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7

WHMooooooooo
首页 > 学术期刊 > 就业心态论文的参考文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熊爱兔兔

已采纳

范文 浅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紧张焦虑、盲目自尊、自卑沮丧、从众依赖、急功近利及问题行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毕业生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金融危机的蔓延,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紧张焦虑:高职毕业生的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的改变:高职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这既使他们感到新鲜,却又让他们感到陌生恐慌。有的学生甚至过于估计了社会的复杂性,整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②对前途的迷茫: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但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出路在何方却不甚明了。③外部的影响: 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工作,自己却迟迟没有动静,也不免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盲目自尊: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传统的陈旧观念,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必须从事“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工作,否则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辜负了自己多年的学习及家人的期望。这种心理既给大学生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印象。 (三)自卑沮丧:与盲目自尊相反,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比不过本科生,对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严重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这部分学生更容易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丧失前进的动力,严重的学生更是会引起抑郁等病症。 (四)从众依赖: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就业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盲目随大流,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带来工作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压抑。另有一些学生则是抱着依赖心理,自己从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等着学校和家长来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五)急功近利:有的毕业生急于就业或赚钱,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导致就业价值观扭曲,丧失了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身陷就业陷阱。 (六)问题行为:有的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如:损坏东西、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过度消费、酗酒等。严重的甚至沦为犯罪。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本人认为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搭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更要不断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择业、成才观念抓起,针对不同阶段,分别侧重择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指导。为此,就业教育要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建立起从大学教育、日常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政策教育、专业教育、法制教育、择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刚入校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进入高职学习抱有遗憾或对自己所要学习的新专业不甚了解,从而影响其成才的信心。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成才观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在学习中期,可开展一些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确定择业的大致目标范围。在这一阶段,还可对学生进行一些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就业目光;毕业阶段则要对学生进行政策、思想、技巧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邀请企业人员和已毕业的学生来校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3、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从学生入学起就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起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遇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好就业的准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基础。高职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的理想、性格、兴趣、专长、知识和能力等,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免眼高手低或盲目自卑。同时高职学生在择业时也要看清就业形势,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和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此外,高职学生从一入学起就要注重不断积累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学会自我调适。求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前,就业路上更是充满了荆棘。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常见的心理调适法有:适度宣泄法(如找朋友、老师或父母倾诉等)、情绪转移法(如适当的娱乐或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自我激励法(在遇到挫折时,运用“我一定行”等指导性暗示来激励自己等)、自我慰藉法(在经过努力仍无法成功的时候,要有勇于放下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等。 (三)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来说,相关职能部门应尽量出台相关的高职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氛围;企业方面也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陈旧思想,本着“用人唯才”“人尽其才”的原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招聘人才,以实现更好的企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试[J]教育探索,2007,(3)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 朱懿心主编.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伏建平.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8,(6)

102 评论

沐小宁橙紫儿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要而迫切,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同时把握重点,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新特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等关键领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

摘要: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要而迫切,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同时把握重点,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新特点、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等关键领域,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方式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社会支援体系、朋辈辅导体系和专业心理咨询部门,从而构筑起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6

1 前言

近年来进行的众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往往超过20%,高于其他群体。同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相对薄弱,体系尚未完善。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1]。国家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陆续推出多个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档案,逐步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紧迫性。根据教育部2002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在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课堂讲授、咨询和辅导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以及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具体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自我管理、处理压力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格发展等[2]。

2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2.1 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特点理论研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蓬勃发展也矛盾躁动的阶段:一方面,生理心理发育基本成熟却又充满弹性。大学生由于不断的接触到新理论新思想以及全世界各种不同的风俗、文化、潮流等,其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变化发展中。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尚浅,面对问题的时候还不能够成熟冷静的应对,容易处于焦虑状态。并且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种资讯爆炸性呈现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贫富差距变大、人际关系越趋复杂等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压力源。研究表明,大学生需要应对的压力源繁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创伤性事件几大部分。这些压力源可能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有环境适应不良、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能造成抑郁症、严重失眠、躁狂症等[3][4]。

