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安宝贝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提出了“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重要。一、土地资源的经济特点1、开发利用的可选择性。土地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虽不可移动,但对它的使用却是可选择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同样的用途可选择不同区位的地块。第二,同一块土地可用于多种用途的选择。2、土地的使用成本是机会成本。因为土地资源有多种用途,但在一定时期,一块土地只能用于一种用途,因此体现出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即同一块土地若因用于一种用途而放弃另一种用途,可能获得较大收益,也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在使用土地资源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决策。3、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是综合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在内。土地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性的总和。人类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会受到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是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内的一种综合效益。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1、减轻土地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在人口与土地这一对特殊的矛盾中,人类必须主动调节自身繁衍的速度和规模,依据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约束自身土地利用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1)在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人口增长速率降幅增大,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总量增长。(2)积极进行劳务输出。外出务工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增加;同时,农民还可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能提高农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向开放、良性循环的方向演变。(3)提高人口素质。①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②加强“资源与环境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农技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农民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为提高农民
我还是杰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1.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1.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0.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29.7%,中产田占30.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65%。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 1060900006 贾坤
小玩子2603
许月卿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资源与管理系,北京,100094)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京津冀三省市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990~2003年,天津、河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大趋势,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呈减小趋势,GDP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均呈减小趋势。1996年和2003年,三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小于生态足迹,出现生态赤字,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已超过三省市的生态系统承受能力。从横向比较看,三省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均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三省市生态发展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实现京津冀地区生态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单位面积资源生产量和效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改变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建立节约、集约、高效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京津冀都市圈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以土地为度量单位的定量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最早由加拿大学者William Rees和Wackernagel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1,2]。由于生态足迹计算结果直观明了、具有区域可比性,自1992年其概念和研究方法问世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计算方法得到广泛应用[3~8]。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沿海地区三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同时,京津冀都市圈也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协调好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京津冀都市圈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到底有多大?经济可持续性如何?本文根据生态足迹原理和计算方法对京津冀三省市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动态演变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并与其他省市和国外进行了对比,旨在揭示京津冀三省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和资源利用强度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探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
1.1 生态足迹概念和原理
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6]。生物生产性土地是指具有生物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主要包括6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和化石燃料用地。人类为维持生存所消费的各种产品、资源和服务的量都可追溯到提供生产该消费所需的原始物质与能量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这是人类对生态足迹的需求。而自然所能提供的为人类所利用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则为生态足迹的供给即生态承载力。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则出现生态赤字,说明该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若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则出现生态盈余,说明该地区发展模式处于相对可持续性状态。
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前提: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分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两部分。在计算生态足迹时,引入均衡因子的概念。均衡因子是指一个使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性土地转化为在生物生产力上等价的系数,它将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从而使各类土地之间具有可比性。在计算生态承载力时,Wackernagel 引入产量因子(yield factor)的概念,即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平均生态生产力与同类土地的世界平均生态生产力之间的比率,从而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实际面积进行标准化。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公式为: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式中,aai 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hm2);ci 为i种商品的人均年消费量(kg);Pi 为 i 种消费商品的年平均生产能力(kg·hm-2);N 为人口数(人);Oi为第i种消费品的年生产量;I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进口量;Ei 为 i 种消费项目的出口量;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ef 为人均生态足迹;r j 为第j类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EF为区域生态足迹,N 为区域总人口数。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步骤公式为:
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EC=N×ec
式中,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rj为均衡因子;yj 为产量因子;aj 为人均占有的第j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hm2/人),EC 为区域生态承载力(hm2) N 为区域总人口数。
2 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2.1 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与过程
根据上述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利用《河北省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1991~2004年统计数据,对京津冀三省市近十几年来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由于统计年鉴中没有进出口明细表,而且能源数据采用的是实际消费量,所以京津冀三省市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两部分: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生物资源消费主要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和林产品;能源消耗部分主要包括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电力等。在生物资源消费的计算中,生物资源折算面积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1993年计算的有关生物资源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4,9],将京津冀不同时期的生物资源消费量统一转化为提供这类消费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计算能源消费足迹时,以世界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4,9],将京津冀三省市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型生产面积。将河北省、北京、天津不同年份各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分类汇总,并进行均衡因子的修正,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林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1.1,草地0.5,水域0.2[2,4],得到各地区1990~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表1、表2、表3)。为了查明资源利用的效益,本文计算了三省市GDP万元产值的生态足迹(图1)。
