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9

艾米Amysweety
首页 > 学术期刊 >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惠跳舞的鱼

已采纳

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时,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

284 评论

猫猫的习惯

渺望浩瀚宇宙,探寻过去与未来,我们从单细胞生物逐渐向类人猿,人类演变。我们不是世界唯一的主宰,从目前的记载来看,早在公元前2.5亿年 公元前6500万年,是陆地上最大的生物恐龙统治世界,而后探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痕迹,曾经我们认为自己在统治世界,或者说我们与其它动物统治自然界,但如今看来,世界的主人并不是“我们”!

世界的主宰是谁?恐龙?人类?未来可能是老鼠吗?其实,我们忽略了它——微生物,微小,但威力却很强大!地球最早的生命起源微生物化石,最早可追溯到42.8亿年前,相比于人类的繁衍 历史 ,微生物在地球的生存时间比我们要久远许多。由此,“细菌主宰人类”的理论也逐渐得到推崇,你的饮食、情绪、疾病等无一不与微生物有关。微生物它们“有思想,有头脑”,它们繁殖能力比任何一个生物都要强,人体的微生态宇宙平衡的关键不是细胞,而是细菌!

细菌华丽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如果说人体是一个宇宙,除了父母给我们的完美躯体外,还有一个更加庞大的微生物群。人体的10%是细胞,90%都是细菌。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大约有1万亿个细胞,而体内的细菌数量却高达10万亿个,也就是说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大多数都是细菌!它们无处不在,与我们人体共生共存,可以寄生在我们的皮肤、口腔、眼结膜、阴道、尿道中。它们是“寄生虫”吗?并非如此。

人体与微生物是互帮互助的关系:身体是微生物的宿主,它们依赖宿主存活;同样,它们维护宿主的 健康 ,共生共存,互惠互利。长时间以来,人体与微生物达成了合作共识。人体作为微生物生活繁衍的重要栖息地,微生物作为回报帮助人体分解营养物质,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向微生物“借基因”是我们不断进化获得新技能的重要步骤。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拥有相同微生物菌群的人。每个人都会形成独特的细菌群落,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微生物组之间也有差异。这甚至影响到了遗传基因,换句话来说,人类发展到今天,细菌“功不可没”。

然而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细菌”却被我们视为天敌。从过去的宣导中我们不难看出:使用香皂消除细菌,用抗生素抑制细菌,消毒液杀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消杀品帮我们对抗有害菌,但同时也与有益菌隔绝开来。 写到这里,我总会想起美国自然医学专家乔希·阿克斯在《吃土》曾经提及过:土壤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500毫克的土壤,其中的微生物数量就超过地球人口总和。但现代的生活方式却让我们远离了土壤,当孩子在花园里玩泥巴,总会被大人斥责“太脏了”;超市里买的萝卜总是干干净净,不带泥土;手上沾了一点泥土,人们就用含杀菌剂的洗手液反复地清洗......人们远离了土壤,拒绝与细菌“亲密接触”后,同样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肥胖、过敏、炎症性肠病、抑郁、失眠、自闭症甚至癌症。 所以,这位医学博士,建议我们“吃土”——去和大自然多接触,去改变传统精细的生活方式。

我们为何能与细菌和平共处?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与细菌和平共处。但我们还在母亲的子宫里时,我们是无菌的。而第一次菌群定殖是发生在我们从母亲产道分离的那一刻,我们收获了来自母亲的第一份礼物——来自产道的微生物组的菌群。而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具有的是类似于皮肤表面微生物组的菌群,多数是潜在的有害菌群——葡萄球菌,与此同时也表明,剖腹产方式出生的婴儿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于多种疾病都有较高的患病风险。

随着婴儿逐渐长大,逐步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菌群。虽然人体90%都是细菌,但我们与细菌相处的方式是和平发展的。在人类的 历史 上,有几次大的传染病灾难。比如十九世纪末的鼠疫还有近代的霍乱,最后人类不再受疾病困扰,是我们打败了病毒了吗?如果病毒一直存在,那么为什么人类至今没有灭亡呢?你不必为此忧心,我可以告诉你的是,甚至于冰川下的古老病毒一直存在,我们人类并没有打败这些有害菌,而是“驯化”了它们,与之和平共处。而且除了有害菌的肆虐,人体内的有益菌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要提到一个概念“共生菌”。那么,这种“共生菌”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实,不然。从肠道菌群来说,肠道内有益菌占20%,有害菌占10%, 条件致病菌占70%。各种细菌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关系,这种人体微生态平衡维持着人体 健康 发展。

微生物对人体的影响

微生物组在过去的200万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与这些微生物寄居者进化出了亲密的共生关系。在人类出现开始,微生物早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了数十亿年,随后它们参与到我们的进化过程当中来,甚至一定程度上我们体内的细胞基因表达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

微生物的重要性相信也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2008年就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计划,作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延伸。现在不可否认的是,肠道菌群参与着多种生理作用,包括营养物质的分解、炎症、维生素生成,以及当微生态菌群稳态失衡,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免疫系统疾病,比如过敏、哮喘、抑郁症、痴呆症、糖尿病等,甚至是情绪、代谢、免疫、生命力,它也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思考能力。

