作考究,视听震撼,带给观众一种大片的观影体验。同时,在主题上依然保持强烈的民族意识,以润物无声的感染力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交流。这两部影片说明我国反映重大题材、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流影片的艺术质量也不断提高,正在成为既能动人心弦又有市场号召力,既有良好社会效益又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报刊、网络等媒体肩负弘扬主旋律的重任,应当有所作为,大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气韵、有利于价值体系的完善与民族凝聚力的强化、表达人民大众情感意愿和审美趣味的作品,主旋律电影高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旗帜,它是引导、鼓舞人民胜利前进的信念和号角。让我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唱响思想文化的主旋律的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走近主旋律,高唱主旋律,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仁义小红累不爱
爱国电影观后感:《南京!南京!》观后感 沉重的心情溢于言表。曾经那一部震撼的电影《南京》还历历在目,而这部《南京!南京!》给我的更深的感慨。两个突兀的感叹号!屈辱,愤怒,心痛,已无法倾诉我心底的声音。振聋发聩的影片将战争的丑陋在脑浆崩裂的那一刻毕现无疑。强暴,这种罪行,是人类的耻辱。 《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2009年,《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对于那样一段历史,已经成为了整个民族的死结,不是谁想颠倒和抹杀就能颠倒和抹杀的,但想要记住同样不容。一种空洞的仇恨,没有可以附着的支点,这场屠杀已经离去了72年,当初幸存的人们也逐渐被时间带走,但我希望那些鲜血淋漓的伤口不要随之消亡,我们未必需要一部片子来激起某种仇恨,然后去手刃仇人。最好的方式,不是哭诉,不是煽动,而是展示,还原那些被遗忘或者被忽视的点滴细节,然后让看到的后来人叩问自己的心,至于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响,伤痛不能被继承,更不能被强行灌输,只能靠自己去直面,哪怕你看到的是一部被复原的电影,只要它够真诚。 爱国影片《小兵张嘎》观后感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你不觉得是一种幸福吗?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热爱祖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我对他充满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张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倍受人们敬仰。他小时候生活很苦,但为了改变人们艰苦的生活,他少时就参加了红军,他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快乐。嘎子多次完成艰巨的任务,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敌人一枪,但他仍不顾伤痛毅然追击。他有聪明的脑袋瓜,用一只假枪就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红军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气。嘎子的爱国热情、机敏、滑稽、幽默、可爱、坚强不屈、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 看完电影,我思绪万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总在我脑海中浮现。嘎子与我虽然是同龄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显得是那么渺小,真是惭愧之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我们生活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老师、父母对我们关怀备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向上呢?哪又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困难和挫折不仅在艰苦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只有像嘎子哥一样,勇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努力,才能使逆境变为顺境,从而到达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盛世年华,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这片热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龙腾虎跃今胜昔了。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牢记苦难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设更好的明天。鲁迅先生说过:“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柴,而结果往往是一小块。”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会,我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我们是充满希望的青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国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是新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我们要像张嘎那样,做生活的强者,争做祖国的有用人才。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为祖国的持久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爱国主义影片《太行山上》观后感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党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然而历史恰恰证明了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影片中八路军高级将领爱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画得生动而又鲜明。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岗,让小兵跑步热身。这种镜头在影片中还有很多。看了让人感动,从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伟人的高风亮节。 在这部电影中,我领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我们把握生命并敬畏生命,可生命对他们而言却是不畏牺牲。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宣布战役胜利后,他们不约而同举起手由衷的发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强烈激昂的呐喊。朱德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更感觉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重温那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生处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片名叫《南京大屠杀》,看完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浓烈的尸臭与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増添了几分恐慌。此刻,明朝的墙,清朝的庙,还有那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分不清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动,消失。只有那血红的太阳旗在污浊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着。我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心几乎走向崩裂的边缘,心中热血沸腾,掀起阵阵的愤怒。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30万 呀!!! 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遭受洗劫的又岂止是一个南京?日本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这真是中国的耻辱!一个曾经拔萃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躏!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华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灵魂和钢强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及日本比较,我们还多有不及!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就必遭淘汰。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我们的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电影《留住青山》观后感 在观看了以优秀人民教师李振华的事迹改编的电影《留住青山》后,被影片中的一幕幕感人的场面所深深的震撼着。李振华老师扎根山区54年,为沂蒙老区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了54年春夏秋冬。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他“俯首甘为儒子牛,赤心奉教终不悔”的高尚人格,永远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学习的榜样。 几组数字很好的诠释了李振华老师的54年辛勤耕耘: 17 1953年年仅17年的南京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李振华响应党的的号召来到沂蒙深处的韩旺小学支教。 5 凭借辉煌的工作业绩,李振华先后5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这接受党和国家授予的荣誉。 54李振华扎根沂源的偏远山区,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了整整54年。 10000 李振华培养了上万名学生,遍布各行各业,其中有各级领导干部,高级知识分子,更有无数辛勤工作在普通工作岗位上祖国建设人才。 47万 在贫困的山区,李振华亲眼目睹了许许多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从刚参加工作时起,他就一生实践自己的誓言“让每个贫困孩子都能上学”。他累计为贫困学生捐款达47万多元。 2000 在李振华的无私资助下,2000余名贫困学生免遭失学的命运。 在李振华70多年的人生岁月里,他先后面临了三次命运抉择,他都给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答案。 第一次:是留在在城市享受安逸还是到老区接受锻炼?他的回答:“让我到最偏远最落后最需要我的地方去吧” 第二次:是返城还是继续留在老区? 他的回答是:“不做过路客,要做蒙山牛”。1954年45名支教的南京籍的老师有37名调回,留下的8名中,只有李振华留在农村。 第三次:是尽忠还是尽孝? 他的回答:“事业高于一切,学生重于一切”。 影片就是从父亲病危的三次加急电报开始的,当时他正带高三毕业班,他在学校外的荒山上徘徊,在这艰难的抉择中,他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让正在读高三的儿子回南京替自己尽孝。他在默默的祈祷,盼望父亲能够再坚持一段时间,等高考结束父子再想见,然而不久,第三封加急电报带来了父亲病逝的噩耗。他踉跄着跑到学校的后山,点燃一沓纸,面向南方,跪地痛哭……儿子因此错失了高考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放弃与选择中,李振华在我们面前展示着一颗不平凡的心,在沂蒙大地上书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在淄博教育史上留下一名“人民教师”的闪光的足迹。 德高身为范,润物细无声,无需标榜,无需说教,李振华的人格魅力,就象静静漂洒的喜雨,无论在哪里,都能浇开绚烂的奉献之花。 作为一名一线青年教师,应该学习李振华老师的扎实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一腔热情,无私奉献,克己奉公,把师道尊严演绎成了一种亲情。我们要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第每一学生,用真诚去打动学生。相信只要热爱教育事业,始终用“振华精神”来激励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酸奶娃儿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又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遐想当年历史的种种,心中激起了年轻人澎湃的涟漪,心在起伏,随着60国庆,我百感交集,伴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回想起60年前,中国说民主政治协商,60年后,中国说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这是60年抒写的新中国。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令我十分感动,终身难忘
社会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现象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是无产阶级解放事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芦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又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
谈一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
我们国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而奋发努力之际,我们国家各地区召开了第25个民族团结教育动员大会,今年第25个民族团结月的教育主题是“爱党,爱祖国,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