2.2 关注特殊群体和领域

2.2.1 把握新时代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目前,大学校园里已经几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个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解90后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90后大学生在宠爱中长大,少遇挫折,所以他们表现出假成熟,追求独立而依赖性强、喜欢尝新而抗压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们情感张扬而爱憎分明,内心其实是渴望理解和关注。在思想上,他们在资讯爆炸的环境中长大,能方便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资讯,科学知识人情世故均有涉猎,因此他们较早社会化。在认知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善恶观,敢于表达对事物的善恶美丑对错的观点,但容易武断,有 *** 而难持久[5]。有鉴于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内在和实际需要出发,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问题和观点的逻辑关系和推导过程陈述清晰,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切实了解整个思维过程,同时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2.2.2 认真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表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普通大学生,他们更加容易体验到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压抑,缺乏情感依恋物件和倾诉物件。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评估更倾向于严重化,也就是说贫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创伤。贫困生在获得的社会支援上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际交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主观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6]。这是由于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往往背负著更大的期待,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首先,他们出身贫苦,家庭经济改善的期望和责任往往就落在他们身上。家人几乎倾尽所有供他们读书,期待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比他人更坚强也更脆弱:坚强是因为他们会更早地承担起责任,努力读书,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为他们往往失败不起,万一他们在耗尽家中大部分财产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的将会是濒临崩溃的绝望。其次,进入大学后,他们会直接面对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如此大的冲击在尚未成熟的他们身上特别容易激起各种不良情绪。如果这种心理反差不能及时得到调适,这些贫困大学生或者产生反社会行为对老师和学生造成伤害;或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不振、严重自卑等心理问题[7]。

2.2.3 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出以下特点:希望在竞争中以实力取胜,却缺乏足够的信心。大学毕业生需要直接面对市场,自己择业的同时也要被市场选择,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社会经验的缺乏又让毕业生难以适从: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败,或者不好意思与同学好友竞争,或者担忧竞争不公平,或者想要报答父母之情压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满理想憧憬却发现现实非常残酷难以接受。总之各种因素都使得毕业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情况下亟需要学校的关怀引导[8]。

2.3 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3.1 继续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第一,针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团体干预,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二,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3.2 构建社会支援体系

社会支援体现著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属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援对压力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援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络,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大学生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援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援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9]。

2.3.2.1 朋辈辅导

研究表明,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援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强。朋辈心理辅导员既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锻炼了自己,有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心。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辈心理辅导外,还可以进行朋辈学业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组对辅导,使得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快找到支援,避免由于学业暂时未能跟上导致的焦虑和失落,从而把学业心理问题杜绝。

2.3.2.2 继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

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由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负责,为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应该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同时定制完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并严格遵守。包括保密机制***学生在咨询中心的咨询内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学生许可,不得将相关内容转告他人,即使是学生家长***、转介机制***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如果较为严重,超出学校所能的范围或者需要长时间治疗的问题都要转介到相关专业医疗机构***等[10]。

3 小结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建设完善中,应该继续向以下方向努力:关注学生内在需要、化治疗补救为预防辅导、化健康辅导为潜能激发、从个体辅导到团体辅导到立体型社会支援体系的建立、工作队伍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2]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3]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2.

[4]邓慧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6]史玉军.社会支援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7]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05.

[8]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9]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援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10]朱继光.英国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概况与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作者简介:梁深,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广东药学院医药商学院,广东中山 528458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185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物流就业的论文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论文精选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一: [1]Hotelling H. Stability in competition[J]. Economic

    丹儿你个丹儿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下面是我

    秋意凉漠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职业心态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参考文献主要是以角标或脚注形式注释,采用黑体10号,内容包括作者姓名、文献名、文献分类、期刊名、时间、页码等。

    梦梦890505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就业和创业的论文参考文献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01。 2、席升阳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观念、理念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05 3、王英杰、郭小

    karastt8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新颖的变态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适应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

    巨匠智能家居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