或许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看待世界,从另一角度去解读。微生物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共存,而是对 健康 、生活、精神等更深远层面的影响,也可以说“未来,将是微生物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乔希·阿克斯. 吃土

[2] 戴维·铂尔马特. 菌群大脑

[3] 藤田紘一郎. 菌语

[J] 细菌:人体宇宙中的共生世界:我们=10%人+90%细菌

295 评论

浅浅浅浅灰

共生和演化,人类与微生物不得不说的历史

101 评论

若伦丫头

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4、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5、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6、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能刺激肠道产生免疫球蛋白,还能及时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产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其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如正常菌群,通过产生细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争夺营养,空间争夺以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二、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动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而且都是必须,如果自然界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及动物也难以生存。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发生感染性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寄居在人体口腔、鼻腔、咽喉腔以及消化道的菌群都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能抵抗病原微生物。寄居在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还能向宿主提供必须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在医学工业方面,有许多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例如青霉素就是青霉菌(属真菌类)的代谢产物。也可以应用微生物制造维生素、辅酶、ATP等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酒类、醋类、酱油类,各种淹制品等,都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法制造出来的。三、微生物对人类的害处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衡,而导致疾病。这样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致病菌。这种特定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1.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埃希氏菌从原寄居的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液等。2.免疫功能低下,宿主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及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都可造成全方位的免疫功能降低,使一些正常菌群在原寄居的部位穿过粘膜等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流出现各种病症,严重的可导致败血症而死亡。3.正常菌群失调,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严重感染或重叠感染。这一现象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的感染,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嗜麦牙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等,都在应用大量三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酶希类抗菌素类时发生的,这一现象十分普遍。其机理是应用这些抗菌药物后,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杀或被抑制,而处于少数劣势的菌群或外来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而致病,引起二重感染的常见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假单胞绿脓杆菌等。四、全力以赴维持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只有维持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生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体不会患感染性疾病,其原则是:顺应微生态平衡自然规律,因势利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免疫及扶植正常菌群,提高定植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保护微生态环境 (1)宿主的病理状态常常引起微生态失调,因而须除去病理状态,有利于保持微生态环境。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部位疾病都可能伴有微生态失调,为使微生态恢复正常,治愈或缓解这些原发病是不可少的,例如胃酸缺乏或肝脏疾患常引起小肠上部的细菌过度生长,引起肠道疾病,只有治愈胃酸缺乏症和肝脏疾病,才能根除小肠疾病,否则单纯治疗小肠疾病,就达不到治疗的目的。(2)清除体内的异常解剖结构,宿主体内的异常解剖结构也是引起微生态环境失衡常见的病因,如胃切除,肠切除,结肠换置术等都可造成解剖结构的异常,导致正常菌群失调,恶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吸收不良综合征,而菌群失调又可作为二次性原因引起恶性贫血等疾病。2.增强宿主免疫力 如果宿主免疫力下降,则容易诱发菌群失调使细菌毒素产生和积累过多,对宿主产生不利影响,可见宿主高的免疫力能减少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另外宿主的营养状态也是保持宿主与正常菌群平衡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或营养变化都会影响正常微生物菌群,导致菌群失调。加强与改善营养状态,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滥用、乱用或不合理应用会造成以下的恶果(1)使微生态失衡,菌群失调,抗菌药物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致病菌的“天敌”—有益菌(正常菌群)。体内某一部位的细菌被杀死后,体内其它部位的或体外的细菌就会乘虚而入(过路菌)进入机体,大量繁殖引起机体发病。如常见的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胃肠道感染。不合理的应用抗生素易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等。(2)对抗生素耐药,不少人将抗菌药物当做“万金油”,无论什么病不分青红皂白,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都使用抗菌药物,而认为越高档越好,剂量越大越好。岂不知细菌要适应外界不断变化的环境,体内的基因就会发生突变,以抵抗抗菌药物杀灭,这就是细菌的耐药,这也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由于滥用、乱用及不合理的应用就加速了细菌的耐药性的发生,而且有些细菌逐渐演化为“超级菌”。(3)加重机体的毒性反应,如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造血系统反应,肝、肾毒性反应,胃肠道毒性反应等,这些毒性反应加重了机体损伤的反应,同时也损害了微生态的平衡。4.采用微生态疗法,微生态平衡疗法是指促进正常微生物与宿主及环境构成的微生态失调转变为正常平衡的医疗措施,包括两大措施(1)应用抗菌药物的生态疗法,即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有选择性杀灭或抑制致病菌,防止内源性感染。(2)应用微生态调节剂的生态疗法,微生态调节剂包括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因子等。采用微生态疗法,特别是在胃肠系统菌群失衡治疗中获得了成功,其它系统中的微生态疗法正在研究。

227 评论

相关问答

  •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是人类向自然界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之一,据记载:从古时,在人民生活困难的时候,就主要使用昆虫。目前在世界贫穷的国家:如非洲,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

    叮当木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犬与人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听说狗比人类聪明

    莎拉波哇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微生物与医药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药剂学的毕业论文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

    静心观海一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遗传病与人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疾病简介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编辑本段]疾病类型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

    天蝎工科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与人和野生动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你的针对野生保护动物致人损害问题的分析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

    我爱欧文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