2.2 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与过程
根据河北省、北京、天津1996年、2003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对人均拥有的各类生物生产型面积乘以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得到河北省、北京、天津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表4、表5、表6)。计算中产量因子采用Wackernagel 等对中国生态足迹计算时的取值[4],耕地、建筑用地均为1.66,草地0.19,林地0.91。
在上述计算基础上,将1996年和2003年河北、北京、天津三个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计算各地区的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表7)。此外,本文还将河北、北京、天津三省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GDP万元产值生态足迹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及东南沿海一些省份进行了对比,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河北、北京、天津三个地区的生态状况(表8)。
表1 河北省1990~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2/人
表2 北京1990~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2/人
表3 天津 1990~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2/人
图1 京津冀三省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生态足迹变化趋势
表4 河北省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5 北京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6 天津1996年和 200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7 河北、北京、天津1996年和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单位:hm2/人
表8 京津冀三省市多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与国外及中国比较
注:国外和其他省份的数据来自文献10。
2.3 结果分析
从表1、表2、表3可见,北京市人均生态足迹最大,达2.5377hm2/人,天津和河北分别为2.3989hm2/人和1.807hm2/人。河北、天津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大趋势,而北京市在1990~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大趋势,在1996~2003年呈逐渐减小趋势,说明北京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占用逐渐减小。在各类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中,三省市的化石燃料生态占用面积均最大,其次是耕地,二者均占三省市人均足迹的90%以上。从各类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看,河北、天津的各类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呈增大趋势,其中以化石燃料用地增加幅大最大,分别达0.5946hm2/人和0.802hm2/人。北京林地、草地、水域、建筑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均呈增大趋势,其中以草地增加幅度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而耕地、化石燃料用地人均生态占用面积在1995年以前均呈增大趋势,而1995年以后呈减小趋势。
从万元产值生态足迹看(图1),河北省最大,达4.2797hm2/万元,其次是天津,为2.5215hm2/万元,北京最小,为2.4382hm2/万元。说明河北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产出率较低,而北京资源利用效益最高。从变化趋势看,三省市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河北下降幅度最大,达4.5387hm2/万元,北京和天津分别为2.8994hm2/万元和2.8907hm2/万元。说明三省市经济发展由粗放、耗能型向节约、集约型发展。
从生态承载力看(表4、表5、表6),三省市耕地和建筑用地生态空间供给面积均较大,即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较大,其他地类较小,这是由这三省市的土地资源特点和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决定。其中河北省耕地生态空间供给面积最大,1996年和2003年均在均在0.4hm2/人以上,其次是天津,两年均在0.2hm2/人以上,北京最小。建筑用地生态空间供给面积以天津最大,其次是河北,北京最小。从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看,河北最大,两年分别为 0.5942hm2/人、0.6060hm2/人,其次是天津,分别为0.4111hm2/人和0.3487hm2/人,北京最小,分别为0.2183hm2/人和0.2648hm2/人。
将1996年和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两年人均生态占用均出现赤字(表7)。1996年北京市生态赤字最大,达2.5129hm2/人,其次是天津,河北最小。2003年天津生态赤字最大,达2.7884hm2/人,北京生态赤字为2.0336hm2/人,河北为1.7979hm2/人。
将三省市多年平均生态足迹和承载力与其他国家和省份进行比较,结果见表8。从人均生态足迹看,美国最大,达10.3hm2/人,是全球平均值的3.7 倍;其次是新加坡和新西兰,分别达7.2hm2/人和7.6hm2/人,分别是全球平均值的2.57倍和2.71倍,高于全球平均值的还有香港、日本、台湾、澳门。可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90.6%、85.6%、64.5%,是中国平均水平的1.91 倍、1.81 倍、1.36 倍。从生态赤字/盈余看,全球平均生态赤字为0.8hm2/人,美国、新加坡、香港、日本的生态赤字均在3hm2/人以上。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小于全球平均水平,且低于中国平均水平,因此,其生态赤字较大,分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87倍、2.52倍、1.5倍,是中国平均水平的 3.56 倍、3.13 倍、2.339 倍。从 GDP 生产足迹看,全球平均 GDP 生产足迹为1.103hm2/万元,美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不到0.4hm2/万元,而中国GDP生产足迹为2.037hm2/万元,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 倍。北京、天津、河北GDP生产足迹分别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21 倍、2.28 倍、3.88 倍,是中国平均水平的1.19倍、1.24倍、2.1 倍。可见,京津冀三省市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1)1990~2003年,天津、河北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增大趋势,北京市在1990~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大趋势,在1996~2003年呈逐渐减小趋势;三省市GDP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均呈减小趋势,说明三省市区的资源消耗量和生产效率都在提高。但在1996年和2003年,三省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小于生态足迹,出现生态赤字,说明三省市的生态足迹严重超出区域所提供的生态空间供给,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已超过三省市的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呈现不可持续性。因此,三省市必须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经发展必须走集约、节约、高效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天津的人均生态足迹均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三省市均超出中国平均水平,无论在全球尺度还是国家尺度上,三省市生态发展均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从万元产值生态足迹看,三省市均超出全球和国家平均水平,反映三省市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3)实现京津冀地区生态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必须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生态服务意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资源生产量和效率,提高生态承载能力;改变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费,建立节约、集约、高效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
(4)根据数据的可得性,以上三省市生态足迹的计算分析,只是统计和计算了人们消费的部分生物和能源消费项目,水资源、木材、化工产品等其他资源的消费未能计算在内。同时,由于统计年鉴的局限性,目前无法获得人类消耗的所有生物和能源统计数据,计算的人均生态足迹是三省市生态足迹的最小值。
参考文献
[1]REES W.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 - mics leaves out [J].Environmental Urban,1992,4:121~130
[2]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61~83
[3]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 (6):776~782
[4]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 [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 (3):375~390
[5]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 (10):8~10
[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 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 (5):607~616
[7]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 (3):441~445
[8]卢远,华璀.广西1990~2002年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 (3):49~53
[9]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M].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forum.Toronto: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1997,4~12
[10]高长波,张世喜,莫创荣等.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时间维动态分析.生态环境,2005,14 (1):57~62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提出了“既
推荐到OA图书馆搜索。输入英文关键词即可。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 各部分撰写内容 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
2008年中国新农村建设进程调查报告2008年2月11——18日,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赴江西东北部东乡、余江、余干
一、问题的提出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相对于其它资源而言,土地也是一种相对供不应求的短缺资源。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